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久久传颂的“八贤王”,至今查无实据、口说无凭。
但并不妨碍历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
不断弘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官场正气,“八贤王”是一面旗帜。
最恐正气不存,邪气易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网友解答:
-----
谢楼主邀请!
历史演义的小说、电视剧中,经常性会有一个角色,这个角色通常会有至高的权力,对皇帝还要忠心耿耿,对忠诚极力的支持与保护,对奸臣坚决的抵抗和消灭。这样的角色往往是老百姓心目中惩恶扬善,消除奸佞的美好愿望的幻化。比如在《薛刚反唐》中的程咬金,而在关于宋朝的演义《包公案》《三侠五义》《杨家将》当中,有一个人物也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个人就是八贤王。
历史演义中的八贤王名叫赵德芳,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仗义执言,往往力挽狂澜于将倾,拯救忠良与为难,与庞太师、潘仁美等奸臣机智争斗,配合包拯、杨家将等极力辅佐皇上。演义中的八贤王的身世一直没有细细交代,只在一些篇幅中说明他是皇帝的弟弟。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对八贤王的身世多少做了下介绍。
公元960年宋太祖黄袍加身,在陈桥驿称帝建立宋朝,到了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进了万岁殿后,摒退左右,其余人等不可以听他们兄弟讲话,所有侍者、卫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之后就没有了动静,赵光义宣布皇帝驾崩,并且临死之前传位给他,于是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史书上描述的这段兄终弟及的故事因为存在太多值得揣测的内容,所以各家野史纷纷演绎,著名的有一段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因为叔叔继位的事情上殿与其理论,被赵光义批驳,羞愤难耐,撞柱而亡。赵匡胤的正妻贺氏带着刚出生不久的次子赵德芳上殿辱骂赵光义,赵光义自知理亏,于是许下承诺,赐赵德芳为八大王,一个人享用八个王的俸禄,另外赐给他金锏一副,许其可以上殿不参君,下殿不辞主,这才了解了这件事。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后来的八贤王。
但是小说演义终究是人们想象出的美好,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确有其人,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灭北汉,然后想要乘胜收复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梁河之战大败,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这时有人便提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平安归来,知道后心中非常不悦,然后未赏赐一同征伐北汉与辽国的大臣,赵德昭进言劝太宗赏赐,但太宗生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也不迟”。结果赵德昭因为这句话被吓得自杀。
他的弟弟赵德芳,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981年(太平兴国六年),病逝,时年23岁,因为年少暴毙,被野史皆记载成被宋太宗害死,更不可能活到真宗、仁宗朝去手拿金锏,维护忠良。
而在赵德芳死后四年后以后,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诞生,这个赵元俨史书记载“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既有政治才能,又爱好藏书、书法富有才华,口碑相当的好,在朝廷上下,以及百姓当中都非常的出名,人称“八大王”。
民间对于赵光义“谋夺”哥哥赵匡胤的江山多有不满,所以不可能把太宗的儿子描绘成“八贤王”,只好用死去的赵德芳“借尸还魂”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百姓对赵匡胤一家的同情,以及对奸臣当道的痛恨。
赵德芳虽然23岁就去世了,但是还是留下了三个儿子。其中第二子赵惟宪的五世孙赵昚,在南宋高宗赵构无嗣后被收尾养子,最终继承了皇位,大宋皇位最终又传回了太祖一脉,也算是很有戏剧性了。
自古人人都喜欢忠臣,而讨厌奸臣,但往往历史演义中都有奸臣当道,而忠臣总是被欺压,“手拿金锏”的人在一定程度代表了皇权的代言人,皇上为了保证自己的至高无上,往往喜欢用忠臣与奸臣相互制衡,而这样的皇权代言人正是皇帝用来加秤用的砝码,扶持忠臣也好,打击奸臣也罢,最终还是维护的他自己的江山社稷。
-----
网友解答:
-----
八贤王赵德芳的原型,用俩字可以概括:没有。
皇帝本就是超然物外的存在,哪个皇帝脑袋有包,在自己的头顶上给自己找个紧箍咒戴,找个八贤王这样的太上皇,拿着一根瓦面金锏,上打君王下打奸臣,皇帝仿佛又给自己找了个爹,这样很好玩吗?
评书中的说法是,赵光义夺了赵大的江山,赵匡胤的媳妇不干,上金殿上闹,赵光义没办法,只好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加官进爵,一下子加了八个王爷,还送他一个特权,赐他他一把金锏,可以上打君王不明,下打臣子不忠。
这简直就是给了赵德芳一把尚方宝剑。
有了瓦面金锏的八王,在北宋初期的故事中混的虎虎生风。
在评书《杨家将》中他拿着金锏替杨家人伸冤,在评书《呼家将》中他拿着金锏替呼家人伸冤,评书《三侠五义》中他拿着瓦面金锏替开封府的诸人打抱不平。
可以说八贤王就是评书中的bug般的存在,有他在,评书中的好人一般都不太容易死,只要有忠良被冤枉,八贤王出马,一般都能保住命,毕竟他的金锏是皇帝都怕的宝物。
八王的故事从宋太宗一朝一直持续到宋仁宗,仁宗年间著名的狸猫换太子就是在八王强力干预下真相大白的。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世宗柴荣去世了,不过第二年发生的大事和赵德芳切身相关,他爹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
而到宋仁宗即位的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赵德芳不过64岁,即使再过五年宋仁宗18岁亲政,赵德芳才七十上下,完全有能力能主持洗白一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然而一切不过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但是故事里的事只是故事,不是历史。
让赵德芳被封八个王,让赵德芳有超现实宝贝瓦面金锏,这大约就是老百姓对赵光义掳夺赵大江山的一种不满,一种发泄而已。
真实历史中的赵德芳,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被封过王,赵光义篡位后封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兴元是汉中地区的旧称,兴元尹就是汉中太守,山南西道节度使其实还是兴元地区的另外一个称呼,这个官职也可以直接叫兴元节度使,这是个武职,但是在宋朝是遥领的一个职务。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宰相的意思,这个职务就是和宰相一样,其实一样的大约是待遇,而不是权利。
赵光义这是给了赵德芳很多荣誉头衔,养着他而已,毕竟这是前皇帝的儿子,待遇规格不能太差。过了三年,赵光义又给赵德芳加官进爵了,封他为检校太尉。
这是武职的最高官职,可惜依旧是一个荣誉头衔。
大约年轻气盛的赵德芳也会跟叔叔急吧,对赵光义说:叔叔我想干点实事,你封我一堆没有用的 虚衔,三年三年又三年,我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赵光义意味深长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有又三年了……
在加封检校太尉的三年后,赵德芳离奇暴毙,史书上说他是“寝疾薨”,大约就是睡着睡着就死了,死时赵德芳只有23岁。赵德芳死前两年他哥哥赵德昭因为被太宗皇帝骂了两句,想不开自杀了,享年28岁,至此能和宋太宗竞争皇位的赵大的后代全军覆没。
按照赵光义编造的《金匮之盟》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这名字起的好,挺美,赵光义的理解大约就是:想的挺美啊。
赵光义即位后,屡次查出赵廷美有造反的嫌疑,但是赵光义顾念兄弟之情,一次一次原谅了他,只是不停贬戍他打压他而已,在赵光义一次次打压中,赵廷美在侄子赵德芳死后三年也吐血而亡,享年38岁。
不知道赵廷美死前是否想起自己给南唐后主李煜送牵机药的那个下午。
各个合法继承人都先宋太宗而去,宋太宗略显无奈的最后选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而评书中传奇的八贤王赵德芳,生前从没被封过王,但是死后却先后被封为岐王,楚王,秦王等,但是这些加封和他已经没有关系了。
==============================
文:薛白袍
-----
网友解答:
-----
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中的人物。当然,后世也有把排行第八的王爷称为八贤王,比如康熙朝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但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古典文学中的北宋八贤王。
《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二子燕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王赵德芳。其中老大老三早夭,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有记载的就是老二燕王赵德昭和四子秦王赵德芳,并不存在八王爷。
而就是这位赵德昭,下场也比较悲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开始对大侄子还不错,理论上来说,赵德昭也是皇位继承人,但是24岁那边随叔叔北征幽州,一天夜晚赵光义忽然联系不上,军营大乱,有人提议赵德昭主持大局,犯了赵光义的忌讳,从此受到猜忌,后来悲愤自杀,没有活到宋真宗时代,与演义中八贤王的生平不符。
后来的评述戏剧又把八贤王命名为赵德芳,也就是赵匡胤的小儿子,但是这位王爷的下场也不太好,23岁就病逝了,只比哥哥赵德昭晚两年,死后被追封为秦王。
也就是说这哥俩根本没有机会做演义中八贤王的那些事情!年纪轻轻就死了,以至于后人对他们的死十分疑惑,高度怀疑是叔叔赵光义做的手脚。
第三位原型是赵元俨,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从排行上对的上八贤王的名头,这位老兄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史书记载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民间人称“八大王”,他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八贤王的原型。
第四位原型是赵光义长子赵元佐,这哥们本来是太子的料,自身能干,赵光义也非常喜欢他,但是因为为叔叔赵廷美喊冤鸣不平,变成了神经病,被贬为庶人,真宗即位以后重新启用。赵元佐被认为是八贤王原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宋真宗赐予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与民间传说的八贤王相同。
总而言之:八贤王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成为一位有才有德又能主持正义的贤王,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明君清官的向往。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武侠是我国特有的文学体裁,它发源于清代,时至今日,在其框架下仍不断地衍生出许多精彩的剧情。它的载体从话本到网络,长久以来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如果要追根溯源,《三侠五义》称得上是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它被清代小说家石玉昆创造,因其精彩的剧情和独辟蹊径的体裁对后世小说、曲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侠五义》的发生背景是宋仁宗年间,其中的主人公则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公孙策、展昭等。其风格诙谐幽默,剧情扣人心弦,弘扬的则是行侠仗义的正能量。小说第一回,一位“八王爷”登场,他抚养年幼的仁宗,并帮助他登上皇位其实,不只是《三侠五义》,许多描写北宋初年的小说中,都有着一位“八贤王”的出现,而且,不同书中,他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署名,那么,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呢?
上文所说的《三侠五义》中,八贤王的身份是宋真宗的弟弟,人们称之为“八大王”、“贤王爷”,而在历史上,符合这一条件的无疑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他在政治、文学、书法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因为赵元俨声名远播到了北方外族,所以幽燕之地如果孩子晚上哭闹,家长便会用“八大王来也”来恐吓。
明代小说家熊大木因代表作《杨家将传》而知名,在书中,也有着一位八贤王。书中介绍道,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而赐给儿子赵德昭一把金锏,这把金锏有着和尚方宝剑相似的作用,可以诛杀朝中的奸臣贪官。后来,杨家将因战功赫赫而遭到妒恨,在朝中被排挤陷害,八贤王多次出马营救,才使得众人转危为安。
在历史上,赵德昭是宋太祖的次子,《宋史》说他“喜愠不形于色。”赵光义继位后,赵德昭被封为京兆尹,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德昭跟随赵光义出征,一天夜里,军中发生动乱,赵光义不知所踪,于是人们商议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知晓此事后十分不高兴。
战争结束后,赵德昭因为将士立功而没有及时得到封赏一事询问太宗,正在气头上的赵光义生气地回答:“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就是说,等你当了皇帝,到时候再封赏也为时不晚。赵德昭下朝后,于惶恐之中自刎而死。
不过,虽然小说中帮助杨家将的是赵德昭,在许多戏剧中登场的却是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在历史上,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981)病逝,当时才仅仅二十三岁。很明显,这样一位英年早逝的王爷没有办法为杨家将提供书中那样强力的帮助。
由明代“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的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八王爷又被署名为赵德崇,赵德崇是宋太宗的长子,后来改名为赵元佐,在历史上他因同情赵廷美而发疯,被废为庶人,后来又被复爵。
其实,不管是赵德昭、赵德芳,还是赵元佐,其事迹都与小说中的八贤王有很多出入,后人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八贤王,是揉合了许多王爷的民间传说而综合而成的,他更多的是迎合读者们追求正义的需求,作为一个虚构人物发挥自己的作用。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全球十大石油公司中,中国有几家?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