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
网友解答:
-----
“人,可人也,非常人也。”
如果我换成了以上的话题。您一定感觉到原文原来很对。
WHY?
我认为,人事有如物理。这个懂得的人很多,但都忽略了个人存在的环境。
如果加上环境,这句话就没有了普遍性上的意义。
孩子小时,普遍可爱(或曰可人儿),这个不算平常人,所以不算。
道,可道,如果仅仅是在一些人群中出现的个别现象,那是不能做数的,所以——道——人间的道理,讲得又做得到、人人都认可的,那么作为统治阶级发出的号令,那么就有一点不简单了。
这个“不简单”,可能就是指上层以身作则,使大家普遍身体力行,或“上行下效”之后,大家才会跟着做,大家都做了才是“道”!
人民啊,你说这样的道世界多见么?
如果少见,那就是“非恒道”啦,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康庄大道,至今也仅仅是少数国家在坚持着呢…
-----
网友解答:
-----
[耶],自在且中向圆满。
-----
网友解答:
-----
人人有道,而非人人悟道,非常时期才知道,常人和非常人的区别。社会再发展,有道之人不敢离道,无道之人只用道,人间三道,垂直则盛,天地人。
-----
网友解答: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之启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德经》的灵魂,是《道德经》中最重要最迷人的一句话了。千百年来多少人为这句话进行各种注释,好像说透了,却又好像没有说明白,真是“可道也,非恒道也”,让人雾里看花,甚至有的人说:“道却可道却非恒道,可道之道却非道,那道就是不可言说的、就是说不清楚的,老子的五千言根本就没什么意义”、“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消极的不作为思想”等等,果真如此吗?
一、从老子求学问道说起
现在摘录一段百度百科上有关老子求学问道的记载(更多具体精彩的内容大家可从网上搜索到),希望读者朋友能仔细阅读体会,笔者相信这对于理解体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会有很大的帮助。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从上述关于老子求学问道的轶事典故,可以看出老子孜孜不倦的求知探索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人类几千来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就像现在的小孩子问父母、老师有关知识问题一样,总有父母、老师无法回答出来的时候,那怎么办?剩下的只能靠孩子自己不断的求知探索了,人类的求知探索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从远古走到现在、走向未来。
老子问商容先生的有关问题,商容先生能回答出来的部分就是“可道也”,而商容先生说“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及老子家人也无法回答的部分则是“非恒道也”。至此老子也没有放弃,反而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并且“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老子的求知探索,为的就是要弄明白心中的疑问:比如万物是怎么来的、我是谁、该怎么做……等等问题,老子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将其归结为“道”,由此撰写了五千言留给后人,后人称之为《道德经》。
二、“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之启示
老子对于自己的毕生求知探索实践,将其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他五千多言均围绕此句八个字而展开)。这句话给人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道是可道的(即道是可以探索到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但可道之道只是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的、恒久的道,即然还有未探索到的、未能表达出来的“非恒道”之道就需要人们持续不断的探索而非躺平不动,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老子的话鼓励人们继续努力探索,故“上士闻道,勤能行之”,明道之人不断地发现更多的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思想、理论,不断地发明更多的生产生活工具;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反而认为即然道可道却非恒道,那还研究鼓捣个啥?老子也很豁达包容地表示无妨:“弗笑,不足以为道”。这不就是芸芸众生吗?
有人明道前行,有人行尸走肉……然宇宙的运行、万物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却不因“大笑之”而停滞不前,故人类想要跟上节奏就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法”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现代人称之为科学,可是人类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因“科学”二字的以前没有或现在出现而停止)而非静态不动,为何?因为道是有生命的!
看看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人类凡是有所发现、发明,无论是上天、入地、下海还是就在身边,都是对过去、现在或当时看来的“非恒道”之道的探索而让其变得“可道”,从而让人们明白更多的“道”而不再神话或迷信。然而还有更多的过去或现在认为的“非恒道”之道等待人们去探索,让“非恒道”之神话变得“可道”而不再迷信。
因此老子的这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为人类捅破了天,打开了人类发展的天窗,原来天老爷之上还有“道”,人类得以有更广大的空间和未来!老子之“道”指引着人们勇敢地面向“非恒道”前行,大道前途光明而“可道也”。
-----
网友解答:
-----
要认知“道德经”,首先需要明白老子关于“道”的“预设”和“阴阳鱼”图形对“道”的标识问题。
老子认为,“一阴一阳为之道”,以汉字“道”来标识,地球空间一切生命万物,都是阴阳“等同叠加”的存在,有形物质生命和隐形非物质生命,都是“等同叠加”的存在。用“阴阳鱼”图形标识,阴阳的存在。
中科院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发现和实证了,“光子信息粒子”,在地球有机生态环境和自然生灭变化条件的作用下 ,宇宙隐形非物质光子信息粒子,可以被“拆分”为“光子”和“智子”两个相对的,两个“纠缠”依存,不分离关系的“等同叠加”的一体存在。
但光子由于受地球空间大自然环境的“拆分”,原来的超光速频率传输,被降低为光速以下频谱的传输 ,就成了地球人空间一切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
而“智子”依然保持其原来超时空 超光速频率特性不变。老子预设的阴阳鱼的存在 ,就出现了 “一阴一阳为之道”的存在。
“有形物质生命和隐形非物质生命”的相对的等同叠加的存在。
但老子和宗教创始人,都生来具有妙智智慧潜能,用妙智智慧潜能认知到“隐形非物质生命和有形物质生命”,是两个相对的等同叠加的存在。
如果用理性思维认知阴阳的存在,则是两个相对的不同的存在。
这是理性思维属于“低频率认知意识”,而从“智子”来认知,“智子属于超光速频率传输”超时空超光速认知意识——“宇宙意识”的认知和感悟。
认知到以上的叙述,再读“道德经”,就会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是可以说的道(世间法) ,和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不可说讲的道(佛法)的等同叠加的存在。s这就有了“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说的道,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 ,都是地球大自然母亲孕育产生的。
“无名天地之始”,不可以说的道(佛法),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来自宇宙终极生命之中,就是潘建伟实证和发现的“光子信息粒子”,是宇宙终极粒子的结论。
两个道,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推荐阅读:
公司提拔我做部门主管,可是下属都不听我的指挥,各干自己的工作,没有威信,怎么办?
上一篇:中国功夫有真正的内功吗?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