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先被追为皇帝,又被扒出坟砍头鞭尸,顺治为何如此善变?
多尔衮死后先被追为皇帝,又被扒出坟砍头鞭尸,顺治为何如此善变?
-----
网友解答:
-----
1652年,14岁顺治帝亲政。两个月后,多尔衮被掘坟鞭尸。很多人怀疑,顺治如此善变,是为了泄愤生母被其染指的事实。实际上,顺治不是善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福临(顺治帝)还是6岁幼帝时,曾亲眼看自己的十四叔多尔衮出入母亲大玉儿的寝宫,还对母亲做出了亲密动作。
但福临当时看在眼里,却不敢说什么。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皇太极猝然去世,6岁的他,在母亲的筹划下登上皇位,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的大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为了庇护他,大玉儿和多尔衮多年来一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一个是6岁幼帝,一个是30出头的年轻太后,在失去了皇太极这个靠山后,想要活下去,只能寻找新的靠山。多尔衮,就是大玉儿找的新靠山。
多尔衮和大玉儿,本来就是青梅竹马的恋人。
大玉儿还是科尔沁草原上的小女孩时,她的姑姑哲哲回到草原,向她的爷爷莽古思讨要了她。
莽古思:咱们科尔沁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这么多,东有大金国,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朝,哪一个也得罪不起。惟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广结善缘。
莽古思的广结善缘,就是不停地用家族里漂亮的女孩去联姻。
哲哲就是身负这样的使命嫁给了皇太极。
可随着皇太极后宫女人越来越多,哲哲有点力不从心,再加上她又怀孕了,为了不让其他女人趁虚而入,她想到了自己美丽的侄女大玉儿。
13岁的大玉儿,就这样成了30几岁姑父皇太极的女人。
可,大玉儿真正爱的人是多尔衮。
多尔衮得知后,和大玉儿商量想要私奔。
哲哲知道后,晓以利害关系,告诉大玉儿说,当年的叶赫部因为悔婚努尔哈赤,结果被灭族。
如果大玉儿和多尔衮一走了之,会有无数无辜族人因此丧命,科尔沁将迎来灭族之祸。
这样的代价,大玉儿付不起。
大玉儿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含泪告别多尔衮,嫁给姑父皇太极。
因为和多尔衮有着这样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在皇太极驾崩后,大玉儿和哲哲皇后商量后,决定由大玉儿出面,去说服多尔衮,拥立6岁福临为新帝。
福临称帝,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告一段落。
可实际上,福临手里一点实权没有,多尔衮俨然才是皇帝。
儿子的处境,大玉儿看在眼里。
大玉儿虽然依旧钟情于多尔衮,可她首先是一个母亲,当儿子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她感情的天平倾斜了,她选择了保护儿子。
她一边放任多尔衮的张狂,给他权力,给他地位,给他荣耀,也给他美色。
“天欲其亡,必先令其狂。”
多尔衮的势力越来越大,朝野上下,他一个人说了算。
在福临亲政前,多尔衮还做了件疯狂的事情,他要求娶大玉儿。
这让福临很是崩溃,他找到大玉儿说,自己宁可不做这个皇帝,也不能看着母亲受辱。
大玉儿没有向儿子解释太多,只是说自己是自愿嫁给多尔衮的。
实际上,早在福临来找大玉儿之前,大玉儿和侍女苏沫儿(也就是苏麻喇姑)之间,就有过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
苏沫儿虽然是个侍女,可有着不一般的智慧,她告诉大玉儿,不如先答应多尔衮的求婚,顺着他,以便能让福临顺利亲政,再多争取点时间,慢慢培育亲信,一点点拿回权力,削弱多尔衮的势力,慢慢铲除他的羽翼。
可是这些苦心,福临哪里知道。
福临咽不下这口气,点了一出“陈平盗嫂”的戏,让大玉儿很是尴尬。
他对多尔衮的恨意更是犹如涛涛巨浪,在心底翻滚,看着他以“皇父摄政王”自居,他内心五味杂陈。
以上是《孝庄秘史》中的剧情,这部电视剧和其他影视剧一样,把多尔衮和大玉儿描写成了一对苦命鸳鸯。
实际上,这和野史一样,并没有什么可信度。
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福临恨多尔衮,这个仇恨大概是从坐上皇位那天起,就已经深埋在心里了吧。
那么,我们从电视剧中跳脱出来,去回答一下,在历史上,多尔衮死后先是被封帝,后被顺治(福临)扒出来砍头鞭尸,是不是顺治善变?
答案是,并不是顺治善变,而是有高人指点。
在顺治的成长中,有两个女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是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大玉儿),一个是母亲的陪嫁侍女苏麻喇姑。
接下来,我们一一道来,先说一下两个女人在福临的成长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也自然就见分明了。
孝庄31岁守寡,在扶持福临登基上,起了关键作用。
孝庄太后是个很有智慧的女人。
她嫁给皇太极时只有13岁,嫁过去仅一年,就经历了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基等一系列大事,开了眼界。
孝庄的姑姑哲哲,是个很有头脑,很有格局的女人,她一直用自己的智慧在维护科尔沁和后金的关系。
孝庄是哲哲的侄女,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在孝庄初嫁皇太极时,哲哲对她的教诲应该不少。
再加上孝庄本身就很有才华,悟性很高,是个智商情商都在线的人,天生就是干事业搞大事的人。她作为皇太极的妻子,耳濡目染,从皇太极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1643年,皇太极骤然离世,面对一锅粥的皇位相争的局面,孝庄能果断处理,和哲哲皇后联手,取得多尔衮支持,扶持6岁福临登基,她的政治才华才开始展露。
同样是年轻母亲携带幼子,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被动多了。
阿巴亥身边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已经成年,却被逼得殉葬,而孝庄却能扭转局面,扶持儿子登基,这背后的智慧,是常人所不及的。
我个人认为,作为阿巴亥殉葬事件的亲历人,孝庄作为皇太极的妻子,对阿巴亥殉葬的内幕是知情的。
皇家内斗的残酷性,她见识过,所以,她有所准备,或者说,作为皇太极后妃中的一份子,她在心理上,对类似突发事件是有心理准备的。
因为事先有所考虑,一旦大事临头,她能迅速反应,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皇太极驾崩,皇位之争白热化,是立皇长子豪格,还是立多尔衮为帝,大家争论不休。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孝庄静观其变,在豪格和多尔衮的竞争中找到了破绽,继而又找到了突破口。
拥护豪格一方所坚持的,无非是要立先帝的子嗣为帝,可先帝不只有豪格一个儿子。
这就是孝庄最先找到的一个破绽。
孝庄把原本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大臣索尼拉拢了过来。
她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利弊,一是从自己娘家科尔沁的角度,觉得立福临,对科尔沁和满清都好,这里得感谢孝庄有个好后台,娘家力量大了,说话都要硬气三分。
二是从索尼自己正黄旗的立场考虑。
利益至上,是结盟的关键,孝庄把握得太好了。
对于多尔衮,野史记载是因为两个人有旧情,再加上有太后下嫁的说法,就让人误以为是多尔衮要美人不要江山。
实际上,是多尔衮够聪明。如果他自己直接上位,名不正言不顺,和豪格之间必定有场战争,会对整个满清不利,会影响统一中原。
福临虽然只是6岁孩童,但却是皇太极的儿子,他做皇帝和豪格做,其他人意见不会太大。
再就是,福临年龄小,好控制,实际上大权。
两个聪明人,心里各有自己的小九九,最终促成了福临登基,为顺治皇帝。
孝庄是如何利用多尔衮为福临打天下的?
孝庄太后很明白,在儿子福临没有亲政之前,他们孤儿寡母要仰仗的人,就是多尔衮。
孝庄也知道,多尔衮的野心有多大。
既然多尔衮想要,孝庄就毫不手软地给。
为了安抚多尔衮,孝庄太后以顺治的名义,不断地给他加封尊号,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直至到皇父摄政王。
对于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多尔衮自然很是受用,他虽然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在多尔衮看来,自己只差了一个皇帝的封号,更重要的是,只要他想,他随时可以取而代之。
多尔衮东征西战,与其说为福临开疆辟土,不如说是在为自己打江山。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孝庄有没有献出自己,以此来进一步拉近和多尔衮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我个人推断,也是极有可能存在的。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宣太后芈八子,为了儿子,委身义渠王多年,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消灭了对秦国威胁很大的义渠。
孝庄一边迷惑多尔衮,一边教育儿子韬光养晦。
说到孝庄对福临的教育,就不得不说苏麻喇姑了。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陪嫁侍女,一生追随孝庄,对她忠心耿耿。苏麻喇姑是侍女,更是孝庄的军师。
苏麻喇姑虽然只是一个侍女,可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她在清宫陪伴刚嫁过来的孝庄学习满语时,比孝庄学得还快,不但精确地掌握了满语,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
她的才干和忠诚让孝庄很是放心,经常交给她一些重要的事情做。
顺治继位之初,多尔衮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位儿皇帝,直接以教养皇帝为借口,剥夺了顺治和孝庄之间的联系。
按照当时的规定,顺治一个月才能见孝庄一次。
这对于一个6岁孩童来说,失去了母亲的教育和指点,又被多尔衮控制着,无异于雪上加霜。
不能光明正大教导儿子,却可以暗里地给他出主意。这样,苏麻喇姑就成了母子之间的“传话人”。
而且,孝庄还经常和苏麻喇姑商讨要事,苏麻喇姑经常为孝庄出谋划策。
顺治因为受多尔衮压制,又被母亲严厉督促读书学习,他性格上难免压抑又叛逆,苏麻喇姑从中也起到了斡旋作用,是母子俩之间的调和剂。
孝庄教导顺治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同时,孝庄还给顺治找了忠心大臣来做帝师。
别看顺治平时对多尔衮毕恭毕敬,还跟个野小子一样,平日里只知道玩闹,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实际上都是装的,目的是麻痹多尔衮。
先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两个月后再掘墓鞭尸,不是顺治善变,是孝庄送给顺治的亲政大礼包。
1650年,38岁多尔衮坠马身亡,顺治追封他为义皇帝,按照皇帝礼仪下葬。与此同时,顺治得以顺利亲政。
可两个月后,顺治又亲自颁发了多尔衮的14大罪状,不但撤销了一切封号,还掘墓鞭尸。
有人说,顺治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宣泄多尔衮染指生母的事实。而且,对于顺治的行为,孝庄未置一词。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太小看顺治了。
顺治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多尔衮怎么也是有功之人,而且人脉广,他要动多尔衮,必须一击而中。
他先是封赏多尔衮,死后给殊荣,为的是麻痹多尔衮集团人员,等候自己大权在握时在秋后算账。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顺治是个很有心机,很能忍,很有远见的帝王。
可事实上,这更像孝庄的手腕,是她提前布局,为儿子布置了这一切,是她送给顺治亲政的豪华大礼包。
种树的是孝庄,摘果子的是顺治,以雷霆之势来铲除多尔衮和他的利益集团,是为顺治亲政扬名立威。
这样的手法,在康熙时候,再次上演,在铲除鳌拜势力时,孝庄依旧是那个强大的幕后推手。
高手博弈,真的非同一般啊,关于此,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顺治的“善变”是有目的的,他不仅是个情种,也是一个有手腕的统治者,处理多尔衮及其势力,也是清朝政治形态改变的一个过程,我来叙述一下。
多尔衮诛除异己,逼死豪格。
多尔衮摄政期间,为团结宗室贵族,曾为一些身败名裂的贵族子孙恢复宗籍,封给爵位,但是由于他威福自专的秉性,在政治上不断诛除异己,又在皇族内部引发新的斗争,并且发展到极其激烈的地步。
福临在宗室贵族间的权力争夺中即帝位,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率大军占领北京后,名声大震,一时“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清世祖实录》卷26)。他为了独揽大权,于顺治四年(1647)二月,借口济尔哈朗“府第逾制”,罚银2000两,罢辅政。由同母弟多铎继为辅政王。多尔衮一系掌握了全部权力。接着,多尔衮又把斗争矛头指向早已视为眼中钉的豪格。
下图豪格画像
顺治初年,豪格东征西讨,再建新功。顺治三年(1646)三月,授靖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自陕入川,镇压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清军驰入西充,时值大雾弥天。张献忠刚愎自用,不信清军神速,未加提防。豪格大军突至,张献忠仓促间被一箭射中心脏,当即死去。于是后世编造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广为流传,说张献忠在一座古塔中拆出了一块石碑,碑文曰:“造者于化龙,拆者张献忠。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于化龙是明朝战将,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殁于萨尔浒之战。所谓“吹箫不用竹”,是指箫字去掉竹字头为一肃字,指张献忠毙命于肃亲王箭下的谶语。后人因有“吹箫不用竹,贾勇克西川,底事身遭忌,难将性命全,”以咏其事。后两句,即指豪格返京后的遭遇。
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自四川凯旋还京。但是他在京只享受了一个月的自由。当时,多尔衮权倾天下,对早有夙隙的他不愿放过,何况,豪格在诸王贝勒中仍有相当影响,也令他感到担心。三月,先有贝子吞齐讦告郑亲王济尔哈朗,说他当皇太极逝世时,与豪格“擅谋大事”,后又曲徇豪格,词连多人。济尔哈朗被“从轻”处置,降为郡王,罚银5000两。同时,以豪格征四川时“徇隐部将冒功”的微末罪名,将豪格投入囹圄,夺所属人员。多尔衮并纳豪格妃博尔济吉特氏。豪格被陷下狱,气病交加,不久卒于狱中,年仅37岁。皇太极逝世引发的权力争斗至此告一段落,但多尔衮除豪格,兴起大狱,又使贵族内部矛盾更加尖锐。
下图多尔衮画像
多尔衮逼死豪格后,顺势将原隶属皇太极的正蓝旗据为己有,声称“俟归政然后隶于上(指福临)。”六年三月,多铎出痘身亡。多尔衮实领两白一蓝三旗。在贵族中形成莫与争锋的实力。
但是由于他擅权过甚,终于导致自食其果。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年39岁。其灵柩运回北京,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福临称颂他“平定中原,至德丰功,千古无二。”
政敌反击,掘墓鞭尸。
顺治帝亲政,济尔哈朗成为最显赫的贵族,于是组织对多尔衮一系的反击。
多尔衮胞兄阿济格首当其冲,成为反击的牺牲品。多尔衮摄政期间,阿济格恃功自傲,多尔衮病故,他欲承袭摄政,私下遣人往召其子亲王劳亲,令多率兵来,企图胁迫多尔衮所领两白旗大臣附已。两白旗大臣对性情狂躁的阿济格心存疑惧,为防止被阿济格强行吞并,决定往“依皇上以为生”。多尔衮柩车至京时,福临亲迎,阿济格父子左右居首而坐,济尔哈朗等以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等罪名,将阿济格削爵幽禁,没收所属13佐领归福临;以前取自多铎的7佐领拨给亲王多尼(多铎子);家产人口牲畜俱入官。阿济格人财两空,身系缧绁,性情益发狂暴。先堆集衣物,欲烧监房,又拆房摔瓦,表示抗议。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不可再留,奏入。福临于顺治八年(1651)十月赐阿济格自尽。
下图郑亲王府,现教育部。
济尔哈朗除掉阿济格后,于第二年(顺治八年)与理政三王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上疏追议多尔衮罪,指多尔衮备有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御用物;欲率两旗驻永平,谋篡帝位;独专威权,不令郑亲王(济尔哈朗)预政,遂以伊亲弟豫亲王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以皇上(福临)之继位,尽为己功;盖造府第,与宫阙无异;诳称太宗文皇帝即位,原系夺立;构陷威逼,使肃亲王(豪格)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将官兵户口财产等项,不行归公,俱以肥己;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又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等等。奏疏最后说:“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清世祖实录》卷53)
墙倒众人推。多尔衮旧部群起附合。正黄旗固山额真、尚书谭泰奏言,何洛会(镶白旗固山额真)依附多尔衮,曾骂詈豪格子“鬼魅”。福临下诏追削多尔衮封爵,籍没家产入官。何洛会等人被处死。又定“阿附多尔衮诸臣之罪”,大学士刚林、祁充格等满洲显宦数十人俱论死。
下图《鞑靼战纪》书影
多尔衮虽死,难逃其殃。福临命平毁墓葬。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描述了令人心悸的鞭尸枭首场面:“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也化为尘土。”
顺治希望顺利的治理,下文是重点。
清朝前期,宗室贵族内争相踵,报复不断,与这一历史线索相伴终始的,则是皇权的不断上升与宗室诸王实力的削弱。
福临治罪多尔衮,打击了宗室强藩,解除了对皇权的威胁。两黄旗与两白旗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长期斗争几经起落,以皇权胜利告终。
多尔衮生前领三旗,他将多铎子多尼归入正蓝旗,两白旗分给养子多尔博(多尔衮无亲子,乃抱养多铎第五子)。福临亲政后,在原有两黄旗基础上,又把多尔衮麾下最精锐的正白旗收归已有,形成新上三旗(原正蓝旗换出)。上三旗下五旗体制正式形成。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地位高贵,下五旗则渐成诸王分封之所。与皇权颉颃几朝的旗主之权则成历史陈迹。
体制确定后,福临又变更了八旗官职的名称。顺治十七年(1660)谕,“以后固山额真汉字称为都统,梅勒章京称副都统,甲喇章京称参领,牛录章京称佐领。”固山额真的汉义为“旗主”,事实上并不真正主旗。取消这一称谓的意义在于,皇帝为天下共主,不能与他人分享“额真(主)”之名。从此,八旗都统特别是下五旗都统,不再是以往王、贝勒的私属,而是渐与部院衙署官员等同,均是任由皇帝黜陟的行政长官。
福临亲政虽只14岁,但不愿再听凭强藩摆布。顺治九年(1652)三月,他谕令取消诸王、贝勒管理六部、理藩院、都察院旧制。郑亲王济尔哈朗虽地位尊显,也只晋封“叔和硕郑亲王”,不再让他主掌朝政。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24岁的福临染上天花,一病不起,初七夜病死于养心殿。所立皇子玄烨年方8岁。为避免重蹈“皇父摄政王”欺压幼主的覆辙,他在遗诏中指定出身上三旗的四位异姓亲贵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保翊冲主,佐理政务。”
-----
网友解答:
-----
在清朝的历史上上,多尔衮是一位没有当皇帝,却被追封为皇帝的一位风云人物。生前,多尔衮权利大的没边,在被封摄政王之后,接连被封为皇叔父摄政王以及皇父摄政王。说白了,就是顺治皇帝也得叫声爹,虽然并不是亲爹。那么,这样一位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为何和顺治皇帝杠上了,以至于死后被掘坟鞭尸?
说起多尔衮,那可是相当牛逼的,17岁时就和皇太极征战四方。在之后的征战中,以军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皇太极死后,他成为了辅佐大臣,当然这里还有一段插曲。那时候,皇太极其实也是想当皇帝的,但是当时以豪格为首的反对者不支持多尔衮。在权衡利弊之下,多尔衮拥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这样当然不如自己当皇帝来的爽,但是有了拥立之功,多尔衮又向权力的巅峰进了一大步。慢慢的,多尔衮逐渐位高权重,势焰莫当。在各个方面,多尔衮的待遇都是超高规格的。在福利上,多尔衮的工资是其他亲王的数倍,多达30000两银子。
在讲究规格的封建社会,衣服是不能乱穿的,即使你很有钱,也不能僭越。但是,多尔衮的穿着可真是太过华丽,史书记载“帽顶用东珠十三颗,金佛前嵌东珠七颗,后金花嵌东珠六颗”。与此同时,多尔衮所佩玉带为“每板嵌东珠六颗,猫睛石一颗”,为浅黄色。在朝贺他则穿八团龙服,与皇帝穿的是非常接近的。
在任命官员时,多尔衮也是我行我素,老子认为行的就行,也不向皇帝请示一下。在享受方面,据记载,多尔衮为了修一个避暑之都,并向国内富庶之地浙江等九省加派250万两白银,不可谓不奢靡。这样一来,皇帝当然是不舒服的,你眼里还有我这个皇帝吗?顺治帝心里虽然不爽,但是又拗不过,只好假装迎合重用之。
顺治七年,年仅39岁的多尔衮在打猎途中不幸逝世。死后被顺治帝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多尔衮虽然没当过皇帝,却被追封为皇帝,想必他死的时候,顺治帝心里应该是欣喜的。
但是之后,没过多久,对于多尔衮本人,世祖不仅撤去其帝号,还命人毁掉位于东直门外多尔衮之陵,掘墓、鞭尸、削首示众。
-----
网友解答:
-----
顺治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泄愤。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在他之前,理论上的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但实际上,皇太极和顺治中间,还曾有过一个皇帝。
这个皇帝,就是谥号为“清成宗”的多尔衮,并且,多尔衮这个谥号,还是顺治皇帝亲自追封的。
不过,在顺治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的仅仅两个月后,他便追夺了多尔衮身上的一切封典,紧接着他又下令,对多尔衮“毁墓掘尸”,即陵寝夷为平地,尸体则“挫骨扬灰”。
是什么仇什么怨,让顺治在刚追封多尔衮不久,就态度大变,继而做出了如此狠毒的举动呢?
要弄明白顺治为何如此,就需要先知道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顺治皇帝能登基为帝,严格来讲,是偶然也是必然。
公元1643年9月,皇太极猝死在了盛京,由于他死得突然,因此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就带来了一场“谁来当皇帝”的风波。
不过,这场风波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其他朝代那样,引起为抢夺皇权而互相残杀,反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十分简单,那就是开会讨论定出结果。
为什么当时手握兵权的清朝八旗旗主们愿意坐下来开会讨论呢?是他们都崇尚和平吗?
当然不是,能让他们愿意坐下来谈判讨论的,是皇太极在活着的时候,所做的一项关于兵力驻防上的布置。
皇太极接过努尔哈赤的权力后,对各旗的驻军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之前在努尔哈赤时期,采取的是各旗固定驻防的局面,而皇太极则是下令开始混编,轮流驻防。
大致的措施就是,皇太极要求,每三年对各城守官员进行一次考核,如果考核过关,那么升职加薪,如果不过关,那就革职留任,再过三年,继续考核,连续三次不合格者,彻底革职。
这样一来,守城官员是否升迁,权力就收归到中央,避免了各旗在地方上形成割据。
另外,皇太极还一手策划了八旗互换防区的动作,他安排自己的两黄旗,集中驻扎在盛京附近,也就是自己人驻防核心内圈,而其他各旗,则均被安排在外圈。
比如,在松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安排正白旗的多尔衮、正红旗的硕托驻防松州,而安排正蓝旗的豪格镶红旗的满达海驻防松山。
如此安排,其实就是让多尔衮盯住硕托,让豪格看好满达海,起到监视和看管之用。
另外,皇太极还让镶白旗的多铎、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分散驻防在辽东沿海等地区,同时命令二人麾下的人马混合驻防。
上述这种布局,最大的好处有两个。
一来,只要皇太极活着,那么任何一旗,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发动政变,每个旗也都有牵制其力量的存在。
二来,哪怕是皇太极死了,有两黄旗在京畿(即盛京)周边守着,其他各旗要想掀起军事政变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正是这些布局,在皇太极猝死后起了作用,让其他各旗的旗主都清楚,想通过武装斗争来抢夺皇位,操作起来着实有些困难。
因此,当时的几个手握兵权的旗主,只能是坐下来开会讨论,究竟让谁来当皇帝。
而在这场会议召开之初,其实多尔衮是非常想当这个皇帝的,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就是豪格也想当,但为何最终这二人谁都没当上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我们一一来细说。
先说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的第一时间,多尔衮去找了一个人,他想通过这个人,玩一招“釜底抽薪”,从而当上皇帝。
这个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索尼(索额图之父)。
之所以要找索尼,是因为当时的索尼,担任的职务是三等甲喇章京兼值内院,这个三等甲喇章京倒不算什么,值钱就值在那个“值内院”的职务上。
所谓值内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贴身秘书,而索尼这个贴身秘书,服务的正是皇太极。
也就是说,多尔衮把皇太极的贴身秘书找了去,他要干什么呢?可以参考一下当年秦始皇病逝沙丘时,赵高和李斯干的事情。
说白了,多尔衮就是想通过索尼,弄出一份所谓的“遗诏”出来,然后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
只不过,当时的索尼并没有同意多尔衮的要求,并且一转身还把这件事抖搂了出来,所以我们在《清史稿》上就能看到关于索尼当时反应的记载。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清史稿》中索尼对多尔衮的回应
需要注意的是,索尼在这里说的,除了表达了不同意多尔衮的要求外,还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支持立皇太极的子嗣为新皇,并没有明确说非得是豪格(豪格是皇太极长子)。
所以,在次日由多尔衮牵头召开的会议上,索尼第一个发声,表示必须立皇子才行。
当时除了他表达这个意见之外,在场的鳌拜和图赖也表示同意索尼的意见,而这两人的意见,给了多尔衮很大的压力。
要知道,当时的鳌拜和图赖(两人是堂兄弟)在在场的王公大臣面前,等级相对还是比较低的,但为何他们会给多尔衮造成巨大压力呢?
很简单,皇太极生前布置在盛京周边守卫的两黄旗的兵权,就掌握在鳌拜和图赖手中。
并且,当时开会的地点,是在盛京的崇德殿,而负责守卫这里的,也是两黄旗的人,而这些人又是听鳌拜和图赖的,所以,多尔衮虽说等级高于他俩,但却又不敢造次。
之后,多尔衮迫于形势,命令二人以及索尼退下,紧接着,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就站出来表态,表示支持多尔衮继承帝位。
但多尔衮的反应却是“未允”,意思就是犹豫不决没有答应,这就说明当时多尔衮心里十分顾忌,而就在他犹豫的时候,他的亲弟弟多铎来了一出让多尔衮十分意外的举动。
多铎看多尔衮没有同意,当场就说,如果不行的话,那么我来继承皇位也是可以的。
“若不允,当立我。”---多铎
由此能充分说明一点,就是当时多尔衮集团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不然的话,多铎也不至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来了这么一句。
而多铎的这句话,让当时的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毕竟多尔衮着实没想到会这个样子,于是情急之下,他就说,立你多铎没有法律依据,因为肃亲王豪格的优先等级在你多铎的前面。
而这个时候的豪格干嘛去了呢?不好意思,豪格已经提前离场了。
说到豪格提前离场,也是一个有些搞笑的事情,在会议的最开始,作为皇太极的哥哥,也就是礼亲王代善,第一个推举的就是豪格,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于情于理都有资格继承。
但豪格却在当时说,自己“福小德薄”,担不起这种大任,于是就推辞了一下。
实际上,豪格的这种推辞,就可以断定的是出于礼节的谦虚和谦让,但却被多尔衮抓住了这句话,直接将他踢出了局。
而豪格看到自己说错了话导致被踢出局,极为生气,于是就负气离场。
豪格的离场,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让代善对他失望,并且也由此开始态度中立起来,另外,两黄旗的人看到豪格这么不靠谱,因此也不再考虑他为继承人。
而之后,局势陷入了僵持,这边是代善表示自己中立,立谁都行,而那边则是两黄旗的将士们虎视眈眈,表示必须立先帝皇太极的儿子,而多尔衮在当时自认为没信心强行登基,所以,整个会议一度进行不下去。
最终,还是多尔衮棋高一招,他敏锐地抓住了两黄旗的诉求,也就是立皇太极的儿子这点,于是他就想到,如果他的利益能和两黄旗的利益达成一致,那么事情的变得容易了。
于是,多尔衮抛出了自己的条件,表示拥立皇太极的第三子福临为帝,而由他和济尔哈朗进行辅政,等到福临长大后,再归政就是。
这个提议,得到了在场人的认可和同意,最终,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
从这一点来讲,顺治的这个皇位,确实是有点偶然性,更有点意外得来的感觉,原本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是豪格和多尔衮,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二人没有登上皇位,而是让顺治捡了便宜。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皇太极不止顺治这一个儿子,而两黄旗的诉求是立皇太极之子就行,而除了被踢出局的豪格之外,还有其他好几个也有继承的资格,但为什么多尔衮等人偏偏会选中顺治呢?
其实,仔细研究当时的情况后就会发现,顺治会被选中,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时皇太极的儿子确实有好几个不假,但在清朝没有入关前,乃至到了入关后很长一段时间,皇子母亲的出身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重要到能直接影响皇子的地位。
而在当时,包括多尔衮以及两黄旗所考虑的皇太极之子,准确地说,是指皇太极所册封的“崇德五宫”的五个妃子,以及皇太极的大福晋、继福晋和侧福晋这些人生的儿子。
所谓崇德五宫,是指皇太极在盛京称帝的时候,所册封的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这五人均出身于蒙古,并且也都是姓博尔济吉特氏。
这五人分别是(按地位高低排序),首位为国君福晋哲哲(正宫),次位为东大福晋海兰珠(关睢宫),三位为西大福晋娜木钟(麟趾宫),四位为东侧福晋巴特玛·璪(衍庆宫),五位为西侧福晋布木布泰(永福宫,即孝庄)。
另外,皇太极在称帝之前的大福晋为钮祜禄氏,继福晋为乌拉那拉氏,侧福晋则是叶赫那拉氏。
也就是说,只有上述八人所生的儿子,才在当时多尔衮等人的考虑范围之内,皇太极与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不再其中。
而有了限定范围后,再去看这些妃子有没有生下儿子,其中,皇太极的大福晋,也就是元妃钮祜禄氏生的儿子洛博会早就夭折,并且钮祜禄氏很早的时候就因为犯错和皇太极离了婚,因此即便是洛博会活着,也不会让他继承皇位。
此外,国君福晋哲哲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也可以排除。
还有,皇太极的最爱海兰珠,曾经给皇太极生过儿子,但也均已夭折,因此也被排除在外,另外,东侧福晋巴特玛·璪嫁给皇太极之后,一直没能生儿子。
所以,在排除了这几个人之后,剩余符合条件并且还活着的皇太极之子只有四个。
一个是继附近乌拉那拉氏所生的豪格,一个是侧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硕塞,还有一个是孝庄所生的福临,最后一个则是西大福晋娜木钟所生的博穆博果尔。
之所以我们在史料中会看到,多尔衮在最后表态“当立帝之第三子”,也就是把福临排在了皇太极第三个儿子的位置上,就是因为在符合条件且活着的皇太极之子中,按年龄来算,当时4岁的福临,年龄确实是在第三上。
而如果按照皇太极所有的儿子来排序的话,福临其实是皇太极的第九子。
而在这四人中,豪格自不必说了,他已经提前出局,而排在第二的硕塞,虽说比福临年龄大,但他也基本被出局。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早在几年前,就被皇太极下令,将其改嫁给了一个大臣了。
至于皇太极为何会把自己的老婆改嫁给别人,这个史料上没具体交代,大致原因估计也是犯错之类。
在这种情况下,硕塞自然就别指望继承皇位了。
而这样一来,剩余的有资格的皇子就只剩下福临和博穆博果尔,到了这个阶段,其实谁能够胜出,主要就是得“拼妈”了。
而福临的生母孝庄,与多尔衮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这个阶段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个在各种史料中都有所提及,因此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孝庄的出身,要比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娜木钟要强上不少。
根据史料记载,娜木钟是以二婚之身嫁给了皇太极,而她的前夫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皇太极的死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
曾经在林丹汗实力比较强横的时候,当时明朝尚未灭亡,明朝朝廷曾致信于他,让他趁着明军和后金厮杀的时候,在背后给后金来个致命一击。
如果当时林丹汗答应出兵的话,那么有很大概率,不会有后来清朝的什么事,但当时林丹汗嫌明朝出的钱太少,所以选择了拒绝。
结果,明军被击败,而后金也越发壮大,最终林丹汗在与后金的斗争中兵败身亡。
而林丹汗兵败身亡后,其部众收归后金,他的正室大福晋娜木钟,也就成了皇太极的战利品之一。
所以,正是牵涉到这层关系,多尔衮等人在还有选择的情况下,是不会考虑娜木钟的儿子博穆博果尔的,即便他是皇太极的儿子。
而相比之下,孝庄的出身就硬了很多,她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不仅是她,清朝早期不少后妃、王妃等,也都是出身于这个部落。
比如皇太极的正宫哲哲,还有多尔衮的第一、第二以及第四、五个福晋,都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
另外,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也都娶的也有科尔沁部的女子。
总之就是,当时科尔沁部有不少女子都嫁给了后金的王公大臣,而这样一来,亲戚关系就十分厚重,所以就应了那句“血浓于水”的话,必须得选出身于科尔沁部的孝庄所生之子福临了。
这就是为何会说,福临登基成为顺治皇帝,是必然结果的原因。
了解完顺治是如何继位之后,我们再来说说顺治是因为什么在多尔衮死后,先追封又“毁墓掘尸”的。
正如前文所说,顺治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泄愤。
顺治登基后,由于年纪太小,因此朝政必然由两个辅政大臣管理,即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但济尔哈朗明显争不过多尔衮。
所以,实际上说了算的只有多尔衮一个人,并且,多尔衮没过多久,就嫌济尔哈朗碍事,因此,在顺治四年(此时清朝已入关定都北京),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且违规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物为借口,先是罚了济尔哈朗两千银子,随后又罢免了其辅政职务。
与此同时,多尔衮又强行将弟弟多铎提拔为新的辅政王,如此一来,整个朝政尽归多尔衮所掌控。
没了济尔哈朗的阻碍,多尔衮的权力更大,甚至俨然如皇帝自居,比如他将自己的称为,从原来的“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公然当起了顺治的“爸爸”。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将象征皇权的皇帝印玺搬回了家,理由是嫌去宫中盖章太麻烦。
更夸张的是,当时多尔衮对顺治,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不仅不再行跪拜礼,另外一切政务,也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而是直接称诏下旨,这已经和皇帝没什么两样了。
至于在仪仗等方面,多尔衮逾制的数不胜数,总之就是,顺治在当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木偶人,不,连木偶人都算不上,跟空气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如何能不愤怒?如何不对多尔衮恨之入骨?
当然,这还是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因素,是多尔衮居然出手杀了顺治的哥哥豪格。
豪格失去皇位后,倒没有太大的反抗,而是继续为清廷做贡献,比如在清军入关时,豪格还曾带兵平定山东一带的起义。
另外,在顺治三年,豪格又带兵攻打张献忠,并且最终亲手将张献忠射死,由此立了大功。
立了大功之后,豪格回京受到了嘉奖,但仅仅一个多月后,多尔衮就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等罪名,将其下狱幽禁。
原本,多尔衮是想直接杀了豪格的,但顺治皇帝用绝食来进行抗议,让多尔衮暂时没有下手。
顺治之所以要救豪格,有两个原因,一来是豪格是顺治的亲大哥,血浓于水,必须得救,二来,当时的顺治年龄较小,自认为自己玩不过多尔衮,因此,如果有豪格在的话,那么多尔衮的注意力更多会放在豪格身上,这样顺治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说得简单点,就是有豪格在前面顶着,顺治不至于承受来自多尔衮的太多压力。
不过,虽说当时多尔衮暂时放过了豪格,但不久后他又反悔,于是,豪格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大狱之中,种种迹象表明,豪格的死,多尔衮脱不了干系。
而豪格的死,让顺治也是心头一紧,因为他知道,多尔衮能杀了豪格,那自然将来有一天会杀了他。
因此,自己亲大哥被多尔衮弄死,又关乎到自身性命安危,这就让顺治对多尔衮的恨又增加了几分。
除此之外,顺治的嫂子,也就是豪格的福晋也被多尔衮强行收入房中,以及多尔衮与顺治生母孝庄不清不楚的关系,这也是顺治恨多尔衮的一个原因。
毕竟这种事,任谁看来,都属于是极大的侮辱。
还有一点原因,是有人告发多尔衮在临终前,曾找过自己的亲哥哥阿济格商议过夺权之事,这就让顺治坐实了多尔衮有篡位之心。
史料记载,多尔衮在坠马受伤后,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在眼看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他找来哥哥阿济格,开始商量自己的身后之事。
之所以会找阿济格商量,一来是多尔衮没有儿子,如果他要有儿子,那顺治早就下台了,所以他就得找自己人来商量死后怎么办。
二来,之所以找阿济格而不是多铎,主要是多铎在顺治六年,就已经因为染上天花去世,所以,多尔衮只能找哥哥阿济格商量。
具体商量了什么,史料上没有记载,但在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先是派自己的亲随火速前往京城,暗中进行布置,之后又带着不少兵力,护送多尔衮的遗体返京。
总之,当时的阿济格大有夺权的势头,只不过他并未能成功,刚到京城就被拿下了。
即便是阿济格所为,并不完全是多尔衮授意,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治皇帝认为,这就是多尔衮安排的,况且,在不久之后,多尔衮的亲随也出面对多尔衮进行了“检举”。
所以,在顺治心里,多尔衮就是板上钉钉的“乱臣贼子”,而乱臣贼子是必然要受到惩罚的。
那么,既然顺治对多尔衮有这么多的恨意,为什么他没有直接清算多尔衮,而是先追封,随后再算账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多尔衮对清朝的功绩,是有目共睹也是无法抹去的。
这一点不用过多阐述,多尔衮在活着的时候,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清军入关这方面,更是充分利用各种局势和矛盾,成功让清廷定鼎中原。
所以,有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功劳,顺治对多尔衮就不得不进行追封,这既符合礼制,也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至于说封了之后再夺回,那就是另一回事,但在夺回之前,该有的追封还是必须要有的,起码这表面功夫还是需要做的。
第二,顺治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
顺治恨多尔衮不假,他迫切想清算多尔衮也可以,但有道是“师出有名”,要想清算,总得找个理由吧。
并且,不仅仅是理由,还得做到“证据确凿”,就是得有人证、物证等证据。
只有这样,顺治才能名正言顺的清算多尔衮,不然没有这些东西的话,顺治就无法堂而皇之的算多尔衮的账。
但要想准备充分,就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我们就在史料中看到了在多尔衮被安葬后不久,有济尔哈朗、满达海等人上书对多尔衮进行弹劾,揭发他的各种大逆之罪。
之后,原本属于多尔衮一方的苏克萨哈等人,眼看势头不对,马上进行倒戈,纷纷站出来对多尔衮进行议罪。
当时,认定多尔衮具体的罪责包括有:私备御用之物,如黄袍、东珠等,还有独专威权,排挤济尔哈朗,擅立多铎为辅政王,以及构陷威逼导致豪格之死,又纳其妃子等等。
最终,一份联名奏疏递到了顺治面前,奏疏上除了列举多尔衮的种种罪状之外,在奏疏的最后,联名大臣几乎是“声泪俱下”的说到,他们早就知道多尔衮有悖逆之心,但惧怕于多尔衮的威势,因此不敢多说,而如今是冒死奏陈,请求皇上速速定了多尔衮之罪。
什么叫做墙倒众人推,这些大臣们在当时的做法,就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所以,顺治在收到这份奏疏之后,感觉时机成已经成熟,舆论工作也已到位,因此,正式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之后下令,对多尔衮追夺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
毁墓掘尸的场景,被一个叫做卫匡国的意大利传教士记录了下来,他在自己的著作《鞑靼战纪》中这样写道:
“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指多尔衮)的雄伟壮丽的陵墓也化为尘土。”---《鞑靼战纪》
就这样,多尔衮在死后,享受到了来自顺治的“亲切关照”,恐怕他活着的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落了这么一个结局。
综上,多尔衮在死后先是被追封为皇帝,之后又被扒出来砍头鞭尸,并不是因为顺治善变,顺治真实的想法,一直就没变过,那就是恨不得将多尔衮挫骨扬灰,但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过程,主要是多尔衮的功绩导致顺治不得不对他进行追封,同时顺治也需要时间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因此,才会有了对多尔衮先追封后刨坟的情况发生。
-----
网友解答:
-----
顺治24岁去世,生了14个孩子,但他是个很合格的帝王。对待多尔衮的善变,也是帝王手腕的体现,更是教科书级别的漂亮。
多尔衮去世时,正值壮年,享年38岁。他因坠马而亡,得知消息后,顺治立刻追尊他为皇帝,为他找儿子继承香火。
但2个月后,顺治彻底变了,不仅,还把多尔衮母亲的牌位扔出了太庙。
前后相差不到2个月,为何顺治对多尔衮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
他年少时,身体不好,但非常受努尔哈赤的重视。8岁那年,努尔哈赤就让他当了和硕额真,允许他直接参与朝政。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多尔衮有很大的概率继承父亲的汗位。
然而,多尔衮15岁那年,67岁努尔哈赤突然暴毙,去世前,他虽然和大妃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待了3天3夜,但阿巴亥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皇太极等人逼着殉葬了。
《清史稿》:浴於汤泉。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
好在,阿巴亥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殉葬之前,逼着皇太极在众人面前起誓,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孩子,多尔衮这才得以机会休养生息,不断扩大势力,建立自己的功勋。
1643年,皇太极突然暴毙,没有留下汗位继承人的遗言。
这一年,多尔衮30岁,无限接近汗位。
他有军功、有身份,手上更有两白旗的支持。
只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手握正蓝旗,又拉拢了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加上皇太极的两黄旗支持,和多尔衮有一争之力。
入关在即,多尔衮不想在内部动火,他知道,一旦动火,恐怕入关无望。
多方权衡之下,多尔衮和孝庄一拍即合,把6岁的福临推上了皇位。
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多尔衮和顺治,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明面上,顺治是皇帝,多尔衮是摄政王,一个君一个臣,多尔衮必然要对顺治尊重、礼敬。
但从事实上来看,多尔衮把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从不问顺治的意见,后来更是直接调兵遣将的印玺拿到了自己府上。
逢年过节,臣子们除了要去宫中给顺治庆贺,还要去多尔衮府上跪拜。
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很亲厚,因此,在顺治成长的岁月里,多尔衮几乎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对他非常严厉。
顺治想要保住被弹劾的哥哥豪格,苦求多尔衮无用后,只能用绝食抗议。
而这种伤害自己的办法,居然最后逼得多尔衮退让了一步。
后来,就连顺治自己,也主动将对多尔衮的称呼从“皇叔父”改为了“皇父”。
可以说,在多尔衮去世之前,他和顺治的相处模式,一点都不像君臣,反而像一对相爱相杀的父子。
“辟舆图为一统,摄大政者七年。伟列居以小心,厚泽流于奕世……追尊为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 ‘成宗’。”(取自《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诏书》)
1650年,38岁多尔衮突然坠马去世,顺治得知消息,立刻追尊他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
多尔衮的葬礼,就是按照皇帝去世的礼节来操办的。
多尔衮的一生,有很多老婆,但是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
为了让多尔衮有后人供奉,顺治还特地去豫亲王那里找了个孩子过继。
这些追封和赏赐,像极了一个孝顺儿子,在父亲去世后的拳拳真情。
但2个月不到,顺治的态度忽然发生180度大转变。他不仅废除了多尔衮的封号,还下令要对已经下葬的多尔衮鞭尸,就连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也被扔出了太庙。
“据此事迹看来,谋篡之事果真,谨告天地、宗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取自《《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
顺治的这一番操作,让人猝不及防。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顺治的态度发生了这么极端的转变呢?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顺治做这一切的理由,是发现了多尔衮的大逆之罪。
比如:多尔衮生前排除异己,诬陷了肃亲王豪格;多尔衮逾越礼制,让自己的侍从、仪仗和皇帝相当;多尔衮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
的确,这些事,哪一件都足以砍掉多尔衮的脑袋。
顺治完全不顾昔日情分,直接挖坟鞭尸虽然也点过分,但也还算在律法范围内。
但是,如果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大逆”之罪,不过都是明面上的借口。
排除异己,难道不是每个掌权者都会做的么?
如果“皇父摄政王”的称呼是僭越,顺治为什么要主动喊那么久?
多尔衮的仪仗逾矩,群臣难道不是早就发现了么?
这一桩桩一件件,又何必等到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再来重新算账呢?
其实,这种曲折巨变的背后,藏着10来岁的少年帝王的权谋之心。追尊多尔衮为皇帝,是他的计划;挖坟掘墓也是他的早有预谋。
一方面,册封多尔衮为皇帝,是为了稳住多尔衮党羽。
这些年来,围绕在多尔衮身边的势力和党羽不容小觑。
多尔衮死得突然,党羽们也想要实实在在看一看顺治的态度。
如果多尔衮一死,顺治立马就掀起清算多尔衮的浪潮,这帮党羽肯定要团结起来犯上作乱。
尤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一直梦想着要接多尔衮的班,继续当摄政王。
而当时,十多岁的顺治还没有完全培植起来自己的势力,多尔衮的死对朝堂局势的改变很大,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局面,而不是清算。
所以,这才有了顺治对多尔衮皇帝之位的册封。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多尔衮党羽宣告,我绝对不会动你们,你们大可放心!
更何况,多尔衮确实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军能入关、能定都北京,能掌控南北……都是多尔衮的功绩。顺治必须给这些功绩一个交代,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另一方面,政治需要和个人恩怨,让顺治对多尔衮恨之入骨。
清算多尔衮,从政治意义上来说,是顺治在对朝局重新洗牌,他在释放一个信号:多尔衮已死,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们以后都要以我为中心。
因此,不管多尔衮是不是真的有一堆“大逆”的罪名,只要顺治希望他有,就一定会有,废除多尔衮的皇帝封号,只字不提他过去的功绩都是是必要手段。
至于“挖坟掘墓”的极端行为,基本上是顺治在泄个人私愤了。
没有人不在乎自己的自由和权力,顺治从小登基,却几乎没有可以做主的事情。
他的婚姻,被母亲孝庄控制了,他的朝政又全部都在多尔衮手中。
日久天长,即便是对亲生母亲,顺治心里都非常不痛快,更何况是多尔衮。
那一声声的“皇父”叫出来的时候,顺治的心里恐怕早就相对多尔衮除之而后快了。
曾经有多隐忍,在时机到来的时候,顺治就会有多疯狂。
雍正对老八、老九恨之入骨,是政敌更是仇敌,最后也只是削去他们的宗籍,将他们幽禁,连性命都没有真正迫害,挖坟掘墓这种事情更是干不出来。
而顺治作为一个晚辈,给多尔衮扣上了“大逆”的罪名,正常处置就好了,直接鞭尸确实有损帝王风度。
后来,有臣子在顺治面前称颂多尔衮的功绩,基本上是据说实陈述,没有半点夸张,最终却落得一个流放宁古塔充军的下场。
《清史稿》: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发布诏令,为多尔衮翻案,肯定他的功绩,为他重新修建墓葬,给他“忠”的谥号,多尔衮的身后名才算完全被评定。
客观来说,虽然顺治受多尔衮压迫多年,但同样他也享受了多尔衮为他打下的江山。
如果没有多尔衮兢兢业业的多年摄政,区区6岁的顺治,恐怕很难稳住满清江山。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