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势如燎原,最终为何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势如燎原,最终为何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
网友解答:
-----
对于这个历史性人物,我是不通透的。但是,我认为当时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能势如燎原,这是他的勇猛精进,兵力强悍,声势浩大,屡战屡胜的结果。而后来可能就是因为带兵无方,麻痹大意,不得军心,才导致了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
网友解答:
-----
一、陈胜有着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宣传、发动能力。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被部分选进初中教材,中国人都知道,我不详细阐述。
与人佣耕时,即说出“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在同伴不以为然时,他竟还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再看他发动起义的过程:二世元年七月,一支去戍守渔阳的九百士卒屯大泽乡,遇天大雨,作为屯长的陈胜、吴广就抓住机会,发动起义,分几步走:第一步找死党“素爱人"的吴广屯长,共同分析大势一天下苦秦久矣,并假冒秦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的名义造反;第二步蒙骗同袍们,失期当斩;第三步,装神弄鬼,在鱼肚里用朱砂写上“陈胜王",晚上再上演篝火狐鸣一幕,让吴广演口技,模仿狐狸呼叫:大楚兴,陈胜王;第四步,同袍中威望很高的吴广趁押解的将尉醉了,扬言要逃跑,将尉上当,鞭打吴广,吴广奋起夺剑,陈胜佐之,干掉将、尉;第五步,陈胜巧舌如簧,演讲:失期当斩,即便死里逃生,戍边也会十死六七,壮死不死则己,死则取大名耳。接着,说出最牛逼的广告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兄弟们同样是刀口舔血,跟着我可做到王侯将相,前途一片光明!于是九百同袍,一起加入造反大军。
二、六国贵族及其它天下豪杰纷纷响应,其出发点只不过是割据一方,并非心里多么爱戴陈胜这个领头大哥,甚至陈胜成了他们造反的挡箭牌。
陈胜大泽乡起义后,开始势如破竹,打到陈县时已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卒数万人。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天下群雄响应。吴广是陈王封的假王,葛婴到东城,拥立襄疆为王,听说陈胜称王,杀了襄疆,返回陈县,被杀;武臣打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相。陈王逮捕了武臣等人家属,上柱国蔡赐劝他:秦未灭而杀赵王将相家属,等于又生出一个秦朝,不如封他。后来燕国贵族后代又劝韩广为燕王,狄人田儋杀了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陈胜派出的大将周市被田儋击败,退回魏地,准备拥立原魏王后代宁陵咎为魏王,咎被扣于陈王处,但最终陈王被迫护送咎归魏,成为魏王,周市做了他的相;项梁、项羽拥兵六七万……天下豪杰及六国贵族诸侯后代均各怀鬼胎,想立国,借陈胜和张楚国作挡箭牌。当时的形势和元代农民起义时相同,大家都打着红巾军的大旗,以韩林儿、刘福通为挡箭牌,让韩、刘去挡元。
三、陈胜驭将的能力太差。
你可以比照刘邦、比照朱元璋,从驾驭手下的能力比较,陈胜给他们拎靴子都不配。
谓予不信,苍茫大地仅取一例。假王吴广率军包围荥阳,郡守李由死死顶住,吴广久攻不克。吴广手下将军田臧等密谋:周章的军队已溃,秦军早晚赶到,我们屯兵于坚城荥阳之下,秦军一到,我军必败。不如留一部守荥阳大营,调全部精兵迎击秦军。吴广骄横不懂用兵,不如灭了他。几个将军竟假借陈王的诏令杀了吴广,还把吴广脑袋献给陈王,陈王竟赐田臧楚国令尹大印,委他为大将军!这等做法,无异鼓励手下将士犯上作乱,自立为王?如何统帅全军?
四、陈胜不能慧眼识英才,手下无得力大将。
历朝历代,指挥大兵团作战挥洒自如的大将之才像大熊猫一般因稀少而珍贵。
你看陈胜手下最牛的周文、吴广,统兵手艺平平啊!周文到达函谷关时,有战车千乘、步兵几十万,遇到少府(秦朝文职官员)章邯带的骊山刑徒、奴婢之子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一触即败,退出函谷关屯曹阳两三个月,又被章邯追击再冷大败,周文退守渑池十多天,章邯追击,这次周文全军几乎覆没,自己也自杀了。
吴广率重兵在荥阳居然久攻不克,没等秦国援军来就被手下将军砍了脑袋。
周文、吴广和韩信、项羽相比,连拎靴的资格都没有。
五、秦军的强大,秦将章邯等人卓越的军事才能使陈胜苦不堪言。
秦朝还没有动用正规军,临时把骊山邢徒组织起来就让起义军应付不暇,章邯灭了陈胜、项梁,赵王赵歇、将军陈馀、国相张耳被秦将王离、涉间围在巨鹿城,章邯在他们的南面驻军,并筑两边有高墙的甬道送粮。天下诸侯得到求救要求后,派兵来了,但纷纷作壁上观。为何?被大秦最后的名将章邯打怕了!
六、陈胜立国后的声色犬马,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胜打到陈县,成了张楚国王,像叫花子捡到金元宝,从此吃喝玩乐无极限,革命尚未成功,床上玩得腿松。革命意志消退,这样的统帅领导革命,还能成功?
-----
网友解答:
-----
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当中,当年明月曾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起义最终失败的结局,归结为陈胜、吴广们的宿命。
他们的命运和以往第一个起义的农民领袖也类似,起义、被镇压、后来者居上,这似乎是陈胜、吴广们的宿命。
其实,当我们仔细翻看陈胜起义这段历史之时,仅仅用炮灰的宿命来解释他的失败,确实也有些草率了。
对于陈胜的失败,用现代一句很时髦的话来总结,再合适不过:
屠龙少年,最终成了恶龙。
我们平时所了解的陈胜,大多仅限于教科书中的那场大雨泥泞中的揭竿而起,随后陈胜带着一群不甘受死的人们,走上了抗秦之路,最终消亡在了秦末起义的纷争之中。
那么他是如何失败的,又为何会失败?教科书中很少提及,但史书却清晰地记录着,那个曾经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愤青,最终被身边的马夫,一刀斩落了他那不甘卑贱的头颅。
死得相当憋屈。
最终,一切归于尘土,但历史却值得回顾,在后人的复盘之中,陈胜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
不懂得韬光养晦
陈胜的失败从客观上来讲,主要是因为在造反的行列里,表现得过于拉风,不懂得韬光养晦,自己直接脱颖而出,成了出头鸟,进而站到了战场的最前线。
这种情况之下,原本不知道先干哪个的秦军,自然找到了目标,得了,就你了,往死里搞。
陈胜的失败率,自然也是急剧飙升。
当年攻下了陈地,陈胜召集当地三老、豪杰前来会商,你说你手里拿着刀,还能让大家说什么呢?
自然是怎么好听,怎么来了,于是乎,就有人提议,既然你这么帅,干脆自立为王吧。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随后问了下身边的谋士张耳、陈馀:
“你们怎么看?”
这两位塑料基友,以前都是在魏国大梁混的,见惯了六国面对秦国的应对手段,那就是争取别当那个出头鸟。
因此,张耳、陈馀便建议陈胜,你别先称王,明着扶持几个目标,让他们先上,咱们在后面猫着,到时候摘桃子就是了。
这个建议和学士朱升后来给明太祖朱元璋出的方案如出一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积攒实力,韬光养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而,陈胜的性格却偏偏注定了他不是一个低调的人,您想呀,当年他还在种地的时候,离富贵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到处跟别人装深沉:
“哥们,以后富贵了,别互相忘了!”
这种身在底层的强烈不甘,也注定了陈胜在选择是否称王的问题上,不会那么理性。
最终,陈胜的选择是,心从所愿,怎么爽怎么来。
二世元年七月末,陈胜称王,号张楚。
秦军平定叛乱的目标,随即明朗了起来,喏!这个就是最大的那个!
干就是了。
当然,陈胜称王其实也摆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我不怕你秦朝来找我事儿,造反谁还怕事儿呀!但不怕事儿,也得有不怕事儿的资本呀。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陈胜这把,确实有点儿托大了。
致命的两大误
咱们都知道,毛主席爱读史书,他老人家在读《史记.陈涉世家》的时候,曾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对该文做了大量圈画以及批注,他在批注中指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有两大误:
一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
二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患难的兄弟。
毛主席的眼光是犀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陈胜失败的本质原因——自身能力不行,个人品行有问题。
早在陈胜还是长工的时候,身处底层的他,虽对现状极度不满,渴望成功,但当时的他还没有背叛自己所处阶级的实力。
在看待未来那个仿佛遥不可及的梦时,陈胜曾感慨道:
“苟富贵,毋相忘。”
然而,当陈胜真正拥有富贵,飞黄腾达的时候,他恐怕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变脸,变得那么自然,那么翻脸不认人。
陈胜为王之后,便有了想要攀高枝的故人,这种事情其实很常见,老熟人嘛,多少想着能够照顾些。
而能够硬着胆子来找陈胜的,想必也肯定是当初跟陈胜关系不错的朋友。
后来这人见到陈胜,看到宫内的装饰豪华,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估计也为了显摆自己跟陈胜以前的关系,说了些陈胜没有发迹前的糗事秘闻。
这事儿其实在当时的义军当中,其实也算稀松平常,毕竟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哪那么多繁文缛节。
即便是刘邦当了皇帝,他以前的那些哥们儿们,最初也是在他面前没有任何规矩,大家这么熟,还这么见外干嘛,后来引进了儒家的礼仪规范,才最终有了君臣之分。
但陈胜就是受不了,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陈胜了,锦衣高坐之时的面孔,变得不近人情,变得可怖狰狞。
随后,他便令人将这个前来蹭富贵的故人斩杀,真有点儿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他这一翻脸,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效应顿时凸显,故人不敢来找,别的臣子们也都觉得,这位爷,不地道。
因此,后面陈胜落得个众叛亲离,也能理解。
当然,若是陈胜自身能力超强的话,狠点儿、毒辣点儿,也没啥,毕竟还有枭雄这个争天下的“中性词”嘛。
但从陈胜后来的一系列操作来看,这位哥是真的不行。
安史之乱时,李泌曾对唐肃宗说:
天下大乱,人心重将,只有亲临战场,才能有较高的军事领导能力,在随后胜利的不断加持之下,最终统领全局。没有战功的加持,深居后方,时间一长,就会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这种观念很符合后来刘邦、项羽的作风,两人打天下时,基本都在前线待着,即便当初刘邦攻占了彭城,想要舒坦一下,项羽也立即将该地,给他配置成了惨烈的一线战场。
因此,即便刘邦队伍里有韩信、英布这种超一流的猛将,照样压不住刘邦的风采,而英布后来造反,一听邦哥没来,第一反应就是,只要他没来,这把就算稳了。
这就是威信,如同血脉压制一样,压得你不敢反。
而反观陈胜,真正打仗的经历,就是起家时的攻击蕲县、陈县两地,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委托其他将领拿下的。
陈胜的本领到底怎么样?大家都没什么感觉。
同时身处乱世,自身没有什么家底、名望的陈胜,在大家的心头也就是个暴发户路人甲。
陈胜起家的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使得他底下的小弟,没有封建王朝臣子们的那种忠君效死的思想。
咱们谁都可以的,老大,这是你说的。
因此,当陈胜随后派遣将领北上巡定北地之时,脱离队伍称王的,不听调遣命令的,杀监军叛乱不服管束的,全都浮现了出来。
一个失去了控制的王,同时被秦军视为重点打击对象,而且还没有亲信小弟的驰援帮助,陈胜的结局可想而知。
在一系列兵败的阴影之下,陈胜的身边没有甘愿与其共存亡的死士忠臣,而那些拿一天工资撞一天钟的人,再看陈胜这个王的时候,眼中已没了昔日的敬畏,反而有些兴奋。
这个金灿灿活动着的小金人,可是个值钱的宝贝。
于是乎,在死亡和富贵的交错逼迫之下,陈胜身边的马夫庄贾最终下手了。
深夜,溜入寝居的庄贾只一刀落下去,陈胜昔日执着的雄图霸业,便彻底消亡。
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唏嘘。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每天分享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事儿。欢迎关注转发,共同评论交流,谢谢大家。
-----
网友解答:
-----
原因如下:第一,陈胜没有长远的的战略目标,目光短浅,开始起义就迫不及待的称王,修建宫殿,设置百官,不愿意拥立六国的王室后裔,导致诸侯离心。第二,陈胜得势后,变得骄傲自大,违背“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杀死旧时伙伴,气走自己的岳父,不信任手下将领,赏罚失当,使很多将领背叛他。第三,作战能力不行,陈胜和手下大多是农民出生,而对手可是秦国的名将章邯
-----
网友解答:
-----
陈胜的真实身份,有些可疑。
我们知道,在秦末那个年代,读书识字,很多人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而读书识字的人,就更少了。
而陈胜,却能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中话来。
可以判断,陈胜不是个普通老百姓,而极有可能,是六国的贵族后裔,隐姓埋名,以务农掩盖身份。
陈胜通过起兵造反之后,迅速称王,这个时候,旧式贵族的毛病显露出来了。
其一,冷酷刻薄,由于本质上还是属于旧式贵族的思维,不能够团结下属,对待下属犹如家奴,得不到将领们的拥护。
其二,目光短浅,观察陈胜称王之后的所为,可以说乏善可陈,既没有推翻暴秦的决心,也没有救民于水火的大志,醉心于建立自己的军事割据王国,这违背了大部分跟随他起义人民的初心。
其三,陈胜称王之后,遭到了秦朝的严厉打击,过早的暴露称王的野心,使得秦朝将其列为帝国最大的威胁,调集了精兵强将对其围剿,加速了其团体的覆灭。
综上所述,陈胜由于其旧式贵族的习气,也缺乏乱世枭雄所必须的雄才,在仓促间成为了义军领袖,但是德不配位,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的确令人唏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