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
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
-----
网友解答:
-----
刘襄是灭诸吕时的齐王吗(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刘肥是庶子,所以帝位和他这个长子无缘,给了嫡子刘盈,是为汉孝惠帝。
灭诸吕时,齐王及他的弟弟朱虚侯刘章等立功甚伟:齐王陈兵在外,朱虚侯参预陈平周勃诛吕禄吕产事。为什么帝位没给齐王,却给了在灭吕事件中没有寸功的代王刘恒呢?
史书给了回答:齐王的外戚某霸道,齐王兄弟三人内外交通,权势烜赫,若立齐王为帝,就没陈平周勃等大臣什么事了!而代王是刘邦第四子,外戚窦氏忠厚,所以群臣商议,立代王为帝,是为汉文帝。
蹊跷的是,不几年,齐王朱虚侯等兄弟三人,都死掉了![呲牙]
-----
网友解答:
-----
刘襄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在荡平诸吕后,本应该是帝位不二人选。但政治斗争很残酷,刘襄虽然拥有法统的优势、战功的优势,却没有取得朝臣们的支持,皇位出人意料地落到代王刘恒的头上。个中原因复杂,甚至不排除有见不得人的交易。
刘襄继承大统的优势
1.法统优势
诛灭诸吕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金灿灿的皇冠,必然属于刘襄,包括他自己。刘襄有一个别人无法具备的先天优势,他是高祖长孙。
按照古代皇位继承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当嫡系一脉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都死光了后,高祖嫡系断了,只能从庶系选择。一般情况下,以立长为先,按照这个规则,非刘襄莫属。
刘恒、刘长兄弟,与刘襄相比,都是庶系,辈分不一样,那么谁更具有优先权呢?刘襄!因为继承法里还有一条:兄弟不相入庙!意思是说,一个辈分兄弟俩做皇帝,将来只能有一个可以入太庙,所以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一个辈分里面两个皇帝出现。
刘恒、刘长与汉惠帝刘盈是兄弟,正常情况下,必须从侄子辈挑选一人,过继给刘盈为子,承续嫡系继承大统。那么刘襄不是跟少帝同辈吗?少帝被废黜了,根本不被承认帝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刘襄的优势是先天的。
2.战功优势
历史把荡平诸吕的首功,记在了陈平周勃头上,其实刘襄才是首功。吕后去世后,是刘襄点燃了剪出诸吕的第一把火,这才有了吕产授灌婴兵权,让他攻打刘襄,灌婴拿到兵权后就跟吕产翻脸,造成刘襄、灌婴、吕产吕禄三股军事力量的抗衡。
如果没有刘襄的第一把火,灌婴得不到兵权,陈平周勃再大的能耐,也不敢策动政变。有了两股对抗吕家的军事力量后,刘襄的弟弟刘章,又诛杀了吕产,助周勃夺了南军军权。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刘襄不但是“革命的火种”,更是荡平诸吕的最重要的执行人,他理所当然地是第一功臣。
3.家族优势
刘襄兄弟八人,除了在平定诸吕中,主要谋划人和参与者刘章外,还有一个弟弟刘兴居,此人也是这次政变的主要内应。
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邦打天下期间,刘肥是刘邦唯一成年的儿子。因为这个优势,刘肥早早地被刘邦封为齐王,得了全国最大最富庶的一块地。早年,曹参在齐国做国相,为刘肥父子治理齐国,及培养后代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实,刘家兄弟能率先造反,除了胆量外,能力不是一般的强。首先刘襄作为诸侯王,是没有兵权的,他能顺利夺过兵权就不简单。刘章和刘兴居,在吕后的眼皮底下蛰伏多年,悄悄为大哥造反做准备,这能力,让陈平周勃都害怕!
刘襄意外落选的原因
刘襄有这么多优势条件,为什么却落选了呢?原来除了这些优势,他还有几个劣势。
1.过于强悍不好控制
刘家兄弟能力太强,本来是好事,但反过来却让陈平周勃们担忧:这么强势的人,要是做了皇帝,我们可咋活?
朝政从来都是强者的天下,皇帝太强,大臣只有趴在地上听命的份。
如果刘襄做皇帝,荡平诸吕的首功,一定是他兄弟三人的。反过来假如立了一个不相关的人做皇帝呢?无疑,大臣们功劳占了,大权也得了。
这个选择题对陈平他们来说不难选择。
2.外戚太强
刘襄不但自己强,他还有个强势的外戚驷钧,史书说,驷钧此人专横残暴,也是个厉害角色。关键刘襄对他这个舅父非常信任和倚重。
史书上没有驷钧的具体事例,我估计所谓专横残暴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刘襄对驷钧的信任和倚重。试想一下,假如刘襄登基,未来的相位会是谁的?非驷钧莫属,陈平周勃能心甘吗?
3.朝中无内应
诛灭诸吕的时候,老功臣们大多不在世了,尤其是曾经在齐国为相的曹参不在了,刘襄在朝中没有内应,没有人替他说话。刘襄,就像一个漂流在外的苦孩子,家里没人疼,朝中的利益链,没有刘襄这一环。
非但如此,为了顺利拿到兵权后除掉诸吕,刘襄还欺骗了宗室,琅琊王刘泽,将他软禁,并夺了琅琊国的兵权。
这让刘泽很不爽,刘泽是当时刘家资格最老的宗室,跟刘邦是兄弟辈。虽说血缘关系远了点,但在拥立这件事上,正因为没他份,所以他说话的分量才更重。刘泽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刘襄的,本来就没内援,还得罪了少数可以为他说话的人,刘襄落选不奇怪。
刘恒即位的疑点
不过,我个人始终认为,刘恒成为幸运者,绝不是一觉醒来,突然被大元宝砸中,个中肯定有交易,甚至有阴谋。提出两个疑点,权当抛砖引玉。
1.为什么要诛杀少帝兄弟
按理来说,诛灭吕氏,不应该祸及汉惠帝的子孙。说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吕氏后人,完全靠不住。不杀少帝,陈平们正好顺势接过吕后的班,辅佐少帝。要说好控制,年幼的少帝要比成年的刘恒好控制得多。
所以,诛杀少帝兄弟很吊诡,不合情理。唯一的解释就是,陈平他们以少帝兄弟不是惠帝血脉,来诱惑刘襄动手。只有这样,革命成功,帝位空缺,才具有对刘襄的吸引力。所以,牺牲少帝,就是陈平放出来的诱饵。
2.周勃要单独汇报会什么
那么为什么最后人选为什么是刘恒?我觉得从一开始,陈平就耍了阴谋,骗了刘襄。他空出皇位,不是为了刘襄,而是刘恒,他们应该在造反前,就跟刘恒或刘恒的代表有过接触,这事早就内定了,刘襄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个证据,刘恒进京当天,周勃就要求单独见面,被刘恒拒绝了,连印玺也没有接受。我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很可能当时与陈平周勃达成协议的,是薄昭,现在周勃需要刘恒当面做出某些承诺,所以要单独见面。
刘恒一不接受印玺,二拒绝见面,等于在告诉陈平周勃:我跟你们没任何交易,如果你们想反悔还来得及,印玺在你们手上,你们可以试一试!
这段简单故事,实际上显示出刘恒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不想在别人的要挟下当皇帝,所以必须洗白。他选择时机也非常恰当,陈平周勃已经骑虎难下,不得不就范!
郑重说明,关于这两个疑点及推断,纯属个人的分析,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供大家讨论。
综上所述,刘襄不能即位,原因很复杂,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各派势力的角逐,还包括一些至今说不清的因素掺杂其中。
-----
网友解答:
-----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刘邦既是流氓又是亭长,朱元璋放牛要饭又当和尚。无论是亭长还是和尚,二人最终都做了皇上,成为屌丝逆袭的千古榜样!
刘邦干了 7 年革命,当了 7 年皇上,朱元璋干了 15 年革命,当了 30 年皇上。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看,老朱比老刘要强一点,当然这也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劳多”和“规模效应”的基本规律。
相隔一千五百年的两人,出身,相似,成就相仿,身后之事也惊人的一致。刘邦死后吕后干政,朱元璋死后“靖难之役”发生。
无论二人生前多么强大,都无法管控身后之事。死亡果然是权力的休止符,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流氓、和尚还是皇上!
吕后死后,吕氏宗族被连根拔起,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抢走了原本属于孙子齐王刘襄的皇位。“靖难之役”后,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将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 台。
一句话来总结二人的身后之事,那就是“老子一死,儿子抢孙子”!今天我们单说刘邦死后的儿孙之事。
公元前 180 年,刘邦死后的 15 年,不可一世的吕后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周勃,陈平,灌婴等一帮元老大臣,及以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为首的宗室的的联合行动下,吕氏宗族被连根拔起,大汉江山将再一次彻底归入刘姓的怀抱。
而在这次倒吕行动之后,排坐坐吃果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齐王刘襄,却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却最终将皇位揽入怀中,是为汉文帝。
我们之所以说齐王刘襄是最有希望,也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原因,至少有 4 点。
一是功劳。在倒吕行动中,齐王刘襄率先发难,起兵反吕,其弟朱虚侯刘章也在长安四处活动。在整个刘姓皇族中,无人能出其右,功劳簿上绝对的第 1 名。
相较于风头正盛的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兄弟,时任代王的刘恒,此时正在大汉北疆安安静静的做一个闲散王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反吕行动没有任何支持,也没有一丝贡献。
当然,这种低调平和的做人状态,也是刘恒及其母亲薄姬能在吕后的魔爪下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想想当年宠冠后宫的戚夫人及刘邦的爱子刘如意的下场,倒也能体谅刘恒母子的做派。
二是能力。在反吕行动中,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兄弟一内一外,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权谋角度,二人都堪称一流,绝对不是庸碌之辈。
三是资本。齐国是西汉初期最大的诸侯国,近海又有渔盐之利,在全国也堪称富庶,这从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东方霸主地位便可得知。强大富庶的齐国也是刘襄兄弟的资本,家有余粮心不慌嘛。
四是资格。刘襄是刘邦的长子长孙,在孙子一代鹤立鸡群,其年纪甚至比刘邦的四子即汉文帝刘恒还要大五岁,绝对够资格。这里,我们要提一提刘襄的父亲刘肥同志。
刘邦起事之前,绝对是泗水亭最靓的古惑仔,又端着泗水亭长这个公家饭碗,自然有吃有喝。后来便于一老板娘曹氏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刘肥,所以说刘肥算是刘邦的私生子,而这都发生在刘邦与吕后结合之前。
一方面早期刘邦家族人丁稀少,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位庶长子的补偿,刘邦将全国最富庶的齐地封给刘肥。全国能说齐国话的都归刘肥管辖,辖 73 城,全国最大的诸侯国,没有之一!
顺道说一句,在有些影视剧中,饰演刘肥的演员多为胖子,这就有点望文生义过度解读了。叫刘肥不一定就胖嘛,日本人还带个人字呢。
(汉文帝刘恒)
但是就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功劳能力,资本资格聚齐的齐王刘襄,最终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事出蹊跷必有妖,原因至少有三点。
一是待遇问题,这里主要指政治待遇。从大汉朝臣的角度看,吕后倒台,政治利益将进行再分配。那么迎取一个锋芒毕露,有资格有资本的人做皇帝,还是一个看似安静沉稳内敛的人做皇帝?这个选择很容易做出,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显然比齐王刘襄更符合朝臣的心意。
二是生存问题,这个就比待遇问题更要命了。在吕后干政的十五年中,大汉朝臣没有阻止诸吕封王,也无法阻止吕后等对刘姓宗主的屠杀和迫害,这笔遗留的政治账始终是一个危险。
齐王刘襄作为反吕的急先锋,对吕氏宗族的政治仇恨毋庸言表。那么这么一位强势的政治人物登上政治舞台,对朝臣们来讲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那么有人会说,无论是刘恒还是刘襄,都是刘姓宗族,他们上台,对大汉朝臣都有清算的可能。但是刘襄有能力,有资格自立为皇,而刘恒则必须借助朝臣之手才能上位。那么在倒吕之功和拥立之功的双保险下,朝臣们在吕后干政时期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得到一定的谅解和保障。
三是关键人物问题。这个人物便是刘泽,刘泽是刘姓家族的远房,据《汉书》记载是刘邦的堂兄弟。亲缘关系虽然远一点,但和刘邦同一辈分,资格够老,说话自然也够分量。但不巧的是,刘襄得罪了刘泽。
刘泽之所以能封琅琊王,是走吕后的门路,吕后将本属齐国的琅琊郡划分出来给刘泽,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刘襄起兵之后,诱捕了刘泽,吞并了琅琊国。刘泽后来逃回长安,便在朝臣面前反对立刘襄,支持刘恒。
这个老资格的人一说话,自然有分量,并且他还给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说刘襄的舅家势力太强,一旦刘襄上位,那么另一个吕氏便要浮出水面。大臣们显然不愿意看到历史的重演,于是刘襄即位的最后一道门被彻底的关上了。
公元前 179 年,也就是汉文帝即位第 2 年,刘襄病逝,时年 29 岁。当然这个病大概是心病,是一年之间从天堂到地狱的极速滑落而引起的超级失重所引起的!
我们必须注意,齐王刘襄也是有实力和西汉朝廷对面硬碰的,但他最后罢兵回国,放弃了这个打算,避免了西汉的一次内乱。从这个意义上说,齐王刘襄也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纯爷们儿!
-----
网友解答:
-----
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也可以说是长孙。他的父亲是刘邦的长子刘肥,在西汉建立之后受封齐王,统辖齐地七十余城。刘襄身为刘肥的长子,后来继承齐王之位,在吕后去世和吕氏家族倒台过程中,他首先在齐地发兵西向,讨伐吕氏家族,同时他的兄弟刘章与刘兴居在京师长安为诛灭吕氏家族立下大功。刘襄兄弟三人可谓对刘氏家族夺回权力出力颇多,但最终皇位却落到他的四叔代王刘恒(即汉文帝)的头上,其因为何呢?
刘襄并不具备法统优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襄是刘邦的长孙,他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在汉惠帝刘盈和吕后去世之后,刘襄就是当然的西汉皇位继承人。但其实在封建王朝普遍的立嫡立长的制度里,其实齐王刘襄不具备法统优势。
立嫡:通常意义上说古代的皇位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刘襄的父亲刘肥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但是因为刘肥的生母是刘邦的外妇,也就是刘邦的情人,说难听点刘肥只是刘邦的私生子。所以刘肥根本不是刘邦的法定继承人,刘邦的地继承人是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因为刘盈才是刘邦的嫡长子,也就是西汉王朝的法定继承人。所以因为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就具备法统优势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而且当时在吕后执政时期也确立了刘盈的继承人,只是不被当时诛吕联盟所承认罢了(汉文帝登基前,功臣集团和刘襄的兄弟也将这几个孩子都杀死了)。但是如果单纯论嫡庶,这几个孩子的法统地位都比刘襄强。
立长:立长的概念就比较复杂了,通常是在嫡长子或者嫡系血脉找不到继承人的情况下,从皇帝其余子嗣中寻找最年长或较年长的人来继承皇位。具体到西汉初年吕氏集团倒台之后的情形来看,皇族刘氏还有三个层次的人存在,一是与汉高祖刘邦平辈的人,即刘邦的兄弟,比如楚王刘交。二是刘邦的儿子们,比如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三是刘邦的孙子辈,比如刘襄兄弟。这三类中,第一类刘邦的弟弟因为血缘上的劣势加上年事已高可以排除。其余两类人其实都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那么从这一点来说刘襄的庶长孙身份和当时刘邦剩下的庶子中年纪最大的代王刘恒可谓半斤八两。
故而刘襄在当时根本没有明显的法统优势。他的皇位竞争力根本不在于他的长孙身份,反而是因为他兄弟三人在诛灭吕氏时立下功勋和齐国较为强大的实力。仅从法统上来说,他不一定比代王刘恒强。
功臣集团的忌惮是刘襄失去皇位的最大原因
吕氏倒台之后,控制西汉政权中枢的是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刘氏皇族基本都在地方,身处中枢的只有刘襄的弟弟朱虚候刘章等人,但是因为资历等因素,他们还不具备控制中枢的能力。这些功臣集团的利益诉求很明显是选择一个易于掌控和相处的皇帝,同时保持政局稳定,结束皇权与外戚的争斗。也正因此,这些功臣集团对首先举兵的刘襄反而十分忌惮。
刘襄举兵时的狠辣:刘襄举兵是因为他的弟弟身处京师的朱虚候刘章的传话。即刘襄在齐地举兵讨伐吕氏,刘章等人在京师为内应,事成之后推举刘襄称帝。因此刘襄在齐地首先举兵,打着诛灭吕氏的旗号,实际也是为了争夺皇位。但是在举兵之时,刘襄的狠辣手段让功臣集团颇为忌惮。在齐地举兵之时,刘襄的宰相召平认为刘襄起兵没有虎符,不符合法度。结果刘襄的手下魏勃就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兵权,反过来围住召平,结果导致召平自杀,齐王刘襄得以顺利举兵。
诓骗挟持长辈:如果受逼迫召平自杀还有不得已的苦衷的话。诓骗宗室长辈琅琊王刘襄则愚蠢的行为。在举兵之后,刘襄认为还需要联合在宗室诸侯王中辈分较高的琅琊王刘泽。于是又故技重施,用欺骗的方式将刘泽骗到身边,随后软禁刘泽并将他的兵马吞并。这一行为不仅使刘泽对刘襄恨之入骨,同时还让功臣集团对刘襄的行事为人更加忌惮。因为这表面刘襄是一个不易控制且行事不择手段的人。所以在吕氏倒台之后,成功反骗刘襄的琅琊王刘泽一回到京师长安就公开表态反对齐王刘襄继位,直接断绝了刘襄的帝王之梦。
刘襄的外族颇为强悍:刘襄的舅舅驷钧在他起兵之时表现抢眼,不仅积极谋划,而且在逼死了齐国宰相召平之后继任,是齐王刘襄身边的得力助手。而刚刚经历外戚弄权的西汉开国功臣们,本能的反感另一个可能的外戚集团。再加上琅琊王刘泽在反骗刘襄说要以他皇族长辈的身份回京游说大臣拥立他为帝之后,到了长安马上对功臣集团说,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凶残暴戾,如果立刘襄为帝,就等于再扶持出一个外戚集团。于是刘襄就这样在皇位争夺中出局了。
综上所述:刘襄本人在诛吕过程中高调行事、风头过劲。且不惜以欺骗的手段逼死大臣,更不应该的是用欺骗的手段吞并控制琅琊王的军队。毕竟琅琊王刘泽虽然在皇族中辈分高,但是他只是汉高祖刘邦的同宗兄弟,论血缘关系他是宗室诸王中最没竞争力的一类。用怀柔利诱的手段争取他的支持远胜于欺骗控制他的军队。刘襄此举实为不智,结果直接导致刘泽反戈一击,彻底断送了自己的皇位。而本就在刘邦在世的诸子中最年长的代王刘恒,却因为一直以来的低调,被功臣集团认为易于掌控,同时刘恒的外族薄氏也实力单薄且处事谦和被功臣集团认为不会形成新的外戚之乱,从而幸运的得到了皇位。
-----
网友解答:
-----
正好我在写一个专栏,叫《中学大历史》,里面就讲到这一点。其实说明白很简单,大汉初期政权是三分的,一是刘姓诸侯,一是皇帝,一是军功集团。
吕后死后,刘襄是第一个起来反对诸吕的,但是,诸吕是被军功集团 周勃陈平摆平的。在周勃陈平看来,他们当然更喜欢一个好相处的皇帝,刘襄这种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当然不合适,而且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我们下面详细解释。
吕后去世后,吕氏的诸侯王们害怕大臣以及刘氏王族迫害,决定秘密造反。在商议的时候,被吕禄的女儿听到 了。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刘章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肥身份很特别,他是刘邦在娶吕后之前的一个私生子,是庶长子。刘邦对刘肥还是不错的,他的封国齐国最大。
但吕后对他不感冒,有一回,刘肥进京见汉惠帝。汉惠帝因为刘肥是老大哥嘛,就让他坐上席,结果刘肥心挺肥,还真坐了。吕后一看,特别生气,就想毒死刘肥。
刘肥最后把自己的一个城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汉惠帝娶的老婆就是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这个关系有点乱哈。
虽然对刘肥不满,但吕后对刘章还是不错的,把他当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了刘章。
但这个刘章也是一个愤青,看到刘氏被吕氏压制,心里很不满。
吕后死后,吕禄密谋造反,被女儿听到,女儿就跑回家告诉了老公刘章,刘章就告诉了自己的老哥齐王刘襄。刘襄就此造反。
刘襄一反,吕氏的反应也很快,他们很快派出了平叛的人:灌婴。
灌婴此人以前是卖丝巾的,后面跟刘邦起事,也是一员猛将。
我们看跟着刘邦打天上的人,萧何,县里的小秘书;曹参,县监狱长;夏侯婴,县长专车司机;樊哙,杀狗的;陈平,小混混 ;周勃,织帘子的;灌婴,摆地摊的。
我们常说,刘邦没什么大本事,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一群虫带成了龙。
灌婴去平叛,但走到半路,突然开窍了,说自己要是带兵过去,消灭刘襄是随手的事,但这样一来,不就给吕氏增加势力了吗?所以,他按兵不动,还跟刘襄达成了协议,两者之间打起了默契牌,相互不进攻。
不进攻干嘛呢?等一个变化。
变化就是军功派开始动手了。
军功派的代表人物是两位,一位是陈平,一位是周勃。
陈平是丞相,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跟吕后合作很愉快,吕后的要求,他从来是照办不误。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从吕氏手里夺回权力的。他在等一个机会:吕后去世。
吕后一死,刘襄造反,灌婴按兵不动。
陈平觉得机会来了,但是,现在的兵权又还握在吕氏手里,吕禄控制着北军,吕产控制着南军。陈平只有一张嘴啊,怎么灭了吕氏?
有时候,嘴比刀剑还要厉害。
陈平先是找到了一个人:郦商。
此人也是军功集团的元老,但陈平找郦商可不是跟他商量,而是直接把他扣押起来了。
扣押郦商的原因是郦商有一个儿子叫郦寄。陈平的关键在郦寄身上。而郦寄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是吕禄的哥们。
我们说,吕氏跟刘氏王族以及军功集团其实并没有分得那么开,吕后能够掌权这么久,很大程度上是在三者之间搞平衡。三者并没有到你死我亡的地步。大家都有蛋糕,但吕氏分得大了那么一点而已。
郦寄跟吕禄关系好,要么是真的关系好,要么就是刻意经营的。
在老爹被扣之后,真的关系好,还是以前就是无间道,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嘛。
郦寄找到吕禄,直接把吕禄的兵权给忽悠没了,他说:“太后去世了,你既然是封王的,腰间有王印的,你应该去封地镇守,如今你做着上将军,统军驻守长安,就会被大臣诸侯猜疑,你不如归还印信,把军队交给太尉(周勃),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世代为王。”
吕禄一听,还真信了,放松了心身。吕后死后,自己一直高度紧张,害怕出事,现在郦寄跟我说了这个话,他肯定是替大臣传话的,是和解来了。太好了,我身上的压力太大了,这样大家可以都放松。
吕禄就此不管事,跟着郦寄跑出去打猎游玩。
吕氏倒霉的日子就此来到。
得知吕禄不在北军后,周勃马上行动。周勃找到了襄平侯纪通。这位纪通是军功二代了,他的父亲纪信长得像刘邦,曾经是刘邦的替身,被项羽抓住后,誓死不降,最终被烧死。
此时,纪通典掌皇帝的符节。通过纪通,周勃获得了兵符,诈称皇帝令他统领北军。他拿着假敕冲到北军。北军大佬吕禄还在外面打猎呢。周勃接管北军,振臂一呼:拥戴吕氏的袒露右肩,拥戴刘氏的袒露左肩!
所有人都袒露左肩。当兵的也不傻,他们当然看出来,这天下要变色了。
那还有吕产的南军呢?
史书记载,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他还想进未央宫叛乱,走到殿门时,因为周勃已经下令关闭宫门,他进不去,在殿门外走来走去。
这时候,周勃调动了另一个人,就是前面告发吕氏为乱的刘章,让刘章率领一千多兵马冲到未央宫,向吕产发起攻击。这时候,正好狂风大作,吕产的亲信大乱,一哄而散。刘章追上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杀死了吕产。
吕产一死,周勃立马派兵四出,将所有吕氏之人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诛杀,吕氏在一夜之间被清除。
可以说,汉朝最倒霉的姓就是吕姓,因为吕以前是大姓,吕不韦就姓吕啊。如果没有这起诛吕大案,吕氏很有可能跟刘姓一样,成为中国大姓,但这一打压,吕姓就变成了小众姓。当然,后代还是名人很多,吕布,吕蒙,吕端等等。
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吕氏之乱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吕氏可能并没有叛乱。
首先动机不明显。吕氏在吕后死后,已经荣华富贵,而且未来前景可期,因为皇帝娶的是吕氏之女,不但皇帝娶的是吕氏之女,刘氏大部分的诸侯王的正妃都是吕氏,吕氏已经是半天下,他们是否还有动力进一步,想全天下呢?
或者就是想全天下,他们是否真的这么急呢?
另外,吕氏的反应也不像要造反的。吕禄,一个造反的人,会轻易被人一张嘴说得军权都不要?吕产去未央宫真的是去叛变?如果真的是,为什么被刘章率一千人就诛灭了?
另外,说吕氏谋反,他们谋反的方案是什么,成功后谁来当皇帝?吕产还是吕禄,这些东西都没有记录,只有五个字:吕氏欲为乱。
猜测一下,所谓的吕氏之乱,其实是军功集团的大反扑,他们早就不满吕氏势力的膨胀,他们只是耐心等到吕后的去世。这一点,吕后预测到了,别人也预测到了。
诸吕之乱后,时代王刘桓,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的郎中令张武说了一句话: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这些大臣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没有作乱,只是畏惧高帝、吕后的威严,现在刘邦吕后都不在了,他们当然要搞点事情出来。
所以,吕氏一族被族灭是汉朝第一起冤假错案,吕氏并没有谋反之心,也没有谋反之迹,只是莫须有的说他们有为乱的想法。
当然,他们中大部分人死得并不冤,在权力场上混,心不够狠,又多吃多拿多占,该有这一劫。
好了,陈平周勃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终于扳倒了吕氏,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汉文帝即位的背后,有什么惊人的秘密呢?汉文帝做为刘氏王族代表,又怎么跟军功集团抗衡并成为一代明君呢?
我们下回再聊。
前面我们讲了诸吕之乱。这可能是汉朝的第一大冤案,吕氏并没有造反,只是被军功集团设了一个套。最终被陈平跟周勃二位开国元老给团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怎么办。要知道宫里还有一位皇帝:后少帝刘弘。
这是汉惠帝的儿子。
深谱斩草要除根的军功集团大佬们很清楚,既然灭了吕氏,那自然不能留着由吕后扶立的皇帝。
是时候选一个新皇帝了。
选谁呢?
中国讲究立嫡立长。嫡这一块显然不行了,吕氏的嫡子嫡孙们要全部废掉。那只有立长了。
论长,那位跟大将军灌婴达成停战协议,最先起兵的齐王刘襄应该是有资格的。因为他是刘邦庶长子的长子。是刘邦的长孙。
可是,这位最先起来创业的兄弟第一个被陈平周勃们排除了。
【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
不知道哪位哥们提出让齐王刘襄当皇帝。
是不是在诛吕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刘襄的弟弟刘章呢?应该不是,因为后面大臣们反对时,提到了齐襄的舅家。如果刘章在场,不可能这么直接。所以,这个新皇选拔讨论会,立下大功的刘章以及其他刘氏王侯根本没有参加。
这是军功集团的一个内部通气会。
那刘襄被排除的原因很简单,刘襄的舅舅驷钧比较凶悍,要是立齐王,外戚一定得势,等于刚消灭一个吕氏,又出来一个新吕氏。
通过这个标准,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些安刘大臣们,他们考虑的不是谁最有资格,而是谁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
接下来,又有一位人选:淮南王刘长。
这位仁兄很快也落选了,原因也是因为舅家太强势,另外,还有一个隐秘的背景,刘长虽然不是吕后的儿子,但是吕后扶养长大的。万一人家还想着吕后的抚养恩情呢。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人选出来了:代王刘恒。
刘恒为什么能够中标呢?他们家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争无敌。
刘恒的母亲叫薄姬,以前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韩信灭了魏豹之后,把薄姬送进宫,成为刘邦的妃子。
刘邦的妃子那就不要太多,估计薄姬就要歇菜,有一天,却突然被宣了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薄姬有两个闺蜜,当年进宫时一起发誓,说以后谁发达,可不要忘记对方啊。
结果这两个闺蜜都成为刘邦的宠妃。只有薄姬依能给她唱一首凉凉。
这一天刘邦跟这两位宠妃吃饭,这两位想着薄姬,不由得吃吃在笑。刘邦觉得奇怪,一问之下,这两位妃子就把事情给说了。
刘邦好奇心被勾起来了,说那把薄姬叫过来看看。
薄姬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这时候,她马上讲了一个故事。
我昨天梦见一条龙盘踞在我的身上。
刘邦大喜,今天就让你美梦成真。
可见,薄姬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这个世界是会讲故事的天下,从原始社会的篝火晚会开始就一直如此。
但是,后宫斗争颜值第一,光靠讲故事还是不成的。毕竟这不是一千零一夜。
以下是付费内容
很快,刘邦就把薄姬给忘了,但薄姬却幸运的怀上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是刘恒。
到了吕氏掌权的时候,以前那些得宠的妃子可就倒大霉了,只有薄姬长期被冷落,所以没有进入吕后的打击序列。
而刘恒也是相当低调的一个人。八岁的时候,刘恒被封为代王,封地在山西。
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曾经一度想把刘恒封为赵王,这样离中央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刘恒谢绝了,表示自己愿意守在边疆。
所以,在陈平、周勃这些人精开始讨论接班人时,很快就锁定了这位低调的代王刘恒。理由有两个: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
刘恒本身孝顺,脾气好,人畜无害的样子,他的母亲薄氏又向来与世无争,是个好相处的对象。
那就他了。
很快,召刘恒入京的秘使来到了太原。
那刘恒去不去呢?
欢迎大家到今日头条关注《脑洞历史观》,观看我的专栏《中学大历史》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求大家给个建议,孩子现在普高高一,要不要走美术专业?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