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参悟儒家的"仁"?
如何参悟儒家的"仁"?
-----
网友解答:
-----
儒家,
是被中国古代皇帝捧红的 。
孔子,
是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年的网红大咖 。
贪婪残暴的皇帝们,
为什么愿意大讲仁爱道德呢?
中国有句老话,
缺什么补什么 。
封建皇帝们既不仁爱,
也没道德 。
他们是一群贪婪的 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
所以,
他们花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
大力宣扬仁爱 道德。
于是,
他们就变得既仁爱,
又有道德 。
看来,
古代皇帝们也懂得网络的作用。
-----
网友解答:
-----
儒学又称仁学。仁是儒家认为的人道的核心,或者说儒家美德的种子。仁是道心的理念,并非意识概念。既然是道的面相,所以不能用语言具体的定义。语言只能确切表达思想意识层面的观念。
那么“仁"是如何被参悟的呢?首先从美德意识开始,“为道益损"。我们人类共同称颂的美德有勇敢、智慧、善良、公平等。这些美德古今中外为各个社会人群共同所肯定称颂。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吗?教育固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可我们发现动物界也有大量超越肉体的美德的行为。所以美德的根源最初还是在超越大脑意识以外的存在。因为物质的大脑从无到有最初应当是空白的。而这些美德存在着共性,这个共性就叫“仁”。勇敢离了“仁″的元素,就有可能成为暴虐。智慧离了仁,就有可能变为奸诈。善良、公平离了仁都可能成为表面形式的作秀伪装。
人独自做了不仁之事,虽无人知晓,有人也会自我责备惭悔。这说明了儒家慎独的理论,是符合人道的。“仁”超验地存在于个人的本性道心中。每个人的道心中都有“仁",但有层次大小不同差别。大人之″仁″不仅有宏大慈悲胸怀,“仁”更有大同一体的境界!
“仁″的存在的确立。对于儒家建立有伦理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儒家以个人天赋道心中的“仁”的强弱大小来划分圣贤、君子与小人。“仁"既然来自超验天赋,并有先天层次大小差别,所以孔子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个人自由。诚恳自愿为仁者,自有真实快乐幸福感。施恩图报者非君子。强迫个人违背本心必须高尚,将仁义道德当作做人的枷锁。或者伪装作缺乏诚意的伪君子。这些都是违背先秦原儒思想的。但“为仁由己”是宽容对待平民百姓,并不包括德不配位的官员掌权者。更不意味着任何人可以极端自私违背基本的“仁”去做恶。科举就是儒家按“文可载道"的原理,考核选拔出有仁德的大人,成为治理社会领导民众的官员,实现以德治国的宏图!科举能在我国历史上连续跨越几个朝代,延续一千多年。这说明了这一制度中存在很大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
网友解答:
-----
儒家讲的是道德,也是学问。而学问的核心是发现了人的本心,并且是论证和加强人的本心。使人做事符合人灵魂的本性。仁是五德之首,其源于人的恻隐之心。什么是恻隐之心?孟子的解释是,当有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时,一不小心跌到井去了。而这时,路过的陌生人们看到了,便不加思索地去救人。路人既不是这个孩子的亲戚,也不是孩子父母的故交。路人更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更不图名利,只是单纯地想帮孩子脱离险境。出现这个动机的心就是恻隐之心,这颗心是纯洁的,高尚的。是人从自己的内心自动发出的,也是佛家慈悲心的种子!仁又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我们一般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大仁,在一般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更做不到。正所谓大仁不仁。大仁是什么呢?做到大仁的一般是大人物。如一个英明的君王,为了国民而处死功臣或亲信,因此,反而遭人不理解,而说他是暴君等。如历史上的秦始王,唐太宗等。有会唐太宗李世民是好皇帝啊,可玄武门之变,他杀了自己的哥哥兄弟啊。其实,生活中有些平常人,也是有大仁之心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