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总共都杀死过哪些蜀国良将?
诸葛亮总共都杀死过哪些蜀国良将?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不是刘备 他也没有那个 可以平衡各方势力资本 刘封 身份尴尬 有能力有军力 就算诸葛亮不杀他 刘备也会找理由处理他 魏延能力强有野心 由于魏和杨有矛盾 诸葛亮死后 必然内乱 权衡利弊杀魏延最稳妥 马谡 必须死 不死 会给朝中的人留下口舌 打压李严 杀鸡给猴看 压制地方派做大
-----
网友解答:
-----
有一句话叫作“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说姜维北伐之时,蜀国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没了,因此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当先锋。
虽然这句话并非出自正史,但是因为恰到好处地形容了蜀国后期将才凋零的尴尬场面而成为典故。
在刘备统治时期,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蜀国耳熟能详的大将很多,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人,关于三国名将排行,民间有说法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如此来看,前六名将,蜀国独占四员。
如此多的猛将,为何到后蜀国时代,竟然凋零到要让廖化这样的大爷打前阵呢?
其实,严格说起来,诸葛亮对这一局面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说他没有培养良将之功,光是他直接和间接杀死的武将就有刘封、马谡、魏延,被其打压的武将有李严。
先说刘备的义子刘封,史载刘封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刘备打下益州后,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公元218年,刘封跟随刘备进攻汉中,曹操率领大军来援,刘封作为先锋向曹操挑战,曹操气得破口大骂:“卖鞋的小子,只会叫你的假儿子来挡你家太公么!”
后来曹操僵持不下,不得已撤出汉中,刘备彻底占领汉中全境,随即又派孟达攻占房陵郡和上庸郡,刘备担心孟达难以取胜,因此派刘封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打下上庸,刘封被升为副军将军。
刘封因此很受刘备的信任,但是在关羽北伐曹魏时,曾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都以上庸三郡刚刚占领,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关于战败后,刘备因此怪罪刘封和孟达两人。
孟达被猜忌,又与刘封不和,于是率领部曲投降曹魏,曹丕见状就派夏侯尚和徐晃帮助孟达袭取上庸三郡,孟达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被刘封拒绝,不久刘封被击败,撤回成都。
刘备责备刘封不援助关羽,致使关羽兵败,欺凌孟达,致使孟达叛变,上庸三郡丢失,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在刘备死后难以驾驭,于是劝说刘备赐死刘封,这时刘封叹气说:“我后悔不听孟达的话。”
刘备在次年就要举倾国之力发动对东吴的打击,此时杀掉刘封难道不是自断臂膀的行为吗?
夷陵之战后,蜀国一败涂地,刘备也一病不起,在白帝托孤时,看到诸葛亮身旁的马谡后,悄悄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依然十分器重马谡,经常在一起讨论军事谋略,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建议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深受诸葛亮的欣赏,顺利平定南方叛乱。
公元228年,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因为刘备刚死不久,蜀国南部又时常有叛乱,魏国压根就没有准备,这正是出其不意的一次进攻,当时魏延建议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对于这个颇为冒险的建议(也就是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有采纳,而是采取以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则亲率蜀军主力,突袭祁山,从陇右发动进攻。
在命令先锋大将时,大家都应该让久经战阵的魏延、吴壹的大将,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破格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曹魏得知蜀汉的军事意图后,立即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马谡把部队驻扎在山顶,想要背水一战,以鼓舞士气,在被张郃断了水源后,蜀汉军心大乱,张郃趁机进攻,马谡大败。
因诸葛亮进攻没有落脚据点,只好宣布撤军,蜀汉自此措施北伐的最佳时机。
随后就发生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将北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马谡的身上。
马谡确实有一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所以他的身份是参军,然而诸葛亮认为他有本事,力排众议让他当先锋,这不是典型的扯淡吗?
其实,马谡确实是有点本事的,但是却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假如诸葛亮能够多加栽培,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员良将。
诸葛亮回到成都在上疏中提及蜀汉军队在总结街亭、箕谷两战的失利原因时说:“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以前一样照顾他们。
除了刘封与马谡外,魏延也算是诸葛亮间接杀掉的大将,魏延是一位严重被低估的三国名将,因为作战有功,刘备在打下汉中后就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当刘备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大胆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什么意思,就是曹操来十万以下,必须给他全歼了,事实是,魏延驻守汉中多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诸葛亮对魏延似乎总有芥蒂,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忧虑成疾,于是准备安排后事,到这个时候,诸葛亮能用的人已经不多,他的计划应该让姜维作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根部正,苗不红,资历也浅,很难服众,于是诸葛亮打算让杨仪、费祎两人当他政治上的接班人,让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
这个安排是诸葛亮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时定下来的,问题是他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魏延,以魏延当时在蜀汉军中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但是诸葛亮却把魏延排除在外,只给他一个命令,让他负责断后,并且下达命令,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不管他了。
魏延当时的想法可跟诸葛亮不一样,魏延认为现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你个诸葛老匹夫死了,我魏延照样能打。
但是诸葛亮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反而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这是典型的让三号或者四号来指挥二号。
为争夺军事指挥权,诸葛亮刚死,魏延就与杨仪大打出手,杨仪取得胜利,魏延被夷灭三族。
比较尴尬的是,杨仪背负骂名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另有遗嘱,让蒋琬当自己的政治接班人,杨仪被边缘化后,闷闷不乐,还跟别人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初不如投靠魏国了。”
费祎得知后,立刻上报朝廷,杨仪在忧惧之下被迫自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将自己逝世后的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真实的历史上,却是一盘散沙。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诸葛亮一生共杀死了四大蜀国良将,这四人只要有一人活着,蜀汉都能多活几十年!你知道这四人是谁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乃是天纵英才,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三分天下,都是因为有诸葛亮的相助!不过诸葛亮一生中,也斩杀了不少的蜀汉良将,使得蜀汉后继乏力,没办法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再创辉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一生中究竟斩杀了哪些良将?
一、关羽
很多人好奇,关羽乃是遭到孙权和曹操的联合绞杀而死,为何本文会说关羽死于诸葛亮之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恩怨!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老人,实力非常强,这样一位资历老道、能力超强的人,脾气肯定是非常高傲的,在和诸葛亮相识的过程中,关羽多次表现出了他的高傲,由此和诸葛亮结下了不小的仇怨!
诸葛亮一介书生,无权无势,为了能够在三国乱世一展才华,他只能选择辅佐刘备,因为曹操那边的人才太多了,诸葛亮前去只能论资排辈,很难混到高位。孙权那边,诸葛亮的哥哥都还没上位,更不要提他自己了,所以要想有充足的空间大展才华,诸葛亮必须选择刘备!而为了让自己卖一个更高的价格,诸葛亮在前期的格调起得非常高,不仅请水镜先生为他背书,而且故意不见刘备,吊足了刘备的胃口,但他的这一系列行为,却遭到了关羽的记恨,以至于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时,关羽竟然当众顶撞,不愿意听从诸葛亮的号令!
关羽认为诸葛亮年纪轻轻,沽名钓誉,太装了,而诸葛亮则认为关羽为人高傲,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于是两人开始了明争暗斗,最终两人的争斗,以诸葛亮获胜而告终!当时赤壁之战后期,诸葛亮算准了关羽重义气,所以专门命关羽去守卫华容道,借机让关羽放掉曹操,以此打压关羽,让关羽真正的感受到了死亡威胁。自此以后,关羽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再也不敢明面上和诸葛亮作对了。
随着刘备开始进攻益州,诸葛亮和关羽开始分兵,两人似乎没什么交集了,关羽之死似乎也和诸葛亮没啥关系了。但问题是,关羽进攻樊城的命令,就是诸葛亮下的!
原文: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当时曹操联合孙权共图荆州,按照正常人的思路,刘备应该派出使者去说服孙权,让他别和曹操结盟,或者派兵去支援荆州,让曹操和孙权的图谋破产。但诸葛亮却一反常态,并没有给出这种正确的建议,反而建议刘备让关羽出兵去进攻樊城,吓唬曹操和孙权,认为这样就可以阻止孙曹两家结盟了!可是关羽出兵了,后方岂不是空虚了?再说了,关羽出兵进攻樊城,敌军就一定会胆寒?人家不会因此而更加团结?
所以说啊,这些我们常人都能看出来的问题,诸葛亮却没有看出,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完全不符合诸葛亮多智近妖的人设啊!唯一的解释便是诸葛亮故意这么干,其目的就是坑关羽!再结合后续的故事中,诸葛亮在听闻关羽拒绝孙权求情后,仍不派兵支援,甚至故意掩盖关羽的战场情况,不让刘备知晓,直到他确认关羽的将星已落,且身死的消息得到了证实,他才终于打来刘备的消息通道,让刘备知道关羽在荆州的境况。不得不说,从诸葛亮这种种不合理的行为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诸葛亮就是关羽身死的幕后黑手!
事实上,关羽活着时,刘备集团的实力非常强大,而自从关羽身死,刘备集团就损失了半壁江山,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总的来说,若不是诸葛亮“杀死”了关羽,蜀汉再多活几十年也不是问题!
二、刘封
事实上,刘封之死,也和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刘封是刘备的养子,要尊称关羽一声二叔,从原文来看,刘封和关羽的关系并没有写明,但有刘备这个中间人在,他俩也不会像仇敌一样,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关羽遇险,刘封见死不救的情况。那么为何关羽兵败麦城时,刘封却干出了令人匪夷所思之事呢?其实原因就在于诸葛亮!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向诸葛亮询问立太子之事!这种事情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立太子肯定要立亲生儿子,刘封不过是个养子,是肯定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但诸葛亮知道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所以自己不愿意回答,反而建议刘备去询问关羽的意见。而关羽心直口快,直接建议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并建议将刘封发配到上庸去,免得影响到刘禅的地位。就这样,刘封和关羽之间的关系,算是彻底地闹僵了!
刘封和关羽之间,之所以会闹得那么僵,就是因为诸葛亮在使坏。而当关羽身死,刘封回到成都后,又是诸葛亮在刘备耳边吹风,说刘封如此桀骜难驯,连关羽都不放在眼中,以后很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最终才促使刘备下定决心,诛杀刘封!
说白了,刘封之死的幕后推手,也是诸葛亮!而若是刘封不死,以他的军事才华来看,他很可能是蜀汉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在日后的三国争霸中,刘封必定会创造更多佳绩,为蜀汉添砖加瓦!
三、孟达
说起孟达,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反叛之徒,没啥值得谈的,但事实上,孟达也被诸葛亮给坑了!
孟达和法正是好友,而法正乃是刘备的谋主,在军事方面的谋略远超众人,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孟达绝非酒囊饭袋之徒,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法正这么一个能人竟然愿意和孟达成为朋友,这只能说明孟达也有不小的本事!
刘备也是知道孟达的能力的,所以他在汉中之战启用孟达,让孟达带兵进攻上庸,但是孟达的手下在此战中击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这使得孟达彻底得罪了诸葛亮,以至于此战之后,所有人都升官了,唯有孟达没有得到高升,且被发配到了上庸这个贫寒之地。也幸亏孟达有法正这个好朋友,要不然以诸葛亮的能力,孟达早就被玩死了!
关羽死后,孟达担心诸葛亮会借机彻底干掉自己,于是转头就投降了曹魏,并受到了曹丕的礼遇。结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又前去忽悠孟达,想把孟达骗回蜀汉,最终将孟达坑死……
总的来说,孟达的结局,其实从他的手下杀掉诸葛亮的姐夫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只要诸葛亮掌权,那么孟达必死!尤其是当法正去世后,孟达在蜀汉再也没了靠山,他只能选择逃离蜀汉,否则早晚会被诸葛亮玩死。不过即便孟达投奔了曹魏,他最终仍然被诸葛亮给忽悠死了,令人唏嘘……
四、魏延
魏延被诸葛亮坑死之事,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其中的内情!
从一开始,诸葛亮就不喜欢魏延,因为魏延先后背叛了刘琮、韩玄。但刘备却看中了魏延对他的忠诚,所以救下并重用了魏延。在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和魏延都相安无事,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一次,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不答应,他选择了进攻陇右,但因为他的用人失当,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于是魏延对此生出了怨言,认为诸葛亮不过尔尔,要是早听从他的建议走子午谷,估计都已经占领长安了!
在这种思路下,魏延做出了许多悖逆诸葛亮之事,他不仅不听诸葛亮的暗示,不去主动请战,而且撺掇同僚和诸葛亮对抗,最终把诸葛亮给逼急了,直接起了杀意!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诸葛亮下定决心除掉魏延后,先是计划在上方谷将魏延和司马懿一并烧死,结果天降大雨,没有成功。于是诸葛亮又将马岱安排在魏延身边,准备袭击魏延,并最终成功斩杀魏延。自此,蜀汉中后期最能打的一个猛将彻底陨落,蜀汉在和魏国的对抗中越来越乏力,以至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可叹画面!试想一下,若诸葛亮没有杀掉魏延,以魏延的军事表现来看,蜀汉怎么可能变得那么弱?怎么可能那么快就灭亡?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一生共杀死了四个蜀汉良将,若这些人不死,蜀汉至少还能多存续几十年!这四大良将便是关羽、刘封、孟达、魏延!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
网友解答:
-----
说起诸葛亮,那可是一代名臣。然而,诸葛亮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为什么他会设计杀死蜀国的蜀国良将呢?其中包括刘封、孟达、马谡和魏延。
一、刘封之死
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后来过继给一户刘姓富豪人家。第一次见面,刘备对刘封甚是喜爱,于是收下做了义子。
刘封追随刘备时,年方二十。已然是一个虎背熊腰、英勇过人的将领。在刘备取西川时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刘备、诸葛亮进攻刘璋,战无不克、攻无不取。更是在取汉中的时候,与孟达合兵一处,取得上庸诸郡。如此英勇,深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喜爱。
东吴偷袭荆州,刘封未予救援,受到了刘备的猜忌和怀疑。自孟达投降后,屡次劝说刘封投降曹操。刘封因是刘备的养子,于是始终不肯投降。
后来,刘封逃归益州。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恐怕难以驾驭,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赐死了刘封。
二、孟达之死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人物。原来效力刘璋帐下,后投降刘备。刘备封他为宜都太守。
进攻汉中时,攻下房陵,与刘封合兵一处,直捣上庸诸郡。连战连捷,深受器重。
关羽兵败荆州,以上庸未稳为由,拒绝出兵接应关羽,被刘备所迁怒。孟达畏惧被治罪,更因为和刘封不和,于是投降曹魏。
曹丕得到孟达很是高兴,对他大肆封赏。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命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足见曹丕对于孟达的信任和器重。
曹丕死后,孟达在曹魏似乎找不到立足之地,于是谋划归降蜀汉。但魏兴太守申仪与他有隙,密告司马懿。司马懿以书信稳住孟达,率兵直指上庸,斩杀孟达。
三、马谡之死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是侍中马良之弟。早年追随刘备,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马谡自幼聪明伶俐,十分好学。长大为官,才智过人,经常给诸葛亮提出利国利民的建议,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
诸葛亮出兵征讨南蛮。马谡献上“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被诸葛亮采用。后来孟获归降,马谡功不可没。由此,诸葛亮更加器重马谡,经常找他咨询意见。
但殊不知,马谡只是华而不实,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因此街亭大败。在街亭,他不顾王平的劝阻,将营垒驻扎在高山之上,意欲以逸待劳。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遭此大败。使诸葛亮的北伐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得已退回汉中。诸葛亮班师后,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亲自为他吊丧,出钱安抚他的妻子和儿女,可谓是仁至义尽。
四、魏延之死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后追随刘备,作战勇猛,深受刘备喜爱。
征伐刘璋的过程中,魏延和黄忠平定广汉郡,立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很器重他,派他镇守汉中,封他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镇远将军。自此,魏延便镇守汉中,保护着蜀中门户。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表奏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刚刚出师便打了胜仗,击破曹魏后费瑶和郭淮的大军,诸葛亮也很器重他。
魏延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只是为人孤傲,人人都避其锋芒。魏延与杨仪交恶,曾经擎刀在手欲杀之,被诸葛亮阻拦。后来诸葛亮和费祎都为他们调解,希望二人和好。
诸葛亮病倒在五丈原后,秘密吩咐后事。召杨仪,说如果魏延谋反,就诛杀,杨仪听从。在诸葛亮去世、蜀军班师的途中,魏延率领大军,烧毁栈道,截住大军去路。魏延兵败逃亡,最后被夷灭三族。
诸葛亮治蜀多年,堪称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设计杀死蜀国将领,都是为了保住大汉的江山,希望有朝一日能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
网友解答:
-----
蜀汉有几员大将之死跟诸葛亮关系密切,有的是因为违抗军令,被诸葛亮下令或者是建议斩杀的;有的是因为诸葛亮处置不当,间接致死的。下面,我就盘点一下:
第一、被诸葛亮直接下令斩杀的有两人:
1、陈式。
在争夺汉中的战役中,刘备开始启用陈式,后跟随刘备伐吴,与吴班统水军。后在建兴七年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在《三国志》中陈式早在刘备时代便被点用,在诸葛亮时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将,不过其中并没有记载其被杀一事,或者说其死都没有记载。刘备在夺取汉中和讨伐孙权的战争中,都重用了陈式,说明刘备是把他当做蜀汉军队中的第二梯队来培养的。
在《三国演义》中,陈式是被诸葛亮亲自下令斩杀的。
第三次北伐,后主派陈式带领五千士兵前去助战。诸葛亮派魏延、陈式、张嶷、杜琼四将,引一万兵,取箕谷而进。
四将正行进间,诸葛亮又派参谋邓芝前来传令:“如出箕谷,提防魏军埋伏,不可轻进。”这个时候,陈式颇有微词。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陈式曰:“丞相用兵,何多疑耶?吾料魏兵连遭大雨,衣甲皆毁,必然急归,安得又有埋伏?今吾兵倍道而进,可获大胜,如何又教休进?”芝曰:“丞相计无不中,谋无不成,汝安敢违令?”陈式笑曰:“丞相若果多谋,不致街亭之失!”
就这样,陈式跟邓芝就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激烈争辩起来。邓芝就认为诸葛亮用兵如神,大家只管服从命令就是;陈式则认为诸葛亮的谋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否则又怎能有街亭之败?
陈式只记得自己是后主派来的,为了表示自己身份、地位的特殊和超然,就以敢公开批评诸葛亮,来充分显示自己的鹤立鸡群。当然了,背后嘀咕几句,也不至于被杀头。谁背后还不议论人呢?
关键是魏延开始在旁边煽风点火了,把诸葛亮不听自己的建议,不从子午谷进兵,造成今日跟曹魏旷日持久的战争。魏延甚至大言不惭地说道:
“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
我的个天,魏延狂到了这个程度,也真是不可救药了。按照魏延的说法,如果兵出子午谷,曹魏就被灭了,北伐早就成功了。是这样吗?魏延简直就是:
眼睛长在脚背上了——自看自高。
陈式还真扛不住魏延的忽悠,魏延在陈式面前发发牢骚,是因为陈式是后主亲自派来的,魏延可能也幻想通过陈式把他的战略构思反映给后主,以显得自己的军事才能不低于诸葛亮。魏延二就二在这里:即使你获得了后主的赏识有什么用?后主能喊你魏延做“相父”吗?
后主当时跟诸葛亮的关系很微妙。后主的作用,基本就是:诸葛亮不好出面办的事,他出面(比喻废黜李严);而不是诸葛亮不想办的事,后主能办。
诸葛亮不想从子午谷进军,即使后主下令,也没有任何作用。后主刘禅也是大智若愚,他才不会去忤逆诸葛亮下达什么军令的。
当然,此时魏延也尽管可以信口开河、大胆设想兵出子午谷的种种好处,反正诸葛亮最终也不会采纳。自己空想一下,还是可以的,但是他不该以此去蛊惑别人。
不管魏延怎么想的,反正陈式是相信了。魏延的一番牢骚,使得陈式更加坚信诸葛亮的决策是保守的、错误的,于是他抗命出了箕谷。
结果,陈式的五千士兵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十分之一。原因正如诸葛亮所料,他中了司马懿的埋伏。魏延从后面赶来,救了陈式。
陈式回去以后,指定是魏延撺掇他这样做的,诸葛亮以他违抗军令为由,将陈式斩首示众。
诸葛亮执法如山,斩杀了陈式,向所有的将士表明:不管是谁,到了我的帐下,违令必斩。
从此以后,违抗军令的事件彻底杜绝。魏延为老老实实,不敢再提兵出子午谷一事。
不管怎么说,陈式也是后主派来助战的。诸葛亮杀了陈式,颇耐人寻味。
2、马谡。
先主刘备临终之际,留下了“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的遗言。诸葛亮当成了耳旁风。
马谡也的确不是一点才干没有,他出了三次主意,都被诸葛亮采纳,而且收效显著。
第一次出主意: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马谡代表后主前去劳军。诸葛亮征求马谡的意见,马谡提出了这八字方针。诸葛亮深以为然,最后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得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诚心归化。
第二次出主意:
孟达要来投降,诸葛亮担心孟达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必被司马懿所擒。马谡建议赶紧修书一封给孟达,使孟达能够有所警惕。应该说,这也是马谡虑事周全、未雨绸缪的一面。
遗憾的是,孟达自以为是,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但是,马谡的补救措施是正确的,失败的原因在孟达身上,而与马谡无关。
第三次出主意:是在政治上干掉了司马懿。
诸葛亮准备北伐,而司马懿却在雍凉训练兵马,成了诸葛亮的心腹大患。诸葛亮无计可施,马谡提出了以离间计从政治上干掉司马懿的策略。当然,如果从肉体生命上能干掉司马懿就更好。
诸葛亮再次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立即组织实施。诸葛亮派奸细到洛阳散布司马懿要造反的流言。曹睿中计,撤掉了司马懿,以曹休代替他统领雍凉兵马。这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早期,打得顺风顺水,直逼得曹魏重新启用司马懿。
马谡几次出主意,都被诸葛亮接受,而且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个合格并且较为优秀的参谋人才。但是,这并不代表马谡就是一个合格的统兵大将。
马谡自告奋勇要去守街亭。诸葛亮这次就忽视了刘备生前的告诫,竟然放着魏延、赵云、王平等身经百战的大将不用,而使用了马谡。匪夷所思的是:竟然让王平担任了马谡的副手。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呢?原因应该不在乎以下三点:
1、守街亭的任务并不是十分艰巨。
只要比司马懿先到一步,扼住路口即可。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马谡竟然会自作聪明,违抗军令,把士兵囤于山上。结果,马谡被曹魏切断了水源,军心涣散,惨遭大败。
2、诸葛亮有意栽培马谡。
只要马谡不折不扣地服从军令,扼住街亭的咽喉,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就立下了大功一件,有利于以后的提拔重用。所以,诸葛亮是送给了马谡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3、可能是出于习惯。
诸葛亮已经三番两次地听从马谡的建议,形成了对马谡言听计从的习惯了。所以,马谡突然主动要求去承担责任,诸葛亮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就顺口答应了马谡,结果酿成了悲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他亲自下令斩杀的大将,历史上是这样,《三国演义》中也是这样写的。
第二、诸葛亮间接安排斩杀的大将是魏延。
这是一个真正的一代名将。魏延的功劳罄竹难书,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魏延因为在诸葛亮死后,坚持北伐,拒不退兵,被杨仪、马岱等杀死。马岱假装支持魏延,跟随在魏延的左右,趁魏延不备,一刀斩了魏延。
之所以说是诸葛亮安排杀死的,是因为马岱的做法是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里边指示的。
第三、因为诸葛亮的缘故,抑郁寡欢而亡的人是李严。
李严因为后勤保障不力,竟然提供假情报,说东吴要来进犯,使得正在北伐的诸葛亮无功而返。李严因此被贬为庶人。
李严从此抑郁寡欢,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诸葛亮一直没有给他复出的机会。直到诸葛亮死后,李严感到前途渺茫,再无机会出山,也抑郁而亡了。
所以说,对于李严的死,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诸葛亮知道自己不行了的时候,安排好了蒋琬、费祎、杨仪、姜维等人,唯独忘记了李严,使得李严绝望而死。
陈式(历史上起因不明)、马谡、魏延、李严四人的死,或多或少地跟诸葛亮有关。但是,他们基本都是死有余辜的,诸葛亮并没有迫害他们。诸葛亮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蜀汉的建设事业和北伐大业。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就是对诸葛亮的真实写照!
------------------
推荐阅读:
在NBA的历史中杰出的中锋往往都是美国球员,那么有哪些来自欧洲的中锋表现不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