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哪个是收养的?
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哪个是收养的?
-----
网友解答:
-----
伯邑考原名为姬考,伯是老大,邑是有封城。相当于封了一个小国的首领。
-----
网友解答:
-----
伯 邑 考这三个字的意思,你知道吗?伯:老大,排行第一。
邑:城郭,食邑,封地。
考:逝世的父亲,逝世的男性长辈。
根据这三个字的含义,你觉得 伯邑考 像一个人的正常名字?
伯邑考是姬昌的长子,所以称 伯 。
他是有爵位有封地的,所以称 邑 。
他没到60岁就死了,而且没有后代,正常情况,他没资格被称为 考 。但是他品德高尚,他的旁系后人,特别敬重他,把他当亲祖宗,破例尊称他为 考 。
这就是他被称为 伯邑考 的由来。他死了以后,后代谈论他时,用 伯邑考 来称呼他。
正常人取姓名,不会用 考 这个字的。 因为 考 这个字,是用来称呼死人的。
拍电视剧的人不懂历史,又没有敬业精神,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拍出雷剧闹出了乌龙。而现代的教育,与古代不衔接,很多古人必懂的常识,现代并没有教学,很多礼仪习俗文化就断了传承。
电视剧里,那些大臣谈的什么武帝,太宗皇帝,都是错误的,这些称号,都死了后才起的,活着的时候,是没有的。《康熙王朝》里,康熙的奶奶自称我孝庄怎么怎么,编剧简直就是没文化,孝庄是康熙奶奶死了后,朝廷给的尊称。她的名字,叫大玉儿。她还活着,她不可能知道自己死后被称为孝庄,她怎么可能自称孝庄。
姬昌称呼自己的儿子为 伯邑考,那是能笑掉大牙的大错误。
-----
网友解答:
-----
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共育十子,按长幼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封、十子聃季载。
这都是实在的亲兄弟,其母也是能生,在医学那么不发达的年代,能生十胎男宝,真的是上天庇佑。其实他们的姓名分别是:长子姬考,次子姬发,三子姬鲜,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振铎,七子姬武,八子姬处,九子姬封,十子姬载。
为什么周文王儿子的名字都那么奇怪?
因为在先秦时期以前,姓和氏是不同的。
姓:用于表示你是哪个母系社会的血脉后人。
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用来表示你是这个姓下哪个分支的。
三皇五帝时,中国社会由母系社会迈入了父系社会,王室贵族中人如果生养了好几个儿子,开枝散叶,为了区分长子一脉、次子一脉、三子一脉等,于是给几个儿子中混得好有贡献的赏赐氏,混得不好的没资格拥有氏,就成了有名无氏。从这可以看出,氏是男性专属的,而且是有身份地位的才有氏。比如秦始皇,姓赢,赵氏,名政,我想始皇帝称帝前绝对不乐意听到别人叫他赢政,却不介意别人喊他赵政,因为赵氏代表着身份地位,我是个有氏的人,就是这么自豪。
到周朝时,男子加冠礼后,有些会为其取表字,表字代表其德行,用于别人对其尊敬的称呼,也就是说加冠礼后,一般别人就不会直呼其名,而是叫他的表字。比如孔子,孔丘,字仲尼,别人叫仲尼兄,孔仲尼都可以,而叫孔丘就很不礼貌了。这里的仲是伯仲叔季排名的意思,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幺,其他统称叔,孔仲尼在家排行老二。
所以,周朝时姓和氏以及表字是混着来的,有身份地位的贵族更愿意用氏+名来展示自己。
现在我们再来看周文王这些儿子的奇特名字,就更好理解了。
长子伯邑考:姓姬,名考,由于伯邑考死得早,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赏赐氏很正常,但他是文王长子,故取表字伯邑,伯表示长子,邑表示都城,都城里的长子,姬考,字伯邑。
次子周武王姬发:继承帝位,贵为天子,再用氏就显得小家子气,可以堂堂正正的用姬姓,以示正统。就算要用氏,也是用周为氏。
三子管叔鲜:姓姬,名鲜,受封于管国,排行老三,故以国号管为氏,称为管叔,其后代主脉为管氏,比如管仲。
四子周公旦:姓姬,名旦,封地在曲阜也就是鲁国,因为是开国元勋在朝辅佐武王,自己没去封地,派了儿子伯禽去了鲁国,这就是鲁氏起源,武王重新给他食邑封在周,授上国公,所以叫周公。话说姜太公此时封在齐国,这齐鲁之地就是山东了。
五子蔡叔度:姓姬,名度,封于蔡国,排行老五,称为蔡叔,以国号蔡为氏,是为蔡氏始祖。
六子曹叔振铎:姓姬,名振铎,封于曹国,排行老六,称为曹叔,以国号曹为氏,是为曹氏始祖。
七子郕叔武:姓姬,名武,封于郕国,排行老七,称为郕叔,以国号郕为氏,但郕国弱小,被齐国给灭了,郕氏后人怕死,于是改氏为成,有一部分改为盛,这就是成氏、盛氏的起源。
八子霍叔处:姓姬,名处,封于霍国,排行老八,称为霍叔,以国号霍为氏,是为霍氏始祖。
九子卫康叔封:姓姬,名封,封于康国,排行老九,称为康叔,成王继位后,因三监之乱,康叔平乱有功,改封卫国,称为卫康叔,所以卫康叔的后代有康氏一族和卫氏一族。
十子聃季载:姓姬,名载,封于聃国,排行最小,称为聃季,平王东迁,另封沈国,是为沈氏始祖。
但这种姓和氏的叫法到了秦朝时,开始淡化,自秦始皇统一姓氏后,就基本取消了氏,统一保留姓,这时候的姓可能来源于姓,也可能来源于氏,也可能是赐姓,也可能是改姓。人们也开始普及使用姓名+表字的方式来互相称呼,比如张良,字子房,一般称他为张子房。姬姓,项氏,名籍,字羽,就是大名鼎鼎的项羽了。
我们后世姓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氏,毕竟源自母系社会的古姓很少,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一样,但分出的枝叶很多,这些都是氏。所以即便是氏被姓取代了,但后世人称自己家族祠堂一般叫:黄氏宗祠、杨氏宗祠、沈氏宗祠这样以氏来称呼,这其实就是氏的一种存在表现,表示家族是哪一脉的分支,是有氏有身份地位的家族。
-----
网友解答:
-----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周文王姬昌有一百个儿子,长子伯邑考,四子武王姬发,第一百子为雷震子。
当然文王姬昌并不可能有一百个儿子,姬昌和正妃太姒有十子,除了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善会解梦的周公也是文王之子。周公还有一个很网红的名字,叫“姬旦”,不知道达芬奇有没有画过周公。
古人的名字有时候真的很有趣,除了周公姬旦,还有吕后吕雉。秦武王年纪轻轻就死了,死的时候连个儿子都没有,有什么资格敢叫“嬴荡”?
秦宣太后,也就是《芈月传》中的芈月,有一个男宠叫魏丑夫。魏丑夫自然不丑,不然芈月也不可能看上他,死之前还要别人陪葬。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死了。
(伯邑考剧照)言归正传,文王姬昌,武王姬发,长子伯邑考自然也姓姬,名考,即姬考。伯者,“伯仲叔季”也,指其排行,也就是老大。“邑”有两种意思,一说是代表其世子身份,二说是一种官职。
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如果我们看书不小心,一不小心就滑过了,其实“仲”在这里也指代排行。孙权亲兄弟四人,老大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字仲谋,老三字叔弼,老四字季佐。你瞧,伯仲叔季全了。
三国还有一个经典故事,那就是“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仲”在这里也表示司马懿排行第二。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老二司马懿字仲达,老三司马孚字叔达,老四司马馗字季达,“伯仲叔季”全了。司马懿还有四个兄弟,老五司马荀字显达,老六司马进字惠达,老七司马通字雅达,老八司马敏字幼达,人称“司马八达”。
再举一个例子,“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马谡共有兄弟五人,老四马良是最有才名的,马良眉间有一白点,人称白眉马良。老五马谡字幼常,老四马良字季常,老三马叔常,老二马仲常,老大马伯常,人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伯邑考加个姬字,即姬伯邑考。文王姬昌封西伯侯,时人也称之为姬伯,这样的话,伯邑考便和其父亲的名讳有些冲突了,于是省去姬字。
其实古人父子不同姓,也并非没有。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如果都是一脉相传,那就不可能有如今这么多姓了。在西汉之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父子可以同姓不同氏。只不过西汉以后合二为一,我们现今的很多姓其实是古代的氏。
战国时,秦国和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两国皇室本是同宗。当然这并不影响两国在长平之战中惨烈厮杀,兄弟尚且可以反目,更何况为了国家利益呢?
所以,秦始皇嬴政也称赵政,如果你以为是因为他的母亲姓赵,那就太肤浅了。
-----
网友解答:
-----
姬昌,姬发不姓姬,伯邑考也不姓伯邑,没有人是收养的。
在秦朝以前只有女人才有姓,男人只有名,权贵男才有氏,氏的来源是封号或者封地。姓别婚姻,氏别身份。
西汉前的所有古籍中,关于周朝历记载他们俩就没‘姬’这个姓出现过。都是记录‘文王昌’,‘武王发’,他们是没有姓的,只有封号+名。
《史记 周本纪》还是记录‘文王昌’但这后的历史记载,文王武王就有了姓。从‘文王昌’变成‘文王姬昌’。很明显是后来的史官给加上去的,为什么姓姬?
姬姓是万姓之祖,传说是黄帝姓姬,取自黄帝的居住地名——姬水。给周文王加姓姬是意味华夏民族的延续。
伯邑考的伯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就是文王的大儿子的意思。邑是氏,因他才华出众很早就有封地了,‘邑’那最少有一座城。考是他的名字。伯邑考去世比较早,又有封地,可以以‘伯邑’为氐,体现他的身份和殊荣,史官就没必要给他加姓。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胰腺癌的症状有哪些?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