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淡生死?
怎么看淡生死?
-----
网友解答:
-----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其实就是说活着就是寄宿,死了才是真正的归属!生者努力,逝者安息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生、老、病、死、春、夏、秋、冬自然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坐看云卷云舒,风轻云淡,从生到死呼吸之间,只是迟与早的问题。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就是我们看淡生死的一种观点。实际上生和死是没有任何的区别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是循环的,永远在循环下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来到世上是偶然,但是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父母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在一生中,学会勇敢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死的问题,这就是生的道理!
-----
网友解答:
-----
人呀,生生死死,在所难免,有的生的喜,就有死的悲,人生老病死是无法控制的,大病从死,小病从医,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不能够帮助别人,最起码要把自己照顾好不拖累别人,有能力的话,那就把自己的亲人照顾好,这样才不无愧一生!
-----
网友解答:
-----
人终有一死,何时死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人世这一切均由不了人,既然如此就不必那么在意生死。活着的时候追求真善美……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无愧于天地,至于何时死不必过度去想,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
-----
网友解答:
-----
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相信唯物主义,那么人死如灯灭,死亡后一了百了,不用上班,不用还房贷,不用忍受贫穷下贱、衰老疾病之苦,死亡是解脱,你应该看淡生死。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相信有轮回有来生,死亡即新生,死亡后可以上天堂,可以当神仙,可以见圣贤,可以证入涅槃,可以成佛作祖,死亡是新的开始,你应该看淡生死。
人们之所以无法看淡生死,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智者之所以能够看淡生死,是因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相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新的开始,是人生价值的会归和变现。
-----
网友解答:
-----
生死生死,生与死之间,便是一生。拥有大智慧的人,却连生死也看淡。
庄子的心,在九万里的高空,乘着鲲鹏遨游天际,偶尔俯仰大地,看到的也只是一只只在花丛中飞舞的“庄周蝶”。这一刻,他明悟了一个道理“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在庄子的时代里,整个世界都处于动荡之中,诸侯们互相攻伐,百姓的安稳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时,关于理想、信仰和道德这些更高层次的追求,便成了那般遥不可及之物。
化而为鹏
一、逍遥游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打算厚葬他。
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
弟子们回答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又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谈论了大半辈子关乎人生的思考时,庄子面临自己生命的终点时,关注的重点是那般与众不同——是被蚂蚁吃,还是被鸟儿吃。
渔翁老庄
面对死亡,我设想过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老庄的心中唯独没有畏惧,有的只是如同出远门那般随意的对弟子交待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在庄子看来,生生死死,是人周而复始的旅行,生是一种偶然,死是一种必然,不必为之悲伤。这种思想,显然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比如如何去想通自己会失去目前所拥有的这一切;死去之后又会发生些什么,还会不会有来世之类。
但庄子不去想,他认为「悦生恶死」「贪生怕死」是人生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只是还没有理解“生死同一”的概念。
坐而忘道
二、齐物我
庄周梦到自己变成蝴蝶的事情,对他来说是那样具有冲击力,究竟是蝴蝶变成人,还是人变成蝴蝶,这个时候,还真分不清,因为是梦的缘故。但反过来想,人生百年,又何尝不是一种梦呢?
我们所珍视的,在生的时候,可以尽情的对ta好,死去的时候,也就不会太过执迷,从而过度愤懑。一是因为对于生死的无能为力,二是再也不能拥有这样一种珍视之物。
所以,庄子提出“齐物我”的概念。
以道观之,我和物之间,并没什么差别,生与死之间,也是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等到要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后悔,不如一开始就好好珍惜;人生也是一样,活着的时候就要尽心尽力去对待珍视之物,比如朝着理想去奋斗,对着恋人说爱你,闲暇时多陪陪父母孩子。
鼓盆而歌
生死看淡,不是一种淡漠的态度。正相反,他在告诉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去面对。因为死亡是不能更改的结局,为了让我们不至于过度沉溺在一种悲观的态度中度过此生。
秦失去吊唁老子的时候,便只哭了三声,当老子的弟子们疑惑时,秦失告诉他们:“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在这样的境界下,这几位具备大智慧的人,早已经脱离了生与死的范畴。
在他们眼中,生命的逝去,就如同回归到天地之间,是一种顺应自然,超脱凡俗,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天地的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