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咸丰朝的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还是十恶不赦的罪臣?
大清咸丰朝的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还是十恶不赦的罪臣?
-----
网友解答:
-----
肃顺是清初八个“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八世孙,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论“宗室”辈分,咸丰是肃顺的叔叔辈,但论年轻,他却比肃顺小十五岁。
按照大清制度,“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但只有一个人能承袭王爵。1846年,肃顺的父亲郑亲王乌尔恭阿去世,他的三哥端华承袭为和硕郑亲王,肃顺因此与王爵无缘。
肃顺在政治上发迹,虽没有亲王爵位作为靠山资本,但他的“宗室”身份还是得天独厚的,这让他得以轻松进入内廷,担任皇家侍卫。
在内廷当差,不仅有机会接触皇上,而且能获得一个从近处观察高层政治运作的极佳角度。与其他闲散宗室子弟不同,肃顺除了在内廷当差,闲余时间喜欢到坊间闲逛,有丑化他的坊间笔迹说,肃顺少年时经常诈人酒食,甚至是“盘辫,反披羊皮褂,牵狗走街头”的一副无赖模样,对三教九流无一生疏。
抛开成王败寇,其实肃顺很早就显现了非同寻常的政治潜力,喜到坊间说明他好洞察,而且接地气。此外,肃顺还有一个过人之处,那就是聪明强记,“接人一面,终生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
肃顺被咸丰发现,是因为他充当侍卫时,状貌魁梧,眉目耸拔,声音洪亮,而且知道得特别多,对官风民情十分了解。
史书记载,有一次咸丰去南书房,看到一名官员貂褂破旧,第二天便送了一件。后来这名官员外放云南学政期满归京,咸丰特意让他兼署顺天府丞,召见时还特意关照:
“朕闻顺天府丞,每逢考试,卖卷可得千金,聊偿汝在滇之清苦。”
对此,史家有评论,此类卖卷的情节、任职云南的清苦,在正式召见时谁会告诉九重之上的天子呢?
唯有肃顺这类既知官风民情,又不拘一格的内廷侍卫。
咸丰的身边正因为有肃顺这样的心腹侍卫,深居宫禁御园,他才没有像他爹道光那样,屡受内务府官员的蒙蔽,连一个鸡蛋要多少钱都不知道。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议论,由侍卫到宠臣,感觉肃顺多少有些奸佞之臣的影子。
这是一种历史的错觉。
慈禧后来抹黑不少。
真实的肃顺,不是靠官场雕虫小技,而是靠能臣铁腕起家的,“戊午科场案”、“户部宝钞案”,便是他的手笔。
大清到咸丰年间,官场已经昏庸不堪,所谓朝廷重臣,个个都是“多磕头,少说话”的老油条,难得肃顺,才气横溢,勤于治事,有法家综核之风,有起弊振衰之心。
正因为如此,咸丰一朝,肃顺除了敢对官场动真格,他还干过另外几件“了不起”的大事。
第一,肃顺敢于直视满人的臭毛病,懂得尊敬汉人,优礼贤士。清人笔记中曾录下他毫不掩饰的话:
“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只要钱耳。国家遇有大疑难事,非重用汉人不可。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起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
第二、肃顺在朝廷最需要大才之时,顶住压力,施展微妙手腕,挽救了后来的中兴名臣左宗棠。
1859年,湖广总督官文指示下属参劾湘系重要人物左宗棠。咸丰为此密谕官文:“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肃顺得知此事,感到事关重大。他知道,此时左宗棠以在籍举人、四品卿衔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主持一切。如果左宗棠被杀,湖南必定动摇,湘军的后方必将不稳。
因为惜才顾局,肃顺决心保左,于是他故意将密谕内容外泄出去。
湘籍京官得知这一坏消息,纷纷前来求助,肃顺不推不挡,点拨这伙湖南人:“必俟内外臣工有疏保荐”,言下之意,现在挽救左宗棠,需要唱双簧,你们先保荐起来,我才好开腔说话。
于是乎,湘籍京官找到大理寺少卿潘祖荫,请其出手援助,潘祖荫三次上奏保左,其中有一名言,一度成为晚清官场的佳话:“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潘祖荫之后,湖北巡抚胡林翼紧接而上,他上奏咸丰说:“(左宗棠)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咸丰见状,果然向肃顺询问,并且表示“方今天下多事,左宗棠果长军旅,自当弃瑕录用。”
这时候,肃顺拿捏火候,终于进言表明态度,左宗棠人才难得,自当爱惜。
为了救左宗棠,不致差错,咸丰接纳他的意见后,他又建议将保荐左宗棠的各奏折抄录一份,密寄官文,让官文“察酌情况办理。”
官文收到咸丰谕旨和保荐左宗棠的抄件,马上意识到中枢欲重用此人,再不敢行加害之举。
左宗棠因祸得福,从此驰骋开来。
第三、在东南局势走向的关键时刻,肃顺力主授曾国藩督抚实权,此举不仅成就了曾国藩的“伟业”,而且安定了 清廷半壁江山。
1860年,两江总督何桂清因苏、常失守遭到革职,咸丰本准备调湖北巡抚胡林翼为两江总督。
肃顺于此及时进言:
“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也。”
对此,曾国藩内心甚为感激。
肃顺被慈禧诛杀后,他更是感慨,杀肃顺乃自毁长城。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将肃顺诛杀,恨不得抹掉他的一切痕迹,但其重用汉人之策,推举曾左之举,慈禧因为明智,后来全盘继承了。
这足以说明肃顺之能。
慈禧不过是幸运地摘了果子。
-----
网友解答:
-----
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咸丰皇帝临终之际,托付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小皇帝同治,从这一点上看,就能看出肃顺在皇帝咸丰心中的位置是如何的重要。咸丰时期的肃顺是一步一个脚印上升到如此重要的权臣位置,这与他痛恨贪污腐败伸张正义的官场风格是分不开的。
肃顺整顿朝纲以来,向来以无私的铁腕手段著称。当年的戊午科场案以及户部宝钞案都显示出肃顺坚决打击朝廷腐败势力的坚定决心。
下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位咸丰皇帝时期的朝廷权臣。
卫士出身的肃顺在咸丰皇帝登基之初,官职并不是很大。他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以及取得的诸多政绩逐渐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而一路高升的。肃顺执掌大权之后,先后重拳打击“戊午科场案”以及“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是咸丰时期发生的一起重大科举舞弊大案。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用金钱贿赂一品主考官柏葰的家人,试图以假乱真蒙混过关。最后遭人举报,东窗事发。此案由肃顺主持审理。他秉公执法,主张按照大清法律对一品大员柏葰处以极刑。面对咸丰皇帝的求情,肃顺仍然坚持原则。最后,咸丰不得已对柏葰实施极刑。
此案发生后,大清官场上下受到极大震撼,科举舞弊事件从此再无发生。此事件对广大莘莘学子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另外肃顺针对户部宝钞案的破获也是一次对当朝贪污腐败的重拳出击。在这次案件中,肃顺深挖腐败分子,涉案人员百余人,查抄户部人员,商户以及满族宗室数十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朝廷内部贪腐的风气。
肃顺大权在握时期,能够重用汉人为官。曾国蕃,左宗棠,胡林翼都是肃顺时期向朝廷大力推荐的汉人官员。这些人在后来平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作战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肃顺时期发起的反贪腐工作是当时清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网友解答:
-----
咸丰十一年十月之夜,一名大清国顾命大臣被杀,消息传出,当时的曾国藩惨然曰:“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曾国藩所言的长城,便是题中所言的肃顺。那么以曾之能,何以会如此看重一名被杀的罪臣呢?
第一是因为肃顺做事很公正。大清国自乾隆后期至咸丰年间所出现的极度官场腐败,几乎已经呈现不可逆转之势。肃顺,就是你们眼中的反面人物肃顺,严厉打击贪腐者,毫不留情地惩办失职者(一个集权的朝廷是否有生命力,上层是否真正的打击贪腐,是极其重要的标志。如果表面上谈反腐而实际上毫无动作,百姓就不可能真的拥戴这个朝廷)。
我这里举个例子:咸丰八年顺天府(北京)的乡试中,曾发现考上正榜的考生罗某,卷面文理极不通顺,一篇八股文总字数不过数百字,他的文章错别字居然多达三百余字——审卷的磨勘官向御史透露此事,御史转身上奏皇帝。于是咸丰震怒,亲自读了那篇狗屁不通的文章之后,查究责任,追究到某位一品大员,咸丰有意从轻发落,关键时刻,肃顺站了出来,按律力争不可,认为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严格执法、明正典刑,最终这名大官被斩于菜市口,为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
这场“戊午科场案”,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朝廷吏治为之一振。而若没有肃顺的力主严查,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难怪曾国藩称赞他,就连今天的我,也不由的对其景仰万分。
第二,是肃顺虽然是满人,而且是爱新觉罗的一员,但他待汉人颇为不错。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这一批晚清的能臣,其实都来自他的举荐(你看到,他们都是汉人,以前是没有机会上来的)。
而且,当左宗棠因为在湖南表现出超人一等的胆略才识,遭到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的陷害,甚至联合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皇帝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关键时刻,还是肃顺,联合曾国藩、胡林翼上书力保左宗棠,最后他还邀人写下:“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呈现在咸丰帝面前——正是因为肃顺,左宗棠才得以大难不死更有后福(要知道:大清国只有一个肃顺,却有千千万万个官文,他们随时可以整死当时还没有能力自保的左宗棠)。
甚至在对外关系上,也唯有肃顺,敢于将《瑷珲条约》扔在桌上,怒斥贪婪的俄国人:“此无非一纸空文!”这样的胆略,不但其他清朝官员没有,后世很多官员也没有。
在最后咸丰帝病危之际,也是肃顺,最早发觉慈禧的危险性,他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后患。但是咸丰帝不但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事后又在无意中透露了风声,造成慈禧对肃顺的极端仇视。
换句话说,到了那个时刻,对于慈禧而言,已经是:有他则没我,我若要上台,则他必须死!
最终,这位在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的爱新觉罗家最后的明白人,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大清帝国最后一个挽救的机会,就此被葬送!
-----
网友解答:
-----
肃顺其实命运并不理想,本来也是王公后代,却只能在哥哥带领下以一名闲散宗室身份进入咸丰皇帝视野。但是这老小子不像其他落魄觉罗破罐子破摔,反而积极向上,凡事冲锋在前。苦命天子咸丰皇帝一接班,就面临太多的烦心事。长毛起事越演越烈,咸丰三年已经占领南京,拥有了富饶的半壁江山,完全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他老爹签订的《南京条约》也到了换约的日子,这这是他最不喜欢的事情。很快,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一时间,咸丰皇帝焦头烂额,而他的老师杜受田之死,更是让他的心灵依靠彻底坍塌。就在这个时候,肃顺出现了。他大胆地为皇帝出谋划策,摒弃大部分迂腐满人的思维,启用富有担当,有能力的汉族大臣去地方兴办团练,招募地方武装,镇压洪匪叛乱,并在短期内稳定了形势。同时,他强力支持和推崇震纲纪,反腐败,扫除朋党团体之风。咸丰八年,京城科考大案爆发,大学士栢俊原本也就是失察之罪,流放新疆或宁古塔也就可以了,但是在肃顺的坚持下,最终将一品大员栢俊砍头菜市口,朝野震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利害角色,却在咸丰死后的"祺祥政变"过程中输给了小女人叶赫那拉兰儿,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个中原因不少,除了慈禧太后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外,肃顺平时的霸气和独断让他缺少了支持他的人脉,而且过于自信,最终还是饮血菜市口!
咸丰活着的时候,肃顺是一个能臣,咸丰死了以后,肃顺就是一个罪臣了!有罪无罪,都是看相对什么时代而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