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网友解答:
不吃饭,爱哭闹,脾气大,摔东西,天下武林,唯我独尊。近年的宝宝可真的是越来越难带了啊!
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塑性的关键。没有坏孩子,只有宠坏的孩子。
一岁半的幼儿,语言行为模仿能力特别突出,大人说的话,大部分都能够听懂。
通过耳听目看,幼儿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的充实着自己。只是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坏的语言行为,大部分是幼儿主动听到了,看到了,才能够学到。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大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岁半的幼儿,对声音画面特别敏感,摔东西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听东西落地的声音,或是为了看到易碎物品从完整到支离破碎的画面感。家人们应当对此作出正确的引导。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特别的宠溺,对孩子任何不恰当的行为,总是拿孩子还小这个借口来搪塞。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觉得几个月的宝宝太小,而想着等他大了在教育,孩子学习能力的强悍远超大人们的想象。即使宝宝还小,当他作出严重的不适宜行为,当及时阻止,并用严肃的语气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幼儿发脾气,哭闹,摔东西,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为了吸引或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人类天然的生存本能。
幼儿由于语言行为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哭闹,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会因为好玩而去做这些事情。
远古时代,宝宝们只有通过哭闹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力。饿了、病了或者遇到危险了,那些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宝宝早被淘汰了。情绪表达的各种方式,是人类进化的本能要求。
幼儿会通过哭闹或摔东西的行为来吸引家长们的关注,但并不是故意找骂。他们只是因为想要大人陪着宝宝。
幼儿做错了事情,通过摔东西或者哭闹的方式,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避免大人们的惩罚。确切的说,宝宝是因为恐惧才去做这些事情。
幼儿可塑性非常强,家长们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
家长们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当有一个正面的榜样,如果家长们自己说脏话,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会说脏话。家长们总是动不动发脾气,孩子也学的会。所以,想教育好孩子,想成为好的家长,就要注重个人素质的修养。
呵斥打骂孩子,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很多行为都只是在模仿,或者单纯是为了有趣好玩而已。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说教,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当幼儿发脾气摔东西时,建议耐心的等待宝宝平静下来,然后告诉他这种行为让家长很不喜欢,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对于幼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请家长们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不要无端发怒呵斥,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也会让孩子有抵触和逆反心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耐心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言语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很多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摔东西,家长打也舍不得、骂也舍不得。每天得像皇帝一样伺候着,造成了孩子骄横、自我的性格缺点。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都见过,有些孩子只要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一哭二闹、撒泼打滚。让父母感到很是头疼,而且百分之八九十的父母,都会屈服于孩子这类方式的“威胁”,只得从命。
造成孩子这样骄横、自我的性格的根源就是平日里大人对孩子的娇惯。
很多孩子在一岁到三岁的时候会有发脾气、摔东西的习惯,什么原因呢?
•孩子可能处于第一个反抗期
过了1岁半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的时期。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逐渐开始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在父母看来,很难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可能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
有时候宝宝摔东西只是出于好奇,他喜欢看你因为他摔东西后引起的表情变化;有时候可能是家长给予宝宝的关心少了,宝宝便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关注;有时候可能是真生气了,已经成为宝宝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家长长期溺爱的结果
由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有意无意地就迁就、娇惯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什么要求都答应,可谓是百依百顺。因此也养成了孩子专横、自私、骄傲等缺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意思。这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并且很多家庭都是隔辈儿带孩子,都说隔辈儿亲,老人对孩子只有一味的宠爱、娇惯,孩子只要一哭闹,老人就心软了,什么样的条件都能答应,也会造成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
那么宝宝发脾气、摔东西该怎么办呢?
一般来讲,宝宝发脾气也是有原因的,如果经常因为小事儿发脾气、摔东西,那只能说明家长太娇惯他了。
必须要改掉这样的坏毛病
宝宝发脾气、摔东西,建议家长不要用管教式,更不要打骂宝宝,这样只能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
宝宝在哭闹或者摔东西的时候,你要装作没看到,她可能会哭闹或折腾的更厉害,你一定要忍住不去理会他,越是这个时候他会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果这个时候你去哄他或者给他讲道理,那么他get到的是你向他妥协了。一定要等他折腾完了,情绪稳定了再去给他讲道理,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进而增加彼此的了解。
我家宝宝现在两周多了,记得年前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宝宝想上厨房的灶台玩耍,被我严厉拒绝了(因为平时是我母亲带她,可能老人拗不过孩子,让她上去玩儿过),我和爱人态度一致并且非常坚决,这个地方不能玩耍。于是宝宝就坐在厨房的地上哭闹,我和爱人就坐在客厅看电视,不理会她的无理取闹,她的哭声越来越大,我们依旧没有给予理会,后来让我们乐的是,她居然自己挪到了厨房门口看着我们哭……弄得我和爱人苦笑不得!由于我们两个态度的坚决,最后宝宝向我们妥协了,主动走过来,求抱抱!
等她冷静下来后,我平和的告诉她,那个地方不能玩耍,非常危险!你可能会受伤,如果受伤了会很疼!爸爸妈妈会非常担心你……
果然,自从那次以后宝宝一次也没有提出到厨房灶台上玩耍的要求了。
上面也说到了,宝宝发脾气、摔东西一定是由原因的。如果是因为家长平时和宝宝的交流,对宝宝的关心太少了,宝宝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么,
家长平时一定要多陪伴宝宝,多给宝宝拥抱和交流,给宝宝增加安全感。
@无敌小钢蛋
结束语:
宝宝发脾气、摔东西可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多关心和了解宝宝,弄清楚他发脾气的原因,多给宝宝一些陪伴和交流,不要过分溺爱。祝愿天下所有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你家宝宝有过什么让你头疼的事情呢?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
网友解答:
深有体会,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爱发脾气,而且特别爱哭,只要不满足又哭又闹,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很难受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宝宝,就是这么爱哭闹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岁半的宝宝都会做什么了?
第一,一岁半的宝宝都会走路,相比一岁以前的宝宝,他变得更加自由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了。
第二,一岁半的宝宝会说话了,但是表达不清楚,只会表达大概意思,大部分都是靠家长猜想孩子想干嘛!
其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宝宝一岁以前,什么话都得听我们的。我们要做什么?需要他做什么?他大多情况都是服从,也不会向家长要玩具,不会强求要什么吃的或者好玩的。他很服从我们的管理,即使有反抗的时候,他也不能怎么样,最多哭一哭而已。
最后孩子一岁半了,爱发脾气了不满足就摔东西,该怎么办?
第一,理解并且赞美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了,这时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我们需要理解他,并且赞美他,孩子发脾气丢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拥抱,并且告诉孩子,我爱你。
第二,摔东西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情绪。
一岁半的孩子,他用语言表达不清楚,他肯能想要橘子,你却给了他苹果,他当然不开心了呀!不开心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他只能通过情绪或者行动告诉你:宝宝不开心。这时候我们家长,应该询问孩子,请问你是想要苹果吗?孩子说是,你给他苹果就好啦。不要太多语言,也不要对着孩子发脾气,孩子就是你的镜子,你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这么学。
第三,父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宝宝不能去摸,这个危险!宝宝这个不能放嘴巴,宝宝不是这样吃饭的,宝宝走路慢点容易摔跤。生活中我们总是给孩子太多限制,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要做什么事情,身边的人总是告诉你,这样不能做,那样不能做,你会反感吗?
我们太限制孩子的自由了,让孩子很容易情绪化,这时,我们需要支持孩子,给孩子选择,让他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安全卫生都可以,身上脏了没关系,洗衣服就好了。
第四,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
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也是从现在培养的。孩子把东西摔了,比如摔玩具,摔了后,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捡起来,再给孩子。这样的做法是错误了,孩子只会认为,我一摔什么东西,家长都会给我捡,这个游戏真的很好玩。如果摔玩具,应该这样做:捡起玩具,并且告诉孩子,孩子你摔玩具后,玩具不喜欢了,这个玩具不能再给你玩了,然后把这个玩具收起来。下次还在再丢任何东西,也用这个方法。最后孩子保证不会再摔东西了。
最后告诉父母:
一定要理解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摔东西发脾气很正常的,不用大惊小怪。更不要打骂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根本分不清对于错,他只明白自己的需求,哭闹就是他表达的一种情绪。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
-----
网友解答:
一岁半的宝宝年龄还是非常小的,很多宝宝会出现这种情况。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去打他。先来看看宝宝为什么会摔东西,有哪些原因呢?
一、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好。
宝宝在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一岁半的宝宝,有的连发音都不是很准确,他们才刚刚开始使用词汇,说话时句子是不完整的,或经常会出现词语颠倒的现象。表达能力并不好,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当宝宝碰到一件着急或不开心的事情时,他就只能用发脾气或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了。
二、 宝宝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这么小的宝宝,他们的大脑是没有完全发育好的。
我们大脑中的前额叶,是掌管人们情绪的。前额叶要等到人们在20岁左右才能够发育完全。
因此,一岁半的孩子,他们完全没有情绪调控能力。当然会在不开心的时候就哭或者发脾气。有时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给宝宝讲道理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愿意听。你打他也没有用,因为这是由他们大脑的发育程度所决定的。
三、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型,那么,孩子就非常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他会认为任何事情都应当满足他,平常很多事情都满足了,为什么这件事却不满足他呢?孩子觉得接受不了,因此他就会用大哭大闹或摔东西来表现出自己的不满。
打孩子会产生哪些后果呢?
如果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就去打他,很容易让宝宝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宝宝会感到生气
宝宝会报复
宝宝会失望
当宝宝摔东西的时候,其实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报复行为。你不满足他,他也不让你好过。有时候孩子可能当时不会表现出来。但他的心里却会想,下次我再来报复,但绝不让你发现。以后他可能会出现偷偷摸摸的行为。
那么,当宝宝发脾气,摔东西,大人应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允许他就这样做吧?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一、接纳宝宝的情绪。
当宝宝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去接纳他。其实这个时候他是在试探父母是不是爱他的?父母可以不满足宝宝的无理要求,但是要接纳宝宝的情绪,把你对宝宝的爱传递给他。因为宝宝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帮助宝宝表达出来。比如,可以这样对宝宝说:
“妈妈没有答应给你买小熊,你现在很难过是吗?”
“嗯!你现在感到很伤心。”
然后父母可以抱一抱宝宝。
二、父母对宝宝的态度要保持和善而坚定。
当宝宝提出无理的要求时,我们要表现出坚定的态度。
比如宝宝吵闹着想要多看一会动画片时,在宝宝看了30分钟以后,父母要坚定地对他说:
“宝贝,现在已经到了20分钟了,想想看我们现在该做什么的呢?”
如果宝宝没有反应的话,你可以牵着他的手从电视面前走开,把电视关掉。并且对他说:
“妈妈很爱你,但是答案是不行,不能再看动画片了。”
如果你每次都能对宝宝保持坚定的态度,那么以后宝宝就会知道,妈妈说到就会做到的。发脾气摔东西也没有用。父母要避免溺爱孩子。
三、平常要多关注宝宝。
有时候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父母平常想想看,陪伴宝宝的时间多不多呢?有的宝宝因为平常缺少父母的关爱,有没有给宝宝足够的依恋感和归属感?也有可能是因为宝宝是真的非常想要得到这样东西。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父母可以满足宝宝的要求。
爸爸妈妈们先要去理解宝宝的行为,不要用成人的眼睛去看他们。宝宝才1岁半,对宝宝要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法,相信宝宝以后的行为会有所改善的。
我是大赛爸爸,关注我,育儿路上与您同行。
-----
网友解答:
“土味育儿经”观点:
山不来就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去就山。
(1)打孩子是下下策,一岁半的孩子容易发脾气,恰恰是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不是硬要孩子听我们的,而是我们先要去懂他的。
(2)善于观察、了解孩子,懂得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然后再去教育引导他。父母陪伴孩子就是与他一起成长。
(3)在安全范围内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宝宝有规则地自由活动,在宝宝自我探索和尝试中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01首先了解一下一岁半孩子的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发展要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一个最重要的需求,渴望去获得实践与满足。
那么,
宝爸宝妈对目前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个全面充分的了解,就能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孩子,促进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1)一岁半宝宝的动作发展迅速,活动范围扩大,自主意识萌发。
一岁半的宝宝能够平稳地、比较快速的走路了,活动范围也大了。
随着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宝宝经常会爬上爬下。经常会模仿大人的动作、眼神、语气。
假如看到奶奶跳广场舞,他也会乐得手舞足蹈。给他一个皮球,他会高高的举起来抛出去,然后乐颠颠的追上去把球抱住。给他一堆积木,他会静悄悄的一个人坐在那儿玩。
这些时候的宝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快乐娃娃。
(2)正处于人生第1个叛逆期,宝宝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和攻击性,故意和别人对着干。
这一时期的宝宝已经会比较多的技能了:说话、走、爬、钻“洞”、自己拿取东西等等,
有了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意识
。
这时候如果父母出于爱护或者保护的角度考虑,往往会去阻止孩子的行为。
如:宝宝钻到桌子底下玩儿去了,大人会把他拉出来,并告诫他:地上脏,不许钻桌底下去。
但宝宝非要钻,他觉得好玩呀,于是会出现发脾气哭闹、发犟劲儿,与父母激烈冲突。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宝宝“不听话”,什么都要跟大人反着来。
尤其在他吃饭、睡觉、玩耍的过程中,通常会反复地用“不要”来反抗大人的控制。
“不要吃!”、“不要睡!”、“不要拿我的玩具!”……
这些时候的宝宝是让大人气得手痒痒的熊孩子。
我们要明白的是,这是孩子必然经历的一段时期,1~3岁的叛逆期。我们要理解他们。
(3)正处于秩序敏感期,有时会表现的很固执。
宝宝的心中对物品的摆设位置、物品的所有权、他认为的做事情的顺序等,有他的一套“规矩”。一旦被别人破坏了规矩,他就会发脾气。甚至固执的要求你重新弄好。
想想看有没有?你要把“小坦克”放到玩具柜上,他一定要放在墙角落。你放上去了,他“逼”你非拿下来不可。
(4)宝宝处于独自游戏阶段
。在他的心中,家里的玩具都是他的,没有同伴间的主动交往意识。
(5)缺乏安全感,有分离焦虑。
宝宝尤其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妈妈离开他的视线,他就会表现不安。
02这个时候父母去责骂孩子有效吗?
面对宝宝把玩具扔得一地,动不动发脾气,有的妈妈会这样说:
“妈妈生气了,不要你了。”
“你再这样不听话,妈妈就不管你了。”
“你把东西摔坏了,让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这种方法偶然用一下,也许有暂时的效果。但是经常这样说,会导致宝宝的心里敏感、脆弱。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分离焦虑,如果经常让他担心“妈妈会离开自己”“警察叔叔会把我抓去”,那么他的不安情绪就会加重。他会黏着妈妈,不敢独立去探索了。
不要用“更大的伤害”去纠正孩子常见的“小毛病”
。这些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现象。
03父母怎样引导宝宝,在这个很固执、不听话的时期?
(1)给宝宝安排日常的小任务,利用秩序敏感期的特点,培养宝宝自主能力。
举个例子:
话说,不是宝宝固执的坚持他的小坦克不能放到玩具柜上,而要放置在墙角落吗?
那就好,你不听我的,我听你的,在墙角放一个整理箱,贴上一个他喜欢的标记。让他把玩具、积木玩过以后放到这个整理箱。
告诉宝宝:这是玩具的“家”,宝宝玩过小坦克以后要记得把小坦克送回家。
其他的挖掘机呀、小汽车呀、小飞机呀,都要送到这个家里。
这时候宝宝会顺应你的指令,乐颠颠的把小汽车、小飞机搬到整理箱里。
哈哈,山不来就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去就山。
父母这样顺势而为,善用宝宝的阶段性年龄特点,有意识地给他安排小任务,来培养他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减少亲子之间的冲突,而且有利于宝宝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建立自信心,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与宝宝一起商量制定规则,然后和善的坚定执行。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在宝宝自我探索和尝试中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
但是过于严厉或者放纵,都不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提高。
太过严厉:“我让你怎么做,你就必须得怎么做”。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权。
太过放纵:“孩子,你想怎么做爸妈都依你。”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可以有无限制的选择。
我们需要的是,
让孩子有规矩有自由,在规则的框架范围内能够自由选择。
我们要尊重孩子,跟他一起定规则,他才会愿意执行。
如饭前要洗手,不洗手就不能吃饭。
订规则的时候说的好好的,可是香喷喷的鸡爪端上桌子的时候,闻到香味的宝宝,把手里的玩具一丢,伸手就要来抓。
有的奶奶会想,算了,硬要宝宝放下拿到手里的鸡爪去洗手,他肯定要哭的。随他吧。
如果换一种方式:在端出鸡爪的时候,喊一声:香喷喷的鸡爪谁要吃哦?要吃的快去洗手哦。
宝宝就会屁颠颠的跑卫生间去洗手了。
这时候要
温和的坚持
:咱们说好的,不洗手是不能吃东西的。你不洗手,吃完了手里的鸡爪,就不能再拿其他的鸡爪了。
不打不骂,语气温和,态度坚定,坚持定好的规则。
这时候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威严。
当我们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明白,不好的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哭闹没有用,最后他们自然地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时候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在宝宝自我探索和尝试中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比如,在几个整理箱上贴好不同的标记,与宝宝商量好哪个整理箱对应放什么玩具,然后让他自由地取放玩具,自主探索、尝试如何整理玩具。
宝宝的经验就这样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慢慢累积起来。
(3)“冷处理”法。
有的孩子耍脾气的时候光哭没有眼泪,捂着眼睛的双手会偷偷的张开一条手指缝,眼睛偷偷的从手指缝中观察家长的表现。
这时候如果家长去安慰他,他会哭得更凶,以达到他的目的为止。所以很多孩子便以哭为“法宝”,越安慰他越反着来。
当孩子如此发脾气时,家长用“冷处理”方法往往更有效果。
大人走到另一间屋里去,“不理睬”他。宝宝没有了观众,发脾气就不会那么劲头十足了,渐渐的会安静下来。
到这时候妈妈可以抱一抱宝宝,在情感上补偿他一下,然后商量解决办法,或者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往往就足以改变宝宝的行为了。
“土味育儿经”总结一下: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考虑长远的积极效果,不是暂时的让孩子“听话”,打骂不可取。
父母先要理解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顺势而为,摸索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当父母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孩子一起成长。
~End~
“土味育儿经”原创,谢谢阅读。不足之处敬请留言交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期待您的鼓励,谢谢!
-----
网友解答:
一岁半的孩子摔东西,我看了真高兴,孩子懂的什么?你跟他还较劲?真正教育孩子是在三岁至五岁才是关健期,知道了以后让孩子摔去,开发智力,千万别打孩子。
-----
网友解答:
今天早晨,7点左右的样子,窗外就听见一个小孩子扯着嗓子放声大哭,哭的恶狠狠的那种。
我边听边琢磨:这孩子给惯坏了,这种哭声厉声厉色的是要挟的意思了。好在随行的家长并没有阻止,哭声延续了好一会,暴风雨一样的大动静。后来一下子安静了,多半的可能性是家长忍不住还是给了孩子想要的东西。
这么大的孩子,哭闹、发脾气、摔东西、任性喊叫,怎么办?
孩子哭的时候查明原因,用哭闹要挟大人的情况一发现就要禁止。
天下多少长大后任性、骄纵、无法无天的孩子都是从这里迈开第一步的。
孩子太小的时候,只能用哭声传递需求;孩子会很快的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哭声可以叫来大人,哭声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一直哭就会被一只关注下去,直到大人猜到孩子想要什么并且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哭声立止。
题主的孩子1岁半,但是发生这样的发脾气摔东西来要求家长满足愿望的情况不是第一次了吧?
以往每次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都会让孩子“得逞”?
有的家长说,反正孩子要的也无非就是吃的喝的玩的,也不花几个钱,给他好了。
孩子是一种非常聪慧的生命体,他一旦发现使用某种方式可以让大人听自己的话,要什么就能给什么的时候,他会更加“勤勉”更加频繁的使用这个工具。如果偶尔有一次大人们“不听话”不能满足孩子,你看吧,孩子的脾气会更大、摔东西会更猛烈
。
大人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带走了,孩子只是在试探自己的“经验”为什么不好使了,剧烈的“发作”只是为了再次唤醒“听话的父母”。
如果父母已经在孩子这种发作方式下做出过多次妥协,那么事实上对于孩子的认知来说,等同于父母在鼓励和认同他用这种方式向他们索取需求。
所以,当父母在某一次感觉孩子的要求比较过分无法满足的时候,孩子的“暴脾气”“失心疯”大发作了。
孩子是本能,家长不要让孩子情绪带走。
倒是家长该醒悟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亮了红灯。管教孩子的时候到了。
对于这个1岁半的孩子,家长要冷静,打和骂一定是不好用的,只会让孩子心生恐惧。
何况,大人又在什么时候教会过孩子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除了这种扔东西、发脾气的方式之外?
就像孩子做对了家长要及时鼓励他一样,对待这样摔东西发脾气的孩子,家长要有惩戒。
孩子发作的时候,由他,把他能触及到的危险品去除掉,让他消耗掉他的体能,等他安静下来,这期间,家长保持安静、冷静、沉默,不许诺任何有关于孩子此次想要实现的愿望。
孩子闹够了的时候,自然会停下来——他会发现,用这么大力气,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个方法不怎么有效了。
孩子一定会这么总结的。因为这是人的本能。他发现这种方式行不通的时候,就会自动放弃。
每次孩子这么闹的时候,都是和大人之间的一次“博弈”——谁坚持的久谁赢。
我见过一个朋友的小孩,是个小男孩,有一次去公园,他妈妈带了三个小孩,这个孩子偏偏就要一个糖人,妈妈不想给买,全身弄得黏糊糊的,而且小摊小贩的食物,总是无法放心;小孩开始哭,妈妈坚持不买,这个孩子坚持哭,众目睽睽之下,妈妈举手投降了——满足了孩子的愿望。但是这个“让步”也让孩子再一次的强化了自己的任性,下一次妈妈不给的时候,他还会哭的更久。
家长这时候把孩子叫过来,抱抱他;然后,和孩子好好说话,问他,为什么这么闹腾?
孩子会说出来的。这种时候,到了家长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了,告诉孩子,下一次需要什么应该好好的说出来,能不能给,还要看是不是适合小孩子用。
和孩子一起把孩子摔乱了的什物整理一下。
最后告诉他,他这次摔东西发脾气的方式是错误的,是家里不允许的。
无论孩子这次要的是什么东西,都不可以满足他。
家长能够坚持下去,孩子就能够转变过来。
态度温和、立场坚定,父母的习惯就是孩子的习惯。
管理孩子,不能朝令夕改。一旦定下来的规矩,一定不要轻易变改。否则孩子会认为所有的事情全看父母的情绪决定了。态度温和——又不是国际争端,也不是法庭辩论,不用那么严肃;但,立场坚定——绝不让步,孩子的得寸进尺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瓦解父母的规矩的。
管理孩子,要有理性;不要高兴的时候,孩子是小天使;生气的时候,孩子是小恶魔。
孩子是百变神童,家长不能过于情绪化,尤其是管理孩子的时间。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很多地方都非常像父母——除外长相,很多后天习得的内容,都从父母而来。
所以,父母不经意的一些好好坏坏的小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看到。
孩子发脾气、摔东西——爸爸妈妈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使一下小性子呢?
小孩子可是会偷学“技艺”的哦。
孩子不仅获得父母全套的遗传基因,也一样吸收后天与父母共同生活期间的行为习惯。
所以,我一直说,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因为,孩子是浸泡在父母行为习惯中长大的一个善于学习的生命,很多时候,父母很难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孩子却可以全盘的“仿”过来。
养育一个小孩子,也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在学习父母,父母从孩子这里也在学习。
——————————————————————————————————————
我是芯妈,与孩子共同成长;与您共同探索育儿之道。每日遇到新问题,每日解答新问题;互帮互助,敬请关注[芯妈心语]。
-----
网友解答:
一般来说,七八个月的孩子就可以根据大人的表情来判断大人的心理,会通过撒娇、装可怜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孩子角度来说,这是他们心理逐渐成熟的标志,没有好坏之说,但我们成人的处理问题方式会影响到孩子是非观的建立及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岁半的孩子,只要需求不满足就发脾气摔东西,这种行为必须趁早解决,现在发现不算晚。
在孩子是非观念没建立之前,我建议家长尽量不要试图用打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暴力手段对孩子成长可能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可以试试这么操作:
1、他发脾气时,你不要动怒,只需冷静地告诉他:发脾气不好,等你不生气了我们再商量。
2、即使合理需求,如果他试图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也不要满足。
3、如果一直闹个没完,可以蹲下来告诉他:你太吵了,妈妈再陪你两分钟时间,如果你还是停不下来,那妈妈需要离开,等你不生气了,我们再说话。
4、事后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又让其达到目的,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有用。
5、待到孩子发泄完情绪,可以抱抱孩子,告诉他:刚才你发脾气的样子很丑,妈妈很爱你,但是不喜欢你乱发脾气。
妈咪老师认为:孩子发脾气只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非正常手段。如果孩子发现此招无效,他们自然就会换招。
当父母的,都得学会和孩子斗智斗勇。
-----
网友解答:
跟一个2岁以内的孩子斗,当家长的一般是没有胜利的哦。
因为他们现在只有情绪,不懂得什么理性。我们既然改变不了他的思想,只能改变他的情绪。
我家孩子现在不到2岁,已经把“不要”当成了口头禅。从早上开始跟奶奶斗到晚上睡觉。似乎把反抗当成了“流行”的口头语。奶奶叫苦不迭。
国外有一种说法叫“可怕的2岁”,其实不到2岁,孩子的这种“违拗”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
但这个时期的违傲,并非是要跟家长过不去,而是努力成为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
因为这时候,孩子已经开始生理上可以脱离母亲,并且日益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人格独立。他的行事有自己的风格和节奏。发脾气,跟家人对着干,仿佛能证明他自己的主动性,自己的力量。
但这一般情况下用《0-6岁的魔法岁月》的说法,是一种独立宣言,而并不准备推翻“中央政府”。当你真的把孩子的这种反抗当做是“政府危机”,在养育的过程中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抗。
这时候,最有效的不是打压,而是把他的精力,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可以恐吓,恐吓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压抑孩子的心理发展,严重的话可以让这种压抑在别的方面爆发,比如夜醒,怕说话等问题。
孩子在三岁以内是身体和心理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候,一种问题处理的不好,很可能在其他方面爆发。比如脾气问题可能影响夜醒,被限制活动可能造成吃饭闹脾气等。有这方面问题的宝妈欢迎私信交流,争取给你解答困扰。
-----
网友解答:
孩子不满足要求就摔东西的习惯不好,需要慢慢改善。
我家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岁多去每次去超市都要把小汽车、玩具枪、棒棒糖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往购物车里放,开始觉得孩子小就买了。
几次后发现家里玩具太多,去超市就没给他买,孩子就坐地上哭,不走了。没打他,等着他哭声小了,跟他说家里有同样的玩具,不能再买了。回到家给他说以后买东西要说明购买原因,现在哭闹的一律不买。
一岁多的孩子理解能力没有想象中的好,下次去超市,看见喜欢的玩具,不给买还是坐地上哭闹。我就让他试着说明购买原因,不管原因合不合理,就给他买一个。
经过几次锻炼后就减少购买次数,基本上孩子是要三四次会购买一次的频率,孩子也不会哭闹了。
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也需要慢慢培养,一味的打骂,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想法,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大门(这就是很多家长口里“孩子叛逆期到了”“孩子跟父母有代沟”等问题出现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孩子不满足要求就摔东西的习惯,需要慢慢改善,家长要有爱心、耐心、恒心。
-----
网友解答: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这是儿童心智成长阶段表现出来的正常现象,打是万万不行的!
打孩子是一种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虽然惩罚从短期来看也许管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会造成反叛、抵制,或让孩子不再信任自己的价值。
对于1岁半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的孩子可以使用如下的管教方法:
01
转移注意力法
孩子开始有推理能力的年龄大概在3岁,在3岁之前,
转移孩子注意力
是很有效的养育方法。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包括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个物体的不同特质之间转移,这些都能得到相当好的效果。
和小朋友抢玩具
,这个问题只要用另外一个他感兴趣的玩具递给他并告诉他这个玩具也特别好玩,妈妈好喜欢什么,就可以让他们心满意足。
要去触碰危险的东西
,比如插头,告诉插头里有电老虎,一碰就会把手指吃掉,这个方法在我家小毛身上也显灵。
最麻烦的是莫名其妙的要摔杯子。
我家小毛大概一岁半的时候也一生气就扔东西,给他喝水,他不想喝就罢了,非要把杯子摔地板上才行,杯子放桌上也不行,反正一定得放地板上,轻轻地放也不行,一定得用摔的方式。
这个时候你可以坚定的把杯子放桌子上, 然后温和的拥抱他,不要对他的生气有任何对抗的反应,让他发泄自己的怒气,你只需要轻轻的拥抱他。把他抱走,可以问他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的问题,跟杯子毫无关系的东西。他会认真听你的问题,然后被你的问题吸引。我家小毛是这样度过这个时期的。
02
帮助孩子表达感受法
这个方法蒙特梭利见得最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认识自己的感受,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是共情。
理论前提是,小小孩子生气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1岁半的孩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于是就用扔东西的方式。这时候,监护人就要帮忙宝宝梳理他此刻的感受,让他明白是什么回事,同时温和的告诉他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生气的情绪。
养娃不易,特别是要把他们养育成一个有能力、机智、快乐的人更加不容易。没有哪一种养育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宝爸宝妈还是多多随机应变。
我是@做80分妈妈 ,专注育儿、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欢迎【关注】,一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
------------------
推荐阅读:
健腹轮玩一个多月了,每晚做100个,按照每组20个做的,现在腹部没有任何感觉,是不是该换别的设备来练习了?
旧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卖给收二手手机的,他们能恢复以前的数据吗?
上一篇:2-3个月大的宝宝会做哪些动作了,爸爸妈妈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