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鱼的时候,让鱼“呛几口水”的说法有根据吗?
遛鱼的时候,让鱼“呛几口水”的说法有根据吗?
-----
网友解答:
-----
遛鱼的时候,让鱼“呛几口水”的说法有根据吗?其实你能把鱼儿拉出水面来呛水,说明你已经控制住鱼儿,实际上再遛会鱼儿就翻白了,这时才把它拉入抄网。或者直接用手抓鱼也没问题。
让鱼儿呛水,就是使鱼头在水面上下移动,人们说这样可以使鱼儿呛水使其早点翻白投降。其实不然,因为鱼儿本来生活在水里,你将鱼头上下移动,根本就没有使它的力气受损。我们遛鱼的目的,就是消耗鱼儿的体力,鱼已经跟着你鱼竿来了但它还有一定体力。若是这会拉起它的头呛水,搞不好会把事情弄糟,因为鱼儿吃痛会拼命挣扎。
有体力的鱼儿拼命挣扎想逃跑。这样一来,不一定就把线切了,线切了鱼儿自然就跑了:所以说让鱼呛水的方法不可取。既然鱼儿快近岸,再遛两下又何妨,我们钓鱼人要有耐心。也忌讳心急,心急可能把事情办糟。用鱼钩拖鱼儿头呛水,势必会刺激到鱼儿,鱼儿吃痛就会拼命挣扎,这样可能会造成切线跑鱼的后果。熟练的钓手钓鱼,中鱼就有个判断,这鱼有多大自己的线组是否经受得住。
如果判断鱼不大,就可以直接拉上岸,甚至可以飞它上坎。如果鱼儿较大,直接拉回来它会挣扎,这时就要你遛鱼了。遛鱼的目的,就是消耗鱼儿的体力,鱼儿没有体力了自然会翻白,这才是你抄鱼的时机。如果没带抄网,就需要你再遛它一会,等它翻白后再拉岸边用手抓鱼。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
网友解答:
-----
在遛鱼的过程中,先将鱼头牵出水面,然后又故意让鱼头沉入水中,再牵出水面,如此反复,这种做法被称为“呛鱼”。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让鱼呛水的办法快速消耗鱼的体力,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常理和自然规律的。
呛鱼是一种完全错误的遛鱼方法
鱼生活在水中,通过鱼鳃过滤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但是鱼鳃无法直接获取空气中的氧气,这一点与哺乳动物的呼吸方式截然不同。所以鱼只有离开了水才会缺氧、窒息,也就是说采用呛水的办法不可能让鱼感到呼吸困难,当鱼头沉入水中之后鱼反而能够更顺畅的进行呼吸,也能够抓住这一时机恢复体力。
其实只要在垂钓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如果钓鱼人始终将鱼头牵离水面,鱼的体力会很快耗尽。但是如果反复呛鱼,也就是让鱼头沉入水中再离开水面,有可能鱼头一旦回到水中,鱼就会开始新一波的逃窜,这就充分说明了呛鱼是一种错误的遛鱼方法。
两种截然不同的遛鱼方法
遛鱼的根本目的是消耗鱼的体力,让鱼失去挣扎、反抗能力,从而为抄鱼上岸打下基础。鱼咬钩并且随着钓鱼人抬竿,鱼钩刺中鱼嘴,这并不意味着成功,鱼在中钩之后会拼尽全力挣扎,随时都有逃脱的可能。所以钓鱼人必须在确保不切线的前提下尽量缩短遛鱼时间,因为鱼在水中挣扎的时间越长,逃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只有抄鱼进网之后,才意味着成功。
想要尽快消耗鱼的体力就必须了解鱼的身体结构以及生理特点,所以针对有鳔鱼种和无鳔鱼种的遛鱼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针对有鳔鱼种的遛鱼方法我国的淡水鱼绝大多数都属于有鳔鱼种,例如鲫鱼、鲤鱼、草鱼等等。有鳔鱼种能够通过鱼鳔的快速充气和放气来实现上浮和下潜,所以有鳔鱼种在水中的耐力更强,在不同水层中的适应能力也更强。
垂钓有鳔的大鱼时,遛鱼不可操之过急。中鱼之后不能急于将大鱼牵出水面,而是应该首先控制住大鱼,避免大鱼向外逃窜,然后逐渐消耗大鱼的体力,直到大鱼没有了明显的反抗才能尝试着牵鱼出水。
概括来说,垂钓有鳔的大鱼讲究的是进退有据,大鱼发力挣扎时钓鱼人应该适当收力,以巧劲化解大鱼的冲击。当大鱼挣扎力度减弱时,钓鱼人应该充分发力对大鱼形成强有力的牵引,以此来快速消耗大鱼的体力。
针对无鳔鱼种的遛鱼方法无鳔鱼种的数量虽不像有鳔鱼种那么多,但是在我国的淡水水域中也十分常见,例如罗非、鲶鱼、鲈鱼等等。
无鳔鱼种无法通过鱼鳔的吸气与放气来实现上浮和下潜,替代鱼鳔的功能的是一个气腔。和鱼鳔相比,气腔的放气和吸气速度很慢,所以无鳔鱼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水压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在垂钓无鳔鱼种时就必须在中鱼后尽快将鱼牵出水面,由于水底与水面的水压差异较大,所以无鳔鱼会感到难以适应,从而放弃反抗。如果让无鳔鱼长时间潜在水中,便会逐渐适应新的水压,然后开始全力挣扎,这样一来切线跑鱼的可能性就会更高。也就是说,垂钓无鳔鱼种在遛鱼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速战速决的原则,这一点和垂钓有鳔鱼种是完全相反的。
鱼竿调性在遛鱼种的作用
鱼竿的调性在垂钓有鳔鱼种和无鳔鱼种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钓鱼人应该根据所垂钓的鱼种来选择调性合适的鱼竿。
垂钓有鳔鱼种适合用软竿垂钓有鳔鱼种时,遛鱼时间宜长不宜短,所以使用调性偏软的鱼竿更有利于稳定住大鱼的情绪,调性偏软的鱼竿韧性更强,施加在鱼身上的力量更温和,能够避免大鱼受到巨大的外力牵引产生惊慌的情绪,从而发起强烈的冲击。
垂钓无鳔鱼种适合使用硬竿垂钓无鳔鱼种讲究的是速战速决,必须在中鱼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将鱼牵出水面,所以使用硬竿优势更明显。在中鱼之后,只需要将鱼竿竖起,便可以充分利用鱼竿的调性将鱼上顶,一旦无鳔鱼快速浮出水面就基本失去了反抗能力。所以,垂钓无鳔鱼种使用调性偏硬的鱼竿更有优势。
总结:科学垂钓,避免异想天开
以人的思维对鱼的习性做出各种判断,这样的误区在垂钓过程中很常见。例如:很多人认为钩尖必须隐藏起来,否则鱼看到钩尖就不会咬钩;很多人认为大鱼总是喜欢躲藏在深水中,水越深钓到大鱼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只要细心观察,进行对比就能够发现真相。
在呛鱼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只有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才会出现呛水的情况,用人的思维对鱼的习性做出判断,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更是异想天开。
-----
网友解答:
-----
让鱼“呛几口水”的做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尽管这个呛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呛水,但是对溜鱼相当有意义。
我们村一个钓鱼相当厉害的前辈,我以前喜欢跟他去钓鱼玩,他中鱼后喜欢让我帮忙抄鱼。他有一个经验,他说,只要鱼呛三口水,基本就没有力气了,你等鱼三口水的时候再抄。
我就这样看着鱼嘴被拉出水面,吐一次,吐两次,吐三次,果然就不能挣扎了,轻松抄入。
鱼的呼吸需要靠水的帮忙,把鱼拉出一点水面,鱼鳃就不能从水中吸入氧气了,不能呼吸氧气,身体就没有能量了,所以鱼很快就没有力气了。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我现在很少这样溜鱼了,因为这样溜鱼有很大的风险。
鱼被钩刺中后,一定会往深水里面逃,我们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把鱼直接拉出水面,如果直接用大力气把鱼拉出水面呛水,很有可能会断线会脱钩。
而且大力地拉鱼,鱼肯定也会大力地挣扎,会惊窝。惊了窝子是相当影响鱼获的。
我现在溜鱼是先把鱼拉出窝子,然后再慢慢地让它在水里挣扎,不拉出水面,感觉鱼反抗的力变小了,再拉出来呛几口水。
我也是把鱼呛三口水,鱼只要被呛几次,就代表着它们已经完全没有力气了。
-----
网友解答:
-----
这是肯定的。
遛鱼时,让鱼嘴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下,鱼总要呼吸,而鱼呼吸的氧气,来源于过滤水中的氧气,鱼嘴给鱼钩提着,腮如何过滤。
因此,此时的嘴张着,一方面需要保持呼吸,而腮此时没有功能,水只能被吞下肚子,几囗一吞,肚子中都给水填满了,鱼就没有了任何的力气了。
有次在河中钓鱼,钓到一条鲤鱼。当时的钓线是1.5,朝天钩伊豆歪嘴七号钩,这条鱼也是巧了,并不在窝内钓到的,钓鱼过程中,看到窝外一米处有鲤鱼星,于是把鱼竿伸到有星位置,换了一根白虫,静侯二分钟不到,连续发现漂慢慢下沉,我一看鲤鱼上钩了,手上加了一点力量,猛一提竿,钩住了鲤鱼,立即立起鱼竿。与水面形成六十多度的夹角,竿子的最后一节顶在脚后跟,抚着鱼竿,无论鲤鱼怎么像是疯了一样的左冲右突,我始终不动。
足足让鱼忙了二十多分钟,此时鲤鱼好像没什么劲了,只发现一张一合的嘴里总是有水吐出,于是钓线松一点,让鱼嘴的大部分在水下,小部分在空气中,也是经过四五分钟的僵持,最后这条鲤鱼直接飘在水面上,任由摆动。
我一看,现在可以取鱼了,于是拿出鱼护,自己下水,把鱼头按进鱼护的圈中,提了上来。
这条鱼准备放进桶里面时,才发现,桶小了,只能放前半身,立即收竿不钓了,回到家,用药店门囗的磅秤一称,好家伙,十四斤六两。
钓获大鱼,一定要先立起鱼竿,利用竿稍的弹性遛鱼,千万不能形成拨河状态。
只有让鱼多喝水,肚子里面让水充满后,自然就没了力气!
-----
网友解答:
-----
溜鱼呛水那是想当然的说法。
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哪位大师一拍脑袋随口就这么提出来了,然后被他人奉为圭臬,并附加上一整套的歪道理以证明这个说法的正确性。
这不是扯淡么?
其实道理很简单,溜鱼的时候鱼为什么会呛水?那是因为你已经把鱼拉到水面上来了。
你为什么能把鱼拉到水面上来?那是因为在溜鱼的过程中鱼已经消耗掉大量的体力,再也无法和你继续搏斗下去。
你能够让鱼呛水,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已经把鱼溜得差不多了,而不是像某些大师说的那样先通过让鱼呛水来消耗其体力才好溜鱼,谁先谁后的问题,一目了然。
其实正确的溜鱼手法是中鱼之后我们如果确定了上钩的是大鱼,那么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手臂前伸,先把竿子立起来,尽可能的通过鱼竿的弹性化解大鱼的冲击力,消耗其体力,等鱼在水下没力气了再尝试着将其带出水面。至于呛水,鱼都没力气了,还有呛水的必要吗?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南水北调为什么不从黑龙江调水?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