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家最可能被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中贾家最可能被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从政治上讲是站错了队。从自身上讲是家族没有人才,大家都忙着腐败。应付不了内外的各种风险
-----
网友解答:
-----
贾府的兴亡全靠着林黛玉的支撑,她活贾府荣,她亡贾府败!林黛玉一死,贾府就被抄家,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必然关联。其实,贾府在林黛玉死亡之前就已经有了败落的迹象,只不过就是靠着林黛玉在一直苦苦支撑。也可以说林黛玉之死,只不过为贾府之亡提前敲响了丧钟而已。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请听百味给您详细道来:
有的朋友问了:林黛玉在贾府灭亡中真的起着决定性作用吗?
我告诉您: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为什么呢?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讲林黛玉的家庭背景:
朋友们,大家可不要小瞧林黛玉,人家可是一位侯门千金、探花之女。
林黛玉的父亲林名海,祖籍姑苏,乃是前科的探花。前科就是上一科的意思,后来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那为什么又叫“探花”呢?“探花”就是“进士”在殿试中考了第三名的称谓。
殿试考试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榜眼”,这一、二、三名“进士”合称为“三鼎甲”。
“探花”是个什么文化水平呢?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高考中全国排名第三的考生。
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探花”的文章虽不是第一,但相貌一定要胜过状元。
所以说林如海能考中“探花”,也恰恰证明他的容貌非常出色,否则他也生不出美若天仙般的林妹妹。
再说这“海兰台寺大夫”这是个什么官职呢?
在汉朝时叫做“兰台令史”,“兰台”是指档案典籍库,是史官修史的地方,也就是负责典校文字的官,这也是最有文化的人才能干的工作。
“海兰台寺大夫”在历代有从三品、正三品不等,其级别也是在六部尚书之下。
然后林如海出任“两淮巡盐御史”,就是巡查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各州府的盐业监察御史。
除了巡查盐业外,还有替康熙收集情报之责,也是皇帝的耳目。
朋友们,虽然巡盐御史只是个七品的小官儿,但权力却不小:
一是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由康熙钦点的,他去苏州那叫钦差,是作为皇帝的代表;
二是林如海从最高等级的文化岗位转到最重要的经济岗位上,说明康熙对林家的一种认可。
所以说林黛玉乃是侯门千金、探花之女,其家经济实力自不必说,就连当下的扬州,仍保留有林家的盐官府第花园,其豪华程度令人咋舌。
其实“林如海”这个名字大有来历:
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有的朋友问了,什么叫“表字”?
“表”是在旧时人除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所以“表字”就相当于对大名的注解。
按照脂砚斋《学海文林》中的解释:“林如海”之名应该是“书林如海”之意。
那么,有的朋友又问“脂砚斋”又是谁呢?
她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解者。
据《红楼梦》爱好者和一些专家经过最终论证,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妻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名字:“脂”即脂粉,代表女性;“砚”即砚台,代表文人,在古时多指男性;“斋”即书房和学舍,一般多指作学问的地方。
“脂砚斋”的这个名字很有寓意,意思是说一男一女共同作学问的地方,不难理解与曹雪芹一起做学问的女人就应该是她的妻子。
林如海的名字也是大有寓意的:“林”字代表着书香世家的出身以及超群的才华,用“书林如海”来解释确实恰到好处。
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朋友们,绛珠仙草实际上就是“人参”,也就是说林黛玉其实就是“人参精”。
东北的朋友都知道“东北三宝”就是:人参、貂皮和乌拉草。
那么曹雪芹将林黛玉设定为“人参精”也是另有深意的,其实就是暗示我们:林黛玉来自东北。
又因东北是满清的发源地,这又进一步暗示着《红楼梦》和满清的发源地有关。
那么“林如海”,按其字面理解,应该是取自“森林如海”之意,这也正暗示着东北的林海中有“人参”。
曹雪芹通过将“人参”和“森林如海”组合在一起,来暗示《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东北满清的发源地,也就是说《红楼梦》讲述的是满清皇家之事,并非曹家之事!
朋友们,在这里我再跟朋友们讲点儿题外话:
首先给大家讲一下林黛玉为何到贾府?有以下几个原因:
林黛玉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所以林黛玉就是贾母的外孙女,是贾赦、贾政的亲妹妹,又是贾琏、贾宝玉、元春、迎春、探春等人的亲姑姑。
因此黛玉与贾家人都有血缘关系。除了贾宝玉外,林黛玉是唯一被贾母称为“心肝肉儿”的人。
林黛玉母亲贾敏不仅是贾府众兄妹中最小的,而且也是贾母亲生儿女中最小的、唯一的女儿。
另外再加上我们可以通过林黛玉出众的才华容貌可以看出:贾敏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
不然,贾母也不会把自己最宠爱的女儿许给祖袭四世列侯的探花林如海。
显而易见,林黛玉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早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外孙女。
但朋友们,贾母如此喜爱黛玉也是另有原因的,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一一表述的。
一、林家中无人照料黛玉:
因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幼年丧母,林父一直忙于公务,无瑕照顾她。
黛玉母亲临死之前对林父做了交待,深恐爱女受后母之虐,只有放置在自己的母亲家中才能得以安心。
再加上林如海深知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自己一旦撒手西归,丢下父母双亡、并且年幼的黛玉甚是放心不下。
再加上外祖母贾母甚是想念黛玉,所以就将她送到贾府寄养。
二、贾母对黛玉的“喜爱”也是别有用心:
贾母收养黛玉意在林家的巨额财产:带黛玉回府是假,接收林家的财产是真。
后来林如海病重,贾母连忙派贾琏带着黛玉去扬州,并嘱咐贾琏:一定要将黛玉带回。
贾琏不仅把林黛玉带回来了,而且把林如海的遗产也全部带回来了。
林如海就只有林黛玉这么一个女儿,他死后,家里所有的东西当然都是留给了林黛玉。
而林家这些东西:可以说是遗产,也可以说是为林黛玉准备的嫁妆。
如果不带回林黛玉,外祖母贾家是不可能染指林家的巨额财产。只有将黛玉留在贾家,林家的巨额财产才能悉数落入贾家手里。
林黛玉带回贾府究竟有多少钱?
按照贾府出嫁女儿陪嫁的惯例,探春出嫁时,就已经有败落迹象的贾府,尚且为她准备了近万两银子作为嫁妆。
而贾敏又是贾母的掌上明珠,当年被贾母宠爱得不得了,否则选择女婿时也不会找探花郎林如海。
所以对于贾母的心肝宝贝儿贾敏,出嫁时又正值贾府鼎盛时期,贾母自然会给得更多,估计给她的嫁妆肯定是探春的二、三倍。
别的不说,单单这笔陪嫁的银子留给林黛玉,也足够她在贾府生活二、三十年都可以衣食无忧。
再有,大家请别忘了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谁?他不仅是朝廷的探花郎,而且还官至扬州巡盐御史。
大家可以想一想古代的扬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全中国最富庶的地方。
再有,古代最富得流油的官又是什么官?那就是负责管辖盐铁的官员。
林如海在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担任最肥的官,而林黛玉作为四代列侯以及肥缺巡盐御史的女儿,谁要是说没钱,就连鬼都不信。
所以,林如海留给林黛玉去贾府的钱,我估计至少也得有几百万。
可以说,林黛玉在贾府中的个人小金库,简直无可比拟,足够她挥霍一辈子了。
所以,我分析林黛玉从林家带入贾府的田产、房产再加上白银,绝不会是一、二百万银两那么简单。
最后我给大家讲讲贾府被抄家到底是咋回事?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林黛玉之死正是导致贾家被抄家的主要原因。
其实贾母的原型就是康熙皇帝的奶娘孙氏。她的儿子是跟康熙一起长大,在康熙早期夺宫的斗争中也是出了很大力的。
康熙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后不久,就让奶娘孙氏的儿子去了南方,做了江宁织造。
其实贾府的原型就是江宁织造府,而康熙就是他们坚实的靠山和后盾。
康熙死后,雍正登基就开始不太待见他们了,真可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一上任后就开始追缴国库亏空之事,而康熙六下江南有五次都是由贾府负责接待工作。
而贾府以为动用国家的银两用在康熙身上没事,顺便也能从中捞取很多油水。
但此一时彼一时,雍正从林黛玉进贾府那时就已经开始削弱贾府的权利了。
因此贾府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向衰败之路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林黛玉的家产,才能让贾府有苟延残喘这么多年。
“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贾府在抄家前真实的写照,贾家所有人都沉迷于享乐之中。
贾府中有权力的贾珍、贾政、贾赦等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昏昏噩噩过日子才是他们真实的状态,他们没有一个人认真思考过贾家将来的前途问题。
而贾母和王熙凤等贪图享乐、好大喜功,用大量的钱财为代价,维持着她们日常奢靡的生活。
贾府中下一个阶层,比如像邢夫人和赵姨娘等人,天天在算计着自己能得多少好处。
我再给大家举几个贾府奢靡生活的实例:
比如贾府几乎“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餐桌上的佳肴美味每天都有新样式;贾母和宝玉的衣服都是专门手工定制的精品;贾府人员出行时的车马都可以占满整条街道。
还如:贾母喜欢玻璃炕屏,过生日时粤海将军就给她送来一副。
但贾母又是极好面子的人,当粤海将军过生日或家中有什么要事时,贾母必须要还送些价值不菲的礼品,这也都是要花费许多真金白银的。
再如:贾母喜爱洋货,不但自己追捧,而且还将洋货在全府里大肆使用。
你像贾宝玉房里摆放的全是玻璃机括,王熙凤抽的雪茄烟丝都是从南洋运来的……。
朋友们,贾府的生活到底有多富贵,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贾府看似繁荣富贵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财务债务,只是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才会爆发。
其实,贾府的体面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贾府不懂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终于从经济问题转向了政治问题,真正处于飘摇欲坠的处境,所以说贾府的败落也是命中注定。
林黛玉之死才是贾府被抄家的真正问题:
林黛玉远嫁北静王府,作为皇帝逼迫贾家的关键一步,黛玉死后不论从经济还是政治方面来说,都是贾府被抄家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贾府被抄家的真正原因如下:
其一、《红楼梦》中有一句判词:
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这句话里暗示了林黛玉的名字,而“枯木”又暗指黛玉之死,又与“玉带”二字隐喻的皇权有关。
《红楼梦》第十六回记载:贾宝玉从北静王那里得了一串鹡鸰香念珠转赠林黛玉,被她丢在地上:“什么臭男人戴过的,我不要它”。
朋友们,这串“鹡鸰香念珠”可是皇帝赐给北静王的。
北静王将御赐代表兄弟之情的礼物送给贾宝玉,也恰恰证明他不再将皇帝放在眼中,开始拉拢贾家结党营私。
贾家也在雍正的逼迫之下生出了异心,贾家既然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就别怪雍正不客气。
而贾家与北静王勾结,也是雍正不希望看到的事情,贾家也势必成为雍正的敌人。
还有,《红楼梦》中贾元春判词图画:“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串香橼”,这也为贾家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朋友们讲解一下:
“弓”字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代表着无比至上的皇权;
贾元春的容败来自皇帝,雍正可是掌握着生杀大权。
第二、代表着军事冲突;
以北静王为首的四王八公,手握军权与雍正形成对峙之势,雍正如何能容他,所以势必会引起冲突。
第三、代表“鸟尽弓藏”。
四王八公世袭富贵为皇帝所赐,如今他们怀有不臣之心,雍正岂能不能坐视不管。
双方一旦撕破脸皮,撕毁承诺,雍正为保皇权安稳,必然削藩夺爵,必定会“飞鸟尽良弓藏”,大开杀戒。
朋友们,其实从《红楼梦》第八十回后,雍正开始对贾家发难,开始步步紧逼:先是贾宝玉逢冤受难,然后是林黛玉和贾探春被迫远嫁异国。
而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之后也看清了整个局势,对贾府极为不利。
接下来林黛玉泪尽而亡,林黛玉一死,贾府也失去了林家的庇护,而北静王更不会为了死去的林黛玉而护贾府周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贾府自然会一败涂地,最终树倒猢狲散,人财两空。
其二、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都知道林黛玉经常吃的一种药叫做“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前世就是一株“绛珠草”,后来修炼成了人形。
因此“人参养荣丸”中的“人参”就是代表着林黛玉,而贾家正好是荣国府,“人参养荣”的意思就是林黛玉养活了荣国府。
所以林黛玉一死,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养护贾府,所以贾府很快就被抄了家,彻底败落了。
写在最后:
贾府被抄家之后,府中那些女子们的命运是非常惨的,要么被变卖,要么是陷入牢狱被人们欺凌。
朋友们,贾府落败坍塌的导火索也正是这种长期崇洋媚外的畸形消费所造成的,再加上林黛玉之死,最终导致了被雍正抄家灭亡。
-----
网友解答:
-----
感谢您的邀请!
贾府为什么被抄家?贾府被抄家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有两个,一是元妃死后在后宫没有了内应,另外一个是因为贾府过去干的例如王熙凤放高利贷、贾琏再娶尤二姐、尤三姐自杀、贾珍聚赌、贾赦杀石呆子等坏事被倪二抖了出来。
但根据刘心武老师的判断是这样的,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在八十一回以后,他会写到皇帝对荣国府、宁国府的打击。有人说高鹗他不是也写了吗?高鹗写了皇帝下令查抄贾家,正面写了抄荣国府,也交代了宁国府被抄,特别是贾赦住的那个院子被抄。但是高鹗关于宁国府、荣国府和贾赦获罪的那些具体的交代,总体而言,是不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
你如果熟悉高鹗的续书的话,你会发现,高鹗把贾赦的罪定得最重。贾赦两宗罪,一个是他私自结交外官,他和平安州的节度私自来往。在清朝,尤其在康雍乾三朝,这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高鹗这样写是有根据的,他是根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伏笔写出来的。前八十回,你记不记得在关于尤二姐、尤三姐的这段故事里面有一笔交代啊?为什么王熙凤能够到花枝巷去把尤二姐骗到荣国府?贾琏当时不在,贾琏到哪儿去了?贾赦派贾琏到平安州去找节度,所谓去办事,去的时间还比较长,有半个月。
这笔交代,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让贾琏出差,好让王熙凤从容地将尤二姐“赚入宁国府”,遭受折磨后“觉大限吞金自逝”,同时也确实是埋伏下一个伏笔,你一个京城贵族,你居然私自派你的儿子到平安州,去跟皇帝外派的官员之间去发生关系,这是触犯王法,早晚会发作招祸的。因此高鹗他写贾赦因为这个事惹得皇帝生气,皇帝就派人来抄家,他这一点应该说写得合理。
那么在高鹗的笔下贾赦还有一宗罪,叫做恃强凌弱,他强占民户手里的财宝。贾赦知道有一个破落户叫做石呆子,这个石呆子虽然家境很贫寒了,但是他收藏了很多古代名画家、名书法家绘制的古扇。贾赦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就想霸占这些古扇。他借贾雨村的力量,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以后,到京城当官,就到贾府去联宗,他虽然也姓贾,跟宁荣二府其实并没有可以查证出来的血缘关系,就因为当时宁荣二府有势力,贾元春在皇帝身边得宠,贾雨村就跑去攀附,跟贾赦、贾政、贾珍打得火热,每次到了荣国府,还一定要见荣国府未来的继承人贾宝玉。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就利用手中权力,把石呆子抓起来,说他拖欠官银,因此没收他的财产,将财产归官,石呆子那些珍贵的古扇,就给抄没了,抄没以后,贾雨村就拿去献给贾赦。这当然是一个很恶劣的行为。在清朝虽然这些贵族、富豪经常做这种事情,但是按当时的大清律,起码从法律条文上看,这也是不对的,构成一宗罪。
贾赦侵占石呆子古扇这段情节,是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写的。他没有正面去写,这段故事也没概括到回目里。他是侧写的,但是非常重要。是在第四十八回,那一回写到薛蟠想调戏柳湘莲,柳湘莲不干,把他给打了,打伤以后,他就回家疗治。早在更前面,写宝玉挨打,书里面就有一个细节,就是因为薛家是替皇家采买东西,包括采买药品,所以手里有非常好的棒疮药,薛宝钗去探望被打后的宝玉,用了什么样的肢体语言呢?她手里托着一个药丸,就是专治棒疮的。薛蟠被打了,他家里的棒疮药当然就要拿出来用,那么就有另外一个人到他们那去讨要棒疮药,谁呢?是平儿。平儿为什么去薛家要棒疮药呢?一来知道薛家有这种特效药;二来,平儿跟薛宝钗讲了情况,说我们贾琏二爷被打了,为什么被打?就是因为开头贾赦是让贾琏给他把石呆子的古扇弄来,贾琏没弄来,贾雨村通过手中的权力,制造冤狱弄来了,于是贾赦就质问贾琏,说人家怎么就弄来了呢?贾琏虽然也是个很糟糕的人,可是在这件事情上,他多少有点儿良心,就说为这么点事儿,把人家弄得倾家荡产也不算什么能耐。贾赦一听气坏了,不知道当时操起个什么东西,把贾琏给打伤了,需要治棒疮,所以来问薛家索要。平儿还对薛宝钗这样骂贾雨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高鹗的续书里面,他交代贾赦的两宗罪最后都被人检举揭发,惹怒了皇帝,所以导致了抄家。
高鹗写宁荣二府被抄,正面写到荣国府,侧面写到宁国府。宁国府被抄以后,尤氏及贾珍的姬妾,包括贾蓉续娶的媳妇,全都没有地方呆了,只好哭哭啼啼跑到荣国府来借住。宁国府贾珍为什么被抄呢?高鹗的写法非常可笑。怎么可笑呢?他说皇帝抄贾珍是有三宗罪。第一宗,强占良民妻女不从致死。话说的很严重,其实指的是尤二姐之死。那么大家仔细想,是谁偷娶了尤二姐?不是贾珍,是贾琏,是贾琏包养二奶,包养的空间是在宁国府里面吗?不是。当然也不是在荣国府里面,是在花枝巷。后来尤二姐就被王熙凤骗到荣国府去,遭受迫害“吞生金自逝”,就是梗着脖子把金块吞进去,那种自杀的方式很惨。就算贾珍有责任,贾珍也顶多是个胁从犯,主犯应该是贾琏,这宗罪应该算到贾赦他们那一房。可是高鹗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说贾珍获罪,第一宗罪就是尤二姐的事儿。尤二姐的事儿当然后来闹得很大,闹得很复杂,因为王熙凤当时觉得自己很有权势,为了让贾琏难堪,让尤二姐的地位受到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她就唆使她的亲信仆人旺儿,找到当年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让他出面去官府告贾琏,说尤二姐原来是跟他订婚的,贾琏强娶是违法。其实贾琏偷娶尤二姐之前,尤家是跟张家解除了婚约的,张华在字据上划过押,也拿了退亲的银子。张华开始不敢去告,那时王熙凤气粗,让旺儿跟张华说,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没关系,那时候她只以为贾元春在皇帝身边得宠,官府都得听她摆布,只图闹得贾琏没脸、尤二姐无容身之地,她不去考量以后会不会给自己惹出祸端。权势正旺的人总是根本不把道德法律放在眼里,但是在权力斗争当中,你的对立面,却会利用所谓王法,来弹劾你,你的权势走下坡路了,那就更会有许多人以冠冕堂皇的道德、法律的名义,“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这是后话。当时,王熙凤指使旺儿,旺儿再唆使张华,跑到官府去告,闹得沸沸扬扬。后来张华觉得官司闹大了,害怕,就逃跑了,王熙凤还指使旺儿去追杀灭口,旺儿由于良心未泯,没有下这个狠手。这个事儿到后来,贾家的对立面,政敌什么的,就给告发了,皇帝肯定震怒,责令追查,当然是一宗罪。可是这个罪,大家想一想,应该是贾琏、王熙凤的罪,但是高鹗写得很滑稽,他却把它说成是宁国府的罪,贾珍的首罪。
还有一宗罪,我不知道高鹗是怎么想的,他凑不出数,乱凑。说尤三姐死了以后,私自掩埋,没有报官。尤三姐自刎而死。她是自杀,自杀以后就掩埋了。他就说现在皇帝来追究了,怎么没报官呢?你没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就私自把她掩埋了,违法。就算当时贾珍做了这么个事情,这算多大的罪?更何况尤三姐自刎和贾珍真是没多大关系。尤三姐暗恋柳湘莲,贾琏知道以后,就帮着撮合这个婚事,最后柳湘莲反悔,尤三姐就用柳湘莲的鸳鸯剑自刎了。经办掩埋尤三姐的应该是贾琏。硬把这么一条罪名也搁到贾珍头上,更加滑稽。
那么第三宗罪,是引诱世家子弟聚赌。贾珍召集世家子弟赌博,这种情形,在前八十回里是写到过的,在第七十五回,你会看到,他召集一些世家子弟聚赌。但是大家想一想,第七十五回写世家子弟聚到宁国府赌博的原由是什么?是为赌而赌吗?不是。当时贾珍在天香楼下设了一个箭道,组织世家子弟在那里练习射鹄子。按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要说贾珍有罪,这才应该是最严重的一宗。但是高鹗很奇怪,他不提习射,只说聚赌,而且他通过书里面薛蟠的堂弟薛蝌,去向贾政汇报,把皇帝下令查抄宁国府,贾珍犯的罪,召集世家子弟赌博这一宗,放在最后,并且特别说明“这款还轻”。我认为高鹗是成心这么写。他和程伟元攒出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前面的第七十五回,也没有删去曹雪芹写下的贾珍聚众习武的那些文字,在曹雪芹的构思里面,贾珍他聚众赌博是一个掩护,实际上他是聚集政治上的一派势力在他家习射,是要准备实施一些武装行为,这个武装行为是针对他们的政敌的,实际上也是针对皇帝的,是弥天大罪。可是高鹗续书,却把这一条轻轻抹去。他说贾珍有三宗罪,第一宗与尤二姐有关,第二宗与尤三姐有关,第三宗最轻,是聚众赌博。高鹗这样续,公然违背曹雪芹前面的伏笔,是在掩饰什么?实在令我生疑。
那么有的红迷朋友听到这以后可能有点儿不耐烦,说你老说高鹗这也不通,那也不通,就你通。不说别的,就说贾家的罪,贾政他总没罪吧!因为高鹗正面描写了荣国府被抄,贾政正大宴宾客,抄家的就来了,贾政非常狼狈。但是贾政很无辜。抄出的东西,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违例的一些用品。当时皇家有规定,你到了什么级别,你才能用什么东西。他们家抄出一些违禁的用品,那么这个不是抄家的原因,这是抄家的一个成果。还有就是从贾琏、王熙凤的住处抄出借券,就是王熙凤她私下放高利贷,违例取利,她违反当时有关放贷的那些“例则”,她放的是超过法定限度的高利贷。但这不是贾政做的事,而且抄出以后,当时贾琏就跪下承认了,说这跟我的叔叔没关系。而且这也是一个抄家的成果,而不是抄家的原因。在高鹗笔下,贾政很清白。所以有的读者,到现在一直有一个印象,就是说这家人都很糟糕,按照当时皇帝的标准来看,只有贾政是很正派的一个人,他应该是无罪的。高鹗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写,引导读者顺着这个思维定势往下想,说你看荣国府多冤枉,最后通过北静王的维护,贾政自己表现得也很好,皇帝就不但原谅了他,也原谅了贾赦,原谅了贾珍,贾家最后就不但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还往上提升了。
贾赦的罪最严重,贾珍的罪开列出来算不了什么,可是宁国府被抄得很惨,贾政所在的荣国府是被牵连受一场虚惊,这是高鹗续书对贾家获罪的写法。
那么现在我要很郑重地告诉你,贾政在曹雪芹的总体构思里面,在皇帝面前,他不但有罪,而且罪行越查越严重。有的人会问了,你说贾政的罪很大,根据是什么?那我们就一块儿对前八十回进行文本细读。在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心气不顺,因为她小姑子惜春跟她闹,从惜春住处出来以后,她就想到王夫人那里歇会儿,再说她是王夫人的一个晚辈,应该去问安。这个时候跟随她的老嬷嬷就跟她悄悄地说,说了什么?有的读者看得不仔细,哗啦哗啦一翻全过去了,其实这块儿您应该细读。老嬷嬷就悄悄地汇报,说奶奶别往上房去,这个上房指的是荣国府中轴线建筑群的那个荣禧堂,那个空间叫上房,就是贾政和王夫人住的正房。说那儿有甄家的几个人来,不光有人来,还有东西,不知道是做什么机密事儿,奶奶去了恐不便。江南的甄家,和贾家是老亲,实际上在小说里面,甄家是贾家的影子,大家如果读得更细的话,就会发现,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抄到贾探春那儿,贾探春当时很生气,说你们今早议论甄家的事儿,甄家先自己抄家,后来你看,甄家就被皇帝抄了,可知这样的大户人家一定是先窝里斗,先自己杀起来,外面再杀进来,最后灭亡。那么尤氏听到这个话以后,是不是非常惊讶呢?不是很惊讶。尤氏就回忆起来了,尤氏就跟他们说,昨日你们爷——尤氏称贾珍为你们爷——说贾珍看了《邸报》,《邸报》是当时官员之间流通的一种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皇帝下了什么诏书,有些什么特别的政情,哪些人被告了,哪些人被判了,里面都会写出来。贾珍他作为三等威烈将军,有资格阅读《邸报》。他读完以后,就跟尤氏叨念过,《邸报》上说了,甄家“现今抄没家私”,就要调取进京治罪了。尤氏奇怪的是,已经抄了,治罪了,怎么还有人来?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前面交待过,甄家来了几个女人来给贾母请安,贾母就提起来,说你们甄家嫁到京里面的大姑娘二姑娘,跟我们走动得很亲密。甄家在京城还有住房,有财产,南边刚被抄,北边赶紧行动,京城一些甄家的成员,就开始往荣国府移动他们家的这些罪产,要求荣国府帮他们藏匿起来。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行。甄家敢于藏匿皇帝下一步会抄到的财物,是罪行。荣国府敢于接纳这样一些罪产,更是严重的罪行。这是曹雪芹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伏笔,高鹗他视而不见,续书不接这个茬儿,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咱们且不忙分析,反正你看在他笔下,贾政没这么个事儿。其实藏匿罪产比高鹗给贾珍所开出的那些罪行都更严重。当然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和老嬷嬷对话时没提到贾政,只是说上房里面有人做这个事儿。根据书里的交代,当时贾政已经履行完皇帝外派的学差任务,回到荣国府了。那么荣国府藏匿甄家的罪产,不可能是王夫人瞒着贾政做的,也不可能是贾母同意就能做的,更不可能是贾琏、王熙凤这两口子仗着管理府里的事务就敢瞒着长辈做的。这事贾政一定点了头,负有完全责任。所以在曹雪芹笔下,贾政他是有罪的,而且是自觉犯罪。
那么除了这一宗,贾政还有什么罪?有一件事情你可别忘了,曹雪芹的第七十八回,他写到贾政忽然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叫到跟前,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写诗,歌颂一位林四娘,这个女子还有一个称号叫“姽婳将军”。贾兰赋了一首七绝,贾环赋了一首五律,宝玉来劲了,宝玉写了一首长歌,好多好多句。写的过程当中,在场的贾政的那些清客幕僚纷纷叫好,贾政最后也多有表扬。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人哪,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红楼梦》里这一段,历来评论起来最困难。为什么?因为从字面上看,林四娘是怎么回事?贾政讲这个事情,说有一个地方叫青州,那个地方有一个恒王,养了一群娘子军,领头的就是林四娘,最后黄巾赤眉的贼攻过来了,恒王抵挡不住,战死了,城里面恒王的部属,慌得不行,就打算献城投降,唯独林四娘率领的娘子军,这个时候英勇出击,杀进敌营,当然最后娘子军寡不敌众,被消灭掉了,林四娘壮烈牺牲了。来打青州的,贾政说是黄巾赤眉,黄巾军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农民起义军,大家裹黄色的头巾为记号;赤眉是西汉末年出现的农民起义军,则是一律把眉毛染红;把黄巾赤眉并提,似乎是对过去农民起义军的一种笼统的称呼。所以过去有的人评论《红楼梦》,就觉得这是个难点。说贾宝玉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是反封建的,是那个时代里面的一种新人,在那个时代属于先进人物,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第七十八里,却写姽婳将军词,长篇大套写长诗,歌颂一个跟农民起义军对抗的,忠于封建统治者的女奴才,这算怎么回事?觉得很难为贾宝玉辩护,觉得他做错一件事。而且最古怪的是,这个第七十八回,前面写了贾宝玉歌颂姽婳将军,赋长诗一首,下半回呢,又表现他哀悼晴雯,写了《芙蓉诔》,《芙蓉诔》里面那些文句又锋芒毕露,对封建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性十分明显,那这贾宝玉不是人格分裂吗?怎么回事啊?所以过去讲《红楼梦》,或者讲贾宝玉,都回避这段情节,能不讲就不讲,就是哪壶不开咱们别去提。更有人认为,曹雪芹笔下关于姽婳将军的半回文字,是《红楼梦》的污点,是曹雪芹的大败笔。
现在我把我的观点告诉你,供你参考。实际上贾政是在做一件很危险的事儿。贾政忽然不知道怎么的,那天就来了情绪,他就要他的子孙来歌颂一个“姽婳将军”。说是在青州地区有一个恒王,请注意:在清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定都北京以后,皇帝的儿子,是不兴分封到外地为王的。皇子分封到贵族头衔,包括封为王以后,王爷府都要建在京城,都在皇帝的眼前,所以在清朝,没有一个漂到外面的满清王爷,没有什么青州恒王。满清入关以后,它既是民族压迫,也是阶级压迫,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但是在康、雍、乾三朝,因为清朝进关以后,实行了大屠杀,推行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大局鼎定以后,又休养生息,对农民有一些让步政策,所以在康、雍、乾三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没有可以用黄巾赤眉来比喻的,强大到攻陷城池的农民起义军出现。那么什么时候,存在皇帝把儿子分封到外地去当王的现象呢?恰恰明朝就是那样的。在明朝,在青州,封没封过一位恒王呢?是封过的,不过写出来应该是衡王,曹雪芹在写第七十八回的时候,他通过贾政之口所说的,应该就是暗指明朝的这个王,他声音都没变,只是把平衡的衡,写成了是永恒的恒,字眼上,故意来点儿小小的变化。那么明朝青州的衡王,是不是面临过来犯者的攻击呢?是面临过的。谁来侵犯它?南下的清兵。明朝的覆灭,固然农民起义是个重要因素,但是最后政权的转换,包括各地皇帝分封的那些王的覆灭,其中很多都是被清兵扫荡的。所以曹雪芹在小说里面所提到的黄巾赤眉,不过是对来犯者的一种代称而已,这个来犯者指的就是清兵。因此林四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是一个在明朝崩溃的时候,在青州危难之时,男性官员都主张迎降,她却挺身而出,带领娘子军起来抗清的一位巾帼英雄。把这个谜底一揭穿,你可能会吓一跳,哇噻,贾政他在做什么事儿?你让你的儿孙写诗歌颂什么人呢?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曹雪芹笔下的贾政,也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而且曹雪芹通过他,在关于歌颂姽婳将军这个段落里,也就流露出了一种哀明之亡的情绪。这在清朝是不允许的,会导致很严重的文字狱。
因此,姽婳将军这一回,实际上也是一个伏笔,就说明按皇帝的标准衡量,贾政的问题很严重,他除了帮助甄家藏匿罪产,还公然让自己的子孙写歌颂抵抗清军的娘子军领袖的诗歌,该当何罪?
当然又会有红迷朋友来跟我来讨论:你说曹雪芹笔下设定贾政有罪,还能不能拿出更过硬的根据?其实这根据就在第五回里。第五回里面,关于秦可卿的册页上的判词,和关于秦可卿曲里面的句子,都直截了当给你写出来了。在小说的后面,皇帝为什么要打击贾氏宗族,为什么要抄荣国府和宁国府,他都预言出来了。册页里关于秦可卿
...
-----
网友解答:
-----
贾府衰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导致其彻底没落的还得算是被抄家,那么盛极一时好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贾府何以走到被抄家的境地呢?
表面上的导火索是贾府家教不严后人顽劣,尤其是贾赦为谋玉扇坠,害死石呆子,又对抗婚一事心存报复,逼死鸳鸯。上述两案成为元妃暴薨,贾家失势后忠顺王等仇家借机弹劾宁荣二府的直接证据。此外包括窝藏金陵甄家财产、秦可卿金丝楠棺材“逾制”以及贾氏族人仗势欺人等一系列或有或无的事情都成为贾府被抄家明面上的原因,那么在这些原因背后是否有不便为外人道的隐秘背景呢?恐怕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元妃贾元春。
事实上在那个皇权专断的年代无论世家大族或是平民百姓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君王的喜怒哀乐:只要君王高兴,他可以把韦小宝这样的市井混混提拔成当朝权贵;只要君王发怒,就可以把贾府这样的世家大族瞬间打入地狱。随着元妃贾元春的失宠和离世,贾府实际上已失去最有力的支柱,但虽然贾府的靠山已倒,但元妃贾元春在世时贾府一直规规矩矩匍匐在皇权脚下,皇帝为何要对贾府赶尽杀绝呢?
根据第五回贾元春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兕”为一种像牛的兽,虎兕相逢,与元春回宫的时间丑时寅时相交的时间点不谋而合,贾元春此时回宫,也许正预示着她之后死于此时,这一点与她曲词里深夜托梦父母正好对得上。个人揣测:曹公之所以安排元妃深夜省亲夤夜回宫预示着此时的贾元春正深处黑暗之中,以她一人投身黑暗,被黑暗不断吞噬裹挟,才换来了贾府最后的黎明,但她终究也消失在黑暗之中。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黑暗呢?
恕我直言:《红楼梦》善用隐喻暗喻,很多地方细细推敲下来大有深意,但每个读者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林黛玉形象。其实何止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以及我们现在要提到的贾元春何尝不是如此?关于贾元春之死原著中没直接点明原因,一直以来读者们有各种猜测。我谨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阐述个人观点如下:
贾元春的死会不会潜藏着后宫中一场无声无息的政治斗争呢?自古以来因卷入政治斗争死得不明不白的妃子少了吗?但这属于宫闱秘事,是不可能拿到台面上公开说的。如果贾元春果真卷入到宫廷政治斗争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她的政敌在除掉她之后会就此罢手吗?像贾府这样的世家大族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除掉一个贾元春,只要贾府没跨他们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一旦贾府缓过气来,对贾元春的政敌而言意味着的可能是灭顶之灾,既如此就只有趁你病要你命——彻底打垮贾府,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加之贾府平日里仗着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得罪了不少小人,此时这些人巴不得贾府倒台,于是上下运作在皇帝面前一撺掇,后面的结局应该可以想想得到了。
-----
网友解答:
-----
贾家被抄,绝对不是因为堕落颓靡,主要因为三大原因,其中一个是王夫人造的孽。
《红楼梦》开篇时,煊赫近百年的宁荣二府外边看着光鲜亮丽,实则里面已经腐烂不堪。在前八十回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宁荣二府的种种违法犯罪行为,而且如果按照当时的律法,宁荣二府所犯之罪,最严重确实可以抄家。
譬如贾雨村为贾赦强抢石呆子古扇一事,按《大清律法》中的“刑律·断狱”所定:
“若取、与不和,用强生事,逼取求索之赃,并还主。其罪犯应合籍没财产”
这里的“籍没财产”,就是抄家。
然而,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并非绝对的“法治”,而许多时候,仍旧靠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好比“八议”这种减免刑罚原则,就是为了保护封建社会中的“亲(皇亲)、故(皇帝故旧)、贤(大德行者)、能(大才干者)、功(大功勋者)、贵(上层官僚和爵位高者)、勤(勤劳服务国家者)、宾(前朝的后代)”八种人的。在《大清律例·名例》中,就有关于“八议”的规定。
按理说,贾府是属于“八议”中的“议贵”之列的,那么贾府犯罪,最终还是要“议定奏闻,取自上裁”的。
而一般来说,古代统治者对这些特权阶级,宽容度是非常高的,甚至只要不造反,偶尔失手杀了几个奴才都没事,更别说颓靡腐败了,很多时候甚至还会被变相鼓励。
所以,像贾府放印子钱、丧中娶妻、豪饮聚赌那些破事,根本就不会形成犯罪。
那么,贾府被抄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贾雨村牵扯出的风雨
贾雨村其人,本身也是胸怀大志的寒门才子,谁知步入官场几年,彻底变成恩将仇报、贪赃枉法的坏官。
贾雨村自与贾府结交后,一路平步青云,势不可挡,到了第五十四回时,曾经被革职的小官摇身一变成了一品官员大司马,这种晋升速度堪谓坐上了火箭。
而我们留心,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贾雨村补授大司马时,刚好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这两人的晋升,是互相捆绑的结果,就像当年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不久,贾元春也封妃了。
无论是王子腾和贾雨村,他们火速晋升透露出诡异,背后原因绝不会光明正大,而他日一旦一人跌落,其他人也将摔得支离破碎。
很不幸,在第七十二回时,贾雨村就“降了”,原因没有交代,但作为和四大家族一根藤上的蚂蚱,贾雨村降了,四大家族不可能能安然无恙。当然,这时候仅仅是乌云密布,风雨还没刮起来。
真正把贾雨村拉进深渊的,是一个人。谁?第四回给贾雨村出主意的门子。
这门子虽然当过和尚,但本性奸滑、心肠歹毒,贾雨村审理薛蟠打死人一案,就是在他的“指点”下结束的。本以为能在这个案子中得到贾知府赏识的他,哪里知道贾知府比他还狠,事后便寻了个理由把他“远远充发了”,脂砚斋于此处批“又伏下千里伏线”。由此可知八十回后,门子将再次出现,将当年的“葫芦案”底里全部翻出。
而那时,已经“降了”的贾雨村,基本上没有招架之力,此事一出,连带人犯薛蟠、保荐人贾政、王子腾,都要被连累。贾雨村与贾府的所有勾当也将被一一挖出,包括石呆子一案。
因为牵连重大,所以石呆子一案绝对不会被宽容处理了,而成了贾家被抄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脂砚斋才会批道:《一捧雪》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故事情节,与石呆子一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王夫人隐瞒入官家产
在第74回,也就是大观园抄检的次日,尤氏准备往王夫人那边去,却有人相告,王夫人那边有几个甄家的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地”不知干什么瞒人的事情。
而前几日,甄家因犯罪被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所以甄家的女人慌慌张张跑来贾家,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转移财产。
而这种事,是最为皇帝所不容的。譬如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前,先行听到消息的曹頫暗中做了手脚,将家里值钱的财物转移到别处。雍正知道后大怒,斥其“甚属可恶”,并警告相关查抄人员:须防止有人还会“暗派家人到江南送信,转移家产。
可知被抄之家转移家产是欺君之举,不为帝王所容。可是王夫人却在甄家被抄前,暗中为其隐瞒家产,同样也要犯欺君之罪,将来贾府被抄,这是一大罪状。
三,贾家卷入“二王之争”
贾家这种声势煊赫的贵族,近百年来早就积累了不小的政治资本,即使犯了事,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倒的,所以贾府要彻底倒下,除了前面所说到的两个内因,必然还有来自外界的打击。这个外因就是贾府卷入了政治斗争。
《红楼梦》开篇,再三强调不涉及政治,可是书中却用尽曲笔写出了风云诡谲的政治斗争。譬如忠顺王和北静王的“二王之争”。
第三十三回,通过忠顺王府长史造访贾府一事,我们可以获悉几个信息:
1、贾家与北静王素来热络,而听到忠顺王府人造访,贾政不知所措的样子,说明忠顺王和北静王是对立的关系。
2、忠顺王和北静王抢夺的“蒋玉菡”,象征着权力之争,而在这场斗争中,贾家被迫卷入。
3、蒋玉菡在认识贾宝玉前,先认识了北静王,可是忠顺王没有先到北静王府拿人,而是先来到贾府。暗示忠顺王和北静王斗争时,最开始没有直面,而是先选择了对贾家下手。
所以,一旦将来贾家的“底里”暴露,站在贾府对立面虎视眈眈的忠顺王一边,会借机大做文章。当日贾政怒斥贾宝玉闹下此事“祸及于我”,这时候才真的显示出内涵来。
而在忠顺王一方的针对下,深处皇宫的贾元春也将被“另一个娘娘”斗倒,并因此丧命。贾元春一死,意味着皇帝彻底和贾家撕破脸面,最终贾府的种种罪行被摆在台面上,一一清算。
总的来说,贾家被抄,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原因,贾家有罪可查,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当然,说来说去,最重要的是,皇帝不打算再容下贾家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松弛感是什么?跟害羞有什么关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