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如果刘备听了诸葛亮劝,不讨伐孙权,结果会如何?
关羽被杀,如果刘备听了诸葛亮劝,不讨伐孙权,结果会如何?
-----
网友解答:
-----
崔秋白曾泄露天机,天下一统非常理可能,皇叔虽仁义道德,然望图天下岂非枉费心机了…
-----
网友解答:
-----
三国时期,东吴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际,勾结曹魏,背后捅刀子,夺荆州,杀关羽,致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不甘受如此大辱,经过一年准备,不听众臣劝阻,决意伐吴,致有夷陵惨败,蜀汉精锐尽失,刘备羞恚而亡,国势倾危。从此再无恢复大汉的希望,只能偏安一隅,即使有天纵奇才的诸葛亮,举国北伐,六出祁山,也只能望北兴叹,无能为力,只落得秋风五丈原,陨命殡天。那么如果当初刘备听了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不再讨伐孙权,结果会如何呢?
首先刘备精锐会保全完好。刘备东征,蜀汉精兵锐卒尽出,把家底都差不多用上了。夷陵大败,五万精锐尽失,战死的武将有张南、冯习、胡王沙摩柯、傅肜。杜路、刘宁等因走投无路投降。战死的文官有马良、程幾,黄权在江北无退路被迫投降曹魏。如果刘备不东征孙吴,这些家底都能保存完好,必能为复兴大汉建功立业。其次刘备不东征,说不定还能恢复自己原有的荆州三郡。孙权夺取荆州后,就与曹魏关系闹僵,两国关系已日趋水火。北边有曹魏阴谋诡计,咄咄逼人,西边有刘备仇视眈眈,时刻准备为关羽报仇。在如此情况下,孙权很怕就此陷入曹丕和刘备的两方面夹击之中,毕竟曹魏强大,东吴已感不支,再加刘备,东吴更感压力山大。因此在刘备整军将东征之际,孙权遣使送书信求和,被盛怒的刘备给拒绝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如果此时刘备头脑冷静,以国事为重,动以兵势威逼,再派得力之人与孙权方谈判。与此同时,暗派间谍深入魏吴挑拨两国关系,制造魏吴紧张局势,孙权在此两方压力之下,只有与蜀汉讲和,这就可能让湘水划界之事重演,不过这次妥协的应该是孙权方了。刘备尚能兵不血刃重得荆州三郡,诸葛亮隆中对策就可重新实现。再次刘备不东征,蜀汉君臣齐心,其国力必能不输魏吴。没有了夷陵之败,蜀汉精锐得以保存,实力充盈,再加诸葛亮会治国治军,蜀汉必定能蒸蒸日上,假以时日,教战讲武,待天下有变,联合东吴兵伐曹魏,必能成大功于一役。待到曹魏灭,据长安、洛阳,占得中原,再回过手对付东吴,不出十年,就可一雪荆州之耻,报关羽被害之仇。诚如是,则汉室可兴,帝王之业可成,再续汉祚二百年,在大汉历史上,又一个汉光武便产生了。
但是,毕竟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如果。刘备自从出兵蜀中,平益州,降刘璋,占汉中,退曹操,蜀汉已达鼎盛,其心气傲骄,自认已无敌于天下。曹操何其英雄,竟因争汉中而败,只好退回关中,江东鼠辈为刘备所深解,更不在话下。在刘备看来,征伐东吴,那是必胜无疑,就坚决拒绝江东孙权的求和,一意东征。骄兵必败,刘备如此蔑视东吴鼠辈,最终也只能折戟沉沙,毁颓一世英名了。因此,从刘备意气用事,征伐东吴一事,我们更可感到,冲动是魔鬼,胜不骄,败不馁,遇事头脑冷静处理的确是很重要的。
-----
网友解答:
-----
如果刘备不伐吴会怎样?
刘备不伐吴意味张飞,黄忠两员五虎上将当时不会死,七十五万大军基本可以保全。还有,因为伐吴风声已经放出去了,孙权也已经认怂,答应送归夫人孙尚香,缚还糜芳,士仁两员降将,更关键的是:交还荆州,永结盟好。
三国演义八十二回: 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前队军马已出川口。近臣奏曰:“吴使诸葛瑾至“。……先主问曰:“子瑜远来,有何事故?“ 瑾曰:“……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今吴候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这里不说孙权具体的求和条件,但刘备决定伐吴时,孙权主动求和是有记载的。
三国志.刘备传: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
上面“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十二字说明,孙权认怂确是事实。因为刘备不答应孙权求和,才有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若果刘备能冷静下来,放弃狭隘地报仇思维,不仅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做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巫,秭归这些地域就是直接去接管,根本不用吴班,冯习等将军劳神费力去夺取。还能有效保存实力,基本恢复包括荆州的疆域,还能重新开启蜀吴联盟。如若后面经营有方,则即使不能一统三国天下,蜀国国祚绝对不会只四十二年。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如果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还不伐吴,当作啥也没发生,那么刘备集团的人心就散了,刘备建立的蜀汉也将分崩离析,刘备再也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志愿了!
很多人认为如果刘备不伐吴,就不会有夷陵之败,蜀汉就不会损兵折将,国力大损,导致人才供给不足,刘备自己也不会去世得那么早。如果没有夷陵大败,刘备带着蜀汉精锐,打关中、打凉州,似乎都能打下来,之后开启北伐之路,似乎就能把曹魏给干掉。事实上,本文认为,这种想法是完全的理想主义,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相反,刘备要是不伐吴,他建立的蜀汉直接就会走向衰败!原因主要有三!
一、刘备不伐吴,对于蜀汉国民交代不了
刘备是外来势力,整个蜀汉分为益州本土势力、东州势力、荆州势力,之所以他们内部能看起来比较和谐,完全是因为刘备的荆州势力实力强大,压住了其他两方势力。而且刘备抛出了匡扶汉室的大义,团结了不少人,而在这种口号的宣传下,刘备也确实带领大家取得了大胜。汉中之战,刘备团结了益州大部分势力,成功地击败了曹操,抢下了汉中,这让大部分人对刘备心服口服,认为刘备能带领大家过上好生活。
益州原本是刘璋的,为何那么多人反对刘璋,不就是因为刘璋太弱了,在这个乱世中活不下去,不能带大家出头吗?现在刘备前来益州,能带领大家出头,大家当然是愿意跟着刘备干了。而且当曹丕灭亡东汉后,刘备重建了汉室,并打出匡扶汉室的口号,这足以让大家相信,跟着刘备,会有好日子过,将来若真的是打下了天下,他们跟着刘备肯定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说实话,当时益州的很多人都被刘备给团结起来了,大家都愿意跟着刘备。如果刘备不顾荆州的丢失,不顾关羽的去世,不去报仇,蜀汉的国民会怎么想?
东吴公然背盟,侵略了蜀汉,还杀害了蜀汉大将,占领了蜀汉的荆州,奴役了蜀汉的百姓,这种情况下,刘备这个当皇帝的该怎么办?当然是反击啊,如果刘备不反击,蜀汉国民肯定会认为刘备太懦弱了,被别人打了都不敢还手,这种蜀汉哪里有汉室的血勇?刘备岂不是比刘璋还不如?当年汉中张鲁打益州,刘璋可是还手了的,要是现在刘备不还手,你让蜀汉国民怎么看?那些原本打算跟着刘备的人,一看刘备如此懦弱,保护不了自己,说不定就开始动小心思了,于是离心离德便开始了。
二、刘备不伐吴,对于手下将领交代不了
关羽虽然高傲,但他在蜀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家可是从河北开始就跟着刘备了,当年刘备四处漂流,关羽不离不弃,这种好臣子,好兄弟,怎么可以不为他复仇?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兄弟被杀了,大哥也该为他讨个公道,如果当大哥的毫无表示,如何让下面那群小弟信服?如果刘备不动手伐吴,估计时间一长,手底下那批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将领就会心灰意冷了,连关羽这种人物出事,刘备都可以不管不顾,那其他人要是出事,刘备会作何表态呢?
事实上,我们从诸葛亮的一番话中,就可以揣摩出当年蜀汉众将的态度!
《三国志·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段话是刘备夷陵大败之后,诸葛亮说的。很多人看到这句话,没怎么细细揣摩,就认为这是诸葛亮在反对刘备伐吴。那句“法正若在,肯定可以制止刘备伐吴”被大家当作了经典,认为诸葛亮其实本身也是反对刘备伐吴的。事实上,如果只看这前半句,那就真的把诸葛亮想得太单纯的。诸葛亮可是一个政治高手,他会看不出当时的情形,会反对刘备伐吴?无论从哪份正史记载来看,都没有说诸葛亮有反对伐吴的意思,因为站在当时蜀汉的角度,伐吴是势在必行的!
注意看诸葛亮说的那下半句“就算要东行伐吴,肯定也不会大败”,既然诸葛亮说了前面一句,法正会劝阻刘备伐吴,为何又要补上后面那句“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呢?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诸葛亮明白,就算法正活着,他也是劝不了刘备的,或者说以法正的脾气,他根本不会劝,而是会全力支持刘备伐吴,因为东吴都打上门了,骑着蜀汉集团的脖子拉屎了,这种情况还不报复回去,那东吴下一步岂不就是要直接进攻益州了?
在本文看来,诸葛亮如此聪明,自然是知道当时的形势,知道蜀汉国民和刘备的核心团队都群情奋勇,想要好好地教训东吴,为关羽复仇,重新夺回荆州,民心如此,根本不可能阻止,所以他才会说要是法正活着就好了,法正帮着刘备,夷陵之战必定不会败得这么惨!
事实上,伐吴之战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只是错在刘备指挥能力不如陆逊,要是有法正这种奇才在他身边,夷陵必定不会大败!
三、刘备不伐吴,东吴会得寸进尺,进攻益州本土
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懂。如果别人欺负你,你不还手,别人就会认为你好欺负,不敢还手,之后就会经常欺负你;而如果你站出来反抗了,虽然被打得皮青脸肿,但只要给予了敌人一点教训,那么之后敌人再对你动手,他也不敢再像之前那么放肆了!国家是由人组成的,道理也是类似的。
说白了,欺软怕硬乃是最真实的人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如果你表现得太过懦弱,别人就会一直欺负你,只有你站起来反抗,将别人打服,别人才不敢小觑你!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孙权占领荆州、诛杀关羽后,可并没有就此收手,对蜀汉道歉,人家表现出来的状态可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一副你能把我怎样的表情。面对这种状态的东吴,刘备能怎么办?
《三国志》: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孙权在得到荆州以后,并没有止步,而是自信心爆棚,竟然打起了益州的主意。从他给手下封赏的官职来看,他完全就没把刘备放在眼中,而且孙权还不断地派人去骚扰试探益州,根本没有和谈的意思。说白了,也就是因为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损失过大,军队正在休整,无力去对阵孙权,给孙权制造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老了,不敢反抗了。结果孙权没想到,刘备是真的敢打,真的准备率大军伐吴。
在刘备伐吴之前,赵云曾提出反对意见,历来被众人所推崇,说赵云的这个想法才是对的。
《云别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很多人都认为赵云的这个想法是对的,此时不应该和东吴交战,而是应该北伐去打曹魏。我们暂且不说蜀汉国内民众和刘备核心集团的那些人怎么想,我们就看东吴的态度,看看东吴会怎么反应?
东吴偷袭荆州后,不仅没有道歉,而是一直在做各种小动作,试探刘备的底线,给大家的感觉就是,孙权这个人,完全是不按常理出牌,真的是想侵占益州。而事实上,从周瑜开始,就已经制定了进攻益州的计划,只不过由于周瑜早逝,这个计划并没有来得及实施。蜀汉灭亡时,东吴原本是来救援,结果后面也演变成了入侵,说白了东吴对于益州,一直是有野心存在的。如果刘备听从赵云的意见,不伐吴,而是北伐曹魏,那么当刘备军队打到关中时,孙权必定会命人偷袭益州后方!
很多人不信孙权会这么蠢,双方一起夹击曹魏,似乎胜算更大!可大家不要忘了,当年关羽的襄樊之战打得多么激烈,形势那么好的情况下,只要孙权在东边再加一把火,很有可能击败曹魏,可孙权并没有这么做,人家是出人意料的偷袭了荆州,令人大跌眼镜!就从孙权偷袭荆州的这一操作来看,他就是一个非常短视的人,刘备要是真的北伐,孙权必定会偷袭益州,就如当年偷袭荆州一样。
刘备多么聪明啊,之前就已经上过一当了,这一次要是先北伐而不伐吴,估计还得栽一个跟头,要是益州真被孙权偷袭了,那他刘备一辈子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可就完全泡汤了。打东吴至少还能够保住益州,打关中,益州都保不了,所以说,刘备必须得伐吴!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如果当年刘备没有伐吴,那么蜀汉的情况其实是不容乐观的。虽然蜀汉能够保存下来一支非常强悍的军队,但蜀汉必定尽失人心。而蜀汉这个国家,本身组成成分就比较复杂,如果人心没有被拧成一股绳,那么蜀汉就离灭亡不远了。说不定诸葛亮刚刚去世,蜀汉就分崩离析了,肯定是坚持不了四十多年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云别传》)
-----
网友解答:
-----
闻关羽被杀,刘备大惊失色,即而嚎啕大哭,泪如雨下,文武百官无不黯然泪下。大哥,你要为作主,张飞哭红了眼,二哥死的冤啊!所有人无不叹息,大殿内沉闷压抑的气氛愈加浓厚。
主公,江山为重,龙体要紧,节哀顺变。黄忠擦着眼泪说。刘备哭着说,我…关羽…张飞,桃园三接义,这些年情同手足,不想二弟遭奸人所害,东吴…孙权小儿,他日,我抽你的筋,扒你的皮,喝你的血,难解我心头之恨!
次日,诸侯先生回来,看大殿中间一个大大的祭字,所有人身着丧服,哀乐阵阵,烟气弥漫,二哥不能白死,报仇!报仇!!报仇!!!张飞火爆脾气又来了。三将军我理解你的心情,仇一定要报。却不可感情用事。诸葛亮安慰道。什么婆婆妈妈的,痛快一句话,打还是不打!三将军可知鹤蚌相争,渔夫得利。俺不懂这些鸟事,主公兴兵伐吴,谁最高兴?我哪知道,曹丕坐山观虎斗,等两败俱伤,挥师南下,那时我们江山危在旦夕。
东吴使者递上国书,吴候惊闻关公遇难,万份痛心,将军威名震华夏,义拨云天,乃盖世英雄!罪臣吕蒙一时糊涂,铸成大错,自知理亏,昨夜暴病身亡。冤仇已息。愿续吴蜀之好,放弃前嫌。礼单称上,银三万两,绢五千丈,翡翠,玛瑙,珊瑚,夜明珠等等二十多箱。权诚惶诚恐,略备薄礼,慰将军在天之灵。
诸葛亮劝道,吴候处于至此,也不辱将军虎威。择日厚葬,刘备应允。(原创)
------------------
推荐阅读:
自秦始皇起中国就结束了封建社会,为什么之后的皇权社会继续称之为封建社会?
把勇士队的库里和汤普森,换成哈登和保罗,那么勇士队将会是一支什么水平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