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是在中国什么时间发行的?
银元是在中国什么时间发行的?
-----
网友解答:
-----
1914年,民国三年。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是清末时期。
满清的腐败和落后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币制。
明清时代,中国老百姓购物都是使用铜钱,但大笔购物还是需要银子的。
尤其是随着清朝中后期白银的增多,一些日常购物花钱较多的,也会用到小额的银子。
但是,银子在清朝是很不好用的。
以前的电影中,有人拿着银两去买东西,店铺很多直接拒收。有些店铺受银子,也要反复检查成色,还要仔细称重。
这是因为,即便是官银,也存在成色的差异。
而成色的差异,可能让银子价值相差巨大。
满清末年做过统计,各地包括省和县使用的银两共有高达103种之多,含银量各不相同,异地很难通用,需要复杂的换算。
更夸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银行调查全国的“两”,发现也有170种之多,度量单位也不统一。
这种五花八门的银两、银锭,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商人做生意,懂得行情还是其次的,关键要懂得各地银两的兑换。
普通的小商人哪里有这种本事,导致经商的门槛高,对商业非常不利。
然而,洋人好好给我们上了一课。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洋人铸造的银元大量进入我国。
最有名的可谓是墨西哥银元,也就是鹰洋。
另外,还有西班牙本洋、英国站洋等等。
这些银元最大的优势是,含银量是统一的,重量统一。以英国站洋为例,含银量一般是在89到90%,重量 26.5到27克,非常精确。
只要使用银元,就不需要再去像中国银两一样鉴定成色,称重,使用非常方便。
于是,这些外国银元迅速成为中国商品流通的重要货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几十年,南方各省已经放弃中国的银两,基本都用外国银元交易。甚至北方沿海几个省也是如此。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1833年,林则徐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曾经建议发行大清自己的银元。可惜,满清朝廷的官员狗屁不通,说什么“银两用了几千年,万万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拒绝改革。
然而,洋人很聪明,开始通过限制银元进入中国,来操作中国货币的价值。
一度,由于银元紧张,中国商品有百分之三十的利润被洋人轻松夺去。
到了这种地步,满清政府终于坐不住了。
在1889年,张之洞出面铸造了所谓光绪元宝,龙洋。
这就是中国第一种银元。
龙洋是山寨洋人银元,没什么区别。
至此,从林则徐提出到张之洞实现,区区一块银元的改革花费了56年。
满清不灭亡,也就没有道理。
龙洋本来是很好的,但满清又没有货币发行的经验,竟然允许各省自己铸造龙洋。
各省官吏为了捞钱,肆意更改铸造标准,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龙洋。
如广东的龙洋含银为6钱6分,而东北的龙洋则只有5钱9分,差距大的惊人。
由此,一些地方官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老百姓则苦不堪言。
因为龙洋仍然有巨大的区别,实际上同以往的中国银两一样,还需要鉴定重量和成色。
各省纷纷拒绝别省的龙洋流入,防止本省货币市场混乱。
直到满清灭亡,这种货币混乱的情况并没有改善。
这些,直到袁大头出来以后,才有根本性的变化。
-----
网友解答:
-----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银元开始由欧洲流入中国。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早期的银圆多为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之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银圆则有墨西哥独立后铸造,以鹰为标记的“鹰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样。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间接影响清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外国亦纷纷铸造成色接近的银圆到中国购物,这些外国均统称为“贸易银”。但由于外国贸易银圆的含银量只有九成,但中国人却要以十足的白银换取外国贸易银。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在广东省起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其后均开始自铸银圆,抵抗外国贸易银。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省纷纷仿制。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翌年5月开始铸造。旋因辛亥革命发生,未正式发行。
-----
网友解答:
-----
您好,这要看如何定义,如有以圆形含银货币而言,汉代白金三品,已出现圆形银币。如果以银饼一类作为银元,那清代乾隆年间西藏地方货币已经有银质乾隆宝藏,包括先前西藏地方政府也有委托尼泊尔铸币或使用部分印度土邦银币作为货币。道光年间台湾地区铸造的“老公银”等也是比较早期的银饼。如以近现代西方机制币技术传入而定义为机制银元,那肯定要到清末光绪年间算起。
-----
网友解答:
-----
银元起源于欧洲,明代传入中国,到清代开始铸造流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