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是什么意思?
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是什么意思?
-----
网友解答:
-----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在两春夹一冬的年月里
-----
网友解答:
-----
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2023年是“双春年”吗?
2023年是公历平年,共计有365天,53周。在农历上是癸卯年(兔年),二月份是闰月,全年共计有384天。因此,2023年农历上的起止时间是2023年1月22日-2024年2月9日。
2023年是双春年吗?
所谓的“双春年”指的是农历上的说法,2023年公历上的立春是2023年2月4日,农历2023年正月十四。2024年公历上立春是2024年2月4日,农历上是2023年十二月二十五。所以,2023年在农历上有两个“立春”是双春年。
由于2024年2月10日才踏入新年,所以2024年就成“无春年”了,这就是一年双春的现象。
什么是阴历、阳历和农历呢?
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就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说得直白一点,阳历就是看着太阳计时的那帮人设立的,阴历就是看着月亮计时的那帮人设立的,农历是既看太阳又看月亮计时的那帮人设立的。
很多人认为西方用的是阳历(阳历=公历=西方历法),我们古代用的是阴历(阴历=农历=节气=中国立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古代的历法既有阴历又有阳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只不过不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
在清朝以前并没有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的严格定义。我们翻阅历史就会发现,我国古代历法学家是非常热衷于发明历法的,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东汉的“四分历”,北魏的“正光历”,唐朝的“戊寅元历”,还有元朝时期的“授时历”,以及清朝的“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可能在天文数据上有些出入,但是设立思路都是一样的,和我们现行的农历思路差不多。
到了民国时期开始改用西方历法,就是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阿拉伯数字。从此以后叫法就多样了,有人管公历叫“洋历”,还有把公历叫成太阳的阳的“阳历”。所以,长时间下来人们就认为“阳历”和“洋历”就是公历了。
新中国刚成立时把中国的传统历法称为“夏历”,现行农历的称呼是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把“夏历”改为农历。也就是说从1970年以后我们国家就使用了新的历法,叫农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13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什么是闰月?
2023年是闰二月,农历上全年是384天。那么,什么是闰月呢?
我们知道阴历一个月大约有29.5天,一年12个月就是354天或355天。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因为阳历回归年是一年大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并且,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为依据的,不能够体现四季变化,农民也就没法根据阴历来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
古代历法学家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通过农历“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在古代一开始是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的方法,但是这种置闰的方法,到了唐代的时候,在《麟德历》中废除了这种固定的闰周方法,而是该用了无节令月置闰,也就是该闰的时候就置闰。
2023年是闰二月,是“双春年”并且2024年又是“无春年”,有哪些说法呢?我们看看农谚都是咋说的?
一、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农历一年中有两个“立春”,中间夹一个冬天,按农谚上的说法,当年庄稼容易获得丰收。
当然,这个说法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只是古人对以往现象进行的总结。农谚可不是预言,不能够预测后期的天气情况,简单了解一下就行,还是要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相应的措施。
二、无春邋遢年,九九倒春寒
这里的“无春”可不是说没有春天,而是说这一年里没有“立春”节气。
先来看一下“无春邋遢年”,怎么理解
我们翻看日历能够看到,农历甲辰年(龙年)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节气”,是正月初十,还属于过年期间。过了雨水节气,就表示接下来降水越来越多了,也就是我们过年的时候,有一些地区就开始下雨了,道路泥泞自然就是邋遢年。
再来看一下“九九倒春寒”,怎么理解
这里的“九九”指的是“数九”,在古代有“夏至三庚数头伏,冬至逢壬数九”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数九。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用这种老方法了,而从进入冬至日就开始“数九”了,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就春暖花开了。
“九九倒春寒”的意思是说,经历了一个相对暖和的冬末春初,空气中积累的热量,遇到北方来的冷空气,两种势力一交锋就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
这样一来北方一些地区就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会使返青的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以及早春种植的作物和果树之类的发生冻害,造成减产,这是农民最不想看到的。
写到最后:
2023年闰二月,在农历上有两个“立春”,是很正常的现象,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比如,2020年就是双春年,这是由于历法的算法导致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感谢阅读。
-----
网友解答:
-----
一年难逢两头春,百年难逢岁交春!“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节!”明年是闰月兼双春年,又是一个好年景,大吉大祥之年!
2023年闰2月,农历年明年384天,比我们所说的阳历年365天整整长了19天,也就是明年盼过年有我等上19天的时间。因此,明年也出现了两个春天。俗话说“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已到了10月中旬,进入了第4季度,2022年即将过去了。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天气异常,国际关系动荡不安,粮食也出现了紧张的现象。或许这就是世界,或许这就是风云变幻。
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闰月?
对于我们的即计时法来说,又分为公历和阴历,也叫农历和阳历。
农历是我国老祖宗研制的计时历法,是老祖宗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制定的,月亮从圆到缺,从缺到圆,这一个循环时间点一般为29.5天,2月份为28天。
对于阳历是西方和中国人共同研究的结果,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来制定的。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一般为365.25天,所以就出现了365天或366天的现象,这一天是在2月份平年28天,闰年29天。
根据月亮和太阳运行的不同规律,所以出现了阴历和阳历之分。阴历一个月大约有29.5天,一年12个月就是354天或355天;阳历回归年是一年大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
这样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老祖宗为了阴历和阳历的不能相差太多,所以出现了19年7闰的现象。一个月的时间为29.5天一般是29天或者30天,这样就平衡了阴阳力之间的差距。而阳历年日子悬殊不是太多,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所以阳历年是4年只闰一天。
为什么2023年是两个春天?
先来看一下,2022年阴历和阳历之间到底差多久。
今天是阴历的九月十五,阳历的10月10日。
农历的9月属于小月,共计29天。阳历的9月也属于小月,共计30天。
如果按照阴阳历重合的日期来说,比如说农历九月十五,阳历也应该是9月15号,但是二者却相差了25天的时间。这几乎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其实在今年的一二月份几乎是相差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所以现在已经到了第4年相差近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2023年闰月。由于这次阴历和阳历相差的时间比较短一些,仅仅为25天,农历的2月一般是28天,或者29天。这样闰2月就能够阴阳历几乎平和调整。
2023年立春的日子为2月4号,2024年立春的日子也为2月4号。立春是我国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第1个节气,立春到来说明春天来了。按照我国农历法来说,只有到了立春节气,一年才是真正开始的时候。
立春的日子一般是在2月4号到6号之间,但是2023年立春和2024年立春的日子都是2月4号。而两年立春的农历日子却在同一年,也就是在农历2023年历当中。
2023年立春的日子为农历2023年正月十四,2024年立春的日子为农历2023年腊月二十五。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的日子,所以2024年又是无春年,2023年是双唇炎。
俗话说“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么说?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也是生命复苏的日子,春天到来,百花盛开,草木发芽,种下了春的希望。
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的日子,说明冬天比较短。因为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一年当中却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这是必然,冬天要短,暖和的时间要长一些。
由于一年当中暖和的时间较长,这就出现了植物生长周期长,粮食就会获得大丰收。因为生长周期长了,利于果实植物脂肪、植物淀粉和植物糖分的吸收和积累,也有足够的时间让植物接触成熟的果实。
再比如说一年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也表示这一年春播,夏季管理,秋季收获,冬季收藏的主要农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没有变,只是农历年延长了19天,阳历年的时间还没有变,这相应的就等于延长了春夏秋冬。
自古以来,农民就是靠种地养活自己靠种地,收获庄稼换钱。只有粮食或者大丰收,农民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农历年闰月对于农作物生长是非常有利的,也预示着是一个丰收之年,因此黄土变成了金。
当然,现在农民不再靠种地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需要,外出打工赚钱,或者是自主创业获得额外的收入,也作为了家庭的主要收入。现在人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全国都已经脱贫,现在要的是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也就是享受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
农村谚语“双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节气,中间夹着一个冬天,这样冬天就非常的暖和,甚至冬天不用盖被子也暖和,也就属于暖冬。
综上所述,2023年闰二月,而且是两春夹一冬的年景,预示着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
网友解答:
-----
看了一下日历,2023年2月20日进入农历二月,3月22日又多了一个农历二月,即闰二月。其中3月21日是春分,那么以此推算,2023年闰二月,确实存在“两春夹一冬”的现象。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如果出现了“两春夹一冬”,那么这一年就会有好收成。农作物大丰收了,对老百姓来说可不就是实实在在的“黄金”嘛。
那么,这有科学依据吗?
众所周知,如果冬天的天气冷一些,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把地里的那些病虫害都给冻死了,那么种下去的庄稼肯定会丰收,这就是所谓的“瑞雪兆丰年”。
所以2023年出现了闰二月,相对应的冬天就延长了,病虫害也会被冻死,那么农民实现“黄土变成金”的梦想,概率就大为提高。
当然农作物的丰收还依靠方方面面的因素,农民不能仅以此作为依据来种庄稼,要依靠科学。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
网友解答:
-----
按照正常的年份来说,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但是在一年12个月中,阳历和阴历的天数不同就形成了时间差,比如说阳历有31天,而阴历有大月小月。而正是这时间差,才出现了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而有的一年之中一个立春也没有。所以才有了“两春夹一冬”的说法。阳历中的这些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是不断变动的,一个阴历年中,两头春、无春,这些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基本上,每19年中就有7年“双春”、7年“无春”。
2023年就是两春夹一冬的年份。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是一句农谚,意思是如果某年的气候在冬季的首尾两端刚好都是“立春”,那接下来的气候必定就会风调雨顺、天公作美,肯定是一个丰收年。
农民依靠的是土地,农作物五谷丰登了堪比黄土变成了黄金!
------------------
推荐阅读:
宝宝睡着老是使劲,整得脸红通通的,有时候就把自己弄哭了,这是哪里不舒服吗?
上一篇:现在提倡婴儿不能把屎把尿,为什么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又没有事?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