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如何养生?
人要如何养生?
-----
网友解答:
-----
首先,不要听西医的,西医是片面论或者部分论。
其次,养生的主旨是不要过度消耗自身。
再次,注重无形层面的养护,比如气、比如经络,《大学》说:知本知末则近道矣,身和体不是一回事,身是中轴及内脏部分,体是四肢,说白了,多注重发动机的保养和四肢的养护。
以下引用《皇帝内经》的开篇:
【内经原文】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古时今译】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内经原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古时今译】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
【内经原文】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时今译】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
【内经原文】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古时今译】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浓酒当作甘泉般地贪饮,把任意妄为当作生活的常态。
【内经原文】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古时今译】
醉后还勉强行房,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
【内经原文】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古时今译】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
【内经原文】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古时今译】
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快乐。
【内经原文】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时今译】
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往往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
说白了,养生就是养先天和天地、父母给予我们的肉体和精气神,所以古人追求“好死”(寿终正寝),现代人追求“快活”(快速消耗)。
也许有人要反驳,所以拿一句诗来反反驳一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来,改变的是吃、穿、用、行,不变的依然是人的身体构造,今时之人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往往愚蠢的人才会感觉良好,对于身体,对于看不见的经络、穴位,今人连影子都摸不着,这是很可悲的地方。
罗翔说过“伟大的智慧只产生在老子、苏格拉底那些时代”,说的没有错,现代人只是拼命消耗自身能量,钻营名利,拿肉身来换金钱,养生也只是个空话罢了。
天地下,鱼儿包裹在水里,我们包裹在空气里,只是无形的世界我们看不到罢了,我们的存在也只是蝼蚁一般,这个角度看,工作又如何?短暂的快乐又算什么?至于选择养生或者不养生,都是自己的决定,最后各人接受的命运罢了。
-----
网友解答:
-----
如何养生?即简单又永远也说不明白的问题。
今天,养生节目铺天盖地,养生专家俯首皆是。台上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听者如醉如痴,频频点头称是,好不热闹。
回到现实中,讲者云云,听者昏昏,无人脚踏实地,也无从养起,除了卖点噱头,推销来路不明的保健品,让人上当受骗以外,很少有人获得收获。
晃晃悠悠的时候慢慢的学乖了,所谓的养生只能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秉承中庸之道,冷了加衣,热了纳凉,饺子好吃八分饱,动静适宜,起居有度,凡事莫过不及,寻求正好,正好就是养生之道。
养生知之不行,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
网友解答:
-----
如何养生?
回答:养生,即通过补养,调养,达到整体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然达不到养生得目的,反而有伤身体。
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会引发其他问题。食疗不仅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祛病的效果,更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等诸多优点。
适当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也是给自己养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了好的体质,加上平时正常的作息,使身体保持在一个强壮不虚的状态,病因子就很难侵入到你的身体。才能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答完毕。谢谢!
-----
网友解答:
-----
我们常说的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可能每个人的养生方式和侧重有所有不同,不同的学科、典籍对于养生的说法也有差异。今天杏林君就来跟大家聊聊有关中医十二时辰养生的知识。
十二时辰养生学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它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当令)。
我们只有每天按照十二时辰养生的要求,规律生活,在适合的时间做该做的事,保养好我们的先天真元(中医叫正气),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
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是一天当中阴气最盛、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刻,此时入睡,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保护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子时养生重点:睡觉。子时入睡,胆汁才能正常代谢,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指凌晨1点到凌晨3点,此时阳气渐长但阴气仍重。
中医认为,肝藏血,肝脏能储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在十二经中,肝经主升发,引导身体里的阳气逐渐回升,由于阳气依然微弱,所以此时养生的关键就是继续通过睡眠来护卫阳气。
丑时养生重点:睡觉。丑时进入深睡眠,有利于肝血的代谢,从而达到肝气得舒、气机得畅、血液得调、外邪得出的目的。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指凌晨3点至凌晨5点,是昼夜交替的时间点。
《黄帝内经》中说:“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中医学认为,肺经是人体脏腑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经脉。肺主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当肝脏在丑时把血液贮藏并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朝百脉”“肺主气”的作用送往全身。
寅时养生重点:睡觉。正常情况寅时人体应该处于深睡状态,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指早晨5点至7点,此时手阳阴大肠经当令,是大肠的排毒时间。
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在小肠进行消化并升清降浊,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脾的运化而布散全身,供养脏腑,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再进行最后一道程序加工,将残渣中的部分水液吸收。经过大肠燥化后的糟粕便成为大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卯时养生重点: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早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去厕所将废弃物排出体外,排出毒素。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指上午7点至9点,古人称之为“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说的是,胃是存放食物的器官,有“水谷之海”之称,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力量的源泉。辰时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是早饭最容易消化的时候。
辰时养生重点:吃早餐,补充营养。起床活动30分钟后吃早餐,食物建议是温热的稀饭、燕麦粥、豆浆、豆花、芝麻糊等,不宜荤腥。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此时脾经最旺。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吸收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通过心肺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脾功能正常,则肌肉发达丰富,壮实有力。
巳时养生重点:多喝水,适当锻炼。多喝点白开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午时:心经当令
所谓午时,就是指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这段时间为人体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的时刻。
午时,最大的气血流到达心所属的经络,心经当令,其气血最为旺盛。“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午时小憩,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会使人一个下午都精力充沛。此外,长期坚持午时小憩,会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女性坚持午睡,可使气血运行通畅,面色红润。
午时养生重点:午休。午饭后半小时以后午休,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内。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指的是下午13时至15时,在这个时辰中小肠经最为旺盛。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医学认为,小肠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可将食物中的营养精微吸收,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的糟粕传导到大肠。未时小肠经会对人体内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所以午餐一定要在13时前吃完,有利于营养吸收。
未时养生重点:多喝水、喝茶。未时小肠经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里边,会使血液粘稠,多喝水可稀释血液,有利于保护血管。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也称“晡时”,指下午15时至17时,是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中医认为,膀胱的主要作用是贮藏水液和津液。人体通过膀胱储藏尿液、排泄毒素、泻除火气,将多余的水份排出体外,同时保留津液,帮助体内循环代谢。同时膀胱经还可通过调理肾脏的气血状况来间接改善大脑的功能,因此申时学习、工作可事半功倍。
申时养生重点:把握时机,提高工作效率,适当运动。此时气血运行至脑部,学习工作效率都较好,人体运动能力也达到高峰,此时运动不易受伤。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17~19时,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
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既主生长发育,又主生殖。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全过程,也关系着人的生殖能力。酉时人体进入贮存精华的时间段,肾经的运作,有利于储存脏腑一日需求的精华。
酉时养生重点:晚餐清淡饮食,养精蓄锐。多休息,减少外出活动,保护肾脏。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时到21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就是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戌时养生重点:舒适心情。饭后适当的活动,可以散步、瑜伽,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强壮心功能,但不宜剧烈运动。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个时候三焦经当令。
三焦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要道,也是六腑中最大的脏腑,具有通行诸气、畅通百脉的作用。人在此时睡眠,百脉、脏腑可得到最好的休养,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亥时养生重点:保持平静,及时入睡。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有利于放松身体,有利于睡眠。
-----
网友解答:
-----
从保健养生角度来看,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充实。营卫通畅,指人的身,周身内外气血流通。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在,邪不可干。健康要从四季来养生。
养生的宗旨是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保养正气就是养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气得到保证,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调理养生。
中医认为邪气刚入与人体质表,应当及时制止。病邪就不会油表如里,病邪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是养生祛病益寿之妙法。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食中五谷香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
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心智情操,坦然怡然的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态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轻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病患的可能。
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皇帝问养生专家岐伯:为什么新人们能活上百岁身体还很健康,现在的人不到60就过早衰老了?岐伯说:古时候的人们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的避让,以便使思想前进排除杂念,这样调和好了自身的正气就不会得病了,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照歧伯的方法修炼了起来。
因为皇帝心静如水,加上他长期坚持从不懈怠,所以他不受外界的干扰,常保有天真之气,这应该是她长寿的秘诀了。
现代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变得更容易生病了,甚至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通过研究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容易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
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最朴实也是根本的答案。尹时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天道是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地道指人的饮食要遵照节气规律,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夏季的饮食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轻易的得到。这使得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越来越淡薄。从而忽略了饮食本身的属性,比如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使用与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若在冬季使用就给本来寒冷的环境更增添了几份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很多人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夏天热了可以开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先有机会出汗或感受寒冷,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我们必然会受到惩罚,于是一些富贵病接踵而至,让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人们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加以改变和弥补,从本质上说这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延后的一种本能。
所以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生病。
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必成的,如果把身体捂得太热了,地层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人就会生病,冬天该冷的时候就让它冷点,即使要开空调烧暖气,也应该把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不能太高,在说夏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随时开着空调,有不少人因此患上了空调病,夏天应该让体内的阳气进行发散,建议大家要热着点过,尽量少开空调,可以准备把扇子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的风与自己的身体无害,如果实在热的不行,要开空调的时候就一定别怕费电多少,开点窗户不只是空调,即使你用电风扇也不要对着自己吹,让它冲着墙吹,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和特长培养的轻重关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