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当上皇上的?难道真是私下篡改了遗诏?
雍正是如何当上皇上的?难道真是私下篡改了遗诏?
-----
网友解答:
-----
不要胡说八道,现在考古早有证明,人家传位诏满汉两种文字呢,怎么篡改啊~
-----
网友解答:
-----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仪(宣统)退位,共历12位君主,为何唯独雍正继位总被世人拿来说事呢?因为,他的继位有被世人拿来说事的“神秘把柄”。
那么,这个“神秘把柄”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没有遵从祖制,也就是合法性存在问题。
那么,大清历代皇帝的传位祖制又是什么呢?当皇帝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时,就会提前写好遗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遗嘱,一式二份,一份三文(即: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一份放于内殿木匣内,一份放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待到皇帝驾崩之时,由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两相对照无误后,宣读确立新君。
但是,雍正继位时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子的?
据《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情节其实和该史料基本一致,1722年12月20日,68岁的康熙临终前,诏来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于病床前口头宣布临终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此来看,显然雍正继位的过程没有按照合法的祖制程序来。
同时,更加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明明康熙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就算康熙宣布临终遗诏也应在清溪书屋,为何“世宗本纪”中又讲的是“圣祖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也就是在斋宫宣布继位诏书。
“斋宫”是个什么地方呢?就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而并非“清溪书屋”。
因此,雍正的继位存在太多的谜团,这才有了一个个的传闻与猜测。
同时,据朝鲜史书记载:当年12月,朝鲜官员听清朝官员讲,康熙临终之时,曾召见雍正,并把自己戴的佛珠交给雍正,并对他说:“此乃顺治帝临时,送给我的,今我赠你,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以此来看,似乎康熙确实传位给了雍正,这也就是雍正继位的经过。
那么,雍正又是如何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
“九子”,即: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终生圈禁,失去夺嫡之机;二阿哥,两立两废,同样失去夺嫡之机;三阿哥,喜欢舞文弄墨,无夺嫡之志。接着,便剩下四阿哥与十三阿哥一党;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一党。其实,最终变成了“四爷党”和“八爷党”之争。
但是,八阿哥多喜拉帮结派,党羽以内阁大臣为主,又处于康熙的眼皮底下,而康熙平生最痛恨的就是结党营私。虽说八阿哥多被康熙打压,可他的势力却很大。
为了对付八阿哥,四阿哥以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来牵制任抚远大将军的十四阿哥,一旦十四阿哥有所异动,也过不了年羹尧这一关。同时,他又以智囊戴铎为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川陕之地已基本被四阿哥手下的一文一武所掌控,可谓真正的实权在握。而支持他的十三阿哥曾在古北口练兵,无论是在京师卫戍部队的丰台大营,还是绿营,皆有很深的影响力。最为关键的是,负责皇宫安全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被他暗中发展成了合伙人。
面对四阿哥如此深谋远虑的谋划,岂是好图虚名的八阿哥能与争锋的。
那么,雍正究竟篡改过遗诏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是当时清朝的行文规范是“传位皇四子”,而不是“传位于四皇子”;
二是清朝时的“于”字是繁体字“於”,又如何“十”改“於”;
三是遗诏行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更加没法去改。
那么,遗诏真实存在吗?
2013年8月29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曾首度展出过“康熙遗诏”,原文:“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既然有此遗诏,为何又会出现继承不合规矩的问题呢?
对于这些问题,雍正又是如何应对的?
当时,传播雍正阴谋夺位的是湖南永兴县秀才曾静。雍正为了向世人澄清此事,将他解来京师,进行质问。虽然,曾静表示认罪,而雍正也以问答的形式,将自己与曾静的对话编写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发往全国各府州县,以表明自己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可是,不知为何,不但未能起到澄清的效果,反而越描越黑,传言也更加的玄乎。如:进参汤毒死康熙等。
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其实,“雍正是靠篡改康熙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从而谋夺帝位”这一野史传说,不过是后世文人骚客为了抹黑丑化,甚至妖魔化雍正,而刻意杜撰出来的言论罢了。
可悲的是,由于这类传言广泛出现在与雍正相关的坊间故事、武侠小说之上,并且现代还被港产影视剧多次搬上银幕,使得很多不明觉厉的人,往往会将这种不切实际的野史传说与正史混为一谈,这就导致雍正的形象在民间一向过于负面。事实上,前几年,台北故宫就已经公开展出了其所收藏的《康熙遗诏》,证实了雍正即位的合法性。
因此,这些诋毁和抹黑雍正得位不正的传言,早就应该被彻底推翻,还这位为国为民的明君一个公道!
实际,即便没有公开这份遗诏,我们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去分析,也知道康熙是不可能传位给十四阿哥。
不可否认,“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年少英才,确实是出色的将才。然而,他为人心高气傲,处事不够坚韧稳重,而且政治素养远比不上雍正和八阿哥。作为一位相当有眼光和远见的帝王,康熙深知自己晚年遗留的种种弊病,并非十四阿哥这种城府不够的青年皇子所能化解和扭转。因此,康熙很需要找一位具备钢铁般意志,能肩负重任,并且力挽狂澜的接班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刚正不阿的“冷面王”雍正。
而这一点,其实从康熙临终前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都能看得出来,他在有意保护和扶持雍正,而不是“大将军王”十四阿哥,亦不是那位被官僚推崇为“八贤王”八阿哥。毕竟康熙希望自己接班人要整顿的,正是这些“八爷党”保守势力。
再说,野史所谓的雍正是改“十”为“于”,硬是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等骚操作。在现实中也是无法实现的。先不说雍正要怎么做才能盗取遗照,就是那个“十”就足够的搞笑。因为,古代官方的正式文书,一般都用大写的“拾”而不是“十”。试问皇帝的遗照,如此重要的文书,会用“十”么?!更何况,清朝诏书还有满汉两种文本,雍正即便能该汉文,那总不能连满文也都改了吧。很显然,这类言论是虚假的。
至于后世之所以会广泛这些传言,其实不过是因为雍正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触动了那些权贵士绅的既得利益,于是便遭来了大量的摸黑。
雍正期间的摊丁入亩、开豁贱籍、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改革,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既能促进社会公平,又能解放社会生产,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同时又能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但这些都极大的打击了士绅文人的利益,于是这些人联合成“八爷党”一起逼宫,一起抵制改革的推进,逼宫不成又开始不断抹黑中伤雍正,制造不良言论。把一些铁腕手段歪曲成所谓的“暴政”,还制造大量的野史来质疑雍正即位的合法性。
这些人本来就是社会的剥削阶级,都是虚伪的守财奴。这些读书人中的绝大部分,他们饱读诗书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报效国家,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优的生活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官发财。所以,一旦皇帝的改革触动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端出一大堆儒家经典要指责皇帝,来为自己利益发言,甚至绑架无知的百姓,一起来反对改革。明的不行又来阴的,搞野史写小说来抹黑雍正。
什么忠君爱国、什么视君如父、什么天下苍生,在这些伪善的文人眼中,不过是口号而已,他们的自身利益才是他们所图。雍正时的八爷党如此,明末的东林党亦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用一碗参汤谋杀了康熙,也有人说他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夺了他十四弟的皇位,而现今史学界更多的是说它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必定是源自康熙的钦点。
在此浮人也查找了众多资料,来论证雍正是如何打败众多兄弟,一步一步的踏上这至高之位。
康熙皇帝对待诸多皇子的态度
在论究康熙为何会放任诸多皇子党争的问题之时,我们必须得了解清朝建立的背景。
满族是在建立八旗制度之后才逐渐强盛起来的,因此八旗贵族在朝堂上势力庞大。为了避免太子登基时没有足够的势力对抗贵族集团,也为了抑制太子的势力而不至于威胁皇帝,康熙立储采取了中原王朝消失已久的“司马炎模式”。
即在面对世家大族强势,而皇权虚弱的情况下,倘若新的继承者软弱无能无力运转皇权驾驭群臣,就必须让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制衡。
为了抑制贵族政治,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康熙不但早早的立下太子用于培养新继承者的草台班子,也放任其他皇子对皇位的角逐,寄希望于这种微妙关系来掌控局势。因此在这一场“九龙夺嫡”之中,很明显的划分了五大党派。即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
大爷党
大阿哥胤禔,本来也是皇位的热门人选,可惜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呀!
在太子被废之后,他身为皇长子,在朝中又有大学士纳兰明珠等人支持,且康熙一向对他委以重任,这些因素加起来他应该有不小的胜算。然而天不随人愿,怪只怪他太过了急躁,犯了康熙的忌讳。
皇位相争,大家各凭手段,谁上谁下全凭本事。可胤禔却在太子被废之后,完全不顾及兄弟之情竟然落井下石,直接建议康熙帝杀掉废太子。这显然是触及了康熙皇帝的底线,旋即便下令把他圈禁在宗人府,直到去世都没有把大阿哥放出来。
因此,胤禔为何会失败?只怪他心胸太过狭隘,冷血无情又不加收敛。就像唐太宗说的一样: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的性命都无法安全;立了李治,李泰和承乾的性命都可以得到保证。
康熙面临的状况不外如是,他除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毕竟还是一位父亲。
太子党
康熙的二儿子是胤礽,其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其外公是索额图。胤礽乃是正宫嫡子,故而在刚满周岁之时便被确立为皇太子。
胤礽打小聪慧好学,且文武兼备,一直以来深受康熙皇帝重视,是皇父爱子,夺嫡的先天优势比较明显。可惜也正是因为他早早被立为太子,因此在夺嫡争斗中,胤礽一直是被其他兄弟及其党羽攻击的对象。稍有差错,便被加以针对。
在任期间的如履薄冰,以及康熙帝的严格要求使得他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后期甚至心性大变。最终导致康熙皇帝的反感,经历两立两废,于宗人府被圈禁致死。
三爷党
胤祉为康熙的第三子,一向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形象闻名。他从小便敏而好学,在文学、书法、骑射等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如文学方面,被康熙派去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而在书法方面,字体别具一格,时常得到康熙的称赞。特别是骑射方面,作为满人必修项目,他的水准也不一般。胤祉甚至一度与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
作为这样一位文武双全,颇受康熙喜爱的阿哥,按理来说,在太子被废之后他也有可能被立为储君,可为何日后又会落得一个囚禁至死的下场?
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缘故,他生性洒脱,为此甚至不惜违背祖训,这一方面康熙拿他他没办法。而且他在为官处事方面并不擅长,论政治手段远远逊色于其他皇子。而且在夺嫡争斗中,他都是有所保留,并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孤注一掷,因此自然机会渺茫了。甚至于后期被圈禁起来,也是因为性格方面触怒了雍正皇帝的缘故。
八爷党
八阿哥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虽说母妃出身低微,但自幼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疼爱,一直备受皇恩。他为人亲切随和,处事体贴细致,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有“八贤王”的美称。
可就是这样一位占尽优势的皇子,在太子被废,大阿哥因为言行不当被收押入宗人府之后,于皇位之争竟然输给了一向不太出彩的四阿哥,着实耐人寻味。
笔者细细想来,却也发现康熙皇帝的选择不无道理。
作为皇帝,他应该是相当忌惮贵族政治的。而八阿哥呢?在大阿哥和太子失败之后,他是众多八旗贵族推出来的新领袖。毕竟,康熙帝看不上胤禩的地方正是八旗贵族能看上他的地方,即母族卑微,妻族也难依靠。
这些势力的站队给八阿哥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一度让他成为储君的呼声间连不断。而这些却又是康熙所忌惮的,朝中的众多大臣都投入八王党的麾下,无疑对他的统治造成了一丝威胁。因此他有意无意的扶持三阿哥和四阿哥,打压八阿哥,让这三位皇子达到平衡。
甚至,为了控制贵族集团,避免他们在新皇手上继续做大,对皇位的考虑自然要另做打算。特别是后来,康熙查到八阿哥胤禩跟张明德不清不楚,有谋害太子的嫌疑,更加的对他不喜,心中的最后一点地位也荡然无存了。
四爷党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让他最为省心的皇子。在夺嫡争斗中,雍正前期参与并不多,甚至友爱兄弟,调解矛盾,如五阿哥一样超然世外,选择独善其身。
然后如大家所知的一样,这些不过都是他的策略罢了。他知道自己相对于其他皇子,优势并不突出。因此就想办法韬光养晦,除了营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来了一个坐山观虎斗。事实证明这是成功的,大阿哥和太子就是这样玩完的。
我们现今看来,雍正最大的优势其实便是摸准了康熙的脾气。
康熙帝希望自己的儿子如他一般孝顺,因此雍正对他一直以来也是诚孝至极;康熙希望自己这些儿子能够相互友爱,因此雍正对兄弟友爱,并且尽量协调他们的矛盾;康熙希望自己的储君能堪大用,因此雍正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处事勤慎敬业。
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是成功的,慢慢的让他走到了康熙的视线之中。特别是康熙61年康熙帝病重的时候,派遣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如此重大的事情派遣雍正过去,无疑对他格外看重。
浮人语
因此雍正继位,并无道理。而关于那些流言野史,其实其中矛盾多多。如雍正用参汤谋逆,皇帝的饮食如何不会被检查呢?又如篡改遗诏之事。全文数千字,共用了汉、满、蒙三种文字,这如何能改?而传位十四子更是无稽之谈,康熙皇帝对十四阿哥的喜爱是不假,可难道只有他一人有此项殊荣吗?康熙看中的皇子太多了。特别是在他病重的时候,康熙并没有下令让他从西北回来,若是有心立他为皇,绝对会让他回京早做打算。
因此,雍正能从众多皇子当中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也因为局势的需要,他确实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特别是他上位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也证明了康熙眼光的独到,雍正无疑是一位好的继承者。
-----
网友解答:
-----
雍正皇帝是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之位的,根本不存在张廷玉、隆科多等人篡改诏书的说法。之所以让人对于雍正继位如此多的流言,源自于康熙暮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当时实力较强的还有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但是单单四阿哥胤禛坐上了皇位,这不免让人猜忌,也让小说家有了噱头。但胤禛招黑内在的根本原因,却不仅仅是九子夺嫡真这么简单!
雍正继位实至名归
首先我要驳回一点:雍正矫旨篡位是不可能发生的!
有很多人因为受到民间野史传说的影响,说胤禛勾结张廷玉将“传位十四子”改为立“传位于四子”,从而获得皇位的。这简直是荒谬绝伦!且不说诏书都是有满汉双语写成,就算你把汉语改了,满语怎么改?另外一点是,按照清代的习惯,一般是皇子序齿加名称,比如传位皇四子胤禛。改前面的字容易,那要怎么改名字呢?一个叫胤禛,一个叫胤禵,一个字比一个字生僻,根本不存在篡改的可能!
皇四子胤禛继位时实至名归,而且有理有据!
1.继位候选人之中序齿最高
康熙最看好的继位者其实是太子胤礽,毕竟是康熙与皇后赫舍里亲生的骨肉。但是很早就被立为太子的胤礽的确是烂泥扶不上墙,康熙给了胤礽机会但是不中用。康熙实在是力不从心,认为他的确不适合做一个皇帝,胤礽二次被废黜后(罪名:不法祖德,暴戾淫乱,结党营私),他再无力参与争储。大阿哥胤禔虽然战功卓著,但是由于庶出,而且背后诅咒太子而被圈禁,从此彻底没有了希望;三阿哥胤祉,喜好修史著书,笔墨丹青,缺乏政治才干。虽然也有做皇帝的意愿,但是机会渺茫。这样一来,皇四子胤禛变成了序齿最高的皇子,继承大统也是情有可原。
2.能力较强,有从政经验
虽然康熙有段时间让太子监国理政,但是治国理政的成绩几乎都来自皇四子胤禛。他曾经奉命筹措赈灾粮款以及巡视河工,各类事项处理的非常妥帖,从此也积累了深厚的从政经验。胤禛办事有始有终,而且颇有手段,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康熙自然认可!
形式分析
当时有竞争力的只有八阿哥胤禩,因为其支持者较多,而且本人善于收买人心,上下打点的非常到位。在太子被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康熙曾经让皇子大臣举荐新任太子,八阿哥胤禩支持率最高。但是康熙是何等样人?焉能不知道胤禩的选票全部来自于私下的交易。胤禩一贯喜好收买人心,兼任户部的差事做的一点都不上心,到时很钟情与党争夺宠。康熙的忍耐在“毙鹰事件”发生之后到达极致,康熙伤心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胤禩自此再无力与四阿哥争夺。
九阿哥、十阿哥都是八爷党,在八阿哥失利之后,三人纷纷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其实胤禵有无可能,一样就可以看得出来。作为未来的继任者,是要君临天下,要求治国有方,可是胤禵一直被安排在西北驻守,要是康熙真的有那份心,早就把他找回来参政议政了,为何要以驻守的形式“发配”胤禵到边疆呢?八阿哥胤禩是病急乱投医,随便找了一个手握兵权的十四阿哥胤禵,自认为有机会,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十三阿哥胤祥,胤禛的左膀右臂,绝对追随者,与胤禛等人组成四爷党!
谣言何处来?
为什么关于胤禛有这么多的谣言呢?主要原因是九子夺嫡胤禛成功之后,其他势力之人的心有不满。既然在政坛上斗不过,那就在文坛上抹黑,所以更重歪七倒八的宫廷野史就传了出来,无非就是百般贬低丑化胤禛,让他下不来台,让他丢面子。
胤禛招黑的根本原因是其大刀阔斧的吏制改革,在改正吏治弊端的通过你还是,却也的足了一大批保守派。这些保守派多为世家大族或者身居高官,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皇帝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也因为胤禛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下手没有分寸,让他把能得罪的官僚地主都得罪了,这样一来,能不招黑嘛?凡是有点仕途,有点地位,有点文墨的人,都会纳其笔来挖苦抨击,真正支持胤禛的,能有几人?
总结:谣言止于智者!雍正皇帝算是清朝十二帝中最勤劳的皇帝,每天夜以继日,为大清朝充实国库,整顿吏治,解决民苦,只可惜被那些政治失败者和利益受损者黑来黑去,作为现代人,最好能够擦亮眼睛。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人失败后报复的产物,不应该作为我们现代人对于帝王评价的标准!
------------------
推荐阅读:
各位网友们,可否介绍一下在自己的家乡最美丽而且环境比较优雅适合居住几日的地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