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有哪些令你触动的话?
教科书上有哪些令你触动的话?
-----
网友解答:
-----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温故而知新。(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
网友解答:
-----
我最近在读《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的第一卷。然而,这本书的译者序,就已经足够让我感到触动了。
本书的译者是齐民友先生,他的著作《重温微积分》也不失是一本极好的微积分(高等数学)课外参考书。
他在译者序当中这么三段话让我感到了触动:
『不过,读者对于一本书有什么样的要求,对它的观感和应该采用的读法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为了扩大眼界,那是一种读法;如果是为了听懂同行的演讲是什么东西,甚至自己也能提出相关问题,那就是另一种读法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读者认为某一个分支引起了他的兴趣,因而有了进一步了解它的愿望----这正是原书编者希望达到的目的----那就需要对于书中(或某一篇章中)提到的某个问题有进一步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强调一下,学数学是要下力气的,而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认真地读一些教科书、专著,特别是名著是不可少的。译者特别愿意向年轻的读者提醒一下,《数学指南》(或者书的原名 “Companion”,直译就是“伴侣”)只能给您指一条路,陪您走上一段,它不可能让您毫不费力就懂一门数学,那种不需要费力就能学有所成(当前特别指能金榜题名),不只是似是而非的流言,老实说就是不负责任的谎言。』
『近年来,关于数学的新进展,特别是一些新的应用,圈子内外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而且常在大学生中传播。』
PS:
第一段话让我触动的原因就是,齐先生比较深刻地区分了不同的人读同样一本书的目的以及结果不一样。本人应该主要还是抱着第一级也就是长长见识看看这本书。或许若干年之后就抱着第二级或者第三级来阅读这本书了。不同人生阶段,读一本书的目的应该是不一样的。不能在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就强行希望自己看懂多少多少。但是也没必要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完全不敢涉猎某一个领域。
第二段话,则是写给一些功力的人,数学是需要练习出来的,如果不好好努力,总想抱着几本『圣经』就可以轻松学好数学,这是不可能的。数学的本质,还是需要积累,思考,做题。
第三段话,这一点不光在数学上面,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流言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科大所有人都以刷吉米为荣(或者电磁学千题解,物理学大题典之类的),或者什么高中大神(甚至初二大神)刷完四大力学之类的。或者教职找不到云云,总之非常容易带坏学弟学妹。因此,应该自己多加涉猎不同的书籍,以便对一些东西得出自己的判断。
下面就是原书上的内容了:
图1(第一段):
图2(第二段,第三段):
-----
网友解答:
-----
当属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庆历三年,范仲淹当官了。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为官后,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社会弊端的举措,因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
庆历五年,他的参知政事被罢免,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放河南邓州。
《岳阳楼记》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他是为了勉励被贬于岳州的好友滕子京而作,实际上也是自我勉励。
他劝慰滕子京,不要为了个人得失而“或以物喜,或以己悲”,而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目的,胸怀全局,心系国家和百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忧国忧民,这是多么豁达宽广的胸襟,多么善良无私的心地,多么崇高伟大的品格。
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挫折,或自己的利益遭受一些损失,感觉前途无望,认为社会对我不公的时候,想想古人范仲淹,比比他当年的处境,我们这点儿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格局不大,眼界不宽,而感到羞愧。
“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要只把它当成一句漂亮的口号,而要落实到行动中。如果这样,必助力你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
网友解答:
-----
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中保尔深爱的对象丽达,她给保尔的一封道别信信让人触动,信上是这样写的:
我本来可以当面和你谈,但还是这样好些。我只我有一个希望,希望我们在大会开幕时说的话不会在你以后生活中留下痛苦的印迹。我知道你很坚强。所以我相信你说的话。我对于生活的看法并不太拘泥于形式,如果私人关系产生于不寻常的、深刻的感情,那么在这种关系上是可以有例外的,虽然这样的情形很少。而你,正应该得到这种例外。我本想偿还我们青春的宿债。可我还是把最初的愿望打消了。因为我觉得那样并不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快乐。不过,保尔,你对自己不应该那样残酷。我们的生活里不仅有斗争,而且有美好的情感带来的生活。
至于你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它的基本内容,我是丝毫不为你一担心的。紧握你的手!
-----
网友解答: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高中时,第一次在教材上读到《项脊轩志》。少年心性,不会觉得“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有多么可爱,也不觉得家中老妪与作者隔墙问答有何可泣之处,再加上还有“爨”“扃牖”这种猜都猜不出读音和意义的的字,只会觉得,这种碎碎念的古文,有什么意思?
直到读到最后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到这句的一刹那,只觉得心里有什么被触动了,忍不住回过头再去默念这句话,甚至装模作样地想要通过朗读表现出这句话里的苦楚。——但初生的少年,又哪里懂得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悲哀。
后来,又曾反复读到这篇古文,虽已是熟识,但每多读一次,总会多一些感触,现在终于也能体会一些“小鸟啄食”“明月半墙”的可爱之处,懂得为何作者瞻仰遗迹会“长号不自禁”。而这些,都源于最开始那句话给我的触动。
后来也曾自己写文,但从未写出过能触动自己的句子。
我想,大家之所以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即使读者只是个未经世事的少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