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频繁北伐,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刘备死后诸葛亮频繁北伐,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灭亡曹魏政权,兴复汉室!
-----
网友解答:
-----
刘备死后孔明频繁北伐的真正目的就是凭自己的才华一统天下!
一方面孔明为报知遇之恩→实现出师表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方面孔明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并认为凭借自己善晓兵机熟通韬略,车战,马战,步战,陆战,水战等均轻车熟路,焉有不胜之理?因而过于自信→故屡屡出兵伐魏!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偏偏碰上司马懿这个对手→抓住蜀兵运粮艰难粮草不济→因而用守而不战的战略部署→每每造成蜀兵因无粮草不战而退。加以蜀国兵微将寡,魏国兵多将广。孔明以弱征强,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纵使英雄泪满襟。惜哉,叹哉!
-----
网友解答:
-----
万一能胜,他便可名彻万古。
如果不行,他就拖垮刘备基业。
事实证明,他以一统为目的,拖垮了蜀国!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发起五次北伐,去攻击强大的魏国?很多人说诸葛亮五次北伐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导致了后期蜀汉的灭亡,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们难道比诸葛亮这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还要牛?要知道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可是整整存活了二十九年啊,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分析原因吧。
诸葛亮和刘备
一、魏、蜀、吴三方长期稳定发展,对于只拥有益州和汉中之地的蜀国来说太过于吃亏,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说了自己出师的原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你等大家都发展好了,土地和人口更多的魏国吴国明显优势更大,诸葛亮如果不乘着自己还有精力进行北伐,等他过世,魏国平定了北方,国力强盛到无可匹敌的时候,就是蜀国的亡国之时。史实也是如此,所以以一益州之地偏安一隅不是明智选择,就是慢性自杀、坐以待毙。
曹魏控制的区域最大,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部分)、扬州(部分)12个州,面积有近40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大一统的秦朝),在灭蜀前人口有1300万。孙吴控制的区域其次,有扬州、荆州、广州、交州4个州,面积有145万平方公里,人口有500多万。蜀汉控制的区域最小,基本上就是益州1个州,人口也只有100多万。
三国鼎立
二、蜀国以攻代守,俗话说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既然早晚会有一战,那么抓住战争主动权才是王道。对于蜀国而言,进攻可以选择自己有目的的路线,进而获得一些自己想要的资源,比如土地、人口、马匹。而等魏国缓过手来,早晚会进攻蜀国,那样只会被动挨打,无限制的消耗蜀国国力。
三、蜀国和孙吴重新打好关系,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得到无数的战略物资和兵员,而且以此组建了一支山地特种部队“无当飞军”,极其适合北伐地区作战。国内政治清平后方安定,发展已经到达瓶颈,所以只要中原出现变动,机会出现,不主动出击那就是庸才。诸葛亮是庸才吗?明显不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四、诸葛亮北伐并非无目的的到处乱窜,他其实有自己心中的一套目标的,他想占据陇右逐渐蚕食凉州,那里是曹魏势力最薄弱的地带,兵员钱粮马匹都可以从那里来。只要抵挡住曹魏的进攻占据陇右,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就可以培养出西凉铁骑,配合汉中出兵,陈仓这个小据点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根本不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冒险去攻击长安。这样就形成了钳子形态,两路钳制长安,随时可以出击。(所以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子午谷的险恶之处
而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之谋,就是个天方夜谭,本来韩信已经走过不“奇”了,还有带个一万人就能一战定长安?不要说这条路非常难走,而且诸葛亮也分析了,只要对方埋伏下少量兵马,就能把魏延这一万人马给吃了,连逃都逃不了。就算是安全过去了,按照魏延所说,再进军长安,那不就是找死吗?长安经历了魏国三朝打造,有大将曹真张郃防守固若金汤,一万人过去就是送菜,连个水响都没有。人给多了,长安不要说打不下,后路被断的话只怕会全军覆没,蜀国消耗不起;就算是打下来了,关中长安一带早已是军民归附,占不到便宜。只要占据了长安,魏国急红了眼,肯定调集所有大军疯狂进攻。这个时候就是全面开战,比拼的是两国的国力。明眼人都知道,蜀国的国力根本消耗不起。最后结果只能是损失了兵力财力,什么便宜都占不到,不符合当时蜀国的国情。
魏延
当然,如果蜀国很强大,有后援,消耗得起,那魏延的这一番谋划还是有可行性的。(上文诸葛亮二次北伐的原因中,也写到了子午谷这条路还是有后人走过,初代闯王高迎祥就带领近十万人进去,结果就这么条小道,整整走了十几天,最后还被两万人埋伏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杀了)
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立场不同,所以看到的角度根本就不一样。魏延想要的是攻城拔寨、建功立业,作为武将他计较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诸葛亮从战略布局出发,未虑胜先虑败,他知道现在根本不是和曹魏摊牌的时候,蜀国需要创造一个猥琐发育的环境。诸葛亮北伐看似凶猛,其实诸葛亮最想要的只是曹魏不太看重的陇右为据点。
总结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只差一点就能全面占据陇右,却因为用错马谡而功败垂成,不过也迁入了千百户人口弥补损失。最重要的是通过二、三次北伐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大大增加了蜀国的领土。和汉中一样,曾被曹操评价为"鸡肋",武都也被曹操移走大量人口弥补但是武都毕竟还在曹魏治下,还是有一些人口在的,而根据《后汉书》记载,阴平郡人口因为没有被曹操移民,人口户数也远超武都郡。
五次北伐示意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而且这两郡地理位置非常好,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蜀国还能坚挺二十九年。可惜的是,本来铁桶一样的两郡,最后因为蜀国的一番错误操作,使得邓艾直接通过阴平小道攻击绵竹直捣成都,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频繁北伐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蜀汉的建立本来就是继承汉朝正统的,毕竟刘备是汉族宗亲(虽然比较远)。曹魏毕竟是篡汉的,所以从一开始蜀魏就是死敌,也就是注定了蜀和魏为了各自政权的正统性必须分出个高下。这也是政治意义上决定诸葛亮必须北伐光复大汉,不然蜀汉的政权就缺少存在的政治基础。
再者,三国时期蜀汉的地盘最小,仅只有益州和汉中之地,人口也是最少的,仅有90多万,而吴国都有280多万人口,魏国的400-500万人口就更不用比了。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就是兵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人口这国力就上不去。加之益州和汉中两地资源也没有魏国和吴国的丰富,这就更加制约了蜀国的国力。孱弱的国力这在古代乱世是非常致命,比你国力强的割据势力一定会找机会吞并你的。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会在《出师表》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所以为了生存蜀汉也必须以小博大,必须北伐,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只有不断的进攻才能让魏国疲于奔命,才能让蜀国有生存的空间。
还有诸葛亮北伐战争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矛盾,让整个国家处于战时体制,这样也有助于诸葛亮掌握政治主动权,也能更好的调动国内资源,治理蜀国。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各方面还是不错的。
其实诸葛亮北伐原因还有很多,但是无论哪种原因,北伐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