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十年前考上中师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于现在哪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
网友解答:
-----
我老婆当年高考成绩够省属师范大学,但是不愿当老师选择了一所中专学校。
我们当年一般是初中毕业考中专学校,毕业就能分配,所以初中成绩好的才能上中师,一个班能考取三四个吧。考得少一般能记起来,一个师范,一个卫校,一个代培工业学校,一个农机学校.大概就是这些吧!这些孩子现在都是教师公务员,在各单位都是老油条了。
上高中的也没几个,其余的都在家务农,有条件的上班打工.
-----
网友解答:
-----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发言权。但是前段时间,表哥看过中国教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半边天空!如今他们过得好吗?》里面有一个答案: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
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选择上中师,除了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表哥身边也有当年“中师”毕业生,有事会聊起上学那些事,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在现在看当年不如自己的学生读高中,然后读大学甚至研究生,可以看出如果当时的中师生放在现在最起码考个研究生不成问题。当年的中师生现在基本还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安贫乐道,每月拿着不高的工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书,育好子,或得以认可被重用,成为校长,教育名师,或恬淡虚无过生活。
您是否是当年的“中师”生,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再次向“中师”生致敬!
-----
网友解答:
-----
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就说明题主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或者本身就是那个年代的师范毕业生,来头条找找感觉。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时间再前提几年,不仅仅局限在正好20年。
那我来说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作为农家子弟都是急于换成城镇户口的,这叫跳农门。
跳农门的途径,当时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接班,第二种当兵,第三种升学。
升学的话,又分考大学和考中专,中等师范。
接班,只有父辈是做非农业工作的,才可能有机会接班跳出农门,比如说父亲在铁路上班,子女就有一个可以在其父退休时接替着去铁路上班,这可是相当牛气的事,子女多的,甚至为接班闹意见。
当兵的话,只有转干才能跳出农门。
升学这条途径,最不好走,那个时候大学招生很少的,一个县区,每年高考也就几十人能升入大学。那时候复课生很多,为了升学,有的考生甚至复三年功课或是四年功课!
因为高考的不易,所以学生特别重视初中的机会,也就是考中专和中师的机会。当时初中毕业生,通常是这样分流的,中考成绩最好的去了中专(当然去一中的也有);中专去不了的,或是不敢报考的,为了稳妥,就报了中等师范,这些人是完全能够去本县区一中的,为了及早脱离农业户口,所以选择了中等师范学校;其他考生,基本上就是去高中,或是初中毕业以后辍学了。
中专和中师的招生名额是很少的,通常全县区不会超过50人,所以从这点上看,如果抛开其他因素,那么这些人可以等同于现在每个县区高考的前几十名考生。当然,其实到高中,每个人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假定没有变化的话。
由此可见,在当时考中等师范,是非常不易的,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别小看我们中师生,放在现在,也相当于上个211!”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我是这批学生的直接见证者,二十多年前在一个乡镇的重点初中上学。
当初,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城乡小学任教,便意味着直接有了铁饭碗,这是多少农村父母眼中的好工作。孩子上了这样的学校,是多少父母眼中的荣耀。
想当初我们班上只有第一二名才能考上中师或中专。在现在看来,报中师和中专这样的志愿不亚于现在学生眼中的清北和教育部十所高校。
这一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同龄人眼中都是佼佼者。
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父母说报个中师吧,直接就是国家户口,我坚决地否定了,是因为按我当时的成绩,根本考不上。不想补习,才上了高中。
当时不少农村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了考中专和中师,不惜复习一年又一年,都觉得是获得工作的最便捷的途径。因为如果上大学,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七年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国家户口可以解决。
现在回头看,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是人才,到哪里都能茁壮成长。
现在的这些同学,或是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是成了同行中的精英,或是自己学习,拿到了研究生学历。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我应该很有发言权。
其实,如果把“二十年前”改成“二十多年前”的话,这个问题更有价值。
因为二十年前是1997年,这个时候,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势微,生源质量较之前的十多年大幅下降。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也正是从1997年开始,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
而在之前,能考上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真正的学霸。放在今天,考上一本应该没问题。
下面说说笔者自己的经历:(仅是举例,不是自夸,勿喷!)
我1991年初中毕业,中考成绩是全区三所初中的第一名,总分比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高了整整70分。而当年我们学校考上县一中的,也仅有一人。
按政策,我有三种选择:市重点高中、县一中、中等师范学校。
母亲说:你身子骨弱,读高中的话,万一将来没考上大学,只能回家务农,还是捧只铁饭碗稳当些吧?
我只知道,读了师范,可以转户口、吃国家粮。至于以后会当一辈子老师,那时似乎没想过。
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进师范的第一年,粮票取消了;毕业后,农业税取消了;再过两年,非农户口也没用了。
附着在中等师范这张文凭上的、所有令我向往并引以为荣的东西,转瞬间黯然失色,变得毫无价值。
1994年,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月薪只有380元。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跌跌撞撞地被裹挟进命运的洪流,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
期间,也有过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我能及时进修高一级文凭,就可以参加公务员选拔;如果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辞职去沿海发展,应该也能找到份不错的工作;如果能看准一个方向,比如写作,然后付出二十年努力,应该也能有所成就。
可是,因为惰性,也因为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因为缺乏远见,我错失一切。
当年一个班的师范同学,有的考上了公务员,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有的改了行,薪水高、工作轻松;有些去了沿海发达地区,日子也过得不错;还有一些在学校成了领导层。只有我,仍是一介布衣,一个手捧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
像我这样的中师毕业生,在师资匮乏的年代,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拿着极低的工资,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支撑起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半辈子的青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等师范学校已完全被高等教育代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新进入教育行业的的年轻老师,至少都是本科毕业,学历上彻底碾压我们这些当年的中师毕业生。不过,若论基本功及个人综合素质,却未必能强到哪里去。
能看到这里,你我就是有缘,“关注”一下,我们就是朋友啦!
------------------
推荐阅读:
川渝地区短短一周发生十多起山火自燃事件,是“人为”还是天灾?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那秦国爵位含金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