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打仗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万人是真的吗?
古时候打仗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万人是真的吗?
-----
网友解答:
-----
夸大,人上一万无边无际,人上十万接地连天,三国时期曹操领几十万大军不是也号称百万吗
-----
网友解答:
-----
肯定是假的。古代生产力有限,路况差,运输能力弱,通讯不发达。集结10万人以上的军队都是很少见的情况,往往都关系到国运,甚至可能是灭国之战。集结军队,准备战争物资,往往都需要数年。比如三国时,魏国曹爽讨伐蜀国,动用了10万军队。结果对面临的情况准备不充分,在行军的山谷中严重缺水,负责运输的民夫竟然因此死亡过半。在山谷中行军艰难,还没真正开始打仗就挫了锐气。听到蜀国大将军王平前来阻击,就自己赶紧后撤逃窜了,物资和人员都损失严重。带来的结果就是曹氏被司马氏取代。李唐王朝和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窦建德有10万军队,李世民这边连5万人都不到。李唐王朝胜出,然后唐朝正式建立。所以说在古代,有一方能够动用到10万人以上的军队,那肯定都是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战役,绝对不可能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在历史上确实也有经常出现几十万人的武装集团的事情。这种情况都是出现一个朝代的末期。比如汉末、隋末、唐末、北宋末年,黄巾军、各个地方的义军这一类的组织。动辄几十万人,说是武装集团,本质其实是流民组织,其中大半都是老弱妇孺。 真正有战斗力的人可能还不足1/10。遇到数量上少得多的正规军,往往也都是一触即溃。从未听说过他们在历史上真正打赢过什么重要的战役。比如隋朝末年卢明月的集团有20万人,张须陀的军队不过两万左右,结果卢明月被张须陀消灭。又比如明朝末年左良玉的集团,说是有80万人。打起仗来,恐怕真正有战斗力的连5万人都没有,就没听说他打过胜仗。所以说这些武装集团,是不能够把他们称为军队的。
真正几十万人的军队确实也有,肯定不常见。比如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据说有50万。如此多的人,其实是分散在几十里,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指挥上肯定是靠军官逐层控制。比较近的距离可以用旗号、金、鼓指挥。远距离要靠信使、通讯兵这类的。几万人站在一起听皇帝训话,还是有可能的,要靠太监用大喇叭传话,就这样恐怕也很难让所有人听到。几十万人站在一起听皇帝训话,就不要想啦!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古代,作战部队其实分三种:
一种为战兵,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作战的部队❕
(战兵)
一种加辅兵,平时负责辎重,押运粮草,守备据点,战时为预备队❕
(辅兵)
最后就是民壮,负责转运粮草,修建营寨,开山搭桥的❕
所以有时候古代人喜欢把辅兵和民壮的数目也拉入军队总数,说起来好像是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但直打仗的时候,其实也就几万人在一起厮杀❕
绝大部分,什么百万大军,其实都是号称的,超过十万就虚数百万了,这是古人常用的伎俩❕
我们中国人打仗,很多时候都是相互试探,最后决战的时候不过是前期试探的成果累积,很少不一战而定战局的❕
这个时候,几十万人的作用就是将统帅脑海中的战略思想啭化为实际应用❕
你用车悬我用鱼鳞;你侧面山谷设下伏兵,我就在军偷袭你后方辎重;你设下九层防御,我就兵后撤再在半路设下伏兵……
其实真正在局部战场上拼杀,可能就是几千号人,或者上万人左在❕
-----
网友解答:
-----
古代投入几十万人规模的大战,当然有,但很少。而随随便便就能出动几十万用于战斗的人马,那肯定不是真的!
以大唐鼎盛时期为例,全国常备军总兵力只有六十万,能随便就出动几十万兵力吗?
大部分古代战争,号称几十万,而实际出动的战斗部队总兵力数,不过是几万人。
可别因此轻视了几万人。俗话说:“人头过万,漫山遍野。”
几万训练有素的战兵,由名将统领,在古代那是完全可以发起五千里远征,并灭国擒王之战的!
至于大军出征誓师时,上万人密密麻麻站着,大将重臣讲话下面远处的人听不到怎么办?
很好办,主要将领都会站在前排。而士卒自然有各百夫长与司马军候们带着依次列队。
前排将领们听清楚了,齐声振臂高呼,后面的跟着吼就行了。
关于这事,士卒们听上官宣读命令应该怎么回应,怎么喊等等;古代军队与现代军队一样,平时皆有规章制度与应答方式规定,照做就行。
军中列队、一问一应一答诸事,古代军队也是有《条令》明文规定的,可参阅戚继光的《练兵实纪》。
秦始皇派蒙括率三十万众北收河套,又征发五十万众南征,这两事,就引出了后人对于秦长城军团与南方军团组成,是否造成了秦王朝中央兵力空虚的无限猜想。
实际按常规推测。
无论北方长城军团还是南方军团,真正战斗兵力,也不过各三五万人,其他的全是负责为这三五万人运粮,修路、筑营等等后勤保障的民伕与辅兵。
尤其是南方,山高路远,江河密林遍布,大军开进,造桥修路凿山的繁重工程量,比战斗更艰巨。当大军作战完成,战兵可能继续驻扎稳定新占领区,而民伕很可能一部分定居当地,部分遣返回家的。
史书上有明文记载的战争中出动的兵力数。
(一):官渡之战中的兵力。
袁绍南下的总兵力,具体不详,但应当在十万以上。
而曹操在官渡与袁军筑营对峙时,曹操大营中战斗部队的总兵力,不过万余人。
而等到对峙三四个月以后,当曹操获知袁绍大军的屯粮地在乌巢时,曹操手中直接掌握的部队,已经兵不满万,带伤者十之二三。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土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三国志.武帝纪》
(二):赤壁之战时的兵力数。
《三国志》:“刘琮举荆州之众降,曹操得其水军,并船步兵共数十万,蒙幢斗舰千艘,与步骑水陆并进。”
根据这段文字,曹操的南征军与荆州降军加在一起,那是“旌旗遮天色、锋刃耀日光“的大场面,兵力似乎真有几十万。
但是,周瑜向孙权请兵时,却只请求拨给精卒三万,就能率之御敌。
这就说明了,曹军的战斗部队,亦不过五六万人左右。
(三)刘备伐东吴时的夷陵之战。
史书没说刘备出动的兵力数,但说了东吴的兵力。
东吴举全国精锐,总兵力是五万人。交由陆逊统率,屯于夷陵,设立防线抵御刘备的进攻。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三国志·陆逊传》
(四)司马懿征辽东。
辽东叛魏,魏明帝欲征讨之,问策于司马懿:
“发大军伐辽东,往返需多少时日?”
司马懿回答说道:
“去辽东四千里,行军需一百日到达,战斗一百日,休息六十日,再用一百日回程,往返需一年。”
后来,魏国由司马懿挂帅出征,出动的总兵力是步骑四万人。
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
由此可见,古代动辄出动数十万大军的,都是演义虚构的。
真正打仗,几万兵力足够了。
就算出动了几十万,那几十万人也是为了保障前线几万战兵做后勤的。
例如霍去病与卫青各率步骑几万出塞,汉武帝征发数十万人为之提供没途后勤。但这样大规模的战事,西汉也仅仅搞了一次?
唐军的出塞远征,大多也只是几万人。
李靖突袭东突厥,率骑兵一万,每人备粮二十天。
苏定方灭西突厥,远征军总兵力为二万,一万步兵,一万骑兵。
唐朝出动兵力数最多的一次,是裴行俭讨伐突厥阿史德温傅之役。
唐高宗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叛唐,单于都护府内二十四州响应,一并叛乱,叛军拥众数十万。
单于都护、唐将萧嗣业率兵讨伐,交战不利,反为所败。
于是,命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计兵力十八万。以及并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的程务挺等部皆受节制随行。
大唐远征军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余万,连亘数千里。
史书称: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是唐军出动兵力最多的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文/玉之溪
一切皆有可能。
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就是实施的亦兵亦民的征兵制度,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当初的诸侯国,平均人口也就是3、500万,为了抵抗住攻击,那也是拼了,举族皆兵。当时的秦赵长平之战,双方可是百万大军对战。到了汉朝时期,亥下之战,双方也是数十万大军对战。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其实正规军队只有十多万,剩余的数十万步兵及民夫是负责后勤保障的。
古时候打仗和后勤是然到一起的,有精锐、有辅助兵,也有后勤士兵。全部算起来几十万人很正常。
就是到了现在,打仗几十万人也很正常。比如说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当时国民党军是80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兵源是60万,这是实际的交战部队。其实解放军的后勤保障是由500万支前农民来负担的,当中还有十几万民兵进行维持后勤。
我是玉之溪,关注我,点赞评论之。
------------------
推荐阅读:
要回老家陪孩子读书了,但要与公婆一起住,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呢?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