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
网友解答:
-----
唐朝名将,一字并肩王薛仁贵(薛礼),他的主要功绩有锁阳城外救驾解围,三箭定天山,是大唐军神李靖高徒。继大唐二十四(凌烟阁)功臣之后的又一得力统帅。对开拓疆土,国家稳定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
-----
网友解答:
-----
唐朝白袍将军薛仁贵,他手里曾经有千军万马,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
网友解答:
-----
千军万马避白袍出自《梁书·陈庆之列传》,说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梁著名的儒将陈庆之,其原文为“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南北朝,是个门第森严的时期,任何人都要讲究出身,没有身份根本就没有机会,陈庆之出身于寒门,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还好他遇到了幸运的人,陈庆之从小就是萧衍的仆从,跟在后面的棋童,后来萧衍篡位建立南梁,是为梁武帝,登上皇帝位褒奖身边的人,18岁的陈庆之也有份,当上了主书,一个管文书的官员。
有了身份,依然无法改变出身,尽管陈庆之散尽钱财,广结士人,在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下,不被重用。当然了《梁书》里也说他“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意思是他身体瘦弱,不善于骑马和射箭,连普通的弓都拉不开,但有谋略,能安抚将士,这一等就是23年。
有传言,小说《琅琊榜》主人公梅长苏的原型是陈庆之。
公元525年,41岁的陈庆之委任为武威将军,打的第一仗就是镇守徐州,以2000兵力守住了北魏20000兵力的围攻,赐爵关中侯,随后在涡阳一役,陈庆之以数百骑兵进行游击战,扰的北魏15万大军停滞不前,最后梁军发起总攻,连破魏军13道营垒,魏军全溃。
最让人称道的是陈庆之的北伐,7000人北上,与数十万魏军周旋,打到北魏老巢洛阳城下,魏庄帝仓惶逃跑。陈庆之的将士身披白袍,称为白袍军,作为北上先锋,连克魏重镇32个,直捣洛阳城,于是洛阳城留有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将军们带的部队不要画地为牢,见到陈庆之的白袍军,就赶紧逃跑吧。
当年伟人读《梁书·陈庆之列传》时,留下“再读陈庆之传,为之神往”的批语。
所以,白袍将军陈庆之,最大的战绩是北伐北魏,直捣洛阳,威震中原,他虽然拉不起弓弩,不善骑射,但富有谋略,能借力打力,爱兵如子,作为主帅,面对数十万魏军反扑时,能不撤退而殿后,受将士爱戴,当时虽能攻克洛阳,但无力消灭更多的北魏军,不得不放弃,撤出洛阳,回南梁后,晋永兴侯。
-----
网友解答:
-----
说的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将领陈庆之,他最闪亮的事迹就是带领7000人马一路北伐,如入无人之境,将北魏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行军超过千里,直接杀进洛阳城,击溃北魏各路兵马总计40余万人,并且在北魏主力部队合围后还能从容突围,撤出洛阳,回到梁朝,“白袍将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北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为后人所向往之。连毛主席都大为赞叹,当他看到《陈庆之传》的时候,挥毫写下几个大字:“千古之下,为之神往。”
首先来讲讲陈庆之这个人。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陈庆之的出身,不过根据后来梁武帝褒奖他的诏书中写道的“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猜测,陈庆之可能是个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总之,身家并不显赫。至于军事才能,陈庆之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你能想象这么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白袍将军”,在41岁之前,竟然连战场都没上过?然而,这就是真的,梁朝普通(这是梁武帝的一个年号,真够普通的)六年(525年),41岁的陈庆之才开始领兵,不过,他一出手便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军事才能。彭城一战,梁军被魏军追杀,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第二年,陈庆之随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率部连拔两城,夺下寿春,陈庆之也因此转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此后,陈庆之仿佛走上了一条开挂的道路,大通元年(527年),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魏孝明帝元诩派宗室将军元昭率军5万增援涡阳,陈庆之力排众议,不顾魏军兵锋正盛,率麾下轻骑200人突袭魏军大营,破其前军,魏军震恐。双方在涡阳对峙一年多后,均已精疲力竭,主将曹仲宗准备撤军,陈庆之又站出来力主不退,没办法,有主角光环的人就是这么自信。果然,不久后陈庆之率军连克魏军13座堡垒,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3万余人,一时间梁朝占尽上风。
以上就是陈庆之北伐之前几次主要军事行动,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来,陈庆之在领兵打仗方面确实能力出众,不然后来梁武帝也不会把北伐重任交给他。这里还要说明一下,陈庆之并不是大家想的那种武力超群的悍将,而是实打实的一个文弱书生,毕竟,在领兵之前,他的主要职责就是陪梁武帝下棋。
其实严格上来讲陈庆之直捣北魏的行动并不是真正的北伐。事情开始是这样的,北魏国内发生内乱,权臣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北海王元颢因本朝大乱而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当然,这其中肯定有某些利益交换,最后,梁武帝决定帮助元颢称帝,派陈庆之帅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陈庆之带领的,其实是一支安保队伍。就是因为梁武帝的这个任命,陈庆之开始了他的开挂之旅。具体细节太长就不讲,简单来说就是,陈庆之和他的7000白袍军一入北魏,就仿佛灭霸附体,一路上是人挡杀人,神挡杀神。
梁军从梁朝境内的铚县出发,攻克荥阳,来到了睢阳,睢阳守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被攻破,丘大千投降。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被全歼,元晖业被俘。梁军前驱直进,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来到了荥阳。荥阳守军有7万之众,陈庆之攻之不克,加上北魏又派援军,人数达到30万。七千对30万,加上对面敌军又据城而守,这一仗很难打,但是陈庆之就打了。战前,他发表了一番热血沸腾的演讲:“"我们到这里以来,屠城略地,实在不少,你们杀了无数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与我们都是仇敌。我们只有七千人,敌人有三十余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理当不会让我们生存。我们不能和敌人的骑兵在平原上交锋,应该攻破他们的城垒,各位别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战场。”
之后,他亲自擂鼓,带兵进攻北魏的荥阳,驻守荥阳的7万北魏军队也许是被陈庆之的主角光环给吓住了,竟然乖乖打开城门,做了俘虏。北魏的十几万骑兵来抢荥阳,陈庆之只带3000白袍军出城迎敌,3千白袍骑兵洪水般冲向魏兵,十几万魏兵就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顷刻崩溃。陈庆之趁势率军攻入都城洛阳,把元颢扶上了皇位。
但是这个元颢也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角色,一坐上皇位就扎进了酒色温柔乡,把陈庆之晾在了一边。这时候,北魏在外清缴流民的大将尔朱荣已经率军回来,软骨头元颢竟然开城向尔朱荣投降了。来不及问候元颢的祖宗十八代,陈庆之迅速带领他的7千白袍军撤出洛阳,边打边撤,准备回梁朝。谁知上天竟给他开了个大玩笑,一向无敌的白袍军,却在渡河的当口给突然爆发的山洪瞬间倾盖,全军覆没。陈庆之捡得一条性命,乔装成和尚,才逃回了梁朝。
-----
网友解答:
-----
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是白袍将军陈庆之,毛泽东当年读完史书介绍陈庆之的故事后,心潮澎湃之余,主席援笔疾书:“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能让主席为之神往的人肯定是大英雄无疑了。
陈庆之作战喜欢穿一身白色战袍,所以故称白袍将军。民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白袍将军由此而来。
演义中陈庆之被描述成猛将,由于穿的白袍,甚至被演绎成了赵云一样的人物,实质上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陈庆之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
英雄莫问出处。出身庶族寒门的陈庆之自幼便随从萧衍,当时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陈庆之在萧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公元502年,萧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宝座。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主书这个官职是晋朝设立的,隶属于中书省,最初由武官担任,南朝宋时改为文职。所以在萧衍登基的时候,是把陈庆之作为文人看待的。而据《梁书》记载,陈庆之“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说明他在勇力方面虽然不至于无缚鸡之力,但是也绝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将最大的差别。
千军万马避白袍主要指的就是陈庆之的北伐洛阳之战,趁着北方的北魏国大乱,陈庆之趁机帅兵北伐,想要一统中原。不过,他的手下仅有七千多兵马,而北魏方面则陆陆续续纠集了数十万大军。陈庆之兵贵神速,分而破之,七千人大破北魏,陈庆之7000人北上洛阳,连战连捷。在睢阳大破7万守军,攻占城池;考城歼灭2万守军,攻占城池;进攻7万御林军防守的荥阳,胶着中遭援军20余万包围,然后在包围圈形成之前,大破荥阳,攻占城池。
陈庆之横扫北方,杀的北魏人人胆寒,民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由于陈庆之在阵上喜欢穿一身白色战袍,所以故称白袍将军。白袍将军一战成名。
此次北伐,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大战四十七,全胜!攻城三十二,皆克!
但是虽然打到了洛阳,但是北魏的叛将尔朱荣的大军很快也来到了洛阳,陈庆之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鏖战了几天最终失败了,七千大军全军覆没,除了陈庆之本人外所有将士都丧失殆尽。
对于陈庆之北伐战绩,史学界有很大争议,主要争议时南北朝史书水分太大,陈庆之所谓七千破几十万过分夸大,但是这只是数字上的小瑕疵,无损陈庆之一代名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