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
网友解答:
-----
根据历史的记载,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居功至伟。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就第一个参与其中,而且还主动劝说李渊顺势而起。
讨伐各路军阀时,李世民也是立下功劳最多的一人,四场大战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础。第一战浅水原之战之战破薛举,平定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第二战并、汾之战击败了宋金刚、刘武周,稳固了李唐王朝的北方,虎牢关一战又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华北一带成为李唐王朝的囊中物。
第四战重创窦建德、刘黑闼和徐圆朗,至此之后李唐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睥睨群雄一统天下。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相比于弟弟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的功劳着实有点少。
历史上的李建成虽然不像演义中描写的那么一无是处,但也仅仅在李唐建立前期有些许功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长安城当太子爷,辅佐李渊管理国家大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便认为李世民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他联合同样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并且收买李渊身边的妃子抹黑李世民,进而夺取他的兵权。
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李建成甚至还给李世民下毒,但最后却没有成功。种种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两兄弟的尖锐矛盾爆发,玄武门之变拉开了序幕。
武德九年,李建成建成、李元吉和后宫妃嫔抹黑李世民,让李渊对二儿子产生了怀疑。在此情况下,李世民干脆先发制人,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并诱骗李建成等人前来,最终诛杀了二人。
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率兵进宫控制了李渊,进而威逼李渊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李世民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这便是历史上知名的玄武门之变。
说完了玄武门之变,咱们再来看看靖难之役,从手段上来说若是李世民属于“先发制人”,那么朱棣就属于“后发制人”,历史影响力没有玄武门之变深远。
朱棣与靖难之役
话说,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为了御侮防患便让诸多的皇子镇守一方,秦、晋、燕和宁王实力最为强盛。若是朱标没死完全可以镇住这些弟弟,可是在公元1392年朱标死了,朱元璋立太孙朱允炆为皇子。
朱允炆对诸王势大的问题深感焦虑,于是便听从内阁人员的建议,对各路藩王进行削藩。周、代、岷、湘和齐诸王的封地先后被剥夺,因手段过于刚猛,还导致湘王自焚而死,让朱棣感受到了威胁。
朱棣本以为装疯卖傻就可以躲过去,奈何朱允炆不给他这个机会,甚至还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最终,朱棣选择了造反,打着“靖难之名”发动了战争。
朱允炆一方虽然兵力强悍,但领兵大将并不行,与朱棣的战斗屡屡失败。朱棣虽然能够屡屡获胜,但因兵力不足,地盘一直被压缩在北方无法寸进。
后来,他干脆放弃了后方的大本营,带着大军直逼南京城,朱允炆因准备不及时城池被攻破,朱棣赢得了靖难战争的胜利,建文皇帝则下落不明。
靖难之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因影响范围广、跨度时间长,对大明朝初期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玄武门之变则快准狠,所以才会说玄武门之变略胜靖难之役一筹。
有意思的是,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朱元璋曾担心诸藩王尾大不掉,曾下旨藩王无诏不得回京,即使有诏书也需要一个一个来,藩王之间不能见面。
而在诸多的藩王中,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四皇子朱棣,甚至有过杀朱棣以全朱允炆的心思。可是,朱棣却以草原民族来犯,拒绝了去南京的圣旨,如此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从野史上来,即使朱元璋没有杀朱棣的心,或许也曾存在过杀朱棣得意。既然如此,当时的朱棣为何不学习李世民,直接起兵造老爹的反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李世民有两大特殊权力,朱棣则一样没有,也就造成了李世民有着敢于和李渊叫板的权力,而朱棣则没有这种底气。
李世民的两个特殊权力
前文曾提到,李世民通过四场战争奠定了大唐统一天下的基础,因为有这样巨大的功劳,所以李渊给了儿子一个特权,就是让他设立一个类似于朝廷的行政机构,主要掌管关东地区的文武大权。
这个机构就是天策府,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天策府既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也是李世民私人的企业,可以招聘人才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时,李世民在天策府开置文学馆,像战国时期招揽门客一样收纳四方文学之士,这些人最后都成了李世民的谋臣,南征北讨期间还网罗了不少猛士。
唐太宗曾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天策府时期李世民手下的人才又何止24人,单单“十八学士”就有18人,这还不算李靖、尉迟敬德、侯君集和程咬金等诸多的武将。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李世民权力壮大后,自然有不少人开始攀附,就连李唐皇室子弟也是如此,比如李神通和李孝恭就支持李世民。
总的来说,天策府人才是济济一堂,同时也因天策府独立于朝廷之外,地位还比同级别的官员要高一些(实际权力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大唐虽然是李渊执掌,但有一半的权力属于李世民。
李建成虽然是太子,名誉地位上比李世民高,但实际权力却不如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给手下的人实权、职位,但太子府的官员都只是虚职。
魏征在太子府是“太子洗马”就相当于秘书,受太子地位的影响可能名誉高,实际权力却没有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王世民有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李建成却什么都没有。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李建成感觉到李世民威胁到了自己,便想要夺走他的兵权。兄弟两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后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才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可以说,赐给李世民开牙建府的权力,是李渊一生最大的败笔,玄武门之变他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这一招臭棋之外,李渊还赏赐了李世民一样东西,那就是财政权。
李渊为了奖励李世民曾赏赐给他几个炉子,这几个炉子可不是普通的炉子,而是可以铸造钱币的炉子,换句话来说就是李世民可以自己造钱。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王朝而言钱就是综合实力的另一种体现,王朝越有钱实力就会越强大。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李世民有了发行货币的权力,只要有足够的铜便可以造无数的钱。
试想一下,李世民做什么事情都不差钱,甚至于招兵买马、扩充实力都不成问题。李建成想要做成一件事却需要朝廷拨款,久而久之他的影响力便不如李世民,心中产生危机感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政治发展的必然事件,同时它也不是李世民、李建成两个人的原因,李渊给李世民特权,看着他一点点坐大而不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就能明白,为何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因为他的势力早已独立于朝廷之外,而且还有自己的军事班底,朱棣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朱棣的军队不如南京,北平更没有铸造钱币的铜矿,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更在朱棣之上,他拿什么造自己父亲的反,朱允炆登基后情况就不同了。
朱元璋一死,朱允炆一方无人能够与朱棣的军事能力相比,而朱棣也正是通过这唯一一个大优势,以“奇兵”打入南京城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
网友解答:
-----
要真把李世民和朱棣放在一起问这个问题,那么尴尬的只会是朱棣。
为啥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因为他没那个能耐啊!
都说太祖(高祖)打江山,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最不符合这个说法的,就正是大唐朝。
整一个大唐的建立,都是李世民“加班熬夜”赶出来的,而某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的“老板”李渊拍着李建成的肩膀告诉李世民:
“你好好加班努力,争取让你大哥接手更值钱的大唐”。
这谁能忍?所以李世民“磨刀霍霍”指向李渊、李建成,大唐初的“玄武门之门”,就是典型的“压榨过度”导致的父子反目,手足相残,但戏剧性的是,最强的一方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而是秦王李世民。
再说回大明朝和朱棣,那么李世民这个例子,在他这里就不管用了。
大明的的确确是太祖打江山,朱元璋很有野心,再次建立了“家天下”的模式管理江山。他坚信亲情能够断金,啥兄弟篡位,亲人同室操戈,这在幼年见过亲哥饿死的朱元璋心里是不存在的,老朱觉得:
“咱老朱家的人,就是团结”。
但朱标在的时候,的确如此,可朱标也扛不住朱元璋日以继夜的“培养”啊,朱元璋把太子直接往皇帝的方式安排工作。
朱标每天除了和老爸朱元璋吵架,还要调和各兄弟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最有实力的朱樉、朱棡、朱棣对大哥朱标这么服气,因为朱标真的是有能力,德才兼备,犯了事,大哥会帮忙求情,这样的太子和兄长,简直难得了。
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回来南京后就因病去世了。
他的去世,给大明造就了许多变数,例如朱元璋开始忌惮蓝玉,却持续青睐嫡孙,不立儿子,直接立皇太孙,又例如朱樉、朱棡都对“储君”表现出欲望,而在洪武末年,朱元璋最强的这两个儿子先后去世。
按理来说,朱棣有必要造反吗?
那就压根没有造反的理由,朱棣出生于1360年,这一年距离大明建立还有八年,他正式“出道”是在洪武十三年,也就是他21岁这一年。
这就意味着,大明的江山打下来,和朱棣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
朱元璋拜天立明的时候,朱棣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他一没有战功,二没有班底,在开国功臣的这一个资源上,朱棣近乎于无。
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没有必要造反,也不可能造反。
再横向对比李世民,看看二者有何不同。
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一系列推动下,李渊“被迫”起兵,这也是历史上的“晋阳起兵”,要注意,李渊是“被迫”的,就连反隋这件事情,都是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组织起来的。
晋阳起兵之后,便是“李渊攻取长安”之战,在所有的过程中,李世民简直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学”,李渊直接从一个“胆怂”的唐国公成为了皇帝。
比如在“霍邑之战”中,李渊看到下了大雨就想撤军,还是给李世民一把鼻涕一把泪拉了回来,这是大唐的命运转折点。
进入了长安后,李渊立即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雍州牧,这个地位可是巨高无比了,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李渊也没有想着立李世民为太子,在他心中,李建成就是要当太子的,李世民却不是。
即便如此,在一开始,李世民也没有说要造反,大唐的建立并不是顺遂的。
在最初,薛家的“西秦”势力,刘武周依靠着突厥的北方势力,还有在河北河南的窦建德、王世充势力,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因为李渊所占据的是长安,有着最高的正统性,这一个隐患,将成为他们的“催命索”。
而更好笑的是,整一个大唐,几乎没有人打得过这三方势力,李元吉和李建成屡次被击败,李渊的心腹裴寂也被刘武周差点弄死,更遑论强大的“王、窦”势力。
李渊对此怎么办?
他想到了他强大的二儿子,天才打手:李世民。
李渊在此时作了一个死,他承诺给等到一切都搞定了,让李世民做太子。
看到这种操作,若是熟悉大明的就会知道,朱棣“靖难之役”,就是这么骗朱高煦的,后来朱高煦大喊出:“我怎么就比不上李世民了”(何不类秦王乎!),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
然后李世民打了鸡血,他先后击败了大唐没有人能搞定的西秦、刘武周、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堪称是“千年战神”,在过程中,李世民收获了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等人的信任,也培养了这些人才。
李世民当时的“总部”叫做天策府,毫不夸张地讲,经过李世民的引导和分配,天策府已经成为了超越大唐朝廷班子的一个强大团队,文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为首,武则是数不胜数,后期个个都是“灭国”级别的将领。
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李渊、李建成做的是什么?
李渊说:这老二也太强了,我很是担心你的太子之位啊。
李建成说:懂了,我马上和元吉去把世民给弄死!
李渊和长子李建成的极端做法,是激起李世民夺权的根本原因。
本来李渊在建立大唐后,分配就十分不平均,建了大功的李靖、李勣等人只拿到一点点赏赐,而李渊的老朋友们,关陇贵族们却是拿大头。
天策府众人:加班是我们的,工资是他们的,我们不干了!
在经历了李建成“毒酒”事件之后,长孙无忌等人愤怒了,他们要求李世民立即给出一个态度,要不就奋起反击,要不就坐着等死,如果李世民坐着等死,那么长孙无忌等人就要离他而去了。
于是这便有了玄武门之变,整一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轻而易举斩杀太子,逼迫李渊禅让,李世民靠的是什么?是阴谋吗?是心术吗?
不是的,靠的就是李渊自己作死,又菜又要玩。
李建成也好,李渊也好,他们的班底根本不可能和李世民抗衡,李世民能够成功,本就是必然,而这个强大的班底,直接缔造了古代封建史上的官民,史称“贞观之治”。
所以拿着李世民和朱棣来做比较,二人的“造反”动机根本不同,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更不同。
朱棣没有必要造朱元璋的反,朱元璋没有欠他的,朱棣造的是他侄子建文的反,因为建文要对叔叔们赶尽杀绝,朱棣只好奋起反击。朱棣能赢,根源就是在于朱元璋对一众开国元勋的“枷锁”,杀的杀,限制的限制,导致建文无人可用,后来用上李景隆,就是无奈之举。
于是朱棣一系列的操作,把南京的军队纷纷击败,特别是建文特别相信的李景隆,最后还背叛了建文帝,乐呵呵地打开了南京的大门,迎接朱棣进京。
而且朱棣起兵,占了一定的“便宜”,那就是天下藩王几乎没人帮助建文。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就是想着家里人能够进京勤王,谁知道他所想象的“团结”,就给建文帝一手给打破了,而天下大军如同虚设,建文帝无奈“自焚”,最终生死成谜。
作为开国皇帝之子,朱棣和李世民终究存在着很大差距,李世民几乎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帝子”,皇帝干的活他全都做完了,而朱棣或许也有着强大的能力,但是时不待人,等到大明建立,他都还没有长大,最终只有趁着朱允炆还年轻的这个机会,一举拿下了天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
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
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
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十分好色,贪图享乐,妃子招进宫中,一个又一个。要不是有李世民坐镇朝野和掌握一定的兵权,估计早就开始内斗,被灭的风险非常大。
而朱元璋当皇帝后,真的勤政为民,只宠爱马皇后一人,对儿子最上心的就是朱标了,可谓是希望朱标能赶紧胜任皇位。
一次,朱元璋教育朱标,拿出一根刺条让他握住,朱标摇头说:上面有刺,拿不稳。朱元璋便当着他的面,用双手把刺条全面撸掉,顿时双手鲜血淋漓。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对朱标说:“儿啊,为父已经将上面的刺全拔了,这次你要稳稳的接住。”朱标眼泪汪汪,跪拜朱元璋,接过了刺条。
朱棣有这样的待遇吗,别想了,李世民也不会有。
李渊认可李世民,朱元璋只认可朱标,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稳,朱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并不是李渊最有战绩的儿子。虽然李建成也曾带兵打仗,战功赫赫。但在平定山东后,被留守在大后方,处理政务。
为此,李建成在军中和百姓中的威名,是远远少于李世民的。唐朝的江山,大半都是李世民的带着军队打下来的,论才智战功,李世民远胜于李建成。
而且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不是因为发现了大儿子的雄才伟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李渊害怕李世民功高盖主,拿着兵权不听他的话,便把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
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老辈传下来的规矩立为太子,朝中文武百官都不会反对,李世民有怨言也没办法。为此精于算计的李渊,开始对两个儿子采用制衡之道,制衡李建成和李世民。
李世民清晰的认识到太子之位对于父亲李渊来说,更像是一个稳固地位的工具,并不是非李建成不可,因此他敢夺取太子之位,并且还开始养兵,计划造反之事。
而朱元璋对待太子的态度,则和李渊不一样,他就是要扫清一切障碍,把帝位给到大儿子朱标,就想简单粗暴地“宠”着这个儿子,根本不给其他儿子留有机会。
朱元璋是手把手教朱标,恨不得朱标把他的皇位给抢了,可以说是历史上皇帝跟太子,最好的父子关系了。
朱标一出生,就受到了父亲朱元璋的极度重视,在14岁接被立为了太子,这个朱棣也无能为力。再加上朱标仁爱,深得朝廷大臣的拥护,他的班底已经非常稳固,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动摇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17岁就当上了大将军,为唐朝的江山立下了大功,而朱棣远没有这样的机会,等他17岁明朝已经建立了
李渊在隋朝当官时,李世民眼见天下大乱,杨玄感造反失败,这让李世民也看到了绝佳的机会,他鼓动自己的父亲也造反,灭掉隋朝,自己当皇帝。
在儿子的劝导下,李渊真的这么做了。从17岁开始,李世民就当上了军队的大将军开始带兵打仗,可谓是屡战屡胜,在军队深得士兵的拥戴,在百姓间的口碑也极好,能文能武。
为了扶持父亲李渊上位,李世民灭了薛秦,刘武周,王郑,窦夏,刘黑闼,这五个难啃的政权。而弟弟李元吉留下的太原烂摊子,也是李世民收拾的。
为李世民卖命的手下,有接近一半是投降或者投奔他的,手下还有一班忠心耿耿的大将,长孙无忌,尉迟恭,程咬金,文武都有。
他的军事才能,远超于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这也让李渊和李建成对羽翼丰满的李世民,愈发忌惮。
但只有50多岁的李渊,只想着:“打了一辈子的仗,我也要享受享受人生了。”开始沉迷于美色之中无法自拔。
对李世民而言,父亲李渊对他的威胁并不大,最大的敌人不过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有干掉他们,自己就能做皇帝。
再加上自己手上的精兵悍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朝廷班底。父亲一退位,李世民就能接班,开启贞观之治,如此强大的能力,朱棣并没有。
与从17岁就建功立业的李世民不同,朱棣17岁时,还是个毛头小子,正在经历这去藩地就任前的历练。
他和兄弟们一起回到安徽凤阳老家,这是他的父皇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家放牛的地方。在这里,他感受着“穷乡僻壤”的风土人情,知道创业的不易。
那时候的朱棣,更多的是在感受生活,住了三四年后,他回到了藩地。而真正开始带兵打仗,是在他20多岁的时候,和徐达北上剿灭元朝的余孽,但这一仗,他其实是在徐达的辅助下完成的。
而朱棣真正展现军事才能的时候,已经30多岁,比李世民足足多了十三年。同时,在政治地位上,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朱元璋,只认朱标,朱棣并没有走进权力的中心。
朱棣没有李世民天地人和的条件,他既不得民心,也不得朱元璋拥护和认可。
李世民在李渊当皇帝时,就敢反,朱棣在侄子当皇帝时才敢反,老朱在,朱棣永远没机会造反
李世民和朱棣造反都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威胁到了自身的安全。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要杀他。
按理说,李建成已经是帝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了,但是他就是夜不能寐,担心对帝位有强烈野心的弟弟李世民会来抢夺,因此步步紧逼。
不是在朝堂上搬弄是非,就是在李世民的坐骑上做手脚,刺杀也是一轮接一轮。李世民为了活命,只好选择先下手为强,尽快造反,自己才能又不输给李建成,为什么要等死。
而且,李渊对李世民不守承诺,失了信,曾经答应让他做太子,结果却让李建成这个长子当了,导致他内心不服,不平衡。
再加上李世民功高盖主,本身就有皇帝梦,造反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就完全没有想过立朱棣为太子,而是采用嫡长子制,避免儿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和兄弟之间的残杀。
朱棣一出生就没有机会做太子,皇位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 ,并且朱元璋还给每一个儿子,一块封地圈养起来,其目的就是要防止他们发展势力,只能做一个乖乖守国土的臣子。
而且大哥朱标很仁爱,一直善待他们这帮兄弟。
如果这个时候,朱棣敢造反,那就是大逆不道,要遭天谴的,同时朱棣没有理由造反,所以他不敢。
朱标在38岁时,因风寒意外去世,朱元璋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坚持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宣告自己的儿子:就算朱标死了,你们也不会机会当皇帝,这皇位只能属于朱标一脉。
由此可见,朱元璋眼里,朱棣永远都不是太子和皇位的候选人。
而朱棣造反是被侄子朱允炆逼得没办法了,朱允炆给了朱棣当皇帝的机会。
要是大哥朱标还在,朱棣也就是做个“土皇帝梦”,顶多在自己的藩地称王,绝不敢造反。
但朱允炆一上位,就着急削藩,搞得他们这些藩王很被动。有几个王爷在自己的封地活活被逼死了。朱棣一看这样还不如自己造反算了,还能活命。
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是长子,但都非常有野心。由于他们的父亲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他们一个敢在父亲在位时造反,一个只敢在侄子面前造反。
延伸一下:
朱棣坐在皇位上,对儿子的教育,可谓是跟朱元璋完全不同,往跪在地上的儿子扔了一根刺条,说:接住这根刺条。朱棣的儿子回答:有刺。朱棣说:你要想稳坐天下的皇位,就必须铲除上面的刺。朱棣的儿子一听,用双手一接,鲜血直冒:父皇,儿臣接住了。朱棣欣慰道:好!好!好!
从这个故事你也能看出,朱棣坐上皇位,那真是自己把反对他的人全杀,双手沾满了血。
朱标就不同,全是父亲朱元璋替他干的,朱标只需要伸手就能拿到,完全不用沾血。但是,结果你也看到了,做皇帝没有一个不是心狠手辣的,不然这皇位你还真坐不上,也坐不稳。
朱棣登上皇位可比李世民辛苦很多,但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要看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两对父子的权力结构完全不同。
先来看李渊父子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杀功臣,为什么?因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绩、尉迟敬德等,不是他的友军就是他的属军,都算是队友。
论开国战争,不存在功劳甩开李世民几条街的将领,最多只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对而言,李渊这个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毕竟就算是长期坐镇后方的李建成也打过仗,李渊除了起兵那会直接管过军事,其余时候几乎一直是坐在长安城。
长期的功勋积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内外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来看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给李世民的建议:“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杀了李建成,等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扯谈,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李渊,杀李建成是顺带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来,李世民也不可能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只不过会跳过杀兄这一环节,直接逼父,搞不好还能弑君。
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于发动政变,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宫的枪杆子,禁军已为其所用。
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进玄武门只带了十几个人,就凭这十几个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几个人,他是怎么带武器进去的?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收买了守卫,其实李世民不仅收买了守卫,皇宫宿卫也已经成了他的人,在尉迟敬德逼宫李渊那会,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已经听说政变,向皇城发起进攻,《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本应保护李渊的宿卫却跟秦王府的军队联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渊正对着全副武装、一身鲜血的尉迟敬德。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无胜算的事,我们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他在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动作。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经掌控了朝廷,并用最快的速度大换血,同时镇压住关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叛乱。
三个月后,换血完毕,李渊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于年龄,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李世民18岁,参与了其后唐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朱元璋造反的时候,朱棣可能还在地府没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时候,朱棣也才9岁而已,开国战争跟他毫无关系,即便是之后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岁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凤阳体验生活。四年后,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这才开始参与明朝的北方军事活动。
朱棣的军事战果也是很辉煌的,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有影响而已,而且只局限于北方军队,从她日后造反的支持度来看,这种影响并不能让北方军队全都为他卖命,不一起来揍他就不错了。
由于错过了开国战争,朱棣的威信只局限于北方,确切地说,只能让他燕王的属军为之卖命,其他王爷的军队他管不了,宁王的军队还是他骗来的。
朱棣对于南方军队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卫,他是不可能施加影响的,不仅仅是鞭长莫及,还因为朱元璋不是李渊可比。
朱元璋从草莽之中崛起,狠厉杀伐远比李渊这位贵族皇帝要重,为了废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为了给孙子清场,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点手段,乖乖在北平抵御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儿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钟剁了,再不济,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会去冒这个毫无胜算的风险,毕竟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