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
网友解答:
-----
不光军略设“空寨计"(空城计原版)而且还是个眼光深远的政治家哩,分浮财于民众,进城不图财富,比潘璋等高明。再说保护夫人与刘禅也不是简单的事,退兵从容不迫谁敢追他,被刘备称虎威将军。典韦、许诸这些身边保护将军又有何名号,没勇力是作不到的,是较亲近的将军,和在公孙帐下任将领时一样。
-----
网友解答:
-----
赵云赵子龙,数百年来一直是有口皆碑、最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三国英雄,甚至相当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但凡有关三国的小说、戏曲、影视、游戏,赵云通常都被设定为剧情众多、能力超卓的重要人物。
而随着21世纪网络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大众需求也自然会跟着提高层次。因此,当一些读者发现真实历史《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并不曾在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挑七十将出入万军如若无人;亦不曾多次击败和挑杀魏吴名将,常胜不败;论官爵论地位更不如关张马黄,在刘备生前仅是一翊军将军;
不免有逆反心理,以为真实的赵云「战绩很平庸」「仅是一保镖队长」「演义吹嘘出来的」论调,也就成为很多初识三国史者的共识,并四处传播,流毒不浅。
在此特为子龙将军正名:历史上的赵云,当然不是演义和游戏里那个天下首屈一指的无双名将,或是个人勇武能以一当千的长坂坡战神,但确实是见识高远、忠勇兼备、品行无可挑剔的完美英雄。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男子、伟丈夫。袁绍和公孙瓒两强争霸河北,他却慧眼识英才,独独看中了当时兵微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与之深自接纳,同床眠卧,并为刘备招募部曲数百,追随他从河北、自汝南而入荆州。
在当阳大败中,刘备为虎豹骑精兵所逐,溃不成军,两个女儿被曹军捉去生死不知,重要谋主徐庶的母亲也被捉走,徐庶因而投曹。唯独赵云能在乱军保护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二人免难,殊为难得,不负刘备“子龙必不弃我走”的相知。
平定荆南四郡时,桂阳太守赵范欲以其国色天姿的寡嫂许婚赵云,被赵云固辞。缘由便是他洞悉了赵范为一时兵峰迫降,并非真心归顺,然断然拒绝其拉拢。赵范不久后果然逃走,彰显了赵云先见之明。
《三国演义》中把赵云拒婚的原因,改成了刻板维护“一女不嫁二夫”之封建礼教,反是对他识人之明的矮化和贬低,更与汉末三国当时的实际情势完全不合。(刘备入川后,亦娶刘璋寡嫂吴氏为正妻,后更立其为皇后。)
孙夫人入荆后,倚仗江东之势,其部众在刘备领地作威作福,依诸葛亮语,「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竟到了足以与曹操、孙权并为此时刘备“三害”的地步。
生性严正的赵云被刘备委以特任,约束孙夫人不法行径,内外方得稍安。其后更与张飞勒兵截江,挫败孙夫人欲劫持阿斗为人质的图谋。
汉水之战,是赵云军事生涯最光辉的一幕,率数十骑纵横万军,突围救将,所向无当。后更以‘空营计’诱退曹操大军,擂鼓震天,戎弩后射,令曹军大惊之下,自相践踏,堕于汉水中死者甚重,一战打出了“一身是胆”和“虎威将军”两个名传千古的称号。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
刘禅继位后,赵云更封永昌亭侯,晋升中护军,征南、镇东将军,已是蜀汉军队极重要的高层军职。
诸葛亮一次北伐中,赵云率偏师出斜谷牵制魏军主帅曹真,诸葛亮方能势如破竹,席卷凉州三郡。全军撤退时,在兵弱敌强的劣势实力对比下,更敛众固守,以身断后,军资无损,全师而退。
后来姜维为赵云请谥时,赞赏赵云“遵奉法度、义贯金石、忠以卫上、礼以厚下”。
《三国志》作者陈寿则将赵云与黄忠并列,认为「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比做西汉开国名将重臣灌婴、夏侯婴。
甚至数百年后,大唐帝国攻灭百济,立碑夸功时,亦将此役主帅苏定方比做如赵云一般“一身之胆,勇冠三军”。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位于韩国扶余市定林寺)
【使持节神丘嵎夷马韩熊津等一十四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邢国公苏定方,迭远构于曾城,派长澜于委水,叶英图于武帐。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全唐文》收录贺遂亮撰《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至于历史上赵云为何官职不算显赫,战功不算出众。自然是刘备势力过于弱小,无法与统一天下的刘邦相比的缘故。其实赵云作为刘备军“主骑”,角色正和汉高祖麾下的骁将灌婴类似。
灌婴在西汉开国功臣中,自然不及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或曹参、陈平。然而为汉军骑兵主帅,垓下之战率五千骑追斩项羽于乌江,立下首功;后跟从刘邦削平异姓诸侯,屡建殊功,为车骑将军,吕后死后,吕禄以其为大将,迎击齐军;平诸吕后,为太尉,后为丞相。
而夏侯婴官居太仆,在惠帝、吕后时期亦是最信重大臣之一。
虽然蜀汉不常置三公,但亦因人设事,比如先以许靖为司徒,后以蒋琬为大司马。如果赵云不是年事已高,在一伐北伐后不久去世的话,以他忠诚、厚重、奉法的性格,高远的政治眼光,便是在蜀汉政权成为太尉、大将军这样的重臣,又有什么奇怪呢?难道比之真实历史上的车骑将军刘琰、左将军郭修之类,子龙将军的能力还胜不过他们么?
至于赵云的后世地位,就举一例,唐宋朝武庙,汉末三国入选9人(魏2蜀3吴4),赵云不曾入选;明朝时不设武庙,改设置历代帝王庙,陪祀臣子三十七人,汉末三国全部人物仅仅诸葛亮一人入选;
清朝时将历代帝王庙中帝王人数大幅度增加,蜀汉先主刘备也作为三国唯一帝王入选,并将历代帝王庙陪祀臣子名额扩大到七十九人,汉末三国仅仅诸葛亮、赵云两人入选;而在此外又追封关羽为帝,专门祭祀。
因此,可以说随着清朝正式将蜀汉改为三国正统,赵云地位亦跟着水涨船高。在有清一代二百多年里,赵云竟成为和封神的关羽、成圣的孔明同列的三国前四名重要人物了。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赵子龙是什么样子的?
刘备自称汉中王时,只有四上将,没有赵子龙,地位仅是御林军都统,很小的官,前面大家熟悉的关张马黄,赵云的地位次于魏延镇北将军,赵云直率不拉帮结派,关张也不看好他,到是跟诸葛亮关系不错,因关羽,张飞,只知道大哥刘备,也不把诸葛当会事。
救过阿斗可没有什么七进七出,刘备在世时基本上没有大的任务给赵子龙,确实没有多的败绩,敢于进言,也力劝刘备别打夷陵战役,进言无效。刘备在成都登基后再没封过什么五虎上将,也就是说封五虎上将之说不成立,仅地位高于其他人。
刘备死后前面几个上将都死了,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赵云才封了候,总之史记上的赵云是个正直的人,没有演义上说的那么神,应该说在军事能力上次于魏延。还不是一点半点。罗贯中很看好赵云,几乎是一个完人。
结局很好,寿终正寝。实在人一个。
-----
网友解答:
-----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
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不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军阀也各自为战,皆有觊觎之志。曹操曾做了一首诗《蒿里行》,其中描写那时的境况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统计三国总计郡县编户人口才为7672881人,现代学者加上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至多3000万人,为东汉人口峰值的百分之四十。
在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赵云做为一名有报负的战将,是有济国安已之志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云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来自河北迁安的公孙瓒。公孙瓒和赵云一样,也是大帅哥一枚,史载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年轻时在涿郡当小吏时,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公孙瓒成为一方军阀时,赵云投奔了他,同时依附他的,还有落魄时投奔他的同学刘备(二人同师事过卢植)。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赵云回答的很干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随的是“仁政”。但公孙瓒显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晔在《后汉书》记载“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孙瓒最过份的地方,是杀死了深受人民爱戴的刘虞,刘虞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执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和轻赋免役的爱民政策,在东汉末年朝野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孙瓒因为与刘虞政见不合害死了他,这也是公孙瓒丧失人心土崩瓦解的开始。当赵云发现公孙瓒并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时,去意已决,以兄长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辞职不干了。
在公孙瓒帐下,赵云与刘备曾有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这段关系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暗通款曲,阴有扶保之意。因为这段因,结下了赵云二次出山扶保刘备的果。事实上,既便在刘备帐下,追随的也不是刘备个人,而是刘备所施的“仁政”。故赵云不仅是军人,是战将,更兼象一名“谋士”。只不过因为刘备帐下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巴、张芝等文人之光太盛,掩盖了赵云这名武将的“文人之光”而已。
赵云以武将身份最有名的两次建议,一是助刘备夺取益州时,刘备亦欲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以收买人心。但赵云不同意,他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赵云比别人想得更深更广,分赐战将田园金箔,收的只是少数战将的人心,但让益州百姓安居乐业,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收的却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了然。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稳坐益州蜀汉江山五十年。
赵云第二次建议,是刘备意欲东伐孙吴时,赵云不同意刘备的做法,他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不听,坚持伐吴。故赵云未跟随刘备伐吴,后有夷陵之败。此战之后,蜀汉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
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赵云不仅“浑身是胆”,而且腹有良谋,这是一般的武将做不到的。不仅如此,赵云还是一名非常自律的良将,平定桂阳时,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八拜结交,意欲将有倾国倾城美貌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但赵云拒绝了。赵云非不是不爱美女,而是另有家国情节。正象当年霍去病所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赵云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无妻?”,这时侯赵云认为自己没有功成名就呢,故不考虑婚事。而潜在的理由是“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事情最后果然验证了赵云的看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虽为武将,却身穿文官服,成为武侯祠一景。为何?因赵云文武俱备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云之谓也。赵云是去世后才封侯的。同为武将,曾在战场上唯一击败老年赵云的姜维最懂赵云,可以说与赵云是惺惺相惜,英雄爱英雄。他亲自谏议给赵云封侯,向后主刘禅建议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赵云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一生追求“仁政”,最后得“柔贤慈惠”之顺平侯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
-----
网友解答:
-----
赵云(字: 子龙)是三国时代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真英雄。他不但武艺高强、能征惯战,而且品格高洁,心思慎密,为人很是低调,从不争功摆好,自夸其能。在三国英雄谱中,赵云不光武艺绝伦,勇悍善战,而且人品、境界也可称一流。
《三国志》记载,赵子龙很早就追随刘备东征西讨,血染征袍,立过大功,堪称蜀汉建立之大功臣。他不光武艺超群,而且其人秉性忠直,不论官方还是民间的口碑都很好。他是三国时期一位难以绕过的风云人物,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赵云做事兢兢业业,而且无条件服从领导,从不提任何条件,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完成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甚至有人戏说他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劳模。
按理说,凭赵云的人品、能力,一定会被刘备倚为肱骨,成为蜀国的柱石之臣。事实上,史上真实的赵云连个上将的资格都没混着 。劳苦功高的他只是被刘备授予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顺平侯一类带些安慰性质的二流职衔。赵云在蜀军将领中的排位,不要说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比,就连很迟才投奔刘备的魏延军衔都比他高。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官阶很高,地位也很尊崇。论官爵,他仅次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位列“五虎上将”之第三席,位置相当靠前。同样勇冠三军的马超、黄忠只能敬陪末席。有勇有谋的魏延甚至连上将的资格都没有。
正史《三国志》中却无“五虎上将”之说,想是后世小说家杜撰的情节。
史料中真实的赵云,只是被刘备封了个征南、镇东将军,与小说中的“五虎上将”比,几乎相当于元帅与将军的身份落差。其幕后真相,直让人困惑不解。
史上真实的赵云,出众的能力和其所立的功劳,与他的官阶和待遇不成正比。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他因何不被刘备重用的谜底。
想当年,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打工”之时,刘备便倾心结纳他,暗中极力笼络之,为的是想“猎头”、“挖角” 。 刘备欲施些恩惠,好让这位武艺精熟更值得信赖的人才为己所用。历史文献明确的记载过这段情节 。说彼时的刘备势穷力孤,不得已投奔公孙瓒 。因而得遇在公孙瓒麾下为将的赵云,并主动和他交朋友。
不久赵云离开公孙瓒,转投袁绍 。刘备依依不舍,与他拱手而别。赵云投到袁绍手下后,似乎也不被重用 。反而是刘备对他念念不忘,他追踪子龙足迹而至袁营,二人倾心吐胆、彻夜长谈。之后,赵云投了刘备。小说中赵子龙白盔白马白袍,长相英俊潇洒,手中一条银枪使得出神入化、水泼不进。他长坂坡单骑救主,三进三出,杀得曹军魂飞魄散,曹操瞠目结舌。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日后的蜀后主刘禅。
有人说,赵云为人机警干练,细致耐心,但能力有限。他的惊天本领不过是后世演义小说中的夸大之词。依据是赵云长期在刘备身边从事内卫工作,很少亲自指挥、参与重大军事行动。他没有立下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所以未能跻身上将序列。也有人认为,安排赵云担任“中央警卫局长”,本就是刘备对他的无限信任与倚重。既然是心腹中的心腹,也就赏无可赏,无需靠封侯赐爵来刻意安抚了。刘备知人善任,也深谙权谋之道。于是就将名额有限的高级军衔用来奖赏和自己不太亲近的马超、黄忠了。
刘备对赵云从来都信任有加,而且不吝赞美之词,他曾由衷地叹曰:“子龙一身是胆”!这句评语并无拔高之嫌,而是不偏不倚、颇为中肯的点赞。
长期在领导身边担任内卫工作,按理说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比别人多许多 。比如领导的秘书、护卫、车夫等,大多都有不错的前途。 然而细读史书,却发现赵云的人生轨迹似乎不是这样。既然刘备如此亲睐他,但他似乎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假如刘备真的将赵云视作心腹而无需授予上将职位并赐予相应优厚的待遇,那么为何却封赏关羽、张飞为前将军、右将军、假节钺等要职并赏赐丰厚呢?这不是明显的厚此薄彼吗?
细究史料,还是能查出些导致“赵云难封”的因果机缘的。赵云一贯独来独往,从不拉帮结派。《三国志》记载:赵云在博望坡大战时曾经生擒魏将夏侯兰。这夏侯兰与赵云是同乡旧识,于是赵云向刘备求情留夏侯兰一命。夏侯兰感激不杀之恩,归降了刘备。赵云身为夏侯兰的救命恩人,二人又是同乡旧交,按理说应该成为来往密切、相互照应的“圈里人”。可赵云始终与夏侯兰保持一定距离。两人关系不冷不热,最多算泛泛之交。当初赵云率兵镇守桂阳之时,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寡嫂樊氏长得颇有姿色。赵范想將樊氏嫁与赵云为妻,可赵云却硬生生一口回绝。弄得赵范灰头土脸、好生尴尬。由此可见,赵云不愿搞小圈子、山头主义。他为人本分,谨守底线。
赵云心无偏私,一心为公,却成为影响别人获取利益的绊脚石。史载,刘备刚刚获取巴蜀之地(益州)时,大家就吵吵嚷嚷商议如何分配成都城里那些原属益州牧刘璋以及富人们的田产与豪宅了。众将士对成都府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更是觊觎垂涎万分,赵云却毫不动心。他不识时务地劝刘备说:“我们虽然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了,但实力雄厚的曹操还占据着广袤的北方 。如今他正虎视眈眈,欲吞巴蜀 。所以现在还不到贪图安逸享乐的时候。想当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了汉武帝赏赐的府邸田产,难道今日的曹操不比昔日的匈奴威胁更大吗 ”?刘备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他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将财产封存了起来。 眼见即将到手的富贵一霎那烟消云散,众人不禁愤懑焦躁,纷纷迁怒赵云。
赵云认为战乱刚刚平息,应该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迅速恢复经济与社会秩序,同时能使万众归心,巩固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赵云的建议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刘备能接受亦属万民之福。但那帮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追随刘备打打杀杀这么多年的老粗们又有几人能领会他的苦心?血里火里这么多年,不就是为升官发财吗?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块喘息之地,却放着好房子不住,放着肥沃的良田不要,看着如山的财货不分,赵云这厮的脑袋进水了吧?即便你自己境界高视富贵如浮云,也不能挡别人的财路啊。赵云万万没想到, 他提出的一条高瞻远瞩之建议,竟陷自己于孤立 。
赵云心直口快,说话单刀直入,不善于察言观色,经常让领导下不了台。想当年吴将吕蒙偷袭荆州,荆州守将关羽猝不及防,兵败身死 。孙权重新夺回荆州。刘备闻讯大怒,准备起兵讨伐东吴。赵云劝谏道 :“现在蜀国的大敌是国贼曹操,而非孙权。如果倾力灭掉曹魏,东吴自然不战而屈服。主公切不可被愤怒冲昏头脑”。怒火攻心的刘备不听诸葛亮和赵云劝阻,执意伐吴。其实,赵云的劝谏可谓真知灼见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证明了他的睿智 。可领导已经拍板决定的事情,你却执意阻拦,这不是自讨没趣、没事找事吗?
在封建专制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故意用儒教混淆是非观念。比如: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而赵云却不明就里,偏偏将国与家掰开。他主张先讨伐国贼曹操,意思是以国事为重;他认为刘备想为关羽报仇虽可理解,但这毕竟属于私怨,应该先放一放。蜀国是蜀国,刘备是刘备 。刘备的利益也要服从于国家的大局。赵子龙话虽在理,可身为蜀国之主的刘备听了,内心能不极度抵触与反感吗?
赵云毫无私利,一心为公,他有错吗?他当然没错。然而站在刘备的角度看,他的内心感想如何直接决定了赵云的前途。赵云错在太清醒,太固执己见,太较真 。他在战场上没输过,却输给了那个过于现实、极度功利的混沌世界。
当然,刘备也清楚赵云一身本领,而且机警过人、忠贞可靠 。于是让他作了自己的卫队长兼生活秘书 。此举实属大材小用。
刘备不重用赵云,可他死后,那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依旧将这位一身绝学且忠肝义胆的宿将置之一旁、不予重用。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只拨给赵云少量的羸弱部队作为疑兵使用。赵云倒也不抱怨,他率部认认真真的配合主力行动。由于诸葛亮指挥失误,用人出错,导致只善夸夸其谈的马谡丢了街亭,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上疏自贬三级, 同时下令将自己的弟子、那位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杀了 。之后,他还觉得不解气,居然将唯一未受损失、整师回返的赵云贬为镇东将军。
纵观赵云一生,不光武艺惊人,而且心底无私,对领导从无二心。他不被刘备、诸葛亮重用,既是他个人的悲哀,亦是蜀国的遗憾。史载,赵云虽然仕途失意,但却无灾无病的活到76岁(也有史料记载说寿数71岁 )方才谢世。虽然刘备、诸葛亮一直不太喜欢直言敢谏、不屑溜须谄媚的赵子龙,也一直有意无意的压制、边缘化他。然而,史家和民间却给于他极高的评价。民间更是将他奉为“常胜将军”、“孤胆英雄”、“武神”而顶礼膜拜 。各种史料对他的美誉度更是堪称三国诸雄之最。如此结果,恐怕连一直贬抑他的刘备、诸葛亮等人也想象不到吧。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插图源自网络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
上一篇: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