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性来说,《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
从艺术性来说,《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
-----
网友解答:
-----
的确美轮美奂,当然也是被捧上天的。皇上捧兰亭,臣子捧皇上,一捧就是一千多年。
-----
网友解答:
-----
无论从艺术性 ,还是书写性,或者书写的难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随着学书法的进步和深入 ,越能觉得或者分析出《兰亭序》的美轮美奂。或者也能这样说 ,对《兰亭序》的欣赏眼光 ,就能判定一个人书法水平的标准尺度。
举例说明,就拿《兰亭序》文章,第一个字的第一个点,"永字"。就简单一个点来说,看似简单,实际一波三折不认真读帖,学习,还真难学出来。仔细看,王羲之的点,是一个类似于"Z"字形的长菱形的走势。一般我们写的点,就是一个简单的"一顿一勾"的三角形,所以看起来很平淡没有内涵和韵味。如下图,可以实际临摹写一下,没有一定功底,还真一时半会写不到位的。
原来最初我初学书法时,我的老师在课堂上张口闭口都是王羲之《兰亭序》,我看了看,真的看不出他有什么好的,整篇欣赏给人大小不一,乱头粗服,中间还有许多潦草的修改的地方。当时就是这种观念,王羲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喜欢,所以举国上下跟风出来的,有这么好吗?名不副实……
当时心目中最好的书法就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堂堂正正,一派清爽,一番大唐盛世气息。
可是过了多年后,当我临过了许多大师级的古代优秀法帖,再临《兰亭序》,还有王羲之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才发现王羲之笔法的深不可测,博大精深,特别是一笔一划皆有来历, 细小如丝的牵丝连线,都让人眼前一亮 ,出乎意料之外的标准美的极致没一个切笔入划,自然而然,真如古人形容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打个比方,有些笔法结构难度很高,就像柔术杂技运动员,他却完成的严丝合缝,用笔不夸张不欠缺,惊为天人所书,所以才被冠以"书圣"。
经过读帖揣摩,发现原来无论欧阳询,赵孟頫,颜真卿,褚遂良甚至延续到王铎,米芾,笔法都是来自于王羲之兰亭序和圣教序,只不过各自从自身特长喜好出发,各取所需,进行了变化,错位,欹侧跌宕的再创新,从而独门立派,彪炳史册。
这么说吧,我们常说一句"青出于蓝胜于蓝"。但是书法方面,书圣王羲之则是一步到位,而达登峰造极之境地。达到了后代永远无法无法逾越的高度,就像珠穆朗玛峰,群山只有仰望 无法企及。
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后代所有耳熟能详的大家如"颜柳欧赵",都只是青出于蓝,只在王羲之的"蓝"里面汲取了一点诀窍和笔法,然后发扬光大,从没有人能涵盖超越王羲之。正如明代大书法家项穆总结的一段话,翻译过来意思是:智永,虞世南得其宽和之量,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褚遂良得其郁壮之气,颜真卿,柳公权得其庄毅之志,张旭 怀素得其超逸之兴,孙过庭得其逍遥之趣等等。
某种程度上说,无论王羲之书法, 还是《兰亭序》法帖都堪称中国书法的母体和根脉。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对书圣《兰亭集序》评价最高的当属唐太宗,谓其字有“虎卧凤阙,龙跳天门”之势,玩之爱不释手,观之“似奇反正,平则有险,气势如虹”;我有次细观似乎有“流水潺潺,仙子翩翩起舞弄清影”的妙境,可能书圣写《兰亭集序》时在想哪位美女,故此整体有“佳人跃然而出”的画境,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笔意”,兰亭集序的字体奇特,每个字仿佛在方寸之地腾挪跳跃,又与其他字互为一体,此中神韵只有真正的书家才能领悟!
-----
网友解答:
-----
《兰亭集序》被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唐太宗最爱,相传唐太宗死后,兰亭真迹也随之陪葬,后被人盗走,流落民间,被清乾隆皇帝收藏。乾隆皇帝死后,传说真迹一直被保藏于昭陵。现在大家所临的范本,是冯承素的摹本。
艺术审美不是千年不变的,当时是美轮美奂的艺术,但随时光沧桑因时而变,距今已近一千五年的岁月。给书法欣赏带来的是审美上的疲劳,在我以为,已经是“俗书”了。
晋人(得笔)的楷模,天天看,一代代人相爭嚼爵,无休止的重复临摹,什么山珍海味也会觉无聊。特别是一代代平庸俗手,王羲之的雅气沒学到,把王的俗气给学足了,这样造成的平庸,迂腐,媚俗,浅滑的东西作宝贝去写,也是一种弊端。
在余以为,《兰亭集序》已经是俗书的代表。长期的临下去,大字不能写,只是写写手卷,小字情趣,没多少新意。由于长期的审美习惯,造成审美狭窄标准,单一的美学取向,给书法界学子造成的美盲。当然,我只是点出学《兰亭》带来的负面。至于正面的,我就不说了。
-----
网友解答:
-----
从古至今,《兰亭序》的真实性确实曾被质疑过,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上世纪七十年提出了《兰亭序》乃是伪作的说法,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兰亭论辩”。但是《兰亭序》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它的艺术性从来没有被质疑过,即使是郭沫若。
为什么有人不信《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造成的。因为,一旦被认定《兰亭序》是伪作的话,相应的艺术价值肯定受影响。
说《兰亭序》是被捧出来的,真是一种前后矛盾的无稽之谈。《兰亭序》被追捧是事实,王羲之的书法被追捧也是事实,反过来我们来想一下,为何王羲之的书法和《兰亭序》被追捧呢?不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为何会在将近2000年的历史时代中一直被追捧?
王羲之的书法自古被尊崇
现代很多网上的人不懂书法,乱喷一气,说王羲之的书法纯粹是被李世民捧起来的,其实没那么好。这些人真的是拿无知当个性,殊不知,王羲之的书法在他在世时已经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很多人愿意花重金求购他的书法。
他去世之后,历代帝王无不花费重金于民间大肆收购王羲之的书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不是张嘴就喷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羲之的书名才能代代相传,不然李世民吃饱撑着非要捧王羲之啊。是先有了王羲之的书名,才有了后世的李世民的追捧,而不是因为李世民的追捧,才有了王羲之的书名,这个逻辑顺序不能搞错的。
《兰亭序》是当时王羲之与众多的魏晋名流雅士,与兰亭修稧事时的一次集会时所作。参与集会的是有谢安等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如果王羲之不是因为书法好,为何会让他来写序呢?
《兰亭序》符合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兰亭序》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呢?是因为《兰亭序》符合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到: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古人认为书法不仅仅就是书写,更是通过这些墨迹线条来体现书家的学识、修养、情愫等,这些是书法作品的“神采”,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神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幅作品“神采”好,笔墨线条的“形质”又好,这就是好作品,完全可超越古人。但这样的作品很难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做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才行,这种境界可谓“求之不得”。
而《兰亭序》就是符合这种“境界”的作品中的精品,羲之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心情畅然,又有点微醉。所以当他写完《兰亭序》之后,后来又重写了几遍,都达不到当天的那种状态,也写不出当时书写的“神采”。所以练他自己都觉得《兰亭序》是他自己作品中的精品,后来就让家人珍贵保存下来,后来才有了后面关于《兰亭序》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单独从技法上来看《兰亭序》,笔姿变化多端,笔力劲健却蕴含于内,不去故意外耀挣折之险。用笔中锋与侧锋并用,相互生发,转换灵活。侧锋取妍,圆润相生;中锋取劲,骨力十足。运笔流畅而匀和,不激不历、不迟不涩,笔势含蓄。结字形态攲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虽有雕琢,却能不露痕迹。
所以,自古以来,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确实争论不休,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从未有人质疑。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