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有做过战争准备吗?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有做过战争准备吗?
-----
网友解答:
-----
做过,但是没有针对性,更没有对曰本的针对性,当时科技和国际事务变化很快,清政府所做的远远不够,政府和民众都是麻木的,也根本没有资本和能力跟列强打一仗,现在看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
-----
网友解答:
-----
清政府搞洋务运动是为了发展进步,清政府建北洋水师,是为了争取和巩固清朝的国际地位。因此甲午战争前,清朝是做了战争准备的。但那是针对清朝整体外部情况,所做的全局性准备,而没有针对哪一国,做具体的战争准备。说穿了,就是清朝在甲午战争前,没有针对日本做战争准备,也没有打算跟日本开战。
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只是奉命,用军舰向朝鲜运送士兵,并没做好与日军开战的准备。
一是当时中日关系还行,还算是友邦。
二是中日双方也没有宣战,也不存在明面上的纷争。日军当时进入朝鲜,是朝鲜国主主动邀请来的。日本当时也并没对朝鲜有主权方面的申索。
甲午海战是日军不宣而战的偷袭行为,当时北海水师没做战争准备,而是在忙于运送士兵。当日本军舰临近时,北洋水师还在忙于同日军打招呼,直到日军发动攻击后,才反应过来,然后才仓促应战。北洋水师不战败才怪。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若倾全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还是能够打败日本的。但是此时的清朝已危机四伏,倘若倾全力打败了日本,导致自身损耗过大,那列强就很容易灭掉清朝了。因此清朝选择了当缩头乌龟,向曰本乞和。
这段历史是个教训,当环境宽松时,对待刺头,要么拔掉,要么及早化解矛盾。不然遇到巨大的困难时,这些个刺头一定会借机发难,会造成巨大的麻烦。
-----
网友解答:
-----
在当时是没有做出什么准备的,因为慈禧的主张就是谈合,在加上他的寿辰将至,她更不希望打仗,而李鸿章也怕削弱他的北洋水师,他们两个的主张就是想谈合,但是谈合失败,无奈之下只有战争。所以才导致士气低落,清军以96万人和25艘舰艇,输给了日军有着24万人,32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约回答!
在我看来清政府之所以敢在甲午战争中亮剑,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清政府出于对北洋水师实力的信任!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师在山东半岛东端的刘公岛上成立,之后清朝每年从并不富裕的财政收入中,扣出400万两白银用于北洋水师的建设,平均占年收入的5%,个别的年份超过10%。另有统计说,清朝为海军的总投资在1亿两白银上下。
刘公岛铁炮遗址
不仅如此,不算是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水师,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同时北洋水师购买各类舰艇的花费是相当大的。经远与来远巡洋舰是从德国购买的,只是购买舰艇就用了86万两银。而北洋水师的主力两艘铁甲舰,定远舰的花费就有140万两白银,镇远舰也花了142万两的高价。这样的投入比例与数目,在当时清朝艰难的财政下不可谓不高。
“来远”号舰
2、北洋水师的铁甲与火炮口径在当时保持了一定优势。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舰与镇远舰满载排水量达7670吨,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巨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铁甲舰。在黄海大战中,定远舰与镇远舰:
“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艘铁甲舰是海战尖刀,在战后,定远更是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舰艇。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洋员及舰上军官
在火力方面,日方的记载是2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日军与清军分别是11门对21门,而清军的记载200毫米级的火炮共有26门,由此可见北洋水师“重武器”的优势更大。不仅如此清军在小口径火炮上也有优势,清军与日军分别是92门对50门。只有中口径的火炮,日军比清军多,是209对141。而且日军的中口径火炮多为速射炮,所以日军的火炮火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是清军的大口径与小口径火炮皆占数量优势,所以火炮的数量优势上,清军还是占点上风。
停泊在旅顺港内的“镇远”号舰
3、北洋水师的舰艇航行速度快。在海战中,舰船的航行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所有船只的平均速度来说,日军舰艇要比北洋舰艇快1.44节,在航行的速度上,北洋水师的舰艇可能占不了优势。并且,在海战中,北洋舰队将10艘舰船编为一队,使得先进舰艇的高速优势荡然无存。但是不要忘了,日军的舰艇可没有那么先进,他们装备不少航行速度比较慢的炮舰。
北洋舰艇
在整体舰队航行速度上,日军因为有航行速度慢的炮舰拖累,导致整体舰队失速,其整体航行速度不会超过北洋舰队。
基于北洋水师当时的装备情况,清政府才会下诏对日宣战!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答案是没有,若准备,胜负不一定!
中国古代到现在,包括清朝,从没对日本做过战争准备,没把日本当做对手,不是中国对日本友好,是因为他不配做目标对手,从超越自己到超英赶美,再到现在的超越自己,中国的目标从来就是星辰大海。虽然曾经后来打败了大清,多次发起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当时的日本侵占了琉球国,触角伸向朝鲜,1884年,也就是甲午之战的10年前,朝鲜总督袁世凯在不需要清政府派兵支持的前提下,以少胜多,逼使日本驻朝公使竹潻逃跑仁川。粉碎了日本企图染指朝鲜的阴谋。而在后来平壤之战,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前往平壤,但只是到路上,并没有到达前线,战争结束,主力部队都没到战场,何来准备之说!
再看清政府,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在1861年,“鬼子六”奕訢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拉开清政府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主,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的侵略和强大富有清政府。
所以,甲午战争性质是偷袭,这也是日本一惯的作风,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关于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