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伪装者》中靳东扮演的明楼历史原型真是“五重间谍”么?
电视剧《伪装者》中靳东扮演的明楼历史原型真是“五重间谍”么?
-----
网友解答:
-----
其实,明楼其人,历史上真有其人,他便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五重间谍——袁殊!
这位神秘人士,表面是日本在中国的情报人员,还是杜月笙、黄金荣平辈的兄弟,更深一层,是中统“干社”情报股股长、军统情报组组长。但他真正的身份,其实是中国共产党情报科情报员!
一段人生,五个身份!
在我们印象中,间谍都应该像是明楼这样,英俊潇洒、机智多变的俊逸之才,纵横在敌我之间,风光无限。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间谍,尤其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们,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奉献、从不显山露水的人,他们常年行走在最危险的地方,犹如踩着钢丝绳一般,稍不留心,就会掉下万丈悬崖。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这些地下工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的民族斗争、革命事业,奉献了整个人生。
-----
网友解答:
-----
相信有不少人一开始觉得电视剧《伪装者》中所说的伪装者是胡歌扮演的明台,但是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真正的伪装者应该是靳东扮演的明楼才更合适。
明楼表面为汪伪政府财政部经济司首席财经顾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新政府海关总署督察长;其实是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上校科长,代号“毒蛇”;终极真实身份则是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组长,代号“眼镜蛇”。
而在历史上,也有一个和明楼很相似的人物:袁殊,他比明楼更厉害,因为他拥有五重身份:中共、中统、军统、日伪以及青红帮。而袁殊也被誉为是明楼的原型,更是我党历史上唯一一个“五重间谍”。
“谜”一样的袁殊
1931年,在时任中共特科情报科科长潘汉年和助手欧阳新(化名王子春)的介绍下,20岁的袁殊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堪称传奇的“间谍”生涯。
1934年秋天,一直单线联系的王子春突然失踪,一时让袁殊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随风飘荡。而王子春当时为何失踪,以及最终人在哪里,至今都无人知晓。
虽然一时失去了上线,不过袁殊并未改变自己的信仰,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随时切换自己的身份。
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他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秘密情报员。
袁殊还是青帮一员,确切的说他和当时的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是平辈,也就是在杜月笙的引荐下,有日本留学背景以及精通日语的袁殊,在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去上海建立情报机构的时候,袁殊摇身一变,成为军统局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
要知道,当时贵为军统实权一把手的戴笠也仅仅是少将军衔,由此可见,戴笠当时是多么重视袁殊。
1938年,借助编译馆长作为公开掩护身份的袁殊,因为经常与日本人岩井英一互换情报,所以跟岩井英一交情不错。随后在当时成立的日本外务省情报部直属机关,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特别调查班”经岩井英一之手,成为此日伪机构的情报员。
至此,时年仅27岁的袁殊,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五重间谍”,他就像一个谜一样,每个人看到的袁殊都不一样,除了他自己。
袁殊从未有负党和国家
就像另外一部电视剧《风筝》中柳云龙扮演的“军统六哥”郑耀先一样,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被误解,却始终坚持自己信仰,袁殊也有类似的经历。
1965年,袁殊被宣判为国民党CC特务、军统特务、日本特务、汉奸,判处有期徒刑12年,本来应该在1976年刑满释放,又因为“文革”,他又被关押了8年。
当时的袁殊更多的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因为坐拥多重身份,甚至让他的上级潘汉年都怀疑他是否早已被判了党和国家。而他几乎所有行动,基本上都是遵照上级潘汉年的命令。
一直到1938年下半年,袁殊到香港参加戴笠召开的军统骨干会议,与潘汉年秘密会见。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组织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潘汉年甚至给他说,可以跟着戴笠干下去,当他问起自己的组织问题,潘汉年的答复是“看以后表现,将来再说”。
即使这样,袁殊的信仰也从未动摇,依然坚定的认可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并为此而战斗。
多年之后,袁殊的子女也曾表示过这样的看法,他为国民党做事,对抗日本人,这无可厚非。但是他为日伪政权做事,不能原谅。袁殊对此的解释是,他服从组织的安排,服从上级的命令,这里的上级指的就是潘汉年。
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是非对错留给历史去评价
1984年,在袁殊的老战友、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陈丕显的批示下,袁殊三女儿曾曜一家被调进了北京。当时陈丕显批示的大意就是:一个受了20多年冤枉的老同志,提这么一点要求我们能不同意吗?
袁殊有强烈的企图心,他更喜欢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也是他喜欢做特工的原因之一,他喜欢刺激。
有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袁殊良好的“职业素养”。
1977年5月,在和大儿子阔别22年之久后,他们在北京站见面。见面前,袁殊在信中嘱咐儿子,接他的时候,手拿一本《红旗》杂志,并且要带着8岁的孙女,这样便于辨认。
另外一件事就是袁殊和子女、亲属见面不过三四次,他就能准确的说出每个人的性格、处事特点、外貌特征,行为特点等等,让女子不禁感叹,“不愧为老牌特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意志如果不够坚定,很容易发生动摇。也难怪当时有很多人质疑袁殊,毕竟他那么神秘。青帮的人看他是青帮的,军统看他是军统的,中统看他是中统的,日伪看他也是自己人,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在当时那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想袁殊即使想要辨白,可能也没多少人信他,因为他给外人的表象太多了,让人分辨不清。
袁殊常说:“一个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干点什么,才不负此生”。
他也是这样去做的,在中国“特工”史上,袁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至于是非功过,只能留给历史去评判了。
-----
网友解答:
-----
个人觉得,如果提到中国的经典谍战剧,很多人张口就能娓娓道来很多的剧名,比如《潜伏》、《暗算》、《悬崖》、《伪装者》和《风筝》等。其中,《伪装者》由胡歌、靳东、王凯和刘敏涛等人联袂出演,讲述了明镜、明楼、明诚和明台四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隐蔽战线上的殊死搏杀。
今天,文史不假通过《伪装者》来还原历史,还原剧中神秘人物“明楼”的一生。事实上,“明楼”的真实原型名叫袁殊,是一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英勇斗士。
袁殊(1911年3月——1987年11月),原名袁学易,我党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情报人员。他曾经身兼中共、军统、中统、日伪和共产国际的“五重身份”,长期活跃于隐蔽战线并且提供过极具价值的战术情报和战略情报,被誉为“红色传奇特工”。
1911年春,袁殊出生于湖北省蕲春的一户官宦人家。父亲袁晓岚饱读诗书,却是一个立志于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主革命者;母亲贾仁慧出身富裕,是清末盐商的女儿,接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
辛亥革命后,得益于孙中山的领导,国民党逐渐成为了民国的第一大党,掌握了南方数省的政权,而袁晓岚也开始在上海任职。不过,他竟然抛弃了自己的妻小,美其名曰“割裂旧家庭和旧婚姻”。
基本上,袁殊出生后就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为了减轻母亲贾氏的负担,他没有接受教育便开始在外谋生,擦皮鞋、送报纸、捡破烂……。父亲袁晓岚虽然在经济上没有给予过帮助,但还是把儿子袁殊送到了上海立达学园读书。
在校期间,袁殊第一次接触并且接受了革命主张,不仅积极参加各种罢工、罢课和罢市游行,而且还通过《窗报》不断发表自己的言论和主张。随着大革命的兴起,他逐渐成为了革命思想的宣传者,被国民党吸纳为党员。
面对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袁殊曾天真地认为军阀混战即将结束,中国的春天即将到来。可是,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蒋介石和汪精卫纷纷背叛了革命,举起屠刀砍向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受此影响,灰心丧气的袁殊脱离了国民党,转而前往日本留学。在这期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流利的日语,也对日本的文化和特征有了详实的了解,而且更对共产主义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
留学毕业后,袁殊回国创办了《文艺新闻》,凭借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理论,他迅速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名流。不久,还结识了足以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潘汉年。
1931年春,掌握我党核心机密和资料的顾顺章叛变,导致了中共中央和上海党组织的严重破坏。而且,我党早期经营的地下网络几乎损失殆尽,就连“龙潭三杰”也被彻底曝光,只得返回了苏区工作。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党隐蔽战线和宣传战线的领导人,潘汉年非常欣赏袁殊这位年轻人。并且,还正式招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秘密党员和谍报人员。潘汉年这样对他说:
袁殊同志,你加入的是一个秘密组织。绝大多数党员都不知道你的潜伏身份,必须伪装起来并寻找机会渗透到国民党。
袁殊有一位表哥名叫贾伯涛,他曾利用父亲袁晓岚的关系才得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黄埔毕业后,此人先后任职于湖北省和上海驻军司令部。
为了报答袁晓岚当年的恩情,贾伯涛很快就将自己的表弟袁殊介绍给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醒亚。不久,作为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的嫡系,吴醒亚成立了中统的一个秘密小派系“干社”,任命袁殊为这个小派系的负责人,但他的公开身份却是“新声通讯社”记者。
有了这或明或暗的身份作为掩护,袁殊不仅可以自由出入南京政府的许多记者招待会,而且还能出席日本领事馆的许多记者招待会。
凭借自己的留日经历,袁殊迅速结识了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外交官岩井英一。此人不仅是中国通,还是日本军方派遣到中国的间谍,一直都在积极物色情报人员,希望能够刺探到国民政府的内部情报。
于是,袁殊趁机和岩井英一提出了进行情报交换,两人互相交换对方政府的内幕消息。由于总能获取日方的内部情报,袁殊越来越得到了中统的器重,不断被吴醒亚委以重任。当然,他还会把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情报都传递给我党的地下组织,游走于三个角色之间。
由于一直都是单线联络,袁殊和我党地下组织逐渐失去了联系。等他通过多方努力重新建立起联系时,却发现对方是苏联共产国际的远东情报局,开始接受共产国际分配的新任务,主要以国际情报为主。
由于上级的叛变,袁殊的地下党身份暴露了,很快被军统秘密逮捕。为了进行策反,吴醒亚专门到狱中进行拉拢,并且许诺只要他“迷途知返”,就能被保释出狱。
袁殊假意答应,并且还提供了几处我党已经废弃的联络点,提供了关于日本方面的几份情报,终于恢复了自由。不过,组织上已经不再信任他,以为他已经叛变了革命,还掐断了与他的所有联系。
一时间,四面楚歌之下的袁殊只得接受岩井中一的邀请,再次出国留学,进入日本最高学府早稻田大学学习。很明显,日本人是在积极笼络袁殊,希望他在走投无路之下可以成为日本的间谍。
果然,袁殊在七七事变前被日本派往了中国工作。不过,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使命,始终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于和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潘汉年取得了联系,再次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
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迫切需要寻找一位能够从日军刺探军事情报的间谍,于是中统和军统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袁殊。一日,军统头子戴笠竟然悄悄抵达了他的住所,当面说服其暗中为军统提供情报。
惊讶之余,袁殊立即向潘汉年进行了汇报,请求组织的下一步指示。潘汉年认为,如果答应了戴笠的要求,袁殊就成为了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都认可的双面间谍,这样不仅有利于长期潜伏,而且还能获得双方的情报。
由于得到了日军情报部门的庇护,袁殊得以在上海进行长期的潜伏。而且,他还向国民政府和我党组织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情报,成为了国家的抗日英雄。
1939年5月,戴笠专门在香港接见了袁殊,以表彰他在敌后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不仅授予他少将军衔,而且还由他担任了军统上海站的情报组长。同时,戴笠还交给了袁殊一项秘密任务,那就是行刺汪伪的特务头目李士群。
回到上海后,袁殊立即开始着手处决李士群,甚至还要捣毁汪伪76号特务总部。不过,由于军统内部出现了叛徒,袁殊被李士群逮捕后关入了76号大牢。面对李士群的软硬兼施,袁殊却显得非常豪横,他不仅拒绝交待,甚至还威胁李士群。
这下该李士群蒙圈了,他手里残害过不少的抗日志士,但敢于当面威胁他的还是头一个。经过向自己的日本主子请示,袁殊果然被日军下令释放了。
不过,由于这次“释放事件”,袁殊被许多人都痛骂为“汉奸卖国贼”。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在组织安排下悄悄离开了上海,终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抵达延安后,袁殊很快就写下了自己在白区的工作和斗争经验,希望地下战线的同志们可以学习借鉴。之后,他担任了中央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的主任,主要负责对国民党人士进行策反工作。
而得知消息的国民党,终于明白自己被袁殊哄骗了这么多年。于是,无论是军统还是中统都勃然大怒,联合下发了“缉捕共党和汉奸袁殊”的逮捕令。
解放战争期间,袁殊被调入华东局工作。在北平解放后,李克农同志亲自将他调往情报总局工作,专门致力于进行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研究工作,并定期撰写相关资料供中央领导层决策时使用,成为了党内的日本问题专家。
1955年,就在袁殊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情报事业做贡献之时,“潘汉年案”发生了。原来,解放后查出了一批“重用、包庇和掩护反革命分子”的事件,其中的杨帆和胡均鹤等人都是潘汉年的下属。
潘汉年担心会有人告发自己,因此主动交待了“曾经被汪伪特务李士群胁迫前往南京会见汪精卫”。可是,此事他从来都没有向组织上汇报过。最终,毛主席十分惋惜而又十分痛心地批示:
此人不可信用。
从此以后,潘汉年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开始了漫长的组织调查和牢狱生涯。作为曾经的直接上级和入党介绍人,潘汉年的被捕自然牵连了袁殊,他被以“反革命罪”逮捕入狱。
1975年5月15日,袁殊在服刑20年后终于离开了监狱,转到湖北武昌大军山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此时,已经是64岁老人的袁殊,终于有机会向组织写信,请求批准自己能重新复出参加工作。
1977年5月,在那场“大革命”结束后,袁殊获准放假三个星期,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北京探亲。此时,他却得知妻子因为不堪忍受批斗和迫害而离家出走,唯一庆幸的就是孩子已成婚并且工作稳定。
之后,袁殊多次致信中组部,请求组织上能重新对他进行审查。信中,他坚称自己从来没有叛国,更没有叛党:
即使我被烧成了灰烬,我的心也与共产党在一起。
到了1980年1月,袁殊虽然还没有被正式平反,但组织上已经允许他回京居住。等到潘汉年被平反后,袁殊终于也被恢复了党员身份和应有的一切待遇。
1987年11月14日,袁殊意外骨折受伤,不幸引起了肺部的感染,在309医院去世,享年76岁,被安葬于八宝山。至此,这位含冤二十多年的“红色传奇特工”走完了自己“无悔有憾”的人生历程。@文史不假
-----
网友解答:
-----
是的,多种身份
-----
网友解答:
-----
在历史的原型中的明楼,是袁殊的代言,但是相比于电视剧中的明楼,则袁殊更胜一筹,据相关资料介绍,袁殊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无重间谍”身份的人,可见其能力和实力也是异乎常人的,能够在动荡的年代里夹缝生存,这是何等的危险和心思缜密。
《伪装者》中的明楼,也是一位极其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剧中对外有三重身份,表面为汪伪政府财政部经济司首席财经顾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新政府海关总署督察长,但是实质上明楼还是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上校科长,代号“毒蛇”,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组长代号“眼镜蛇”。
明楼在剧中担当了主角的光环,名为《伪装者》其实是对明楼的所有潜伏和伪装的最佳概括,明台虽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相对于明楼,他才是真正的《伪装者》,集合了多重身份于一身,可见其心思缜密,运筹帷幄的雄心和斗志。
《伪装者》是近几年来最优质的谍战大戏,也充分诠释了一种升华的间谍心理素质,明楼为国家出生入死,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家人遮风挡雨,一直秉持“抗战必胜”的信念,潜伏在敌人的心脏,但是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光明正大地活在阳光下,可见潜伏的工作是何等的煎熬。
为国,为家,他都是无愧于任何人的,出门之后是藏獒,回家之后是奶狗,这些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和诠释,铮铮男儿,铁血柔情,对大姐义无反顾,对明台格外疼爱,也曾直言出了门,我谁都不怕,可只要一回来,我谁都怕。
明楼的历史原型是一个大人物,但是剧中的明楼也是一个真正的《伪装者》,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概括。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希望有所帮助,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