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一生有几个儿子?
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一生有几个儿子?
-----
网友解答:
-----
1988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传出了发现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之墓,这也引发了世人对崇祯儿子们的结局关注。
崇祯一生有七子六女,不过夭折了不少孩子,在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身边还有次女长平公主和三女昭仁公主以及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
1644年三月十八日清晨,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京城,崇祯召集不来大臣上朝,他就明白大势已去,大明要亡了,他为了保存血脉特意将三个儿子派人送了出去。
送走儿子之后,崇祯就先命令妻子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殉国,又让哥哥天启帝朱由校的妻子也就是皇嫂懿安张皇后自缢殉国。随后崇祯又持剑亲手刺死了年仅6岁的三女昭仁公主,在准备杀次女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时,由于长平公主挥臂挡剑被砍断一臂,晕死过去,崇祯以为她死了,就没再理会。
后来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她和因体重超重压断绳子没能自缢成功的袁贵妃都被清朝赡养起来,她们俩都在清朝顺治时期去世。
在赐死妻子、嫂子又杀女之后,崇祯试图在太监们的保护下突围失败,最终崇祯无奈之下带着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景山自缢殉国。
崇祯本以为把三个儿子抢先送走就能保证他们平安,结果他的三个儿子最终还是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里。
原来崇祯派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护送三个儿子去靖难名将朱能的后人成国公朱纯臣处,崇祯亲自手书给朱纯臣下旨命他总督京城兵马,伺机护送三位皇子到南京再造大明。
但是李自成起义军很快攻进了京城,朱纯臣早已被义军诛杀,当时起义军已经在京城四处开始搜捕明朝皇室,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护送着三名皇子出宫很快就遇到义军盘查,王之心当场被义军所杀,栗宗周和王之俊十分害怕,于是主动将三名皇子交给了起义军,就这样崇祯的三个儿子就被带到了李自成面前。
朱慈烺毕竟是从小被当成大明接班人培养,十分有气度,他见到李自成之后并不害怕,他的两个弟弟在他的带领下也都肃然不惧,李自成看他们兄弟三人最大的朱慈烺不过15岁,朱慈炯和朱慈炤分别只有12岁和11岁,这三个小娃娃居然丝毫没有恐惧之色,让李自成对他们刮目相看。
李自成特意为吓唬朱慈烺严厉地问他为何朱明皇室会失去江山,朱慈烺则很淡定地回答奸臣误国,还给李自成提醒,不要信任这些投降的明朝官员,这些人都是不忠不义之辈,反而会误了李自成的大业,朱慈烺还要求李自成速速把自己和弟弟们都杀掉。
朱慈烺的回答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李自成没有杀害朱慈烺三兄弟,而是告诉他们,称他们都是无辜的孩子,自己是起义军替天行道,不会加害他们。于是朱慈烺又向李自成提出要以帝王之礼安葬崇祯的要求,被李自成答允。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由此才能归葬于明十三陵之中。
后来李自成派人去山海关与统率明朝精锐骑兵关宁铁骑的总兵吴三桂谈判,当时吴三桂得知太子朱慈烺还在世,于是以关宁铁骑的实力要求李自成尊朱慈烺为义兴皇帝,并以朱慈烺的名义颁布全国,宣布明朝与李自成起义军合力抗清。
结果后来由于李自成拷掠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于是吴李之间谈判就崩盘了。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准备灭掉吴三桂,而吴三桂为了抵御李自成只得向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投降,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在率军攻打吴三桂时,为了能要挟吴三桂,特意把朱慈烺三兄弟也带在军中,最后李自成的起义军被吴三桂联合清兵击败,在败逃途中,朱慈烺三兄弟则趁乱逃跑了。不过由于三兄弟在逃跑中失散,因此三人最终结局也各不相同,下面就说一说三兄弟的各自结局。
隐居老君山出家的朱慈烺
由于朱慈烺逃跑之后下落不知所踪,南明政权为了满清利用朱慈烺做文章,于是崇祯的堂兄朱由崧在南明登基称帝后,就替朱慈烺发丧,称其在清军入关时被满清杀害,并追谥朱慈烺为献慜太子,在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朱慈烺为悼皇帝。
但是现代老君山上出现了朱慈烺隐居当道士的事迹,还有太子墓的出现,因此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后来很可能逃跑到了老君山上当了道士隐居起来。
其实朱慈烺很有可能逃跑到老君山,历史上崇祯在位期间曾多次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也跟随崇祯来到过栾川县,他对这里应该比较熟悉。加上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曾在栾川老君山敕建了金顶太清观,所以朱慈烺是很可能逃亡到了这里并在金顶太清观出家当了道士。
按照老君山下太子墓中的碑文记载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去世,终年51岁,现今老君山一带还流传着很多朱慈烺的传说。
让康熙头疼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崇祯第三子朱慈炯在逃跑之后也是不知所踪,不过谁也不会想到朱慈炯后来会成为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噩梦。
在康熙一朝但凡爆发反清复明的起义,都会打出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杨起隆假冒朱慈炯一案。
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以清朝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在三藩之乱爆发的同时,京城也爆发了朱三太子率起义军企图攻打紫禁城一事。
朱三太子攻打紫禁城的事情由于消息被泄露,因此还没来得及攻打紫禁城,就已经被清朝政府给剿灭。但是组织者朱三太子朱慈炯却没有被抓住,此后一直在逃。
直到七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七年之久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抚远大将军图海抓获,随即被押送京城审讯。
康熙为了审理朱三太子,特意找来了前明旧臣和宫廷太监辨认,后经辨认才知道这个人并不是朱慈炯,在被戳穿之后,朱三太子才招供自己真名叫杨起隆。
原来这个杨起隆是无业游民,自幼在京城长大,他和很多前明的宫廷老太监都很熟识,从他们那得知了崇祯和皇子们的生活习惯。
因此杨起隆后来看到三藩之乱导致天下大乱,于是他就萌发了趁乱冒充朱慈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来号召一些无业游民还有汉八旗包衣奴才准备攻打紫禁城的想法。最终杨起隆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虽然杨起隆被杀了,但是此后康熙时期爆发的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这些起义军都打出了辅佐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口号,朱慈炯就成了那个时期反清复明的金字招牌,让康熙头疼不已。
不过据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考证,康熙最后还是真正捕杀了朱慈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康熙巡幸江南,康熙在南巡期间他又被人以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名义行刺,康熙怒不可遏,于是命令全国各地的地方官暗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排查朱慈炯的行踪。
后来山东汶上县当时已经75岁的教书先生王士元被当地官员盯上了,当地官员之所以重点排查王士元,就是因为这个人给子孙后代起名字十分怪异,起的名字都是五行字旁的生僻字,字辈排行也都很像朱明皇室的字辈排行,所以地方官就把这个王士元抓了起来审讯。
审讯过程非常顺利,王士元很坦然地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皇帝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原来当初朱慈炯在逃亡过程中被一名前明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先带他逃回了浙江余姚老家,但是随着后来清军攻入江南,他们觉得不安全,于是就跑到了山东汶上县定居。
此后朱慈炯就改姓为王,并起名为王士元,这个名字也是原是王的谐音,他还认这名王姓官员为父亲,二人以父子相称。
后来朱慈炯一直隐姓埋名以教书为生,朱慈炯娶妻生子之后,他不忍背弃祖宗宗谱,加上他以为改姓为王也不会再引人注意。于是他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给明成祖朱棣这一脉定下的字辈中“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以自己“慈”字辈的下一辈“和”字以及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给儿子起名字。
就这样已经75岁的朱慈炯及他的子孙都被押到京城交由康熙亲审,但是康熙却坚持不承认朱慈炯的身份,原因就是清朝为了安抚天下汉人之心,曾承诺将奉朱明皇室后裔为王爵,奉养朱明皇室后裔。
但是把前朝皇室后裔留下来总是定时炸弹,尤其朱慈炯的朱三太子名号还这么有号召力。所以康熙坚决不承认王士元就是朱慈炯,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王士元及其子孙后代全部处斩。
后来经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考证,康熙就是故意不承认朱慈炯身份,他想借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才把王士元全家满门全部诛杀,否则仅一个冒充明朝皇室罪名也不至于牵扯满门老幼,这就是康熙做下的杀人灭口之事。
归根到底朱三太子在康熙时期能成为反清复明的金字招牌,还这么有号召力,还在于南明最先给真正的太子朱慈烺发丧,这样一来朱慈烺不管是失踪还是怎么着,在名义上就已经没了,而朱慈烺这个大太子没了之后,朱慈炯这三个太子就比较名正言顺了,加上朱慈炯一直找不到踪迹,所以在康熙时期朱三太子朱慈炯就成了反清复明的金字招牌。
隐居贵州子孙后代繁衍至今的朱慈炤
在2000年经贵州明史学家兰东兴教授考证,认定在贵州遵义巷口镇发现的清朝康熙时期邹公夫妻合葬墓的墓主人系崇祯皇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夫妻合葬墓。
原来当年朱慈炤趁乱逃跑之后,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明朝吏部侍郎邹元标之子邹之麟,朱慈炤得到了邹之麟的救助。
邹之麟先是带朱慈炤跑到了自己的老家江西吉安,但是由于清军后来很快攻到了江南,邹之麟担心朱慈炤会被查出来,于是又不远千里带他奔赴大西南,跑到了贵州遵义定居。
此后朱慈炤认邹之麟为父,改名为邹启贵,他和邹之麟就这样在巷口镇定居,以农耕为生。
而朱慈炤所生的后人也都放弃了明朝皇室的字辈名字,朱慈炤一辈子隐姓埋名结婚生子都没有被发现,他在临死时向子孙交代了自己实为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并告诫子孙后人不可外泄身份,而身份的传承只能长辈临死时口述传承。
同时朱慈炤在临死时还定下祖训任何情况下邹姓后人都不得与朱姓通婚,并把当初他逃跑时随身携带永王玉印传给了长子这一支,让长房这一支珍惜信物传承下去。
朱慈炤去世后他的后人不敢给他的坟墓立碑,因此在清朝朱慈炤的坟墓只是一处坟堆,直到民国时期,清政府被彻底推翻,邹氏后人才敢给朱慈炤立下了墓碑。
直到现代,朱慈炤的后人已经在贵州遵义繁衍生根,到目前为止已经传承了十三代,现今遵义邹姓后人300余人共分6支,分居遵义各地,这些邹姓后人皆为朱慈炤后裔。每年清明节遵义各支的邹姓后人都会齐聚在巷口镇,为祖先邹启贵也就是朱慈炤扫墓,朱慈炤的永王印信至今还在长房这一支传承。
写在最后
所以明末帝崇祯这一生有七个儿子,不过夭折了四个,在他自缢殉国时还有三个儿子,崇祯为了保存血脉,特意把三个儿子送走,结果还都被李自成抓住了,幸好崇祯的三个儿子都能侥幸在那个战乱时代活下来。
老大朱慈烺出家当了道士;老三朱慈炯一直隐藏了六十多年,结果没隐住还是暴露了,被康熙满门诛杀灭口了;老四朱慈炤就比较聪明,一直隐居在偏远的西南地区遵义,不仅自己能善终,子孙后代也十分繁盛。
-----
网友解答:
-----
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阳历已经是1611年2月6日),正逢小年夜。距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已经过去了一百八十九年,大明京师(北京)皇宫紫禁城内的太子寝宫——慈庆宫中,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了,其生母为皇太子之低级媵妾“淑女”刘氏。
得到儿子诞生消息的皇太子并没有多少欣喜表情,只不过淡淡地“喔”了一声,然后按照常规报请万历帝,请赐皇孙名,然后给予刘氏一些金帛物品,添加人手侍候照顾,也就算了。不久,宗人府按“皇明祖训”规定,为这个皇孙奉上大名“由检”。
刘氏在慈庆宫中地位低下、平时不得皇太子宠爱,所以连带着这个儿子也不受重视。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太子本人正处在“国本之争”的巨大漩涡中,时刻战战兢兢、对父皇万历帝唯唯诺诺,在跌宕起伏般地政争中躲避着惊涛骇浪。小小的朱由检自出生起,就没有怎么享受过皇孙应该有的幸福待遇,而是在稍显寂寞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成长。
虽然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万历帝朱翊钧在万般无奈之下勉强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受宠的郑贵妃想要夺嫡、以亲生儿子皇三子朱常洵取代朱常洛皇太子之位的觊觎心思一直未消,所以朱常洛的皇太子生涯依旧如履薄冰、心情压抑。
处在黯淡无光、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下,皇太子朱常洛长期抑郁惶恐、性情敏感、行动谨慎,时时处在对外保持低调、懦弱、谦卑的心态,导致未老先衰,不到三十岁的年纪,精神上已经过度衰老,胆小怕事、自我封闭。所以,自顾不暇的他在对待亲生儿子们的态度上,也因此多有疏远遗忘、没有精力和心情加以照顾教导,造成了儿子们自幼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童年生活惨淡。七个儿子中,先后夭折五人,只有长子朱由校和五子朱由检得以长大。
即使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平安成长,但由于幼年时的卑微处境(朱由校、朱由检兄弟的生母先后在诡异的后宫争斗中死于非命,而父亲朱常洛对他们也疏于培养,随意安排其他太子妃嫔代为抚养),导致他们的性格各有缺陷,或贪玩少学或偏执猜忌,大明社稷也由此导致衰亡倾颓,这都是后话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五十八岁的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驾崩,在如履薄冰境遇下煎熬了十九年的皇太子朱常洛终于得以熬出了头,于八月初一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即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光宗。
光宗即位之初,还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把父亲神宗在位时期的诸如矿税、榷税等弊政一一罢除,又把因因神宗怠政导致的内阁、六部、诸司部门缺额全部增补官员、使得大明中枢得以正常运转,再发皇宫内帑银予辽东、西北各边镇,犒赏驻守士卒。这可以看出光宗确实是想振作颓废已久的大明朝政,扭转因神宗中晚年怠政而千疮百孔的大明危局的。
可是不过一个月后,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三十,即位才二十九天的明光宗朱常洛,几乎没有真正享受过皇帝的权柄、及身为天下至尊威严,就突然因病去世。临终前光宗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重臣入宫,将皇长子朱由校托付给他们,遗命诸臣辅佐皇长子,承继大统。
光宗驾崩后,皇长子朱由校继位,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后为泰昌元年,给了父亲身后一丝安慰。同时以明年为天启元年。朱由校即大明第十四代皇帝——明熹宗。
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将唯一的弟弟朱由检册立为信王,并预备将河南信阳作为弟弟的藩国。这时的朱由检,刚满十二岁。
自天启二年至天启七年(1622-1627年),信王在京师度过了五年时光,这五年里,大明朝堂内外狂风骇浪、险象环生;内部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趋于白热化,并导致大批官员被贬斥出朝或者下狱瘐死,外部辽东局势愈发糜烂,后金步步进逼,关外大片疆土丢失。大明社稷积重难返,已经显露颓势。而熹宗热衷于木匠之艺,政务一委魏忠贤及其党羽,以其势力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则借机矫诏操控朝政,皇权因此旁落。
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和皇后张氏亲自主持,为弟弟信王挑选了原籍苏州的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生员周奎之女为信王正妃,又另选袁氏、田氏为次妃,然后为信王举办了盛大赐婚典礼。因熹宗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此时没有子嗣,所以十六岁的信王大婚后也没有前往藩地之国,而是继续留居京师,实际上被当做皇储对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因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导致病菌侵入肺腑,身体浮肿,卧床不起,之后病情迅速恶化。八月十二,自知命不久矣的熹宗召弟弟信王朱由检入宫,在乾清宫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说:“来,吾弟当为尧舜。”朱由检对着哥哥哭泣叩首,言词不能成句。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熹宗驾崩,按照他之前奉遗诏,信王朱由检在八月二十四继承大统,登基称帝,以明年为崇祯元年。即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明思宗。这一年,朱由检十七岁。而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王朝。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初一,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思宗发动反击,将祸乱朝纲四年之久的魏氏阉党集团一举拔除,将皇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思宗重用东林一党,朝堂中失去制衡点。崇祯一朝因文官集团坐大,谋取私利,导致政局逐渐恶化混沌,中枢政令紊乱、思宗本人又举措失当,大明江山在十七年后终于倾覆。不过这些不是本文的讲述重点,就略过不提了。
思宗登基后,自奉甚简,对于后宫也不是很沉溺,除信王妃周氏依制升为皇后、信王次妃袁氏、田氏升为贵妃外,其他妃子先后只晋封寥寥数人,这在明朝历代皇帝后宫中,基本是最少的了。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周皇后为思宗单下嫡长子,这让十八岁的思宗大喜过望,亲自为嫡长子赐名“慈烺”。然后下诏晓谕天下: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以此表示自己获得嫡子的兴奋之情。
崇祯三年(1630年),思宗于南熏殿授予刚满一岁的长子朱慈烺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正式册立朱慈烺为皇太子。这也是大明有史以来,第二个为中宫皇后所出的皇太子(广义上:仁宗、宣宗、英宗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英宗存疑),也先后受封皇太子。但是成祖徐皇后生仁宗时尚为燕王妃、仁宗张皇后生宣宗时是燕世子妃、宣宗孙皇后生英宗时为贵妃,都不是皇后身份。大明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由中宫皇后所出的皇太子,是武宗朱厚照,由孝宗张皇后所生。)
周皇后在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三(阳历是1630年1月)再为思宗诞育皇次子(距皇长子诞生仅仅十个月,可以说几乎无间隔),赐名为朱慈烜。
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思宗皇三子诞生,生母依旧是周皇后,赐名为朱慈炯。思宗的前三个儿子全部是嫡子,都是中宫周皇后所生,这也可以看出思宗和周皇后夫妻之间感情之深厚。
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田贵妃为思宗诞育第四子,这也是思宗第一个庶子。赐名为朱慈炤。
崇祯九年(1636年),田贵妃诞育皇五子,赐名为朱慈焕。
崇祯十年(1637年),皇六子诞生,生母也是田贵妃,赐名为朱慈灿。
崇祯十一年(1638年),思宗第七子出生,生母田贵妃。不过这个儿子的赐名没有被记载下来,所以无名。这也是思宗最小的儿子。
如上述,思宗一共七子,分别是:
皇长子朱慈烺
皇次子朱慈烜
皇三子朱慈炯
皇四子朱慈炤
皇五子朱慈焕
皇六子朱慈灿
皇七子(名已轶)
其中,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同为周皇后所出;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为田贵妃所出。这表明思宗的后宫,规模确实是非常小了。
前文有述:崇祯三年(1630年),皇长子,同时也是嫡长子的朱慈烺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大明王朝的新一代嗣君。
其余六位皇子中:
皇次子朱慈烜在崇祯三年(1630年)夭折,时年一岁(实际半岁),后追封为怀隐王;
皇三子朱慈炯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册立为定王;
皇四子朱慈炤于崇祯十五年(1641年)三月册立为永王;
皇五子朱慈焕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时年五岁(实际四岁),后追封为悼灵王;
皇六子朱慈灿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夭折,时年三岁(实际两岁),后追封为悼怀王;
皇七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时年三岁(实际两岁),后追封为悼良王;
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思宗诸子最终存活的,只有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三人而已。
思宗自即位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而他本人又偏激拗执、刚愎严苛、加上对于文武诸臣极度不信任、性格猜忌多疑,致使朝政废弛、法令败坏,国家积重难返;同时因为举措失当、过于加重农民负担,造成天下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另外辽东后金政权也多次毁边墙入寇,使得大明国势更是雪上加霜,一步步走向灭顶之灾。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举兵攻向京师。三月十八,大顺军攻破京师外城。三月十九,困坐宫中的思宗在绝望中召集三个儿子,让他们脱去华贵服饰,改穿平民衣着,然后由亲信太监分别送到外戚周家、田家处躲藏。之后思宗命皇后、袁贵妃自尽,劝皇嫂懿安皇后自尽,又将两个女儿砍杀(长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死),自己则在三月十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中枢至此覆灭。
而逃离皇宫的皇太子和定、永二王,还来不及逃到各自的母家,就被人挟持,献给了刚刚入城的大顺军。面对这几个前朝皇子,李自成还算厚道,没有加害他们,还封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炯为“定安公”,朱慈炤为“永平公”,妥为照顾。朱慈烺向李自成提出了“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不可杀戮我百姓”等要求,李自成一一照办。
之后,李自成带着这三位皇子,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前往山海关,征讨拒不归顺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但是由于吴三桂暗中引清兵(后金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清)入关,在一片石伏击大顺军,导致李自成兵败,不得不退兵,并最终撤离京师返回西安。
在兵败的混乱中中,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兄弟奇迹般地摆脱了大顺军的监视和挟持,从乱军中逃脱,但是三兄弟也因此失散,此后再也没有见面。
皇太子朱慈烺脱险后,历尽艰辛从山海关逃回京师,此时京师已经落入清军之手。为了自保,他在京师隐居于好心人家半年之久,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局势逐渐安定,朱慈烺才找到了尚居于京师的外祖父周奎家,想避难于此。但周家反而将其出卖,献给了清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既不想留着朱慈烺,导致明朝旧臣奉其为主,从而对清军统治中原不利;同时也不能公开将其杀害,那样则让清军“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说法不攻自破。
于是,多尔衮使用了一箭双雕之计——指使人出面举证,说太子是假的,系冒充之人。先后让太子外祖父周奎、宫中侍奉太监、随驾锦衣卫等指证,凡言太子是真者皆下狱处死,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于说太子是真的了。于是多尔衮将真正的皇太子朱慈烺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处死。这是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的事情,皇太子朱慈烺时年十七岁。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在被大顺军带往山海关战场、并兵败一片石后,就神秘地消失在人世间,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出现,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踪”的记载。
但是他的“朱三太子”称号,却被后世众多义军反复使用,在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七年(1729年),甚至乾隆初年,都有义军以此名号举事,以对抗清朝,其中尤以康熙十年(1671年)京师人杨起隆用“朱三太子”旗号举兵起事最为声势浩大。
就连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反清举兵,都是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号称当年是周、田二皇亲暗中将“朱三太子”托付于己,委托自己保存皇家血脉,将来恢复大明社稷。以此聚积人心。
自乾隆中期以后,因为按照年龄来算,“朱三太子”即使活着,也是超过百岁高龄的老者,义军举事不便再他为旗号,所以“朱三太子”才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再成为起义者的旗帜和号召力了。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崇祯十七年国变的时候年仅十二岁,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和两个哥哥早早遭逢多舛命运不同的是,他在李自成兵败一片石时,趁乱逃走,并在大顺军撤出京师的时候被一个姓毛的大顺军将领收留。之后二人一路南逃,来到河南,在这里种了一年的地,相依为命。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抵达河南,在当地清查起义军余部,毛姓将领不能存身,只得告别朱慈炤,只身逃往他乡。临别前他嘱咐朱慈炤,不要留在河南,赶紧逃往南方藏身。
少年朱慈炤孤身一人,历经艰辛流浪四方,顽强地挣扎在乱世中,在逃亡到明朝皇室祖籍地凤阳的时候,他被一位致仕的前朝姓王的给事中得知身份,王给事中顾念圣恩,将朱慈炤收留在家中,并给他改名“王士元”(即:原是王)。
顺治七年(1650年),王给事中去世,十九岁的朱慈炤为避免连累王家,离开了凤阳,再次漂泊于四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数年后,他流落到浙江余姚,在一座寺庙里落发为僧,以此安身。机缘巧合下,一位当年曾经在京师当过前明官员的胡姓乡绅到庙里进香,认出了朱慈炤。
心怀大明的胡乡绅立即向朱慈炤表明了愿意保护照顾他的心迹,并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还把女儿嫁给他,让漂泊了近十年的朱慈炤终于得以不再流浪,生活安定下来。从比,朱慈炤就以王士元的名字,在余姚定居下来,并以在私塾教书为业。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十年。
改名王士元的朱慈炤,在之后的岁月中平静的生活着。他和胡乡绅的女儿成婚后,又纳一妾,并先后生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孙子,算是子孙满堂了。他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几乎没有向人吐露过实情,所以除了岳父胡乡绅和妻子胡氏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胡乡绅故去后,更是只有胡氏知道这个秘密。
但是朱慈炤身为大明皇室子孙、思宗的皇子,即使隐居民间几十年,到底也没能摆脱自己心中那高人一等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皇家思想。他在给儿子们命名时,都是按照“和”字排辈,而且后一字一律带“土”偏旁,孙子的名字也是“怡”字辈,后一字带“金”偏旁。这些怪异的命名,和他平日里那掩饰不住的贵胄气质,终于泄露了他的身份,不少抗清义军都来到余姚暗地里寻找他,想要拥戴他为主,作为举兵起义的旗帜。
朱慈炤少年失国流浪,又隐居了几十年,再也没有恢复社稷的雄心,义军们要把他拥戴为主的举动使他又害怕又羞愧。为了不使双方都难堪,他选择了避开,从余姚迁到宁波镇海、又从镇海迁到湖州长兴,以求安稳。但这并没有使他躲过灾祸,他的身份最终还是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军击破了在浙江四明山区坚持抗清活动的张念一部(一念和尚),而一念和尚恰恰当年曾经到余姚寻到过朱慈炤,而且知道之后朱慈炤的行踪。在严刑拷问下,一念和尚透露了化名王士元的思宗第四子朱慈炤的行踪。
得到消息后的清廷大吃一惊,康熙帝严令江南地方官员缉查搜捕,要把朱慈炤捉拿到案。长兴县官吏得到命令后,不敢怠慢,马上实施抓捕。大难临头之下,朱慈炤才向全家人告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要大家赶快分头躲避。
此时朱慈炤的儿子已经有一人去世,尚余五子一孙。为保全家族男丁,不拖累他们避难,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和大儿媳及三个女儿都自缢身亡。剩余七位男丁则分头逃避。朱慈炤自己带着两个儿子躲避到山东汶上县,改名张用观,以给别人当家庭教师为生。其余子孙也纷纷四散逃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躲藏在汶上的朱慈炤父子还是被官府寻迹而至,最终被捕。在清朝官吏口中,朱慈炤得知了自己其他三子一孙也都被官府擒拿,关在杭州,孙子已经瘐死于狱中。五十多年的隐居躲避,最后他还是没有能逃脱被搜捕追杀的命运。这一年,朱慈炤七十六岁。
在之后的审讯中,朱慈炤承认了自己就是前朝皇子,思宗崇祯帝的第四子。但是在主审官询问他为何谋反时,他回答:
“我今年七十余岁,鬓发皆白、血气已衰;当年三藩作乱时我都没有造反,何况如今太平清宁之日。再者造反要占据城池,囤积粮草,聚集人马,打造兵器;这些事情,我做没做过一件呢?”
主审官员听到回答后,也觉得合情合理,对于这样一个迟暮老人,也不便太过苛刻,于是把问案卷宗汇总,向康熙帝上报,请朝廷定夺。
但是康熙帝得到奏报后,直接下达诏令:“其虽无谋反事,但朱家父子不可有。”同时,为了混淆视听,证明这个被抓获的朱慈炤是假冒的,康熙帝使用了当年多尔衮的那一招,故意把朱慈炤和五弟朱慈焕调换排行,由三法司审讯并断案:
“查王士元供系称前明庄烈帝第五子,而庄烈帝第五子朱慈焕已亡故于崇祯十四年。又遵旨传前明年老太监辨认,皆言不识。王士元确系假冒,依律应凌迟处死。”
因为清朝有意为之,混淆了朱慈炤和朱慈焕的排行,才导致后世史料中,有分不清朱慈炤、朱慈焕兄弟二人的生平和排行的情况。
就这样,七十六岁的朱慈炤,和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清朝处死,而且是以“假冒前明皇子”的罪名。他死后,明思宗崇祯帝的子孙从世间彻底消失,再也没有任何留存。大明皇室帝系的正统后裔,也至此全部断绝。思宗的七个儿子,走过了或长或短多舛的一生,殊途同归,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
网友解答:
-----
明思宗孝烈皇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在明朝将亡之际,思宗的儿女虽生在帝王之家,却早早面对了国破家亡的历史转折,几个儿子大都下落不明,三个女儿更是命运悲惨。
明思宗孝烈皇帝朱由检:是非后人说
(大明思宗孝烈皇帝朱由检)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思宗孝烈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的评价呈两极分化。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由于生前没有子嗣,遗命皇弟信王朱由检入承大统。朱由检即位后,勤于政事,大力铲除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锦衣卫将其逮系下狱,自知罪恶滔天难逃一死的魏忠贤未及到京,便自缢而死。
铲除阉党只是年轻的朱由检朝亲政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在他即位之初,明朝的局势已经日趋恶化,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这位年轻的皇帝素来以“勤于政事,厉行节俭”著称于世,但由于皇父光宗皇帝朱常洛素来不受皇祖父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喜爱,导致他与哥哥熹宗皇帝朱由校从小就缺乏良好的教育。熹宗一生无所作为,而身负兴国之命的朱由检即位之后,同样有着他明显的局限性,阉党虽除,但却不能尽除,阉党余孽一直到弘光年间还在兴风作浪。
明思宗朱由检一生,未能很好的解决党争问题,导致阉党余孽与东林党互相攻忤,党争欲烈,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但能力明显不足的朱由检对此已然是回天乏术,实在无法实现大明王朝的复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大明王朝到此已是病入骨髓,内忧外患之下,非明君不可以救之矣,很可惜的是,朱由检虽然已有南迁想法,但却在陈演、光时亨等阁臣的反对之下,迁都之议未能实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于煤山自缢殉国。
历史上,对于崇祯帝的评价,是正面多于反面的,他的能力有其局限性,但是为了大明王朝的复兴,真的是拼尽全力了。关于崇祯帝的私生活,史载还是很丰富的。崇祯帝一生,最爱的后妃其实只有三人,分别是周皇后、袁贵妃和田贵妃。这是有史记载和崇祯帝交集最深的三位后妃。
崇祯帝的所有子女,都出自这三位后妃。
这其中,正宫皇后周皇后在大明王朝实属难得一见的贞烈皇后,两人是由朱由检之祖母宣懿太妃刘氏亲自定下婚约,婚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扶相持。一对神仙眷侣恩爱无比,生下了长子朱慈烺、次子朱慈烜、三子朱慈烱。
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六子怀悼王、七子悼良王(两位皇子姓名史载)全部由田贵妃所生。
明思宗有三个女儿,其中长女坤仪公主、次女长平公主都是周皇后所生,小女儿昭仁公主生母不详(极有可能是袁贵妃所生),这三个女儿的结局都不好。
甲申之变
当年,南朝刘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刘准被逼禅位之时,自知性命难保,曾哀叹到:“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帝王家!”一句哀叹,道出多少亡国之君的无奈。而崇祯帝朱由检,在阁臣陈演、光时亨的反对下,迁都南下不成。此时,他已经预感到京师将难以保全,李自成的农民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京师只是时间问题。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大顺军连陷大同、洛阳、宣府等重镇,京师危在旦夕。崇祯帝虽然命人快马加鞭召平西伯吴三桂入卫京师,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火,很快的,三月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两天后,十五万大顺军将北京城包围成铁桶一般,。大明王朝距离亡国仅仅一步之遥,北京城一破,崇祯帝活或死或降,只能自决了,此时再请求外援,作用真的不大了。
三月十八日夜,得知大顺军已经将北京城团团包围的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今景山),远望着城外彰义门的连天烽火,心如刀绞,只能扬天长叹,徘徊无语。
京师恐怕保不住了,崇祯帝要想顺利逃出京城也绝非易事,更何况京城此时一片混乱,大臣们自顾不暇,崇祯帝身边无人可用,只能坐着等死。次日,大顺军攻破北京外城,太监王廉入宫告之,一个人独自在宫中喝闷酒的崇祯帝长叹道:“苦我民尔!”当时便刺死劝降的太监王殷,决定以身殉国。
(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在殉国之前,崇祯帝做了几件大事,主要还是为几位皇子谋出路。虽然京师不保,但陪都南京尚在,南方半壁河山还未落贼手,仍然有希望恢复河山,诸皇子是大明复兴的希望,因此,保护好皇子们,就是保全了大明复兴的种子。
紧急关头,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烱到勋戚周奎(周皇后之父)、田弘遇(田贵妃之父)家避难。随即,崇祯帝在宫中亲书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辅政太子朱慈烺。
这三个儿子素来受崇祯帝喜爱,无论哪个儿子最后能存活下来的,都有可能成为大明王朝的“中兴之君”。如此紧要关头,崇祯帝将三个希望最大的儿子放在勋戚之家,是冒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周奎和田弘遇早在明亡之前就被不少大臣弹劾“阴怀二心”,特别是国丈周奎,更是属于吝啬钱财,贪生怕死之辈,崇祯帝将三个儿子托付于外戚而非心腹近臣,实在是下下之策。
送走了三个儿子,周皇后和袁贵妃誓死留下陪伴皇帝,很少流泪的崇祯帝面对国破之际,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知道皇帝已抱定殉国的决心,这个刚烈的皇后留下诀别之言,当场就接下衣带自缢殉国,而袁贵妃,三跪三叩皇帝后,亦自缢而死。
崇祯帝三个女儿中,除长女坤仪公主早夭外,次女昭仁公主当时年仅15岁,崇祯帝召她到自己跟前,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拔剑砍中她的双臂,公主当时就昏死了过去。而作为崇祯帝最小女儿的昭仁公主,当时才六岁,面对国破家亡,根本是懵懂无知,最后还是被崇祯帝挥剑刺死了。
诸子女结局
大明思宗孝烈皇帝朱由检共有七子三女,子嗣在明朝算是比较多的,但很可惜,崇祯帝子女在明朝灭亡之际,几乎个个难得善终。
先说说崇祯帝的七个儿子,诸子中,次子怀隐王朱慈烜、五子悼灵王朱慈焕、六子悼怀王(姓名失考)、七子悼良王(姓名失考)皆早夭,崇祯帝真正活到明亡之后的儿子,只有长子献慜太子朱慈烺和三子定哀王朱慈烱及四子永悼王朱慈炤。
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帝将献慜太子朱慈烺和定哀王朱慈烱送到国丈周奎那里,将永悼王朱慈炤松到国丈田弘遇那里,
事后证实,外戚根本不可靠,周奎和田弘遇为了保全自身性命和富贵,对三位皇子如弃子般的狠心抛弃。
原本被寄予大明复国希望的皇太子朱慈烺,按照原计划是送到成国公朱纯臣家中躲避后南下南京继位,谁料,太子还未及出宫,李自成大军便已入宫,太子本求速死,李自成却说他“汝无罪”,还封他为宋王。待思宗孝烈皇帝安葬后,太子朱慈烺传被胁迫随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大顺军大败后,回京途中太子走失,下落不明。
在明朝末年,还发生过轰动天下的南北太子案,虽然都被证实是个别投机分子所为,但是身为大明太子,朱慈烺的忽然失踪始终是一大悬案,关于他的去向,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一个谜,针对他的传说,不下有五六种说法。
崇祯帝诸子中,第四子定王朱慈烱最为神秘,也最为出名,其名气还要盖过皇太子朱慈烺。朱慈烺有记载的是曾经被李自成胁迫随军出征山海关,为的是迫使平西伯吴三桂投降,只可惜即便是太子到两军阵前,吴三桂也未动摇投降之心。大顺军在一片石之战中惨败后,朱慈烺便在乱军中走散而下落不明。
定王朱慈烱在《明史》中明确记载是孝节烈皇后周氏之子,但在明末文人查继佐所著《明书》却认为思宗皇帝第四子永王慈焕、第三子定王朱慈炯都是田贵妃所出,然,崇祯帝在送子出宫前,却为何偏偏将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烱送至国丈周奎府中,愚以为,定王朱慈烱出自田贵妃无据可考,朱慈烱极有可能是周皇后之子。
生母存疑旦可放在一边,但自从皇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后,关于定王朱慈烱的传说就多了起来。民间流传,明朝灭亡后,朱慈烱以朱三太子之绰号,湮没于民间,欲集合力量伺机反清复明,在清初,关于朱三太子的传说不绝于耳,当代连电视剧《康熙大帝》都对朱三太子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
在崇祯帝当时还活着的三个皇子中,经历最离奇的便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
崇祯帝原本想通过成国公朱纯臣将三位皇子送出京城,到南都(陪都南京)另谋出路,但前路迢迢,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烱先后在乱军中失散,身为皇四子的永王朱慈炤,当时才十一二岁,已知国破家亡之巨变,在宫中正义凌然,坚决不跪李自成,还大声对李自成呼之曰“何不杀我!”李自成也算是识明理之人,知道“罪止崇祯一人”,不敢妄开杀戒,赦免朱慈炤(永王无罪)之罪。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惨败,京师混论不堪,朱慈炤与哥哥定王朱慈烱走散,与一位毛姓将军逃到河南重了一年地,但很快的,毛姓将军因为清廷严查“流寇”而逃跑,朱慈炤流落地方,被一个前明王姓官员收养,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原是王”)。就这样战战栗栗度过了好几年,值到王给事中去世,这位落魄皇子又遇到另一个贵人,此人姓胡,又正好是前明的官员。
朱慈炤娶了胡大人之女为妻,长期以王士元之名隐居在浙江,但身为明朝皇室后裔,朱慈炤即便一再希望能隐姓埋名安度晚年,现实却不能如他所愿。康熙年间,浙东一位叫一念的和尚打着他的旗号起兵造反,原本在当地安居好几十年的朱慈炤平静日子彻底被打破了。
这是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对前明最为严厉的一次清算,原本以为,清朝已经稳固江山近百年,绝对不会再兴风浪,但事实是,朱慈炤的这一次意外被揭露身份,就是一场噩梦。
虽然化名王士元,但朱慈炤所遭到的冲击是毁灭性的,他的妻妾和女儿都因为被揭发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尽管这位早已经远离政治的前明皇子一再否认自己参与谋反,但是在政治压力下,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前明皇子,清朝对于这一起事件的处理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位年过六旬的皇子终究难免一死。
崇祯帝的三个女儿中,长女坤仪公主早夭,次女长平公主和小女儿昭仁公主可谓命运悲惨。
最小的女儿昭仁公主,因为父皇崇祯帝不忍其落与贼手,悲痛之余亲手挥剑杀死了她。次女长平公主,在甲申之变中,被崇祯帝断左臂,伤右臂,当场昏死。清朝入关后,长平公主曾在顺治二年(1645年)上书顺治帝请求出家,顺治帝反而将她嫁于学士周显。这位多灾多难的前朝公主,却在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因为思念父母抑郁去世。到此,讲述完了崇祯帝子女的全部结果,只能慨然哀叹曰“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帝王家!”
-----
网友解答:
-----
谢邀。朱由检是明朝作为大一统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普遍被认为是一位不该为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朱由检其人
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生于慈庆宫。其长兄朱由校即位后,于天启二年(公元1627年)受封信王。本来大明的皇位和朱由检是没有关系的,他的命运就是成年之后到自己的封国就藩,然后在明末的乱世之中被义军杀掉。
但是不曾想他的哥哥朱由校虽然生了三个儿子,却一个都没能存活下来。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朱由校驾崩,是为明熹宗。信王朱由校作为明熹宗唯一在世的弟弟,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即位,改明年为崇祯元年。朱由检即位后,原来的信王妃周氏被册为皇后。
崇祯帝御笔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殉国,终年三十四岁。周皇后也于当天自尽殉国。由于朱由检生前并没修建陵墓,李自成只得将帝后二人葬于崇祯帝宠妃田贵妃墓园中。清军入关后,将墓园改称思陵,并为朱由检上谥号为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即位后追谥崇祯帝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思陵
崇祯帝子嗣
朱由检一共7子,其子周皇后生3子,田贵妃生4子。
夭折4子第二子怀隐王朱慈烜,生于崇祯二年,生母周皇后,早夭。第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生于崇祯九年,生母田贵妃,早夭。第六子悼怀王朱慈灿,生于崇祯十年,生母田贵妃,早夭。第七子悼良王,生母田贵妃,早夭。成年3子崇祯帝三位成年皇子分别是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
朱慈烺,朱由检嫡长子,生母周皇后。生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立为皇太子。北京城破之后,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虏,并被封为宋王。但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击败之后,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南明弘光帝即位后追封其为献闵太子。
朱慈炯,朱由检第三子,生母周皇后。生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封为定王。北京城破之后,朱慈炯也被李自成俘虏,并被封为定安公。和其兄皇太子朱慈烺一样,定王也在大顺军败退之际不知所踪。南明弘光帝即位后追封其为定哀王。
朱慈炤,朱由检第四子,生母田贵妃。生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封为永王。北京城破之后,朱慈炤即不知所踪,此后成为困扰清廷数十年的“朱三太子”。
永王朱慈炤影视剧形象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清廷逮捕。暴君玄烨不顾亲口所说善待明朝宗室的话,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得上谕令曰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著立斩。—《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
网友解答:
-----
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常称崇祯皇帝),既是一位亡国之君,又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各有所异。
据史书及民间传说,朱由检一生共有七个儿子,六个女儿,除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有所作为之外,大多夭折。
朱由检七个儿子的顺序:
长子:朱慈烺
次子:朱慈烜
三子:朱慈炯
四子:朱慈炤
五子:朱慈焕
六子:朱慈灿
七子:朱…(后追认悼良王)
朱由检的后人,在满清统一后,大多生活在广东、广西、云南一带。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古代有哪些美男子堪比现在的巨星?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