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经济开始变革,而上层建筑必定要重新洗牌。
五代十国是大庄园地主经济与庶族地主经济的分水岭。
大庄园地主经济是由汉代世家豪族以坞壁形式的封建庄园发展而来,各级士族和地方豪强,凭恃先世所分割的土地和劳动力,一身兼庄园主、军政统治者和封建大族长,庄园之内,奴役着注家籍的成千上万的农奴家庭,这些人就是私人军队。
而黄巢起义就是直接葬送大庄园地主经济,“朱门甲第无一半”, “天街尽踏公卿骨”,使得庶族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
真正登上政治舞台的可不再是世家大族,而是最下等的百姓,比如朱温(全 忠)、王建出身流氓,李存勖出身沙陀贵族,而李嗣源、石敬瑭、刘知 远都是出身卑下、连姓氏都没有的沙陀军人,郭威是黥面皇帝,高季昌是家奴封王,钱缪是私盐贩子,杨行密出身走卒,李昇是流浪孤儿,王潮兄弟出身农家,南汉刘氏是波斯商人后裔。
也就是在这种底层变动中,新的秩序才能由此诞生。
这才是五代十国动乱的根本原因。或者可以说历史这双大手,向着更公平更高效的目的地前进。
-----
网友解答:
-----
首先感谢尔朱少帅师友的邀请!然后向平台提点意见:我中午下班时,接到的问题是“唐节度使坐大的原因,”遂利用午休时间速写数节若干字,几近完成,及至下午抽空脱稿配图发布时,发现题目变成了“五代十国之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虽然追根溯源都差不多,但读起来文字总是不顺,有隔离,只好做修改和补充。我们当代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若干次考试答题,应知道紧扣题面的重要性。好了,我还是回答问题吧。
一,五代十国,严格的讲应是五代十一国,即从唐朝灭亡起,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出现的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所谓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个国家。所谓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国。分别是:
五代
①由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的后梁帝国。
②河东节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后唐帝国。
③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后晋帝国。
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一一后汉帝国。
⑤后汉帝国大将郭威一一一后周帝国。
十一国
①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建立的岐王国。
②由武安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南楚王国。
③由镇海节度使钱镠一一一吴越王国。
④由西川节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国。
⑤由淮南节度使杨渭一一一南吴帝国。
⑥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国。
⑦由清海节度使刘岩一一一南汉帝国。
⑧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国。
⑨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一一一闽 帝 国。
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后蜀帝国。
①由南吴帝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国。
二,从以上所列,一眼可以看出,这些开国帝王全是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节度使及其部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藩镇割据”。那是什么导致的“藩镇割据”呢?不用说,就是改变唐王朝命运乃至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再进一步,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诸如唐玄宗老年昏瞆,李林甫嫉贤误国,杨国忠弄权逼反,安禄山狼子野心膨胀,以及垂涎杨贵妃姐妹美色等等,这些当然也算原因,但只是表面、直观、次要的原因;主要的、深层次的,也即起始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后世提及的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二是人们常常疏忽的唐王朝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政策导向。
三,先说社会结构。皇帝之下依次为:封爵贵族(宗族及功臣元勋),门第贵族(世家士大夫),官僚贵族(寒门士大夫),庶民(农工商吏),贱民(乐工、客民、杂户等)。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崇门第贵族,就连皇帝大臣也要让他们几分,功臣,甚至宗族皇室以和世家门第联姻为荣,寒门士子高中进士,如果能娶世家贵族的女子为妻,那分得意,如同今天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跨进了精英俱乐部。进入世家贵族行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贵族自然有贵族的生活方式,吟诗作赋,填词谱曲,皇帝大臣以身作则,造就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负作用,即尚文轻武之风渐行,人才都集中在以首都长安为主的几个大都市里风流潇洒,享受生活,无人自愿去边地过苦寒的军旅生涯;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初打江山团队上至偏裨,下到卒伍的子孙们,都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也无人愿意投军。随着最后一位开国名将李勣的谢世,大唐军队的汉人将领基本乏人,仅有的几个,如大败吐蕃,收复河湟的华州人,当世名将王嗣忠,也遭李林甫陷害,几欲斩首,在哥舒翰的苦求下才逃过一命,结果是于罢官一年后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他多次上书朝庭指安禄山日后必反)。各镇将领多数由胡人降将及其后代充任,中下级军官也多是少数民族移民,兵士则多为苦寒地区的边民和中原地区未读过书,且家境贫困的流氓无产者。例如,安史乱起,反叛者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而朝庭平叛的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仆固怀恩(铁勒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也是少数民族。极言之,将自己的身家与社稷之安危托负于外人,企图以爵位官职和天子之恩怀柔感化,无异于用自己的屁股之肉饲狼,以换去头颅和心脏的暂时安全。反过来说,当时除了一个郭子仪,朝庭也再没有什么汉人名将可用,而郭子仪除了自己几万人外,虽身兼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指挥不了其他各镇人马。这便是天下承平日久,生活优越,贪图享乐,忘记创业之苦,缺乏忧患意识的代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至今也没有完全克服。
(四)A:再说募兵制。有必要解释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之不同。①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军民合一,募兵,职业军人。②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兵将分离,募兵,兵将隶属。③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④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打江山,靖周边,将为前程,兵为吃粮,无家庭后顾之忧,以军营为家,虽是兵民合一的府兵,但战斗力惊人。及至干戈平息,江山大定,军队裁减,府兵转业安置,主要军力需布置于边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便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B:太宗、高宗、武周朝各州都督都是朝廷从中央政府委派,随时对调或重回朝庭任职,权利只限于本州军队的管理,不能插手地方行政,军队员额及军官的考核晋升也由兵部负责。及至玄宗当政后期,内乱外患复起,各州兵马不够用,朝庭又没有预备役,只好在原有的总督之外,增设十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称“节度使”,数量激增,供给便跟不上,于是又放权叫自行收税,自行擢拔军官,节度使与辖区行政长官(刺史)时起磨擦,为了集中权力,便于发挥战力,遂将行政权也交给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除军权外,辖区的行政权,财政权,人事任免权(刺史以下行政官员都有任免之权)集于一身,当时人称之为“藩镇”,意为国家的屏藩和重镇,结果却弄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又因为朝庭无将可派,只能在军队副将中提拔,弄到后来,干脆兼任,如“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一身而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区司令官,大半个北方地区尽入其手。
C:藩镇手下的牙将,多数是其子侄或当地豪强的纨袴子弟、地痞流氓,为了壮大势力,培植死党,节度使将后者收为义子。这些人吃谁家饭,跟谁转,只知有义父,不知有朝庭。“安史之乱”后期,皇帝大臣贵族们急于还都享福,继续享受贵族生活,没有下功夫将这些安史之乱的余党斩草除根,只是让他们名义上承认朝庭就凑合了,大家各行其事,于是连原先忠于朝庭的节度使也纷纷效仿。最后是节度使一职父死子继,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庭稍有不依,便刀兵相见,因为他手里有兵。
D:到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李晔时,朝庭几乎成了空架子,除藩镇肆意攻打长安,囚禁皇帝外,连宦官也控制挷架皇帝,宦官头子韩全海,张彦弘深恨宰相崔胤进谏李晔撤换他们左右禁卫军司令官职务的建议,勾结风翔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崔胤发现自己的危机,便向宣武节度使朱温靠拢,他写信给朱温,称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汉末何进请董卓一幕重现)。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庭事务,他唯一的目的不过想做一个强大的军阀。皇帝密旨挑起他的野心,遂统军西上。韩全海得到消息,劫持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两年,救出李晔,重返长安,先是对宦官作彻底屠杀,后屠杀皇室宗亲和不肯依附的大臣,拆毁长安宫殿和民房,挟持李哗到洛阳,几月后刺杀李晔,命其儿子李柷继位,三年后(公元九O七年),命李柷禅让,在大梁(开封)建立后梁帝国。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唐王朝彻底灭亡,各地“藩镇”纷纷如法炮制,自行称帝称王,开启了五代十一国相互攻伐,杀声不断,血流成河的黑暗时代,这是由军阀的本性(抢地盘)所决定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以为是以上所述,当然只是个人浅见。
-----
网友解答:
-----
在我们高中时期,政治课本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实咱们回过头看历史的时候,如果将这句话放进去做一番比对的话,就一下子能够明朗许多。
挑个比较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咱们平时看五代十国,乍一看,好家伙,五个朝代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台,周边还有好几个小政权此起彼伏地打酱油,让谁看着都闹心。
那么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离乱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用咱们上面的话一卡对,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出现了问题。
那么,晚唐这个时期的经济,到底怎么了呢?
南方的崛起
自打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经营南方,在海运、农桑的大力发展之下,南方经济,一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后来,随着晋室东渡,衣冠南下,离乱的北方,使得北面的民众不断向南迁徙,而南方则成为了那段乱世之下,一块相对平稳的宁土。
在东吴、晋室、南朝的相继经营之下,凭借着自身气候优势的南方经济,开始成为了后面的大统一王朝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而此时的北方,频繁的战乱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
河北、河东游牧、农耕的混合化,降低了耕种的比重;
而关中昔日沃野千里的土地,也随着千余年来,驻足在此的王朝百姓们不断地耕种,变得日益贫瘠。
北方农耕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王朝的霸业,南方的输血,则成为了一条日夜不能断绝的生命线。
而自打隋朝开始,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们便开始了在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之间来回摇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注定了王朝立足北方的重要。
王朝的顾虑
经济重心的南移,却使得钱粮赋税成为了王朝之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就曾选择了一步到位的方法,带领朝臣们前往江都,他的做法很大胆,但结果却很惨,落得个身死陨灭的下场。
可以说,他的死,给整个唐朝的皇帝们上了一课,即便大家都知道,南面比关中好,南面适合,但谁都不敢踏出向南的一步。
顶多跑到东面的洛阳,意思意思。
关中土地的日渐贫瘠,运河粮道的艰涩不便,使得定都关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鸡肋的事情。
如果古代也有钉子户的话,恐怕唐朝是最牛的钉子户了,拿一个王朝的国运来固守关中,最终却不得不愿赌服输。
唐朝的崩析,五代十国的离乱,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南移所造成的种种不利,最终引发的分崩动荡。
晚唐的危机
当一个王朝的存续,离不开那一条蜿蜒的漕运之时,保不定哪一天,就有人给他掐断了。
而这个人就是黄巢。
在盛世,通过漕运的政策完善,修浚河道来保障生命线的畅通,多少可以遮盖一下弊端,然而在农民起义的暴击之下。
遮羞布立即被撕开。
在黄巢南北游击的战斗方式之下,南方各藩镇最终脱离朝廷的管束,形成了一个个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的个体政权。
南方的崩析,小规模地实现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重合,而北方,在失去了南方的输血之后,使得短时期内,每一个立足中原的王朝,都很难聚合出统一天下的实力。
五代十国的分裂自此形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北方政权的需求,也最终决定了统一势不可挡。
因此,在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积累之后,北宋随后拉开了统一的序幕。
而北宋的定都汴梁,便是皇权从根本上承认了经济南移的现实,选择了妥协。
-----
网友解答:
-----
文|涛说乱世史|
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确实是“节度使制度”。即中晚唐出现的节度使权力太大,同时掌握军、政、财权,成了不可一世的地方王国。
如果有怀疑,可以参看“涛说乱世史”率先制作的【25史正史词云】。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25史正史词云】——五代十国篇,基于《旧五代史》▲ )
(《旧五代史》的词频统计明细▲)
五代十国词云解读:
1、出现前二位正是“节度”、”节度使””。尤其“节度”的频次,出现700多次,等于3、4、5名的总和。
其实,《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的词云频率,节度出现的也是第一,这充分说明,节度使制度,充分地影响了唐朝、五代十国的历史。
2、第三名、第四名是“都指挥史”和“检校”。
“都”意为主要,都指挥使,多指五代军队军司的首长(侍卫司+后期的殿前司),这充分说明了五代十国战争频繁,军事占绝对主角。
检校,是指一种“荣誉职位”、“虚职”。如“检校太师”。五代十国军阀乱战,改朝频繁,前朝的官员不杀,留下来给一些虚职和荣誉性职位;另外武人当政,会被加检校,体现尊贵。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3、世宗、太祖、明宗。世宗专指周世宗柴荣(郭荣),五代第一明君。明宗指“粗为小康”的唐明宗。太祖就很多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梁太祖朱温。
4、“元年”。五代改朝太过频繁,所以动不动新朝建立,元年出现了200多次……
结论:使用正史词频,可以让结论更加可靠。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应是节度使制度,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放权平乱之后的节度使制度。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
网友解答:
-----
五代十国是继承唐朝藩镇的乱事,唐朝皇帝下台,朱梁篡位又不合法。天下不服共击之。晋王李存勖为首,后来打败梁自立皇帝,继承唐的法统。驸马石敬瑭看得天下容易,勾结辽人自立为晋。由于分赃不均辽又灭了晋后,退回北方。刘知远看机会来了改国号为汉,不过两年死了。国家又归了部将郭威,又变成了周。
一系列事只发生在短短的五十年。中间又夹杂着十多个小国。理不清头绪自然乱。和他相似的乱世只有民国了。
------------------
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LIGO在2017年10月16日宣布的引力波最新探测结果?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