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
网友解答:
-----
太简单了,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争夺霸权!
-----
网友解答:
-----
春秋五霸图的是当老大的名,替天子代行征伐之事,维护天子权威,赢得“称伯、仁义、尊王”等名声,进而获取政治资本,来增强本国在天下诸侯当中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进一步的作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周自平王东迁以来,王室影响力日渐衰落,天子权威不断受到诸侯们的挑战。但是周朝自立国以来,几百年形成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宗法制建立起来的分封制并没有彻底瓦解,周天子的宗主国地位仍然被天下公认,臣服效忠周天子仍然是主流政治价值观,谁挑战周天子权威就会被天下人声讨,就会被诸侯们抓到把柄,自然就会失去舆论支持,甚至遭到诸侯们军事讨伐,那么替天子维护权威,自然会得到天下人认可,过的舆论支持,所以这样的“尊王”机会,诸侯们肯定不会错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秋五霸都是出身贵族,自然从小锦衣玉食,受过良好的教育,做事讲究风度,稍有作为的诸侯国君都想通过讨不服、尊王室来实现自己所谓的政治理想。大国之间讨伐不服的弱国,只要其臣服,即使是灭了国,大多都会重新给他复国,以便存亡继绝,博得仁义之名,因为这些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如果诸侯擅自灭国兼并,那就是贪地不仁,而不是征伐不服尊王攘夷,例如诸侯国国君相送不得出本国国界,而燕国国君送齐桓公送到了齐国国界,齐桓公索性将超出的领土直接送给燕国,以全礼法,楚庄王灭掉了陈国随后又给陈国复国,晋文公俘虏了曹国国君随后又放了回去。大国之间有时候为了争夺这种替天子代行王权的资格,而发生战争,一旦确认彻底打败对方,就表明自己胜出,主持会盟,天下自然会承认自己是霸主,目的已经达到,就没有必要进一步的攻城略地滥杀无辜,所以就立即撤兵,这就是霸主们的风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他们真的不想扩大领地自己称王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当时的主流舆论环境不允许,再者任何一个诸侯国也没那个与天下为敌的实力。当时的大环境就是列国争霸,实力上互相制衡,天下人心向背在政治军事上可以左右胜负,那么谁尊王、存亡继绝谁就有德,谁就能获得舆论支持,谁挑战天子灭国贪地残暴屠杀谁就无德,进而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讨伐。所谓的称霸,其实在当时也叫称伯,所谓的伯、仲、叔、季,就是指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是同一辈分的排序,比拟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是比拟父子关系的,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大国既然都没有实力独自抵挡天下的讨伐,只能通过一战胜负争个高下,把诸侯们召来会个盟,获得天子致伯(天子承认霸主地位)的荣誉就收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网友解答:
-----
这个最主要的根本问题就是实力原因!春秋时期大大小小诸侯国有几十个,春秋五霸是其中都经过明君贤臣治理走向强盛的大国,他们当时的地位都是一种由周朝天子属下诸侯发展过来的,他们的地盘最初也是由周天子分封的。所以从地盘讲,春秋五霸都差不多,加上后来他们自己抢夺的,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总体实力相差不多的局面。何况当时他们头上还有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顶头上司,他们各自的实力是无法面对其他所有国家联合打击的。
当时,春秋五霸之间战争不断,但互相又联姻、联盟、分帮,就是保持一种平衡时态。如果全力去消灭别的国家,首先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旁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其他国家盯着,谁也这样干,就有可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也被吃掉。
所以主要还是实力不够,国力不够,民力不够,军力不够……这些原因是最本质的主要原因。而到战国七雄时代,秦国发展迅速强大起来,其他六国就必须联盟才能和秦国相持,但是他们虽然联盟过,可时间一长貌合神离就显现了,不能够真心相待,内部还在互相争夺利益,坐山观虎斗,自我利益第一,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真正团结在一起,所以才会被秦国逐一灭掉,统一全国。
-----
网友解答:
-----
其实,春秋五霸啥也不图,因为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春秋讲规则”,具体规则如下。
首先是要约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打完仗就撤了,而不会搞偷袭这些。
其次是敲定作战地点。春秋时期的作战地点一般都是选在边境线上打,这是春秋时期最常规的操作。
再次是注重礼仪。两军交战时,先要排兵布阵,双方布阵以后,在互相派出使节和对方客客气气的对话,互相达成协定后,在开始作战,战斗结束,各自回营。
最后是讲究规则。比如双方交战,不斩来使。对方没有布阵好,就不能进攻。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比如对方已经受伤了,那你就不能再继续打他。还有就是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而且,春秋时期参战的士兵都是属于贵族中的一个等级“士”。既然他们是属于贵族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战争就是贵族之间的战争。既然是贵族之间作战,那就要体面一些,要有贵族气派,君子风度,彬彬有礼,恪守规则。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是不会侵犯对方土地,掠夺对方财产的,即便是打胜利了,也不会趁胜追击。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晋楚鄢陵大战后,晋军战败,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们的战车陷到坑里出不来了,于是楚军过来帮他们把战车拉出来,然后让晋军继续逃跑,但楚军却不去追,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还比如说齐楚召陵之战,当时齐国和鲁、宋、陈、郑等国联合起来想要攻打楚国。这个风声被楚国听到了,于是楚国派了使者前去和齐国交涉,结果齐国就找各种理由搪塞楚国使者,最后双方谈不拢,于是齐楚两国准备开始作战。
双方把人马带到召陵以后开始对峙,开战前,齐桓公建议先对军队检阅一下,楚国那边也同意了。然后齐桓公向楚国统帅施压,结果楚国统帅不吃他这套。最后齐桓公说起兵是为了两国永远友好,这次楚国统帅接上了话,说希望两国友好也是楚国的愿望。所以最后召陵之战取消,两国签订了盟约,这次战役成了“不战之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是因为春秋各国间注重原则,讲礼仪,不会主动去侵犯对方,掠夺对方财产等,正是讲规则约束了他们。
-----
网友解答:
-----
这书都是怎么看的。夏朝有三千诸侯国,商朝有两千诸侯国,周初有八百诸侯国,周末有十几个诸侯国,秦朝一统天下,你说这么多国家都去哪儿了?
就拿周朝来说。周天下为了防止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定了一条规矩,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能看谁不顺眼收拾谁。可是话音刚落,殷民在武庚的带领下造反了,为了得到姜子牙的支持集中力量对付殷民,周公给了齐国征伐之权。齐国于是大开杀戒,东征西讨,当然主要对付的是周边的犬戎部落,没怎么对兄弟下手。可是不服周的楚国就不一样了,仗着山高皇帝远,到处扩张,很快就把周边被周天下分封的小国吞并了。周昭王带兵前去征讨楚国,结果被楚人抓住,摁倒河里淹死了。
从此周天下权威丧尽,各国互相征讨,最终形成好几个强国带着一帮小弟过日子的局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王和霸。王最早是一个神格,跟皇和帝一样,都是天神,后来被凡间的话事人用了,自称他们是天神的代理人,也就是天子。三皇五帝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周朝,不叫皇帝了,称王。周天子自称周王。周天子称王,下面的诸侯们都称候。候是一个仰头祭天的仪式,由于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所以引申为等候。
候们互相之间争夺话事权,夺到的称谓就是霸。霸的本意是雷雨。因为周王是太阳,他们也承认周王这个太阳的存在,没想把周王灭了,所以自己降了一格,称为雷电,雷电是仅次于太阳的神格。
各大国由于谁都吃不下谁,因此各自身边也都罩着一帮小弟,不能让别国给灭了。即使灭了,也得给要回来,另立新君,这叫存亡续绝。所以这就是五霸们打败敌人不占地的原因:吃不下,吃了的还得吐出来,索性落个人情。
如果一个国家被灭了,王室的人都被杀光了,带头大哥也没有存亡续绝的打算,那么这个地盘该咋整呢?就是让占领国派个官员来治理,但是名义上还不属于这个占领国,这个地盘叫“悬”,悬而未决之意,这里归谁还待讨论,我先给管着。悬就是现在的县。
最后说一下五霸图什么。春秋各国争霸,一共有五个强国当过霸主。霸主其实相当于《笑傲江湖》里面的武林盟主,一个国家称霸以后,就会制定一些条款,后世称为霸王条款,这些条款肯定是对霸主有利的。霸主会召开称霸大会,各诸侯国都来参加,在条约上签字盟誓,承认霸主的一些权利。因为你干不过人家,不承认就得挨打。
再后来进入战国时代,几大强国地盘都瓜分的差不多了,只能互相抢了。
------------------
推荐阅读:
女儿初中要补课,成绩好的都在补,我们收入下降,负担不起,该怎么办?
如你是李渊,见李世民对兄长枭首灭族;却又创千古盛世,何想法?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