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
网友解答:
-----
沙皇支持
-----
网友解答:
-----
准噶尔部(以下简称准部)占据西北不假,但其核心控制区绝非“贫瘠荒凉”,而是水草丰美、物产丰饶,游牧经济和农耕业、工商业都颇为发达的膏腴之地。
准部极盛时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抵河西走廊、西起巴尔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个汗国幅员辽阔近500万平方公里。准部不仅占据了天山南北及中亚腹地的大片牧场,还控制了叶尔羌、喀什噶尔、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文明古城与商贸枢纽,治下人口最多时近1000万之众。
在征服中亚和南疆的过程中,准部受到当地先进文明影响,逐渐摆脱了以往装备简陋、战法陈旧的落后状态,不仅在军中推广了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中亚风格锁子甲、长矛和弯刀,还通过仿造、采购(来源是奥斯曼帝国、沙俄等)新式火器,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火枪骑兵部队。
史载,18世纪上半叶准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代,汗国的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境内专门从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达上千人,能自制火枪、铜炮和火药。甚至有个名叫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当上了准噶尔军的铸炮师兼炮兵教官。
雷纳特原系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准尉,却不幸在瑞典与沙俄的北方大战中被俘。沙俄方面觉得他是个人(炮)才(灰),将之编入俄军派往东方服役。雷纳特先是为沙俄政府勘测、绘制了西伯利亚地图,后于1716年加入“探险队”(实为远征军)开赴额尔齐斯河流域寻找金矿。
同年,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军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的亚梅什湖遭1万多准噶尔骑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倒霉的雷纳特再次当了俘虏。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枭雄噶尔丹的侄子)同样慧眼识珠,把他当做“外籍专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养起来。
雷纳特在准噶尔汗国一待就是17年,不仅娶了先于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为妻,还帮助准部开矿冶铸,组建起一支装备约40门轻型火炮的炮兵部队,并手把手训练出数千名炮手(世袭军户)。
据瑞典出版的《坚强的女性》一书介绍,雷纳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厉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欢的女儿赛罕公主的“闺蜜”,而且将先进的北欧毛纺织技术(制作呢绒)传授给当地人。1733年,雷纳特夫妇被获准返回瑞典。
书归正传。随着部队装备大大改善,准噶尔军的技战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其不仅擅长在野战中将火力与机动性相结合,还学会了通过构筑坚固堡寨并屯驻配备足够军械、火药、粮草的精兵,来扼控具有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以此作为巩固新占领区、统治当地百姓的殖民要塞。准部曾用这一“筑垒战术”对付哈萨克各部,蚕食、侵占了前者大片土地,连哈萨克首领之子都被掠作人质。
作为准噶尔汗国统治支柱的厄鲁特蒙古4部总人口约60万(一说上百万),能动员参战的精锐力量(青壮年)有12万至15万人。早在噶尔丹统治时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动12万骑兵横扫中亚,前锋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巅峰阶段的准噶尔汗国所拥有的各式火器数量之大,不逊于号称亚洲3大火药帝国之一的莫卧儿王朝(另外2个是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菲王朝)。1716年准部突袭藏区时,6000人的准噶尔远征军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枪手,占比近12%。而在长达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准战争中,准部更是多次发挥自身火器优势重创清军,给对手造成很大损失。
以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为例,噶尔丹率2万人马对阵康熙帝统领的10万清军(配有70门火炮,其中8门重炮、5至6门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马匹驮运的轻型火炮)。别看兵力对比悬殊,但噶尔丹麾下集中了当时准部的精锐火枪手,后者数量多达8000至1.2万人,装备有俄式滑膛枪和中亚赞巴拉鸟铳(重型火枪),正是他们让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英国历史学家杰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经典战争百科全书》(2011年版)记述,战斗打响前,噶尔丹抢先占据制高点(一连串绵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并将1万头背负辎重的骆驼组成野战工事,构筑起一道依托驼阵、围栏、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与天然屏障的防线。噶尔丹又下令火枪手排成2行沿防线延伸部署,外围则有己方长矛兵和轻骑兵担负警卫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与郑成功军队交手以及在东北反击小股沙俄哥萨克,清军还从未遇见过近战火力如此强悍的劲敌。按照《经典战争百科全书》的说法,清军装备的弓箭、轻型火绳枪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对手,准部火枪手的密集攒射给前者以重创,使得“清军伤亡比准噶尔军还大”,连镶黄旗汉军都统、康熙舅舅佟国纲都死于俄制滑膛枪的枪口之下。
最终清军靠着人多势众并发挥火炮威力“惨胜”,但好歹击溃了噶尔丹主力,基本消除了准噶尔军从北方对清廷京畿重地构成的巨大威胁。然而,清军并未从此役中汲取经验教训,结果40年后爆发的和通泊之战期间,2.4万清军遭6万配备大量火器的准噶尔骑兵伏击、包围,被打得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再次充分发扬己方火器优势,一举将清军最精锐的2000名鸟枪骑兵歼灭。当时准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载,冒死突围生还的清军将领崔宝柱全身5处受伤,其中就有4处是敌方火枪造成的。粗略统计,近70年的清准战争中,清军至少有3万至4万官兵被准部火器所杀。
因为这场“19世纪以前最大的败仗”(美国中亚史学家斯塔尔),清廷总算警醒过来,不敢再轻举妄动,转而通过“筑城进逼”战术压缩准部回旋空间,同时在西北大规模屯田以养精蓄锐(也是为了减轻后勤运输压力)。
就这样经过雍正、乾隆两代帝王20多年卧薪尝胆,已做好战备工作的清廷,终于在1754年等到了准噶尔汗国遭遇高层内讧及天灾侵袭的良机,遂于当年底发兵西域,经2年多战斗彻底终结了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超过5个世纪的统治。
-----
网友解答:
-----
在清王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叛乱的八十多年战争里,最刷新历史爱好者认知的,正是准噶尔军队那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
比起当时蒙古各部落“弓马骑射”的风格,同为蒙古骑兵的准噶尔军队,却早已实现了“弓箭换枪”。清朝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的乌兰布通大战上,准噶尔军队就敢部署“驼城”,其上万火枪手以“驼城”为掩体,向冲锋的清军发起凶猛火力打击。目睹此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形容:“厄鲁特(准噶尔)人仗着良好的排枪的强大火力,迫使皇帝(康熙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而到了四十年后的清朝雍正年间,再扯叛旗的准噶尔汗国,其更加升级的火器装备,竟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准噶尔军队装备的“赞巴拉克火枪”和“骆驼炮”等先进火器,令清军多次疲于招架。以清朝名将岳钟琪的叹息,准噶尔军队的重型火枪,不但远胜清军火枪,甚至比清军的轻型野战火炮还狠。双方的巨大差距,简直是“我子母炮(清军野战炮)击远轻便不及贼之大鸟枪(准噶尔火枪)。”
也正是凭借这绝对优势,雍正年间的和通泊战役里,准噶尔军队才能集结优势兵力装备,成建制吃掉清军傅尔丹部的近七千精锐,叫“康乾盛世”时代的清王朝,遭受了自顺治年间衡阳战役后,八旗的最惨痛一败。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游牧汗国”的准噶尔汗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装备水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准噶尔汗国良好的地理优势。
乍一看去,准噶尔的地盘,属于“贫瘠的西北地区”,但事实上,却是发展火器的风水宝地。其境内不但有肥美的水草地和繁荣的商业,西部毗邻的中亚地区,也正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6世纪起,中亚列国就纷纷更新火器装备,火器贸易更是红红火火。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安集延等城市,都是知名的“军火重镇”,长期在中亚作战的准噶尔军,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战争和贸易等手段,源源不断拿到精良装备。
所以,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时,当时的准噶尔军队,就与普通蒙古军队截然不同,相反有着中亚国家军队的烙印。以《秦边纪略》记载:准噶尔军队的火器战术,就完全复制乌兹别克人“先鸟炮,次射,次击刺”的套路。更有大批中亚火器工匠与精锐士兵,直接加入到准噶尔的作战部队里。这支兼有蒙古骑兵迅烈特点和中亚国家犀利火力的劲旅,确是当时清王朝的劲敌。
第二个原因,则是准噶尔汗国强大的手工业。
单靠购买和缴获,当然不能维持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而准噶尔汗国在这事儿上,更是画风清奇:不但有发达的农业,更有成熟的手工业,特别是其军工产业,技术水准更是极高。
以《西域图志》的形容说,准噶尔的军工业十分发达,比如“其铁最良”,发达的冶铁业,也让准噶尔有雄厚底气铸造枪炮。准噶尔的枪炮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不但能够自主制造各类枪支弹药,且专门从事制造枪炮的工匠,就多达六七千户。故宫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庄珍藏的“厄鲁特鸟枪”(准噶尔自制火枪),还装有避风雨的枪盖,制作工艺十分精良,见证了准噶尔工匠的水准。
甚至,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准噶尔汗国已经覆灭五年后,清王朝依然根据举报,一次性就从昔日准噶尔故地伊塞克湖畔,挖出准噶尔埋藏的“冲天炮四,冲天炮筒八,大小炮子万余”。如此强大的规模生产能力,足以把先进的火器,批量装备准噶尔大军。
而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们,对火器装备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从噶尔丹时代开始,准噶尔更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火器装备的捷径:利用战俘。《准噶尔汗国史》记载:单是在伊塞克湖边,给准噶尔人冶铁开矿的俄国战俘,就有一百多人。他们给准噶尔人带来了爆炸力更强的火药配方,教会了准噶尔人熔炉冶炼等技术,许多代表当时俄军水准的枪炮武器,也在他们的指导下陆续造出。
这些战俘们如此卖力,正因准噶尔统治者们的优厚政策:只要能造出硬家伙,不但能在准噶尔享受优厚的地位待遇,甚至还能重获自由回家。比如瑞典人雷纳特,这位曾经的瑞典炮兵准尉,因战争被俄军俘虏,然后又在亚梅什湖战役里被准噶尔俘虏,然后因一手火器技术,他被准噶尔奉为上宾,在之后的十七年里,把西欧的野战火器技术带给了准噶尔人。之后也重获自由,赚得盆满钵满后返回瑞典。
可以说,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让准噶尔军队的火力,一度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雍正年间的清王朝,也愤然开始急起直追:在雍正皇帝的全力投入下,清王朝在北京和西安设立作坊,把缴获的准噶尔火器掰碎了研究,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各种新型火器,实现了对准噶尔军队的火力逆袭。多年后乾隆年间的清军,能够成功平定准噶尔,打赢这场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就有那些清朝军工人员的心血。单看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间,数十年战争里的此消彼长,就可知核心技术强国,是何等重要的道理。可惜见证这个道理的清王朝,接下来却走上“弓马骑射”的老路,终于在鸦片战争里,面对更强大的对手,蒙受了战败的耻辱。
从辉煌到耻辱,大清的差距,不在几杆枪炮,而是理念的缺失。
参考资料:《清史稿》、《准噶尔汗国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表面上输了,其实双方是个平手。
准噶尔依靠骆驼城以及火枪弓箭,杀伤了大量清军,还能顺利突围逃走。
有意思的是,我们传统认为瓦剌人应该擅长骑射,肯定是用弓箭作战。
在此战中,准噶尔却大量使用火枪,造成清军不小的伤亡,还获得了战场的一定优势。
因满清军队多年缺乏对付大量火枪的经验,采用密集阵营冲锋,恰好发挥了对方火枪的威力。
康熙曾说“我军近与厄鲁特战,排列太密,为贼人乱枪所中。且进退并不鸣笳。此皆不习战阵之故也。”
清军之所以会吃亏的原因,关键在于自己。
由于唯恐汉人造反,清军严格限制汉人的绿营使用火枪,而八旗兵传统上主要是骑射,所以影响了火器的发展。
同时,清军的火器较为笨重,以火炮为主,配以大口径火枪发射霰弹,机动性较差,不适合对付蒙古人。
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同准噶尔的火枪对射是吃了亏的,好在依靠火炮优势挽回了一些,不然胜负还是很难说。
受到此战刺激,康熙在战后第二年建立了著名的火器营,开始给增强部队的火器。
到了雍正时代,更是明确指出八旗骑兵必须精通火器,要求人人都可以在马上使用鸟枪,这在以往是没有的。
说来说去,都是被准噶尔的火器刺激所致。
那么,为什么蒙古人也开始拿火枪作战了?
主要是时代不同了。
准噶尔时代同成吉思汗时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此时草原和西域的一些牧民已经开始转而农耕,或者半农半牧,甚至干脆就是农民。部
准噶尔汗国是多民族国家,军队的成分复杂,不存在成吉思汗手下单一那种职业化、军事化的牧民骑兵。
准噶尔军队中,部分士兵并不擅长骑射。而众所周知,掌握弓箭不是一朝一夕的,弓箭手需要至少1年专注训练,优秀弓箭手需要终生练习。
而火枪射击则比较容易掌握,即便没摸过枪的人,学习个把月也可以放枪。
使用火枪可以尽量使用准噶尔汗国的人力,这也是实战需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准噶尔区区2万人,这数千支火枪哪里来的?
一部分来自中亚,一部分是自制!
准噶尔也被称为西域蒙古,同中亚的关系密切。
而当时中亚同大量使用火器的波斯、奥斯曼帝国都有联系,商贸关系也很多,拥有大量火器。
准噶尔强大的时候,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占领了中亚大片领土。其实当时哈萨克人就开始大量使用火器,准噶尔自然也不敢落后。
占领和臣服部分中亚地区以后,准噶尔很容易搞到大量火器。
有意思的是,准噶尔汗国一些火器的名字古怪,其实就是中亚当地语言的音译,比如赞巴拉克火枪,就是突厥语的小蜜蜂。意思是这种火枪,就像小蜜蜂蜇人一样厉害,其实这是一种大型火绳枪。
准噶尔制作骆驼城,就用这种火枪压制进攻的清军。
自然,完全依靠购买和掠夺,武器补充会困难,准噶尔人很快开始自制火器。
其实,制造原始的火枪并没有太大难度,民国时期很多农村铁匠都可以自制火铳、火枪。
中亚、新疆都有丰富的金属矿藏,当地有很多手工精妙的匠人,可以制造包括火器在内的各种武器。准噶尔也开始自制火器,尤其是噶尔丹死后的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制作规模更是大:准噶尔人组织了铁矿、铜矿开采,又设“专司炮之包沁有一千多户”。
购买、掠夺加上自制,准噶尔才会装备大量火器。
其实,准噶尔的军队毕竟还是有限的,主力决战也不过出动2万人而已,数千支火枪就足够用了。
一名俄国大使炮兵大尉温切夫斯基对准噶尔军队的描述:“有20名身披铠甲、头戴尖顶盔、手持马刀和梭镖的军人在行进,其后跟着15名身披盔甲、头戴护颈头盔、手持马刀和火绳枪的军人。队列中的军人共计35人,两队军人合计70人”。
可见,这支准噶尔部队,火枪装备比例已经达到了接近一半。
-----
网友解答:
-----
在与大清的战争中,准噶尔军队的装备,尤其火器,非常精良,曾令大清吃了不少苦头。
准噶尔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哪里来的这些好装备呢?
庞大的火器数量
准噶尔人的火器是很强的。
1660年六月,2万准噶尔军与2万清军在乌尔会河交战,准噶尔军以极小代价轻松击败对手。
战后,清军以”厄鲁特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为败因。
随后,在距离京师仅700里的乌兰布通,清军聚集号称二十万大军(战斗人员约5万),试图一举歼灭准噶尔军。
然而,清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仍无法取胜,噶尔丹只因弹药耗尽,连夜撤退。
此战后,法国传教士给路易十四的信中写到:皇帝(康熙)知道他的军队之所以蒙受重大损失而未能将敌军彻底击溃,是因为厄鲁特人强大的排枪火力,迫使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
由此来看,准噶尔军的火力,确实曾拥有极大优势。
即使在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穷途末路之时,”兵不过万,火枪不过二千“,火枪的装备比例也仍然非常高。
据史学家估计,当时,准噶尔在科布多的两万多军队,拥有一万名以上的火器兵,与同时代的萨菲王朝皇家禁卫火枪兵数字基本相当。
准噶尔军火器的质量
准噶尔军不只拥有庞大的火器数量,其性能也在一些方面优于清军。
准噶尔的火器,最常见的为2种:“赞巴拉克”和“沙图纳尔”。
“赞巴拉克”口径小者为大鸟枪,在与清军火绳枪对射时拥有相当优势。
口径大的“赞巴拉克”口径最大可达20厘米,可归入轻型火炮类,它全长2米,可用普通木质炮架和可转动的回旋炮架搭载,有效射程可达300米。
“沙图纳尔”是骑兵火绳枪,全长80厘米-1米之间,口径9-17毫米,极为轻便,十分适合游牧骑兵。
此外,在天山南路的准噶尔军,步兵也装备了长度在1.6-2米的火绳枪,有的枪身下有叉子支架。
总体上,准噶尔军的火器有极强的“中亚风”,性能不亚于清军。
那么,准噶尔军的火器怎么来的?装备为何如此之佳呢?
火器来源:沙俄的支持并不是主要来源
许多朋友认为,准噶尔的火器当然是沙俄支持的!
其实不然。
《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准噶尔与沙俄都视大清为对手,双方在很多方面保持了合作关系,然而,沙俄与准噶尔之间也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常有对抗。
因此,沙俄也忌惮准噶尔,不愿给准噶尔实质性支持,只是象征性地提供过少量火枪。
到《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深感暂无力南下,为维护与大清的和平,完全断绝了对准噶尔的火器输出。
准噶尔的火器,主要是靠自主生产+走私的。
火器来源1:走私
最初,准噶尔的火器主要是靠走私获取的。
准噶尔人,原是卫拉特的一支,也就是当年明朝时的瓦剌人。
早在与大明交战时,他们的祖先就领略了火枪的威力。
当然,他们大规模获取火器,还是从中亚获取的。
当时的中亚,火器十分盛行。
当时,奥斯曼帝国西与哈布斯堡交战,东与今伊朗地区的萨菲王朝相争。
为了从东面削弱萨菲王朝,奥斯曼帝国大力支援中亚地区的武装力量。
因此,当时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城市已能仿制火绳枪和轻型火炮,而安集廷、塔什干也成了著名的火器走私贸易中心。
准噶尔人常年骚扰中亚地区,也开始重视火器走私。据载,早在噶尔丹之前,准噶尔就通过走私获得了许多火炮、火枪。
后来,噶尔丹攻占了哈萨克等地,占据了大半个中亚,不但获取了走私贸易中心,也获取了大量的火器生产基地。
不过,要维系一个庞大帝国的开销,仅仅靠走私显然是不够的。
准噶尔人还发展了自己的生产能力。
火器来源2:自主生产
准噶尔一直十分重视火器的自主生产。
在统一卫拉特各部后,噶尔丹就开始自主制作火药。
征服天山南路后,噶尔丹“又使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枪短枪,腰弓矢佩刀···”发展起自主生产枪炮的能力。
不过,噶尔丹时期,由于忙于扩张,自主生产能力仍然没有健全,主要依靠的仍然只是火枪,火炮则仍然不如清军。
准噶尔去世后,准噶尔后世统治者将自主生产健全了起来。
新疆、中亚地区铜、铁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回回”工匠更是自古以来就以技艺精湛闻名天下。
因此,准噶尔人将枪炮生产“正规化”下来。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人组织了铁矿、铜矿开采,又设“专司炮之包沁有一千多户”,算是建设起了火器生产的生产线。
此后,瑞典炮兵中尉列纳特,则带来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制炮技术。
在与俄国的战争中,瑞典人列纳特被俘,因擅长铸炮而被俄国人留用。后来,列纳特在中亚考察时又被准噶尔人俘获。
列纳特为策妄阿拉布坦铸造了15门4磅重炮、5门小型炮和20门发射10磅重炮弹的迫击炮;组织了一支炮兵,训练其中200人使用大炮。
当时的准噶尔军,不但与大清交手,还与吉尔吉斯人和俄国人打仗,火器使用的战术水平也非常高。
到噶尔丹策零时期,他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工业。准噶尔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枪支、子弹、火药、大炮,全部都能自主生产,更多的火器装备军中。
据当时俄国探险家报告“噶尔丹策零拥有持火炮的军队8万人!
1762年,清军在特穆尔里克(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次发掘中,就得到”准噶尔大铜炮四座、冲天炮筒八个,大小炮弹万余发“。
可见,准噶尔的自主生产火炮的门类之全,数量之大。
其他装备的发展
大清与准噶尔的战争,仍处于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因此,除了火器外,各类传统装备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准噶尔的传统装备,质量也极好。
这与准噶尔人对兵器制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早在噶尔丹尚未征服天山南路之前,就已采取了严格措施,改善装备。
他令人生产小连环锁甲,轻便如衣。
验收时,以弓箭射之,一旦破甲,则诛杀工匠!
因此,准噶尔军的甲,是优于大清的。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不但大力发展火器,以弥补火器差距,还专门下令大量生产、装备马甲,以改善甲的差距。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则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手工业体系,皮革、造纸、布匹、呢绒、印刷、采矿都全面发展了起来。
为了发展兵工,准噶尔专官铸造器械的鄂克托就又5000户,专事生产。
因此,准噶尔战争时期,准噶尔军不但火器水准高,传统兵器的水准也非常高,给大清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大清与准噶尔之战,以大清的胜利结束了。
然而,客观地说,准噶尔在发展手工业,尤其发展兵工上的态度,是胜过大清的。
因此,准噶尔以较少的人口,与大清抗衡百年,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准噶尔精良装备的威胁,一定程度上使康熙等帝王加强了对火器等装备的重视,刺激了大清火器的发展。
然而,准噶尔被灭后,大清再无外患,固步自封,迅速落后于时代了。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