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爷没有封地只有工资,如何养活王府?
清朝王爷没有封地只有工资,如何养活王府?
-----
网友解答:
-----
清朝王爷的收入主要有三部分俸禄、赏赐、王庄。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例;
俸禄分为俸银和禄米,顺治七年(1650)规定,“亲王岁给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二千斛”。第二等级的郡王仅享俸银四千两、禄米八千斛。
除俸禄外,皇帝还不定期对宗室亲王进行封赏,主要分为赏赐及特赐两类。赏赐即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对宗室的常规赏赐。如顺治十二年(1655)济尔哈朗病逝时顺治帝“著再加银五千两”,顺治元年(1644)清定鼎北京,格外赐予“摄政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等蟒缎有差”。
俸禄与赏赐还只算王府收入的小头,亲王府核心收入在王庄。
王庄是亲王的私人财产,亲王主要通过任用庄头去雇用佃户收取租金的形式获取财产。是清统治者赐予八旗宗室王公的庄地,主要包括粮庄、银库、半庄、瓜菜果园等。
《郑献亲王盛京盖州分户地册》中记载:被庄头承领的郑亲王庄地共一万二干余亩。《郑亲王府东省地亩底册》记载:郑亲王府在奉天、辽阳、兴京、海城、盖州五处共计拥有庄地四千一百零四亩。在沈阳、牛庄、广宁等处庄田地……共九干四百余亩。
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仅在盖平县内就有庄地三干五百四十九亩一分,此外在沈阳、铁岭、广宁、抚顺、兴京等地另有庄地三千八百八十三亩,共计七千余亩。
郑亲王府单纯每年收由王庄收入就有十多万白银,到第七们郑(简)亲王德沛时,“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要知道清代的亲王府后代也是要分家产的,只不过分得多分得少的问题,从一代到七代,还有现金数万白银,就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
-----
网友解答:
-----
准确一点说,是康熙皇帝于1667年年滿十四岁正式亲政时,在孝庄文太后的支持下,踏平擅权的鳌拜后,才禁止住了京城王爷们疯狂“圈地”的事情,所以原来的王爷们是有大量土地的,康熙皇帝刹住了可能导致大清危机的八旗子弟此举。大清帝国的所谓“康雍盛世”局面,才有产生的基础。没有了封地,这些皇亲贵族亲王们何以为生呢?
(大清官员)
一,依靠朝庭俸禄
亲王的俸银一万两/年,祿米一万斛/年。他们都是皇室成员,这点钱如何养活王府?
以慈禧时代的醇亲王奕環为例:
他是李鸿章的顶头上司,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奕䜣是老六,亲兄弟)咸丰皇帝的亲弟娃、同治皇帝的亲叔叔、光绪皇帝的亲老汉、宣统的爷爷、他称呼慈禧太后为嫂子;各位晕了吗?记住他是慈禧的妹夫就行了。
一年一万元的俸银够吗?够了,老七对嫂子说道:“谢太后恩典!”甲午战争前朝庭设了一个“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这个衙门的总理就是奕環,由他的嫂嫂,慈禧太后亲自任命,而不是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时,每天的银钱如“君不见雪银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衙不复回,君不见颐和园里闹喳麻,十四为妇六十华!多少金银投湖中!予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修建颐和园,挪用了海军衙门到底多少钱?没有人说得清楚,据专家分析,一般认为挪用了一千万~三千万两白银。
按照身份来说,奕環是大清帝国的领导人之一,所有北洋水师的经费开支,都是他说了算,区区年俸银一万两,只怕不够王爷的鼻烟钱。我不是王府管家,肯定不敢乱说,还是听听当年的恭亲王的感叹声吧:“我大清宗社亡于方家园。”(注一)
(海军事务总理大臣奕環)
所谓方家园位于朝阳门内,“一门两太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的居住地。恭亲王奕䜣,是清政府少有的清醒人之一,很后悔当年“承德之夜”叔嫂联手的“壮举”,后来被慈禧玩弄于股掌,至死方才悔悟。
奕䜣有口难言,就永远闭上口!但是,历史不容抹杀得嘛一一
当光绪和慈禧撒手归去时,经济已经陷入绝境,“库储一空如洗”(注二)
庚子年后,清朝的财政赤字达到三千多万两左右。光绪三十四年(1908),每年财政收入为二亿四千一百九十一万八千九百八十六两,每年支出是二亿四千四百九十万零三千四百四十七两,而宣统三年赤字高达八千万两。还有十四亿五千万两的军费是借外国银行的高利贷哟!
这就是西太后为摄政王时代留下的大洞。再举摄政王时代的庆亲王奕劻为例一一
(奕劻一一庆亲王)
二,比和坤更恶劣的受贿索贿“大天王”
和坤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这位相貌堂堂的和大人因为某人的饰演,而成为妇嬬皆知的人物。而现在要说的是大清末期“空前绝后”、“恶吃一口”已经闭气王朝的首席军机大臣一一奕劻。
在爱新觉罗家族中,他比起堂兄弟奕䜣差远了,奕䜣存在时,奕劻是一个服服贴贴,唯唯诺诺的人。
没有显达时的奕劻也是穷贝勒一个,经常在当铺晃悠和去当铺的路上。直到晋封王爵主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才与奕環一样,每年的俸银一万两。俸粮一万斛。
庆王府坐落于北京地安门外定府大街,原来是和坤旧址,看来古玩界讲的“传承有序”,同样适用于大清王爷们的“轮流坐庄”。
官场沉浮达十三年之久的庆王爷积蓄颇丰,他的“金钱观”如何?已经死去百多年的王爷闻听此言,以目示意庆王府白壁上亲自手书的《家训》:
“留有余不尽之祿以还朝,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
粗读之下、颇有文天祥之风!不过在下愚昧,请教庆王爷:“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袁世凯小隐于野)
庆亲王将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消息还在上层圈子里流传时(1903年接替死去的荣祿),行贿将军袁世凯就托门下清客杨士琦带着十万雪花银(漕运损耗折银)来到庆王府,面对如此霸气的出手,令见多识广的王爷倒吸一口冷气:“呵呵,这个慰亭太费事了,我咋个会收嘛!”那楊士琦能够在袁世凯门下受到重用,行贿手段当然有一套:“王爷入了军机,每天都要入几次宫,那些太监循例是要讨喜钱的,这点散碎花花供王爷打发下人零花钱用吧!我家主子说了,每月再固定孝敬府上三万两白银。”“哦!”笑容定格在王爷脸上、僵住了......
那庆亲王口气一变:“就是哈,本王一年才一万两的俸祿,呵呵,还是慰亭想得周到。”
想得周到的还在后头一一1911年底,清廷《逊位诏书》迟迟没有签字盖章,袁世凯无法向南方革命党人交待,直到向庆亲王交了三百万两银子,《逊位诏书》才搞定。亲王这一口彻底把大清王朝的咽喉咬断了......
结语
亲王们依靠一万两银子/年的俸禄,是绝对没法过上骄奢淫逸生活的,究竟靠什么为生呢?靠的是头上的红宝石顶戴和坐椅上的青狼皮垫子,至大清覆灭时,北京报纸曾经披露庆亲王财物估值一亿两,(以七钱二分的光绪银元一个为一千元计,现在折合人民币一千亿元)民国时期,亲王父子窝在天津租界当寓公,吃汇丰银行利息,创办了一个啥子“人力胶皮轮车公司”,搞实业救国,当董事长去了。不过喃,家里可能把那些书留给社会了。
(注一)《清末民初云烟录》p16
(注二)同上
-----
网友解答:
-----
清朝的王爷虽然没有封地,但是有俸禄和祖产。清朝对于王爷的待遇极高,远远高于明代,其中以亲王的待遇为例,清代的亲王每年可以无偿从朝廷领取白银一万两、大米五千石。
如果亲王在朝廷担任职务,还要享受职务带来的俸禄,这份收入与爵位收入无关,是工资收入。
一万两白银在整个清朝时期的购买力都非常强,哪怕是到了晚清时期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一万两也是一笔巨款。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每年账面上的收入也才9000多万两白银,其中除了要用来养官,还要供养那些不劳而获的宗室王爷,开销很大。
清朝的王爷们没有封地,也不能掌管军队,但是待遇比明朝王爷高得多,收入主要来自朝廷
清朝的亲王也就是“和硕亲王”,是清朝用来册封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是所用的爵位,虽然没有封地,也没有兵权,但是每年的收入是一笔不菲的巨款。
以乾隆年间为例,一个富商在天津修筑一座中型四合院才花费了纹银180两,而亲王每年的俸禄是白银万两、大米5000石。
清朝入关之初,王爷们是有兵权的,比如八旗军就主要掌握在皇帝和几个亲王手中。顺治年间开始,逐渐夺取了亲王们的兵权,但仍然允许亲王向皇帝提意见。
清朝安置王爷的手段也参考了汉朝、唐朝、明朝等朝代,最后还是决定不赐给王爷封地,只授予他们爵位和俸禄。在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曾将众多王爷分封在各地,垄断了地方的军政财大权,结果埋下了七国之乱的隐患。
明朝初年,明太祖也是将王爷们分封在各地,既有封地,也要管事儿。明代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经济,结果北方塞王之一的燕王朱棣篡位,夺走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篡位以后,先后夺走了诸位王爷的兵权和财权,让他们成为“只领俸禄不做事儿”的饭桶。
清朝入关以后,也要安置本家的众多王爷,从亲王到郡王都不能忽视,朝廷虽然没有赐给他们封地(清朝王爷不能收取田租),却提高了他们的俸禄待遇,这一点远远超过明朝王爷。
亲王每人每年可领白银一万两,而且有朝廷赏赐的府邸,生活方面可谓乐无忧。郡王的待遇不如亲王,但也可领取一笔巨额俸禄,可保一家人荣华富贵。只要不是惹上赌博和鸦片这种东西,朝廷给的俸禄绰绰有余。
不过,亲王的后代会层层降封,待遇逐渐递减,比如亲王、郡王、贝子、贝勒、公爵等等,亲王只降到公爵就不再降了,而其他爵位还要层层下降。只有铁帽子王才不会降爵,顾名思义,“铁帽子王”的爵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始终享受亲王的待遇,永不降爵,除非朝廷覆亡。
皇帝也会不定期赏赐宗室王爷,而且晚清某些参政的王爷还会索取贿赂,中饱私囊
作为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清朝皇帝有时也会赏赐财货给王爷们,这份收入也在俸禄之外。晚清时期的,恭亲王、庆亲王、摄政王都直接参与朝政,有很多向大臣索取贿赂的手段,最著名的就是那位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公然卖官赚钱、索取贿赂,还把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存在英国人的银行里。
不过,清朝的宗室人员庞大,并不是每个王爷都有这种能力和机会,更多的宗室王爷还是只能依靠朝廷的俸禄过日子。即便是清朝灭亡以后,许多王爷还有丰厚的祖产可以坐吃山空,也足以看得出朝廷对王爷们的厚待了。
-----
网友解答:
-----
清朝王爷没有封地,但不是只有工资。
清朝王爷的工资(俸禄)其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爵位俸禄,根据《大清会典则例》,一般为10000两白银与10000斛岁米在内的实物(亲王)、5000两白银与5000斛岁米(郡王);一部分是职位俸禄,视王爷担任的具体官职、差事而不同。
这两部分工资(俸禄)相比其他文武官员是不少的,比起老百姓的收入那就更多,但是王爷本人、家属锦衣玉食,再加上府邸上下人等都要花这点钱的话,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引出了养活王府需要的另外三大收入来源:
1、如果王爷有官职与差事,会有巨额的灰色收入,灰色收入中有比较偏白的一部分,那就是被称为冰敬、炭敬、别敬等在内的实际上被制度认可的外官给与京官的馈赠;也有比较偏黑的一部分,那就是包括卖官鬻爵、上下其手收受的贿赂。
2、如果王爷没有官职与差事,也就是所谓闲散王爷,也不会被尿憋死,他们虽然没有封地,但是往往有大量入关之初与后来取得的皇庄,皇庄的存在意味着王爷拥有大量不需要缴纳赋税的耕地,耕地的所有收入都是王爷的;除了皇庄耕地,王爷还会经营产业,拥有当铺、古董店、绸缎庄等店铺,或者指使家奴进行长途贸易,因为王爷身份的背书,这些产业贸易往往也不需要缴税,而且也不太会被官吏揩油侵夺,所以入息也都是很多的。
3、此外,一般皇子受封的时候还会有一笔分府费(分家时赏赐银两),以康熙朝为例,有23万两白银之多,在皇帝特许下还可以支取官物若干年,这些也是王爷的收入来源。
总之,清朝王爷没有封地但是也有所占的耕地产业,并不是只有工资,所以养活王府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各种封建体制都达到了极致。比如在中央集权方面,前朝历代多有分封诸侯的惯例,即给予皇亲国戚或者有功之臣们,爵位,封地!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极大的权力,制官、收税甚至于可以拥有私兵,总管一方,当然不同的朝代规矩不同。但地方威胁中央的情况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明朝,有着燕王朱棣“靖难之役”,颠覆朝堂。或者明末福王,兼并土地,横征暴敛。
所以,入关后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等前朝历代的经验,对于王爷公爵们,只给地位荣耀,不会给与封地实权,将王爷们留在京城。
清朝的王爷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没有封地,无国可就。受封之后,若没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内。这使得清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没有王爷作乱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这些留在京城的王爷们,是如何养活这王府上下的呢?
首先,王爷们是有工资的,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此外,他们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亲王是1万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这些可不是小数目,亲王这一年的俸银相当于当时数百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曾出使中国,他记录下一个北京普通四口之家当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是35两银子。)
当时清朝文武官员每年俸银分别是: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这就是公务员和贵族们差距,这也是清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当然了,富人们的价值观和咱们肯定不一样,毕竟王爷手下需要养活的人太多,妻妾 、父母、子嗣、护卫、丫鬟、谋事等等,这么多人衣食住行的花销已经是比不小的数目。何况王爷还得经常处理人际关系,参加各种场合,这俸禄也并不能说宽裕。这点钱在一些王爷们眼中绝对是不够用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收入来源。
比如皇族的赏赐,逢年过节的,都会收到来自皇上太后的红包,那可不是小数目。还有王爷们大都会在朝中任职,他们除了爵位俸禄之外,也还有职位俸禄。当然,这背后更多的是职位所带来的敛财之道。
由于王爷们职务和地位的关系,他们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的孝敬,清末的庆亲王为了创收,甚至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这来钱怎么不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