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
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
-----
网友解答: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以上文字,出自著名作家和民主斗士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中,他通过1798个字成功勾勒出了父子之间那种真挚、深沉和复杂的情感,至今都被无数国人奉为无上经典。
通过《背影》,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深厚,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事实上,他与父亲的感情虽谈不上仇深似海,但也并不是特别的和谐融洽,长期都处于一种即将破裂的边缘。
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在江苏的东海、高邮、扬州和徐州等地做官,直到1917年被解职。在《背影》中,他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就是指父亲刚刚被政府开除的那段时间。
朱鸿钧的最后一个公职是徐州榷运局长,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管理当地的烟、酒、茶、盐等买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肥缺。因此,作为读书人的他也没能抵御住方方面面的侵蚀和诱惑,很快便与官商勾结沆瀣一气,除了吃喝嫖赌外,甚至还偷娶了几房姨太太。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朱鸿钧的丑闻终于传回了扬州老家,正妻倒是没说什么,但姨太太潘氏却不干了。于是,她不仅在朱家大吵大闹,而且还跑到徐州去撒泼打滚,搞得满城风雨并且成为了报纸的头条,终于达到了鱼死网破的效果,丈夫被政府革职了。
听闻这些消息,朱鸿钧的母亲急火攻心,竟然一病不起并且黯然离世了。当时,朱自清正在北大读书,得知父亲的丑闻和祖母的过世,使得本就不甚和睦的父子关系更加紧张。
朱自清是朱鸿钧的长子,自然从小被寄予了无限的厚望。面对清末时期科举初废和新学初兴的局面,深受传统儒学影响的父亲却对儿子继续进行旧学教育,为他日后深厚的古文功底奠定了基础。
在与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朱鸿钧虽然以“严父”的形象居多,但也偶有展现慈爱的一面。据朱自清在散文《冬天》中这样回忆:
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
作为封建家长,朱鸿钧认为儿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朱自清14岁时便订好了娃娃亲武仲谦并于18岁时完成大婚。武家虽不是名门望族,但在当地也算是富庶的小门小户。
朱自清和武仲谦之间虽然在婚前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但婚后相处得却很融洽。尤其是,他对于妻子的包容体谅非常感动,在回忆中多次提到过“无论生活多么糟糕,她都能笑得出来,就像一缕阳光能够扫除内心的雾霾”。
在父亲丢掉工作后,在朱家经济状况日益窘迫后,作为儿媳的武仲谦依然保持了乐观向上的心态,继续面带笑容去照顾全家老小。不过,朱鸿钧却认为这个儿媳没心没肺,还经常借故斥责她,即便诞下几个孙子后依然如此。
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萌生出了强烈的独立思想和进步意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提前一年就修完学业从大学毕业,担任了扬州省立第八中学的教务主任,开始将每月一半的薪水都交给父亲养老,而自己只留一半用于养家糊口。
朱鸿钧对于这种分配方式并不满意,竟然在小妾的怂恿下直接从学校支取了儿子的全部薪水,这更加激化了父子关系。朱自清愤然离职,带着妻儿离开扬州,辗转于宁波和温州等地执教,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不过,随着年龄渐大,朱鸿钧开始思念自己的子孙,还以关心孙子为借口给儿子写信缓和关系,其中提到“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见信后,朱自清不禁百感交集,故而回忆起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这才写下了那篇《背影》。
在与朱自清的十多年婚姻生活中,武仲谦过得并不算幸福,除了长年四处奔波以外,还得处理和协调家庭矛盾,终于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在1929年时,她终因肺病不治而过世,留下了五个儿女分别是长子朱迈先、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和小女朱效武。
武仲谦过世后,朱自清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走出丧妻之痛,不断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当真属于“失去才懂得珍惜”。而且,由于几个孩子尚小,他根本无法一边教书,一边带娃,日子过得颇为狼狈。
朱自清身边的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劝他尽快续弦,但接连都被拒绝。1931年4月的某一天,他被拉到北平的大陆春饭店参加聚会,实则却是溥侗和叶公超有意安排的一场相亲,而对方就是被誉为“京城才女”的陈竹隐。
陈竹隐比朱自清要年轻7岁,是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的知识青年,还是齐白石的得意弟子,个性外向而又活泼可爱,与武钟谦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次见面后,他显然动心了,但她却有些犹豫,甚至还觉得这位清华教授有些“土气”。而且,作为一个只有20岁出头的女孩子,一下子成为5个孩子的继母,的确需要慎重考虑。
为了追求幸福,朱自清索性豁出去了,不断对陈竹隐展开爱情攻势,电影院、公园、餐厅和图书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他一封接一封发出情书,终于将她“轰炸”得晕头转向,两个人成功走到了一起。
在与陈竹隐正式结婚前后,朱自清写下了这首《给亡妇》去怀念亡妻武仲谦,也算是对上一段感情的告别。其中,饱含了自己的真情实意: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已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和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了婚礼,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婚后,他很快就发现陈竹隐完全不同于武仲谦,而且还是截然不同。客观说,她也爱这个家,也爱朱自清,也爱孩子们,但却坚持自由和自我,不会为了别人而委曲求全,更不会逆来顺受。
面对新儿媳的新派作风,朱鸿钧首先爆发了,他像教训武仲谦那样教训陈竹隐,竟然遭到了对方的回怼。不仅如此,她还要求朱自清站出来“伸张正义”,否则就拒绝再次返回扬州老家,甚至还要离婚。
1937年7月,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北平沦陷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的许多师生都准备迁往大后方,朱自清却开始为难了。他渴望南下为全民抗日尽一份力,但又放心不下陈竹隐和五个孩子,是在妻子的极力劝说下才下定决心南下,从此一家人被迫分隔两地。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连遭日机的轰炸,最终只能西迁到云南的昆明。1938年4月,经民国教育部批准后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大。
接到朱自清的来信后,陈竹隐带着几个孩子千里迢迢才抵达了云南,从此开始夫妻团聚。不过,由于日寇侵略使得物价飞涨,他一个人的工资已经无法负担全家人的生活,她只能带着孩子们去成都投奔亲戚朋友,还找到了兼职的工作去赚取微薄的收入。
抗战胜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后,从此改称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由于朱自清坚决反对内战,终于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刚刚迁回北京不久便遭遇了种种危机。
1946年12月24日夜,驻华的美军士兵纷纷涌上街头庆祝圣诞前夜,其中有两名海军陆战队员竟然在街头强奸了一名北京大学的女学生。受害者名叫沈崇,是一个只有19岁的女孩,被捕的美国大兵名叫威廉斯·皮尔逊,逃跑的那个名叫普利查德,二人气焰嚣张且毫无悔意。
这起案件发生后,国民党当局不去捉拿凶手并且公正审判,反而采取严厉手段向新闻媒体施压封锁消息,终于引起了全社会的抵触。沈崇所在的北京大学率先上街游行,声浪很快就席卷到了全国,连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各大城市也纷纷响应,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游行。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反美声浪,南京国民政府只得紧急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商讨如何解决这起事件。为了尽快获得美援贷款以购置武器继续内战,蒋某竟然决定模糊处理“沈崇案”,甚至污蔑她并非良家女子,暗示其勾引美军士兵在先。
最终,这起“美国大兵强奸北大女学生案”竟然不了了之,真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惩处。为此,朱自清倡导签署了著名的《十三教授宣言》并且见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1947年1月,陈竹隐的好友在燕京大学见到了一份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名单,其中就有朱自清的名字。当她得知此事后,赶紧告诉因患胃病已经异常清瘦的丈夫,还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劝他“少说话、少发言”。
事实上,陈竹隐的担心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已经有太多的民主人士遭到了特务暗杀,比如闻一多和李公仆等人。可是,当朱自清听到自己进入黑名单后,只是淡淡地表示“不用怕”。
跟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后,朱自清对于国民党政权的痛恨已经不加掩饰,多次发文进行控诉。就以粮食价格为例,作为一名收入颇丰的大学教授,他自己都觉得粮价贵,更别提普通的老百姓了,多次感慨“就连北京都这么萧瑟了”!
1947年春,朱自清拖着病体继续工作,还毅然决然地开始整理闻一多的遗作。对此,作为妻子的陈竹隐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希望丈夫尽量别继续触怒国民政府。可是,他却语气坚决地表示:
这件事我必须做,这是对他最好的祭奠,也是同反对派进行斗争的有力举措,我要下大力气推进!
闻一多先生的手稿极多,整理过程自然也非常的辛苦。当第一批稿子从云南昆明运到北京时,发现箱子里已经进了水,甚至还有的发了霉,以朱自清为首的编委会赶紧进行补救措施。
在整理闻一多遗作期间,朱自清每日都是废寝忘食,但精神状态却是越来越好。做完这些工作后,他还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吃饭》的文章,再次肯定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还强调了“吃饭第一”这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1947年7月以后,朱自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经常都会出现胃痛和呕吐的症状。眼见丈夫病情如此,陈竹隐不断劝他“休息”和“闭嘴”,他却从来都没有听进去,继续着清华大学的各种工作。
1948年5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朱自清不得不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不过,当得知高昂的手术费用时,他却执意要求出院进行保守治疗。
通过多个渠道,朱自清终于得知了解放战争的准确消息,得知了人民军队已经开始进行大反攻,心情变得非常愉悦。据陈竹隐回忆,他经常会喃喃地自言自语“一个崭新的国家即将诞生”,甚至还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去参加青年人的活动。
1948年6月18日,好友吴晗送来了一份联名宣言,题目叫作《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宣言》。当时,朱自清全家都已经饥一顿饱一顿,他在明知自己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依然提笔签字,还让孩子将国民政府发放的面粉配给证也退了回去。
到了8月份,朱自清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除了肚子严重膨胀外,肾脏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还伴随着尿毒的症状。从昏迷中苏醒后,他用颤抖的手抓着病床前的陈竹隐,还微弱但却坚定地表示:
有件事必须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也不要配给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妻子陈竹隐的陪伴下病逝,清华大学为他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会。听闻他过世的消息后,师生好友和身前友人都纷纷前来送行,吴晗先生这样评价:
他走在时代的前面,和青年人肩并肩,走得并不慢。他是独立的、自由的、进步的作家和学者、教授以及人民的友人。
朱自清去世后,他的妻子陈竹隐一边在清华大学工作,一边抚养几个儿女,同时还积极参与《朱自清全集》的编撰工作。1990年6月29日,她在北京平静地过世,与丈夫合葬于万安公墓。@文史不假
-----
网友解答:
-----
每次剥桔子,我总会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然后,我就会忍不住想起我的父亲。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卓越的爱国志士。朱自清是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也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两篇美文《背影》和《荷塘月色》收录在中学教科书。
包办的婚姻也幸福
出生贫困的朱自清, 年少读书很刻苦。1916年,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那年冬天,朱自清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武仲谦结婚。在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中,二人感情很好。婚后第二年,儿子朱迈先出世。
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等等。
1925年,朱自清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第二年冬天,心中永远装着丈夫和孩子的武仲谦,抛下了几个孩子和丈夫,在扬州因病辞世。
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妻子离世三年后,朱自清在《给亡妇》里静静地用笔尖,回忆爱妻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浓浓的爱与思念跃然纸上!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第二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
1932年8月底,朱自清再次赴欧洲游学。并出版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从欧洲回来后,朱自清与交往了两年的陈竹隐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一家人住在清华。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杯水车薪,艰难度日
当一家人熬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健康状况却亮起了红灯。多年辗转流离,箪食瓢饮的生活中,朱自清饥一餐,饱一顿!有时他吃一块又黑又粗的面包,蘸点盐就是一顿,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好友吴祖缃这样描叙47岁的朱自清: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镜也失去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瘦削劳倦之态。……他的眼睛可怜地眨动着,黑珠作晦暗色,白珠黄黝黝的,眼角的红肉球凸露出来。
可见,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什么程度!
抗战结束之后,内战蓄势待发,国内的物价飞涨。朱自清夫妇多病,子女又多,贫寒之家,负担格外重。本来就很清贫的朱自清,生活更加的穷困潦倒。
虽然他是清华的教授,但是这点工资远远不够家庭的开销,写的稿赚不了多少钱。在艰难的无法揭开锅的日子里,妻子陈竹青甚至还偷偷地卖过血。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作为他们好友的朱自清无比悲愤,他在追悼大会上激动地说: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一家人生活困苦,却拒绝领“救济粮”
然而,和平并没有因为抗战结束而到来。
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而且,每时每刻,国民党政府的法币都在贬值,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很多人根本就活不下去了。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
1947年5月17日,清华大学罢课3天,并发表《反饥饿反内战罢课宣言》,得到很多学校的响应。同时在北平、天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万人大游行,并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五二零血案。
血案激起了学生更多的愤怒,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声,响遍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各阶层人民也纷纷起来声援。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还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廉价收买人心。
终于,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
在这场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身患重病的朱自清,积极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其实,当时朱自清一家已经陷入严重的生活困境,尤其是营养不良使得他的病情日逐恶化。他每月的教授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的朱自清家特别特别需要这种“救济粮”!
后来,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一文中回忆道:
“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
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在北京离世
一生清廉的朱自清,终究没能看见新中国的太阳。
1948年8月10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离开了深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享年50岁。
朱自清的悲惨遭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清华大学邓以蛰教授发出抗议:
举目伤心,此去焉知非幸事。
一寒澈骨,再来不作教书人
今年2月24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53岁的博士生导师袁本涛教授因病逝世。李道新老师在悼念文章《伤逝》中是这样结尾的:
当我们审视中国当代知识版图的时候,请一定记得,曾经有一代农裔高知,在难以想像的贫困与不可逾越的艰难之中,至死都在顽强地求生并坚守着底线,为他们心中的学术信念,也为他们自己的生命尊严。
-----
网友解答:
-----
1948年朱自清去世,享年50岁。
40多岁的年纪还算中年,50岁用晚年来形容,总觉得有些残酷。
朱自清死于胃溃疡,生命末尾的那几年,过得分外潦倒,忍受饥饿还要忍受病痛。
他的结局与他的际遇有关,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也与他自己的选择有关。
接下来我们一点点进行梳理。
1、朱自清的家庭
在上大学以前,朱自清还不曾为生计担忧,但随着父亲朱鸿钧,也就是《背影》那篇文章提及的父亲,他的卸任,从此朱家便荣光不再,变得拮据起来。
朱鸿钧有些轻薄浮浪,1917年,他在徐州当上了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志得意满,本来日子过得滋润,却因为又新娶了一房姨太太,被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大闹一场,闹得满城风雨。连朱自清奶奶也被气得病倒,不久去世。之后他挪用公款,东窗事发被革职。
这一次失业之后,朱鸿钧可谓生涯断送,后半生日子凋敝,老境颓唐。
朱自清与这个我们印象中的“慈父”其实并不和睦。
朱自清成家之后,不仅要养家,每个月工资还要拿出来一半分给父亲。
交出来一部分,父亲还不满,控制欲极强的父亲还想让朱自清把一个月的工资都给他。
朱自清携妻带子搬离父亲的住处,挣钱养活自己的小家。
朱自清结过两次婚,与武钟谦育有三子三女,最小的儿子1岁夭折。武钟谦肺病死后,朱自清再娶陈竹隐,育有3个孩子。
大大小小8个孩子,生活压力着实不小。
朱鸿钧1945年去世,去世时是76岁。
在那个动荡年代,物资极缺,朱自清虽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但薪资要养育儿女要养老父亲,着实艰难。
2、朱自清的收入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朱自清的收入决定着他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状况。
在民国期间,作为大学教授,薪资待遇大概200到300大洋。但可以兼任。
像鲁迅先生,他的收入主要来自几个板块,教育部供职,讲课收入,版说收入。
鲁迅后期主要靠卖字为生,光版税收入就过得很体面。
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3-5元,鲁迅每月收入至少五百。凭着之前的工资,以及稿酬,鲁迅可以盘下一个四合院,日子过得不赖。
像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她还给了对方30万元的支票。
但是朱自清的收入相对单一,薪资收入为主。他也写文,但主要是散文及诗歌见长,版税和稿酬收入不比写小说的鲁迅和张爱玲。
因为家里有8个孩子,自然要分散不少的精力。
朱自清曾写文谈及儿女: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一家人这么多张口要吃要穿,对于朱自清来说,日子确实艰难。
3、社会现状
从37年到45年,八年抗日战争,祖国山河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
逃难的人们,饥饿的人群,紧缺的物资,飞涨的物价,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子着实艰难。
朱自清拖家带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日子艰难,糊口都难。
最难的时候,陈竹隐甚至偷偷去卖血去维系一大家子。
4、朱自清的清高与气节
朱自清不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更是一位民主战士。
他的眼光不只停留在个人的艰难与饥饿上,他关注的是大众的吃饭问题。
他投身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与爱国师生一起奔走互告。
即使腹内空空,他也拒绝美国的救济粮并要求家人也不能去购买。
在签了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之后,十几天朱自清因为胃溃疡,胃穿孔去世。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辞世。
很多人都说朱自清的胃溃疡是饿出来的。
朱自清因为胃溃疡,在生命的最后,吃点东西,总是呕吐。
朱自清一生与穷为伍,负担重,饥饿与颠沛流离使得他的健康受损,才50岁便去世,着实可惜。
朱自清守着文人的清高与气节,绝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有名气,饥饿的时候也有朋友的接济,有饭局可参加,虽说比起普通多子家庭,处境好一点。但日子拮据,生活困苦是常态。
在生命的后期,几乎断粮的情况下,他大可以放下一个文人的清高,低下头颅,讨口饭吃,但是他却硬着骨头不妥协。
赢得生前身后名。纵然最后活得惨,但是朱自清的风骨却不是奴颜婢膝的文人所能比的。
朱自清的人生结局虽然荒凉,但值得一个大写的赞。你说是不是呢?
我是花岸,用心书写,与你一起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网友解答:
-----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极其严重的胃穿孔,不幸去世。这位现代中国的文坛与学界双栖大咖,只活了50岁。
▲朱自清,1898—1948,原籍绍兴
他死时前后,精神、身体及物质生活,都处在极度煎熬之中,自称“死守”。这个时段,正是国共两党决战之际,国家前途未定,美国态度不明,民众流离失所,他自己也不知道路向何方,时常反复犹豫。
秧歌也学着扭,可在给俞平伯等友人的书信中,担心的还是担心,态度并非闻一多式的决绝。
于此相伴的是,朱家和万千中国家庭一样,差不多已经陷入山穷水尽之中,有上顿没下顿,惶惶不可终日。
▲扬州朱自清故居
近些年,《朱自清日记》出版,很多朋友根据记录,意在翻案,说朱自清不但不是“拒绝美国面粉饿死”,还是撑死云云,实际还是断章取义了——如果真看了,就会明白,那无非是他被诊断病入膏肓,而朱自清“生性很馋”,朱家“最后满足”而已。其实,道理不辩自明,只要条件稍好,都不至于因个胃病,就早早送命。
更为重要的是,朱自清死前差不多半年多,是备受折磨的。他的日记,动不动就是“彻夜胃痛不止”、“晚大量呕吐”的记录,体重也只剩下38.8公斤,时人说是瘦成人干一般。死前,他还在尽力写文章挣点稿费,同时为亡友闻一多整理遗集,根本无暇歇息。不得已,就在书房内支了张行军床,桌边放一痰盂,以便随时呕吐,预防撑不住时休息一下。
▲朱自清与其父等亲人朱自清虽成名很早,且为著名教授,长期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但日子确实一直过得很悲催。他论学问,不好说什么,但人品绝对过硬,为人绝对诚笃,知识分子的风骨傲气一样不缺,可天地不仁,就是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可叹可惜。
朱自清的一生,其实都过的挺悲催,似乎很少有快乐的时候。他少年时起就对佛学兴趣很浓,“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书看”,不是没有缘故的。
在身边人的回忆中,他的性格,向来就是比较阴郁的。我过去看他文集,总觉得他患有抑郁症。你看他的那些文章,什么《儿女》、《给亡妇》、《背影》、《父母的责任》、《荷塘月色》等等,文笔很旖旎,可笔调确是很压抑的,犹如富川山居图上,四处乌云密布潜藏。
朱自清早年的困扰,当在于有个如《红楼梦》里贾政一般的封建父亲,搭配有个不开明的母亲,而情投意合的妻子在这种“为一点小事就恶语相向的环境里”,年纪轻轻就辞世了。朱自清生性懦弱,又愚孝,这种环境、这些事对他的打击,与随之而起的伤痛,是终生难愈的。
朱自清父亲名鸿钧,字小坡,一生大半生活在清朝,是一个儒家思想熏陶下的读书人,对长子朱自清是给予厚望,又管教极严,父权思想很严重。他原任徐州烟草公卖局长,1917年冬这一职务也被解除,家境随之败落。
《背影》里写1925年与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其父还得典质借钱才有路费,可见朱家惨淡到什么地步。
而那时也已28岁了,《背影》里的他,还得唯唯诺诺,也不难见证,其父的父权威严是何等严重,何其压抑。
他们父子关系一直都很紧张,后来甚至到了没法坐下来谈话的地步。在《朱自清日记》的,曾有朱父私自支走他的工资的记录,而朱自清带儿子探望,却被父亲拒之门外。
▲武钟谦
而朱母周氏,是一旧式家庭妇女,根本无从理解他的苦闷,甚至在对待儿媳这事上,给朱自清带来无穷的悔痛。朱自清《笑的历史》有隐约提及,朱家败落,其母迁怒于其妻武钟谦爱笑,也怕她有朝一日会爬到自各头上,是以处处严防。
1921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朱自清,自扬州八中辞职离扬,急切摆脱父亲的笼罩,与其父的关系雪上加霜。可是很快,妻子孩子都被赶回家,朱自清就怀疑是母亲挑唆。1928年底,武钟谦在外地生下第6个孩子后,很快含恨病逝。
在家庭关系上,他很像《浮生六记》里的沈复,父亲封建压制,婆媳关系困扰无解,最后还得被“逐出门外”。唯一懂他的妻子,早早就郁郁而终,留下一堆孩子撒手人寰。
再后来,朱自清在文坛、在学术界站稳头角,可随之可而来的问题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焦心”。
30岁以后直到去世,朱自清精神焦炙主要集中在四件事:1,家累太重,收入入不敷出;2,续弦陈竹隐不是很理解上,生活上不大合拍;3,战乱纷仍,偌大神州根本无法让他一张书桌,风雨无袭地得以安放,他在学术事业上极度焦虑。4,国事上困扰纷来,外敌入侵,狼烟四起,他又不是“精致利已主义者”,根本没心情坐而论道,日记中为之失眠是常态。
本来,当时的教授,薪水并不低,但对于1937年后的朱家而言,根本不够用。他两次婚姻,生了9个孩子,全家人分置成都、扬州、昆明三处,还有一堆人需要帮衬,这点纯死工资,还要遭遇欠薪、通货膨胀等摧残,如何能够?
据现有材料,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时,每月薪金表面上有360元,实际只值战前的10元,最后到了连一盒烟卷都买不起的惨境。在日记中,他一趟趟地跑拍卖行,卖掉淋浴器、行军床、台灯,以至被单、窗布等等,贫困到已如冯友兰所说,“猪狗不如”的地步。
所以,在西南联大时,都说在教授群中,朱自清的衣服是穿的最破的,是云南马夫们穿的毡披风,让街上行人纷纷侧目;到了后来,陈竹隐还不得去卖血补贴家用。
我看《朱自清日记》,最感慨的,是他总是幻想着吃。对于一个“吃货”来讲,画饼充饥的日子大概也是很难熬的吧。
他写日记,最喜欢记录“今天吃什么”之类,也写了很多美食的做法。诸如“没有开花馒头,甚怅!”、‘‘吃酥面萝卜丝饼,甚佳!”、“午后购回香蕉四枚,背杜天翁吃之,甚以为乐!”等等,遍布字缝。他没吃时幻想,一旦有较充裕的食物,就忍不住暴饮暴食。
据日记,他几次“一顿饭吃了七个馒头”、“一餐酒喝了十杯”,完全不加节制。如此饮食无度,加上他在抗战中常年奔走,吃的“公米”又是“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羼杂起来的“八宝饭”,营养又不足,医疗又跟不上,犯胃病是自然之事,为之病重直到拖死也就不难想象了。他的胃病,严重之时,蔬菜都无法吃了,只得放嘴里嚼碎了再吐掉。
他的第二任妻子,陈竹隐女士,现代新女性,是“待字闺中”直到29岁,经人介绍,才嫁给“土老帽”朱自清的,而且一上来就是6个孩子的后母,牺牲太多。一开始,她就不是很乐意,对朱自清也印象不大好,婚后孩子的问题、公公的问题、丈夫忙于工作不理解的问题、压根不擅长家务等等问题,也是纷至沓来。
朱自清对她,是不满的,尤其是与前妻武钟谦一比,就更加有怨辞了。好在于,他性格比较隐忍,也还算尊重女性,破口大骂之类断不至于,只是“冷暴力”,遂成家常便饭。我们看《朱自清日记》,真的看不到几句祥和,而是愁云满布。
2020,3,11午后,广东老家
本文参考材料:1,《朱自清全集》第1卷散文篇 朱乔森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版2,《朱自清全集》第9、10两卷 日记篇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版3,《朱自清年谱》,姜建、吴为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版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2005年版5,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2009年版6, 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平顶山学院报》2005年第4期
-----
网友解答:
-----
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简单的概括可以这么说:中年丧妻,生活负担沉重,收入有限,自已体弱多病。
朱自清一生有二次婚姻,发妻武仲谦为他共生育了三儿三女共六个孩子,不幸的是武仲谦在三十二岁时死于一场瘟疫。武仲谦死时大孩子才10岁,小的才3岁,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朱自清的肩上。他既当爹又当妈,一个中学教师收入又微薄。虽说朱自清也有稿费收入,但朱自清一般都写的短文,一天平均大概也就500字左右,能有多少收入。
朋友看到朱自清的生活压力太大,就给他介绍了后妻陈竹隐。陈竹隐是一个画家,曾是齐百石和博西园的弟子。她虽然佩服朱自清的才华,也很爱朱自清,但由于陈竹隐也是一个有追求自由非常有个性的女子,夫妻二人刚开始也是有一点梗介的。朱自清曾一度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物价飞涨,一家七口只靠微薄的死工资,生活可想而知。陈竹隐曾多次偷偷跑去卖血,来补贴家用。
朱自清患有严重的胃病,但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宁肯挨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並带头签字,写文章捍卫自已反内战反饥饿的爱国正义立场。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之无钱医治,致使胃溃疡穿孔。一九四八年病逝于北京,时仅五十岁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