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
网友解答:
-----
唐太宗李世民跟他父亲没有二样,为了夺取政权杀兄灭弟,迫父亲禅位,李世民是李家次子,因为按中国传统他只是一个(王),王储也就是他的长兄,其次其弟双双被他灭掉,这就是李世民阴险的一面,做为各路豪杰忠于他,也就是人性,也为唐朝李家感到悲哀(李世民后代)玄武门。
-----
网友解答:
-----
关于唐太宗纵囚这件事情,一般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唐太宗仁慈怜悯;
二、这是演戏;
三、唐太宗沽名钓誉。
然而,如果认真探究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完全不同。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一齐通过古籍的记载来寻索和研究。
看看关于唐太宗纵囚这件事情的历史记载:
《旧唐书》中也有内容相同的记录,那么,可以肯定,唐太宗纵囚确有其事。让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第二年再自觉自愿地前来伏法。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走。
君王是多么的仁慈怜悯,而民众又是多么信守诺言!
但是,事情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也不完全是。
大家把史书往前翻翻,看看这段记载: 《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的资料数据都相同,所以这些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细心看就发现个问题,贞观四年的死刑犯是29人。
那么,到了贞观六年,大唐的死刑犯增加到了390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死刑犯数量增长了十几倍呢?
查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这段时间内大唐的社会风气变坏的记录。
而在贞观五年,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蕴古案”:
“张蕴古案”在唐朝乃至中国司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经常被一些历史学者和法律研究学者拿来引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河内有个人名叫李好德,这家伙嘴上没有把门的,他经常发表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言论(当时这属于“大逆”),被人举报到了朝廷。
当时,大唐最高法院的审判长是张蕴古,他就负责这个案件。
张蕴古对唐太宗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名叫李好德的家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经常胡说八道,按照大唐的法律,精神病胡说八道不应该负法律责任。
唐太宗相信了张蕴古,下旨释放了李好德。毕竟,在任何一个朝代,精神病人的言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
但不久之后,唐朝的纪委经调查后举报,说法院审判长张蕴古的籍贯是相州,而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李好德的哥哥曾经担任过相州刺史,与张蕴古的交情很深。张蕴古徇私枉法,欺瞒圣上。有人看到,他还与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一起耍麻将。
唐太宗闻奏十分愤怒:“张蕴古真可恶,我抓住了囚犯,他居然与囚犯打麻将,还纵放罪人,必须严惩!”
于是,唐太宗就下令杀了张蕴古。
杀掉张蕴古以后,唐太宗又开始后悔了,觉得自己有些太冲动了。为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再次犯下类似的错误,唐太宗提出了加强死刑复核制度。
唐太宗还对死刑复核制度进行了细化和条例化:
人命关天,必须要谨慎谨慎又谨慎,反复审核:
通过这样的措施,据史料称之为“全活甚众”。
但是司法部门报上来的死刑犯却大量增加,从贞观四年的29人剧增至390人。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如此:
就是说,张蕴古纵囚获罪被杀,同行的法官们害怕了,宁可错杀,也绝不肯放过,免得连累到自身。所以各级法院严刑峻法,上报的死刑案就大量增加。
唐太宗本来想搞的是“仁政”,杀了张蕴古,却吓怕了法官们,严刑峻法,宁错杀也不肯放过,判为死刑的犯人就大大增加。这就完全违背了李世民“仁政”的执政理念。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杀掉死囚吗?当然不能这么干。
于是,就有了贞观六年的特殊政策,对这些死刑犯“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当然,实际上各方都是有默契的。通过上下沟通,大家都心照不宣。到了第二年,390个死刑犯全都返回来伏法:
所以说,关于此事,唐太宗仁慈的成分的确实有,他沽名钓誉的成分也有。囚犯们守信的成分有, 君王、官员、犯人和民众大家心照不宣,密切配合,分角演戏,共同创造了司法史上的一个奇观。
-----
网友解答:
-----
这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大概是在公元632年年底,在春节前夕,唐太宗放了天下死囚,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约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回京城领死,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惊呆了,这些可都是官员们花了一年甚至几年抓到的犯人,万一他们跑了呢?
然而春节过完了,这些犯人也都和家人交代了身后事,在于唐太宗约定的日期时全部如约而至,没有一个失约的,原本准备行刑的官员,听到唐太宗的一个旨意更是惊讶不已,唐太宗下令将这些犯人全部放掉,因为唐太宗认为他们知错能改,都愿意回来受死,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天下,和上了头条一般,还置顶!一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名声远播,只是这事让后人认为有故意的行为,声称李世民时故意而为之,为的就是提高自己仁君的知名度。
试想,这些死囚明知道自己要受死刑,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逃走,之后却如期而至,问题是全部都回来了,没有一个缺席的,这又是为何?
首先:《唐律》的制定,唐朝当时采取的都是宽仁慎刑,之前只要是被判处死刑的人几乎就没有翻身的余地,然而《唐律》并没有那么严厉,属于良法之治,这主要和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做法有关,李世民力求宽简,去重从轻。
其次:对死刑的重视程度,李世民对死刑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被判处死刑的人应该再三确定,要向他禀报三次,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毕竟每个人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李世民还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了《武德律》,将死刑改成了流刑,还删除了类似连坐的刑罚。
但是李世民觉得这还不够,他因为错杀了张蕴,非常后悔,决定将三复奏改成五复奏,而且还要间隔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规定“实行死刑的当日,尚食不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不能进行理性思维。”
而且李世民也时常允许囚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回家探亲,告慰父母妻儿,公元628年,李世民还放了3000宫女,让他们出宫自行组成家庭,白居易作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以上是基于正面观点评论此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但也有人持有反对的观念,比如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就是为了博取百姓的爱戴,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贤君,非常的虚伪。
《欧阳修》的纵囚论
这个事情的真实情况也无从知晓,无论是好或者坏,故意还是真心实意,从李世民后期统治来看,他确实很少用刑罚来处罚犯人,都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流程,实在不可饶恕的犯人自然是要处死的。李世民以民为本,虚怀纳谏,任人唯才,使国家经济、文化、国力都达到顶峰,“贞观之治”的唐朝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唯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玄武门之变”。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翻开历史,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有趣的事情当中,有的让人哭笑不得,有的让人悲伤不已,而更多的却是让人匪夷所思,对其中故事发生的本质原因始终难以弄清。
比如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就让人很是意外并且匪夷所思,这就是李世民把390名死囚犯放回家过年,约定好来年春天再回来,结果到了春天的时候,果然全部人都到齐。按照正常情况来看,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何李世民能够做到呢?
390名死囚犯回家之事
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不需要多说,人们也早就能够明白,不过我们今天不打算赘述李世民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打算说一说李世民执政期间做的两件比较特殊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李世民曾经把宫中的3000宫女放回家嫁人生子,让她们过上比较幸福的生活。只是从事件表面来看,我们会觉得李世民确实胸怀宽广,并且不近女色,可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分析之后,才会恍然大悟。
其实当年李世民放出去的那些宫女,大多都已经比较年长,继续留在宫中也难以创造出更多价值了,所以李世民放她们回家嫁人生孩子,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一方面是缓解皇宫中的人事压力,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这些年老的宫女离开之后,才能新招宫女,减轻皇宫中用来闲养宫女的财政支出。
另外一方面李世民通过放出3000宫女这件事,巧妙达到了自己树立形象的目的,别人都会觉得李世民胸怀宽广,爱民如子并且不近女色,开创了历代皇帝没有做过的创举,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皇帝。
当然了,不管李世民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最终这件事情得到的反馈是很不错的,对于一个皇帝和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李世民的行为确实值得点赞,为何很多皇帝都做不到这样呢?哪怕是演一出戏,为何也从来没有人做到?这就说明李世民执政的高明之处。
第二件事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李世民将390名死囚犯放回家过年,约定好年后再见,当过完年后,李世民在约定时间等待着这些死囚犯的到来,整整等了一天,发现还有一个没有到来,其余389人都已经到了,李世民有些悲伤失落。
不过最后这名死囚犯还是在家人用推车推着的情况下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这里,至此,390名死囚犯全部到齐,李世民一高兴,大笔一挥就宣布释放这些死囚犯,这一举动轰动全国,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形象再次深入民心。
正所谓一般人看热闹,明眼人喜欢深入事情本质,李世民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也像表面看到那么简单呢?还是说这件事情背后还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深入研究一番。
390名死囚犯事件背后本质
390名死囚犯这件事情,在《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中都有记载,所以对于事件的真实性,我们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现在需要搞清楚的是事件之所以发生的本质原因,或者说是要搞清楚李世民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的背后有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呢?
想要搞清楚事情真相,让我们一起回到事件发生的前两年,也就是贞观四年,根据史料记载,在唐太宗的贞观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十分不错,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百姓可谓是安居乐业。
当时人们都说可以做到夜不闭户,也没有人会拿别人家的一针一线。处在这样和平的年代,自然犯罪率是比较低的,就连一般的囚犯数量都很少,更不用说是死囚犯了,根据史料记载,在贞观四年的时候,死囚犯数量仅有29人。
从贞观六年死囚犯的数量来看,我们会更加惊奇,明明从贞观四年到贞观六年,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为何死囚犯数量却从29人直接飙升到了390人呢?这个增速也太让人不敢想象了,是不是当时社会上发生什么特殊事件呢?
结合历史记载来看,在贞观四年到贞观六年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张蕴古案,其发生在贞观五年,事件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张蕴古是唐朝主管审判案件的高级官员,一直以来办事也算靠谱,得到李世民的绝对信任。贞观五年,河内有一个名叫李好德的愤青,经常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对国家和朝廷影响颇大,幸亏当时没有自媒体,要不然这家伙就会成为一个典型。
就算是在没有自媒体的唐朝,李好德这个愤青的言论还是经过各方传递,最终送到了李世民那里,这个时候再有人出来煽风点火,来个举报之类的,李好德这家伙就完蛋了。
在人们不断举报之后,李好德自然也被唐朝政府关起来进行审判,按照唐朝法律来看,这样的罪状还是相当严重的,属于“大逆不道”之罪,一旦证据确凿,是要杀头的。
这个案件经过层层审查,最终去到张蕴古那里进行审判,张蕴古在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作”,意思就是说李好德是一个神经病,按照唐朝的法律而言,得了精神病的那些非正常人,发表不正当言论是不犯法的,不应该对其治罪。
张蕴古把得出的结论上奏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本来一直处理案件都是本着能不杀就不杀的原则,宁可多审理几遍,也不能冤枉好人。在张蕴古的建议之下,李世民下令将李好德放回家。
可是李好德回家没有多久,问题又来了,有人偷偷举报,说李好德不是神经病,还可以和张蕴古在一起下棋呢,这件事情背后一定有蹊跷。李世民对此很是重视,就让人彻查此事,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李好德的哥哥曾经担任过相州刺史,张蕴古就是相州人,当年两人得以相识,关系甚好。
有了这层关系之后,事情真相大概就比较清晰了,李好德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精神病患者,而是因为张蕴古想要包庇李好德,所以钻了法律空子,以精神病作为幌子为李好德开罪。
得知真相之后,李世民十分恼怒,下令直接把张蕴古给杀了。正是因为张蕴古被杀,导致唐朝全国上下掀起一阵“严打风”,各地官员担心自己因为没有从严执法出现漏洞影响仕途,纷纷严厉审判犯人,一时间唐朝监狱中犯人数量急剧增加,死囚犯从原本的29人,迅速增加到390人。
事情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意识到自己杀掉张蕴古还是有些草率了,可是事已至此,自己必须想一些办法来弥补或者改变一下局面,至于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够改变呢?经过再三思索,李世民想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释放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事情。
李世民想要借助死囚犯回家过年之事,一方面再次说明自己仁政的理念,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不会滥杀无辜,从而提醒那些负责审判的官员,在不徇私枉法的基础上,绝对不能滥杀无辜。
也许有人还会好奇,李世民有放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想法,他难道就不害怕这些死囚犯一去不返,自己啪啪打脸么?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更加有趣了,当时的390名死囚犯,虽然表面上被以死囚犯的罪行关押,可是真实情况到底是不是死囚犯,还需要继续审判方能知晓,换言之这些所谓的死囚犯,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死囚犯,他们还有很大活下去的希望,就看他们怎么表现了。
当李世民提出自己想法时,这些囚犯一定早就明白李世民意思了,所以为了继续活下去,他们自然很愿意配合李世民演好这一出戏,这才出现年后390名死囚犯全部如约而至的盛况,要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历史时期,显然就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了。
在释放了390名死囚犯之后,李世民把原本复审三次的审判制度改成复审五次,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冤假错案、草菅人命,当然也给那些想要徇私枉法的人带来更大压力,再也没有人敢轻易徇私枉法了。
结语
李世民放走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第二年这些人都如约而至,表面上看就是李世民为了宣传自己仁义形象演的一出好戏,可是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之后,却发现李世民这样做可不是一出好戏那么简单,他在宣传自己形象的同时,也巧妙解决了很多关于审判方面的漏洞,让其变得更加严密,可以说只要换一个皇帝,换一个历史背景,做同样的事将会成为一个笑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