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后悔擒鳌拜,亲自为其平反,还说鳌拜是忠臣!原因何在?
康熙晚年后悔擒鳌拜,亲自为其平反,还说鳌拜是忠臣!原因何在?
-----
网友解答:
-----
原因很简单:你有用的时候就是一等公,辅政大臣,满清第一勇士;主子烦你了,就是狗奴才,反贼,万恶不赦的恶贼。你看鳌拜原来台上的时候有多风光,无数人围绕阿语奉称,下台时,人人得而诛之,恨不能将其千刀万剐。呵呵,一夜之间从国之柱石变成国之逆贼,反转之快,落差之大让人忍不住——呵呵。
-----
网友解答:
-----
清圣祖康熙帝在擒拿了鳌拜之后,给鳌拜罗织的罪名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有一条却是没有的,那就是谋逆罪!换句话说,康熙帝自始至终也没有说过鳌拜是谋逆的逆臣。那么,康熙帝又为何要拿下鳌拜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鳌拜掣肘了康熙帝的皇权,仅仅是掣肘而已,鳌拜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取康熙帝而代之。
可又如何呢?皇权这个东西历来都是极度排他的,连皇帝的亲儿子、皇太子都不能随意染指,就更别说是其他人了……
▲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画像
鳌拜这个人在清王朝绝对称得上是“根正苗红”,他是清王朝的“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亲侄子!年轻时便跟着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皮岛之战、松锦之战都有鳌拜的身影,鳌拜也因军功获得了皇太极的赏识,频频升迁。
▲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去世之后,他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多尔衮继承皇位,坚决要求“立皇子”!当然,彼时他想要立的皇子其实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并不是清世祖顺治帝。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他旗帜鲜明地要求“立皇子”、堵死了两黄旗首鼠两端者的退路,顺治帝能不能当上皇帝且要两说了。由此也可见,鳌拜对皇太极还是非常忠心的。也正是因为对旧主这份忠心,鳌拜也彻底把多尔衮给得罪了。
▲肃武亲王豪格画像
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鳌拜的倒霉日子也到来了。多尔衮对鳌拜多番打压,鳌拜险些就丢掉了性命!好在鳌拜家世显赫,或许多尔衮也的确有些惜才,鳌拜最终免于一死,但前途基本上是谈不上了……不过,上天对鳌拜还是相当眷顾的,多尔衮四十岁不到就坠马身亡了,顺治帝得以亲政。
▲摄政王、睿忠亲王多尔衮画像
急于培植自身势力的顺治帝立马便看中了曾经把自己推上了皇位的鳌拜。在彼时的顺治帝看来,不管鳌拜当年把自己推上皇位是有心还是无意,至少他对自己的老子皇太极是忠心的。更何况,彼时豪格已经作古,鳌拜别无选择、也只能是死心塌地跟着顺治帝!于是,鳌拜开始时来运转,一步步成为了顺治帝的心腹重臣。顺治帝临终时,钦点鳌拜为辅政大臣,与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三人一起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清圣祖康熙帝。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画像
这里面,索尼是当年曾经跟鳌拜一起反对过多尔衮的“老战友”,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则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外孙、二人与顺治帝是表兄弟,苏克萨哈与鳌拜甚至还是儿女亲家!顺治帝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人事安排,目的应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一来,不用宗室、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二来,四个辅政大臣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矛盾,便于形成权力平衡。
▲索尼画像
然而,事与愿违,顺治帝去世没多久,鳌拜和苏克萨哈这对儿女亲家便火力全开、干上了!索尼碍于“老战友”关系、加之年事已高,只要鳌拜和苏克萨哈之间的争斗不危及他的切身利益,他乐得置身事外——斗死一个还少个“分赃”的呢……滑头的遏必隆则索性当起了“墙头草”,谁也不得罪,反正自己从哥哥兼继父图尔格那里袭了公爵爵位,地位已经到人臣的巅峰了,还争个毛线?结局众所周知,苏克萨哈最终落得个被绞死、抄家的下场……
▲遏必隆画像
就在苏克萨哈被杀的同一年,索尼也去世了,剩下的遏必隆则索性彻底“躺平”,鳌拜一家独大之势得以形成。如果说,此前康熙帝还不急于拿下鳌拜,这个时候也非拿下他不可了。其实,换作任何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都是一样,辅政大臣一家独大了,要么架空皇帝、甚至取而代之,要么被皇帝拿下,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更何况,鳌拜这个人还颇有些自以为是,他忠于清王朝、甚至对康熙帝也是忠心的不假,可他却严重掣肘了康熙帝行使皇权!所以,无论鳌拜忠心与否,康熙帝想要独立行使皇权,就必须拿下鳌拜,他别无选择。这就是鳌拜落马的原因,与是否忠心、是否谋逆无必然联系。后来清高宗乾隆帝借“弘晳逆案”搞掉庄恪亲王胤禄,接着又搞掉了张廷玉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要是鄂尔泰没有死在张廷玉之前,他的结局恐怕也未见得会比张廷玉好到哪里去……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忠、也不是因为他们无能,仅仅是因为权力平衡的天平倾斜了、因为他们掣肘到了皇权!
▲鳌拜画像
对于这一点,康熙帝心知肚明。鳌拜不是逆臣,甚至连霍子孟那样肆意废立皇帝的权臣似乎都谈不上。这或许就是为何康熙帝拿下了鳌拜,却只是将他幽禁了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康熙帝晚年,一切早已烟消云散,或许康熙帝也觉得当年处理鳌拜处理得重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下旨追赐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算是给鳌拜变相平反了。而这个男爵爵位,正是当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皮岛之战后授予鳌拜的爵位!换句话说,康熙帝此举有两重意思——既肯定鳌拜早年间的军功,又没有彻底否定自己拿下鳌拜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强调:“鳌拜早年间于国有功,所以朕复了太宗皇帝赐给他的爵位,但朕当年拿下鳌拜并没有错!”所以,这样的所谓“平反”并不彻底、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反,而只是变相的、带有特定性的。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画像
鳌拜获得彻底平反,已经是雍正年间的事情了。雍正帝即位之后,追复了鳌拜的一等公爵位,并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并赐葬祭。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画像
可深受鄂尔泰、张廷玉之害的乾隆帝却不以为然,对鳌拜的印象相当一般!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重新界定了鳌拜的功过,基本维持了康熙帝晚年的“原判”,停袭了鳌拜的一等公爵位,仍改为一等男世袭罔替。但不管怎么说,瓜尔佳氏鳌拜一脉最起码由罪臣之后变成了世袭男爵,而且一直传承到了晚清时期。比起历朝历代倒台的权臣,鳌拜的结局已经相当不错了。
▲清高宗乾隆帝弘曆画像
-----
网友解答:
-----
鳌拜可以说是“死前逆贼,身后功臣”,1713年康熙晚年在召见诸位贝勒大臣时说:“回想起很多事,我不提没人敢提,大清征战效力的大臣中,真的是无人能及鳌拜,鳌拜的功劳卓著,应当给世袭的职位。”
康熙当年生擒鳌拜也是不得已之举,雍正继位以后,赏赐鳌拜祭葬,恢复一等公爵位,世袭罔替。而且在1731年,被追封为“超武公”。
我们在看《康熙王朝》还有《鹿鼎记》时印象很深刻的是康熙用一群小库布智擒鳌拜,鳌拜可以称得上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康熙对鳌拜是恨之入骨,压根不会跟“忠臣”这个词挂钩,但实际上真实历史上的鳌拜真的这么不堪吗?
当然不是!
雍正之所以敢“违拗”康熙,将其追封为超武公也是在揣度康熙意思后才敢如此的。
鳌拜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呢?
鳌拜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隶属于镶黄旗,出身于将门世家,瓜尔佳氏,他的叔父是开国元勋费英东,父亲卫齐是八门提督。
鳌拜的骑射功夫很是了得,有满洲巴图鲁(勇士)之称。
鳌拜跟随爱新觉罗家族南征北战,不管是与明军还是关外,到后来入主中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多尔衮与顺治帝之间,对顺治帝忠心耿耿,即便是被多尔衮视为眼中钉,处处为难都没有倒向多尔衮一边,不仅是忠臣,更是功臣。
只是没想到会晚节不保,康熙初年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张扬跋扈、独揽朝政,最后败在了少年康熙的手里,虽然凭借自己的赫赫战功免于死刑,但是终身不得自由,可以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戏称其为“妄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把自己的给赔了进去。
皇太极主政时,鳌拜还很年轻,但是骁勇善战,鞍前马后随军出征;凭着一身真本事立下赫赫战功,并且君臣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皇太极死后,鳌拜仍旧忠心耿耿辅佐顺治皇帝。
可以说在大清入关之前,鳌拜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八旗将领中职位最高的人。
即便是后来顺治帝登基,多尔衮多次威逼利诱,鳌拜都坚持下来,一直等到多尔衮去世,顺治帝亲政,鳌拜才重见天日,这时候的鳌拜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忠臣,名副其实的忠臣。
鳌拜看着顺治长大,并且对顺治忠心耿耿,顺治自然也对鳌拜继位重视,不仅让鳌拜管理朝中大小事务,而且在临终前将其封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作为托孤的大臣必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顺治帝去世后,鳌拜作为位极人臣的辅政大臣忠臣的形象开始崩塌,而亲自为鳌拜盖棺定论为“篡位谋逆”的就是康熙皇帝。
鳌拜是怎么从忠臣成为逆臣的呢?
可以说权利的欲望是没有底的大坑,人一旦意志消沉就会掉入坑里边,再想爬出来就难了;
顺治去世后鳌拜就是因为沉浸在欲望中难以自拔,而深陷其中的。
作为四大辅政大臣,刚开始只是四大辅政末端,后来居于了首位,那段时间也被称为“鳌拜辅政时期”,在利益与忠臣之间,鳌拜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利益。
鳌拜能由忠臣变为逆臣,其实跟其他三位辅政大臣脱不了关系:
索尼是四位辅政大臣中资历最深的,本身文武兼备,而且是四朝元老,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首也是当之无愧的;
奈何索尼年事已高,很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
除了年事已高以外,另一个原因是索尼压根瞧不上苏克萨哈,因为苏克萨哈一开始并不是顺治的人,归顺与多尔衮,后来才顺从顺治皇帝的。
所以其他三位辅政大臣都看苏克萨哈不顺眼,所以在苏克萨哈与鳌拜产生矛盾时,索尼会偏向于鳌拜,倒不因为他喜欢鳌拜,而是讨厌苏克萨哈而已。
苏克萨哈虽同为辅政大臣,但因为自己曾效忠多尔衮,不但别人瞧不起他,他自己也自卑,所以综合多种因素其实苏克萨哈是四大辅政大臣中最没有地位的,也算是一把摆设吧。
不管是对索尼还是鳌拜都没有牵扯作用,尽管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结为姻亲,但鳌拜仍旧处处针对苏克萨哈。
遏必隆姓钮祜禄氏,这个姓氏大家都不陌生,后来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也是钮祜禄氏,遏必隆有着很深厚的家庭背景:
遏必隆的父亲是后金五大开国元勋之一的额亦都(弘毅公)
母亲是和硕公主
按理说有如此坚实的后盾,遏必隆应当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奈何遏必隆胆小怕事,随波逐流,完全没有遗传父亲的开国元勋的能力与胆量,常常追随名门之后鳌拜。
正因为索尼年老,也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苏克萨哈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
遏必隆胆小怕事,总是趋炎附势;
在如此无人牵扯的背景下鳌拜的胆子是越来越大,
就如同是在一个小火苗上浇了一罐汽油野心膨胀得很厉害。
1661-1669年四大辅政大臣时期,气势上也是鳌拜逐渐独揽大权的过程,孝庄太皇太后年老,康熙帝年幼,对鳌拜来说都不足为虑。
其实事实也证明鳌拜是小看了孝庄太皇太后,更是低估了年幼的康熙。
鳌拜先后跟随辅佐三朝皇帝:皇太极、顺治还有康熙,为何到了康熙这就成了逆臣呢?
对皇太极,有余恩、有余威;
顺治更是鳌拜据理力争登上皇位的,所以他对皇太极、顺治都是忠心耿耿;
而到了康熙朝鳌拜就不一样了:
已是三朝老臣
还是辅政大臣
掌握大权
没有跟鳌拜相对抗的人,
所以鳌拜对年幼的康熙并不那么看得入眼,藐视的意思也是公然暴露出来。
鳌拜后期可以说是无法无天,非常的嚣张,对皇权极为蔑视
鳌拜到了后期很是过分,一点小事都有可能让他怒火中烧;
康熙说的话压根不听,朝中的大臣也经常因为鳌拜而草木皆兵,万分的小心,担心一不小心得罪了鳌拜。
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就是鳌拜多次徇私的陪葬品。
康熙自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奈何没有亲政,手里没有实权,只能是询问四位辅政大臣的意见,康熙也希望辅政大臣有人站出来反对鳌拜,但是没想到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担心会引火烧身,沉默不语。
康熙非常生气,只能是对鳌拜层层压力,不允许鳌拜所请所奏,只是批准行不拟定的处罚,三人各一百鞭,没收家产。
康熙非常想保住三人的性命,所以与鳌拜硬碰硬,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
后来孝庄太后力主索尼亲孙女赫舍里为皇后,在索尼、苏克萨哈的运作下,14岁的康熙得以亲政,只是没想到并没有将鳌拜挤出去,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排挤处死其他辅政大臣,而苏克萨哈就是第一人。
康熙虽想保住苏克萨哈的命,但鳌拜安到苏克萨哈头上24款罪名,终也没能保住。
鳌拜究竟有没有反心呢?
1669年五月十六日,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被康熙捉拿问罪,最通常的说法就是鳌拜意图谋逆,而且我们在看《康熙王朝》的时候鳌拜确实在造反,准备除掉康熙跟孝庄,但真实的历史真的是如此吗?
1666年,鳌拜利用圈换土地打击以正白旗为首反对他的势力;
1667年康熙亲政不久索尼病故,
苏克萨哈被处死,
四大辅政大臣仅剩下唯唯诺诺的遏必隆,可以说鳌拜的势力在康熙六年八月达到了最顶端:
鳌拜被授一等公,加太师;
儿子那摩佛承袭二等公,加授太子少师;
班布尔善为大学士
济世为工部尚书
可以说基本上把持了朝政,朝中大小事务先在鳌拜处议好才能施行。
康熙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越来越成熟,在处置苏克萨哈时就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因为鳌拜确实势力太大,康熙只能暂且忍耐,但是坚定了要除掉鳌拜的决心。
而且鳌拜经常在上朝时,群臣前呵斥各院部大臣,拦截奏章;
甚至在康熙面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可以说严重损坏了康熙作为皇帝的尊严。
1667年康熙亲政以后,鳌拜成为康熙最大的阻力,在捉拿鳌拜时谕旨中是这样说的:
鳌拜在朕前理应声气和平,乃施威镇众,高声喝问.......又凡用入行政,鳌拜欺朕无权,恣意妄为
对于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英明君主而言,绝对是奇耻大辱,不能容忍的。
1669年,康熙用“库布游戏”捉拿鳌拜,结束“鳌拜辅政时期”。
很快,康熙颁布了鳌拜三十条大罪:
不尊重太后两条
对册立皇后妒忌
私卖奴仆等五条,
其他二十三条都与结党擅权有关。
但我们仔细看,鳌拜与纳兰明珠、索额图还有和珅相比,比没有贪污受贿,更没有图谋不轨,其实鳌拜也做了很多对大清有益处的事情,这一点康熙是很清楚的,所以在将鳌拜捉拿以后,只是将其圈禁,并不打算处死。
可见,康熙捉拿鳌拜在当时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参考资料:
《清史通鉴》
《清宫秘史》
-----
网友解答:
-----
康熙没有后悔擒鳌拜,也没有为他平反,而是没有杀他。 康熙擒拿鳌拜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
-----
网友解答:
-----
原因是鳌拜是权臣没有谋反实据,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康熙还是比较念旧的一个领导,其中明珠也没有被清算,只是降职,远离了权力中心,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女人最狼狈的时候就是带孩子那几年,没有收入没有自由,你们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在工厂上班的小组负责人跳槽后,工厂以班长联系不上为由压8、9个月的工资,该怎么办?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