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
网友解答:
-----
普及几个知识:
1、历史上,共有十三路路诸侯讨伐董卓,而不是十八路诸侯。
2、曹操酸枣策略:
袁绍屯孟津,
袁术入武关,震慑关中
其他诸侯屯雒阳显要地方
3、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进京,军阀进入中国历史。
4、初平元年(190年)讨伐董卓时,只有许县(今河南许昌),而没有许都,更没有许昌。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县时才有许都。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才改许县为许都。
-----
网友解答:
-----
汉灵帝年幼,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多少年的矛盾激化,外戚与宦官斗争愈演愈烈,形同水火。大将军何进请求何太后,彻底铲除宦官乱政势力,太后不许,想借强悍西凉兵,铲除宦官的消息传入宦官的耳朵。
这群不长胡子,张口娘娘腔的家伙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见多识广,经历无数次宫庭血雨腥风的老太监说,大将军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咱放在眼里。只须假传圣旨就能要他的小命。轻敌自傲的何进,刚进宫就稀里糊涂的掉了脑袋。
董卓接到命令,挑选忠心耿耿,作战勇猛三千人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直奔京都洛阳而来。平日对朝庭赤胆忠心,百依百顺的董卓,在朝堂上大权独揽,威胁少帝,有大臣反对,立刻推出去斩首。狼子野心,暴露无遗。周围他重兵把守,群臣敢怒不敢言。
为牢牢控制大汉最高政权,他主张废年长的少帝,立年幼的刘协为汉献帝。年青的袁绍实在看不惯他一手遮天,飞扬跋扈的样子,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少帝刚立不久,没有大过,凭什么废帝,君国大事,哪有你一个人说了算?春风得意的董卓,冷不防碰了一硬钉子。小子乳嗅未干,想找死,拔出剑来,老贼,就你有剑,袁绍蹭的抽出来,寒光闪闪,一时间,朝堂上空气跌到冰点。都为袁绍捏一把汗。怒目相视,一个是身手敏捷,一个是凶悍残忍,一个是英年才俊,一个是阴险狡诈。两人对峙良久。司徒王允与对峙双方都有私交,同为一朝臣子,有事好商量,何必动武,伤和气……。
袁绍借机转身就走,董卓狠狠瞪他一眼,要不是看在司徒面子,我非扒他的皮,抽他的筋。退朝后,董卓越想越气,心腹谋士李儒进来,朝堂上主公险误大事,敢冒犯天威的那小子,大有来头。董卓心里大惊,此人袁绍,四世三公家庭,其父袁逢司徒,叔父袁槐当朝司空,门生旧吏都在朝中掌握大权,御林军里有他们不少人。他要是在京城集结五万兵力,易如翻掌,主公才三千兵马。我们死无葬身之地。
如何是好,杀不能杀,放不甘心,便宜了这小子。李儒继续说,午后,袁绍只身一人,经东门,飞马而去,可能去翼州,那就虎落平阳了。半路取他性命,今天刚发生的事,多少人关注他,影响太大,直接关系到咱在洛阳生死存亡。不如给他一个渤海太守,以后慢慢削掉他的兵权。董卓思量许久,如今老夫骑虎难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就是暂切便宜这小子了。
第二天,天子下诏,册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在翼州招兵买马,抓紧生产,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原创)
-----
网友解答:
-----
谢谢,
董卓为了笼络人心,使用的是权易之计,而袁绍有没有大的胸怀和长远目光,得到董卓的恩赐和宽恕,更加丧失了斗志。
蠢的是袁绍,聪明的是董卓,幕后黑手是李儒。
-----
网友解答:
-----
自古朝庭官场上的政治角逐,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打打杀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哪个词不是源自政治博奕而出。
自古闯出名堂、青史留名的老大,不论英堆、奸雄,哪个不是没揣过两把刷子的人物。不要看历史课本上的董卓、王莽、袁世凯、等等挂号反派,如何如何凶残、专横,脑掺水,他们或可在权欲贪心上过度、在时务太局上昏头,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政治、御人水平就凹,相反这些人能做到叱咤风云一时,肯定有其在人脉上也有不逊于正面英杰的一面。
自古成王败寇。败了,第一有其自身多行不义的原因,第二自也会有 胜者为贬损抹黑败者一无是处的批论。
《三国演义》里描写董卓独断专横,残暴不仁,确实存在,但这并不代表董卓情商就低,政治手腕就短。
《三国志》、《后汉书》均有单传介绍董卓。说他年青时游历西北,好交朋友,尤其在羌人部落中极有人缘。董卓还体力过人,会佩带两个弓匣,马上左右发射。从军后参与平叛,多次建功。一次立了大功,他把上级赏给他的九千匹绢,全部分给了兵士,可见其会拉人脉圈子很有一套。
东汉末年,宫里太监与朝中大臣对立不和,其实这也是皇上汉灵帝有意为之,以便权衡,也算政治中的御人之术。没想到的是,汉灵帝驾崩,还在过儿童节的十三岁刘辩即位,太监与大臣水火之势已愈演愈烈。太监们把大将军何进诓进宫里直接砍了人头。大臣们火大了,调动军士便冲进宫里,凡是没长胡须的一个不留。宫闺大乱,皇帝吓得出宫而逃。
就是这时,身为河东太守的董卓赶来,趁乱夺了大权。先是命他带来的三千军马夜里偷偷出城,早上敲锣打鼓进城,往复几天,给人错觉,董卓这是带了多少万兵来哦。接着又耍手腕把大将军何进的余部收归到自己部下。你说董卓不政治不精明吗?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可能不知此语,却深得其境。
董卓得以控权于朝庭,其间该拉拢的京城世族,他也是藏起大棒,送上红枣。你说他没两把刷子,能快速的由外蕃迅速掌控中央吗?
为了更好立威,也或许就是看不上当前这个皇上,董卓想换皇帝,换成刘辩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三国中的汉献帝),这事样子上总得和群臣商量商量,董卓就找来了袁绍谈话。
为什么找袁绍呢,袁家在京城的根脉说第二,无它家说第一。袁绍的祖父、爷爷、父亲,都是正国级干部出身。
董卓说:这皇帝不贤明,我想换成他弟弟刘协。
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也没啥大错处,你说废就废,不大妥吧。
董卓本来觉得问询下袁家,是给袁家面子,没想到袁绍不应,就有点烦,手按佩剑生了火:天下的事我说了算,我就想这么做了!
袁绍也是好面子的人,也烦了: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人吗!
说完,解下佩刀抓在手里,出门而去。
袁绍出门后,也怕董卓施阴招对付他,便直接离开京城,跑到河北去了。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各州府,到哪也是象京官高层下巡,必有人奉迎。
董卓权势已大,心自骄,觉得失了面子,便要通辑袁绍。这时有人给他献策,帮董卓也好,帮表绍也罢,确也是实言。献策人说:袁家四代受皇上信宠,门生和提拔的亲信,在各州府都任着高职。一旦他网罗人心,聚集兵众,与您对抗,形势对您可就不利了。不如消消气,封他个郡守,稳住他,让他感您的德,少生乱子。
董卓听从了建议,授予袁绍勃海太守的职位,并封为郧乡侯。由此可见,董卓能听良劝,政治头脑绝不低。只是败在私欲心太重、狂傲心太浓。
袁绍也是不甘于失势的人,流亡在外,利用袁家影响,没搭理董卓的‘仁心’,组织了讨董的关东联军。当时很多州郡响应袁绍的部队,都打出了袁氏的旗号,可见袁家在汉末势力根基之大。
十几路联军讨伐董卓,逼得董卓焚毁洛阳,迁都长安,然后联军之间不思进取,各自攻讦,抢地盘,导致天下更加大乱,最终曹刘孙三雄鼎立进入三国时期,这个众读君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也知道了此情。
董卓残暴专横,欲霸天下,史有公论。袁绍起兵后,董卓也是气得把当初献策人砍了头。但不能只从演义评话中去认定,董卓只有暴戾的一面,而无政治头脑,这样去审视他,就有些偏颇了。
董卓被司徒王允用计除掉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还反杀长安,为董卓立了墓,由此可见,董卓在对自己手下亲信上,绝是有一套当老大潜质的。
推演到近代史,人人愤之的窃国大盗袁世凯,实则也是枭雄级别,玩政治耍手腕,培植忠心手下,从来也没缺过这方面头脑。只是史书多以此类人为反面教材,贬斥多多,注重点多放在警醒后人少贪欲、少骄枉、少不仁不义方面之上了。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
网友解答:
-----
董卓是一个西凉地方军阀,东汉发生内讧,董卓才有机会进入中央,但他才带三千多兵力,力量薄弱,而袁绍家族实力强大,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董卓无法憾动,只能看袁绍逃走,为了安抚他,封渤海太守。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同司隶校尉袁绍谋除宦官,何太后不同意。宦官先发制人,诱杀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带兵杀进皇宫,屠尽宦官。
董卓受朝庭邀请入洛阳,在北邙山阪下遇到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取得一张王牌。董卓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把袁绍等人召到显庆苑商议废立之事,袁绍不同意,让叔叔太尉衰隗来商议。
董卓非常生气:"竖子!天下事当不觉我?我为之,谁敢不从,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针锋相对的说:"天下健者,岂董公乎?”说完便横刀拱手而出,董卓看袁绍威望太高,竞任凭袁绍离开。
袁绍敢和董卓硬对是有底气和实力的,袁绍出自汝南袁氏,他的家族势力强大,自他的曾祖父起,四代五人三公。即三国演义中说的袁家“四世三公”。袁绍父袁逢是司徒,叔父袁隗是司空。袁家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不是一般的人能比的。
袁绍也不是白给的,年纪轻轻的就做了官,后隐居,广交天下英雄人物,一代袅雄。董卓刚进京,只有三千兵,实力不够雄厚,没有力量与整个官僚集团对立。
董卓开始的时候也想通缉袁绍,立刻有人提醒:"废立之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才逃跑,并没有别的意思。如果抓捕急了,将会发生激变,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振臂一呼,群雄响应,关东地区就不属于您啦!不如封他官职,拉拢他。
于是,董卓以天子的名义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其实谏义者也是替袁绍说话的,可见其家族影响之巨大。
董卓不但拉拢袁绍家族,而且还广交天下名士和党禁的官员。名士蔡邕被召至府下,刘岱,孔伷,孔融,张貌,韩馥等名士和袁绍一样都封太守。
但是,董卓只是一个军阀而已,同朝庭官僚集团不是一陈营的战友。袁绍据冀州后,向天下发出号召,任十八路诸候总盟主。董卓在洛阳无法立足,把皇帝挟持到长安。
董卓任相国,封爵郿候,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最终还是被司徒王允设计除掉,丘八斗不过文人,千古一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东侧门楣、法庭的南墙为何各有一个孔子雕像?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