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夫妻亲、兄弟姐妹亲、父母亲,还是儿女亲?有何依据?
人的一生是夫妻亲、兄弟姐妹亲、父母亲,还是儿女亲?有何依据?
-----
网友解答:
-----
父母亲是天生的,
儿女亲是自然的。
姊妹亲是互相的,
夫妻亲是命定的。
总结
谁亲,谁不亲?感情,利益说了算。
-----
网友解答:
-----
人的一生是夫妻亲,是父母亲,是兄弟姐妹亲,还是儿女亲?只要不用道德来做绑架,不加思索,也不加考虑,我首先告诉你,一定是夫妻亲。
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永远改不了的就是对父母一定要讲孝义,对兄弟姐妹讲的是手足之情,对儿女讲的是骨肉情,这些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唯独对没有血缘关系的配偶讲的是真心,真情,真义。由此不难看出,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只是包容之亲,而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有肌肤之亲。也就是说,和有血缘关系的再怎么近,都有一段距离。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再怎么远,却没有距离。
和父母讲孝义和养育之情,做父母的只有付出大于索取,给了你生命,抚养你长大,雏鸟长成了,总要飞出窝,不可能一辈子陪伴着父母。因为,你也要生儿育女,繁衍后人,只是千万谨记,不要忘了父母。
兄弟姐妹讲手足情,是同属一窝的雏鸟,长大以后,如同树大分支,各成各的家,只要有家存在,就有私心,各顾各的生活。
对儿女讲骨肉情,儿女是生命的延续,所以对儿女只有付出,不讲回报,他们也承担着繁衍的义务,重复着父辈们的循环。这些虽然是至亲至爱的人,但他们却都不能陪伴你一生。
对妻子要讲真心,真情,真义。这个女人和你一起阴阳结合,夫妻什么难以启齿的话都能讲,对方根本就不存在秘密。抱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私心,共建爱巢。一生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在同一个被子里睡觉。生儿育女,知冷知热,相互搀扶,共度一生。
各位看官,相比之下,你们一定会同意我说的;夫妻最亲!同意的请举个手。
-----
网友解答:
-----
人在一生中会面对很多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儿女等等,既然这些关系都并列存在于家庭关系中,那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比较,到底哪种关系更亲呢?又有什么依据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明白,这里的“亲”指的是亲密程度还是亲人关系。我们先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本题,然后再分析一下这几种关系背后的“爱”的不同之处。
01
一、从亲密程度来看
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亲密程度方面的比较来看,貌似是没有具体衡量标准的,因为任何一段关系,都可以表现为亲密程度的高和低。
也就是说,其中的任何一组关系,可能是非常亲密,也可能是毫无亲密。比如夫妻关系可以是琴瑟和鸣,也可以是冷漠相对;兄弟姐妹关系可以是不分你我,也可以是反目成仇;同样亲子关系有无私付出,也存在抛弃和忤逆。
但是,根据当下社会意识形态,从公序良俗以及大众文化方面来看,这几种关系还是存在普遍意义上的亲疏规则的。我们用下图来表示,其中关系指向箭头的粗细,代表着普遍意义上的付出程度。
根据图中所示来具体分析。我们和伴侣的夫妻关系,是一种共存关系,形成一个家庭元;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们付出多少,期待着收获多少。而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则是不平等的,父母的付出往往大于我们对父母的反馈,同样,我们对子女的付出也是如此。
那如何来评判普遍意义的亲密程度呢?我们可以从家庭结构以及利益划分的角度来看一下。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部分形成父家庭,而自己这部分是自己和配偶以及子女组成的子家庭。
在子家庭中,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夫妻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对子女净付出;而父母向我们净付出;我们和兄弟姐妹之间是平等的互通付出。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给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密程度的比较结果:
夫妻关系≥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夫妻关系≥我们和子女的关系;
我们和子女的关系>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我们和兄弟姐妹的关系。
强调一点,这个结果只是在某个角度下的普遍表现,并非绝对结果。不排除有个别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于此,比如夫妻反目,父母反目等等。(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个结果,见本文第二部分)
二、从家庭亲属关系的角度来看
家庭关系分为配偶关系、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三种,本题讨论的范围局限在配偶关系和血亲关系的比较。
血亲关系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人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祖孙关系等等。这是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亲属关系,不可改变。即使两人亲密程度很差,甚至反目成仇,也不会影响血亲关系的存在。
配偶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它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亲密关系。婚姻关系一般以民俗公布形式(婚礼)以及法律注册形式(婚姻注册)而成立。配偶关系是可以主动或被动解除的一种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关系都是血亲关系,不可改变;夫妻关系属于配偶关系,可以改变。很显然,夫妻关系的牢固程度要低于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亲属关系。
注意的是,如果夫妻两人有了共同的孩子,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另外一种固定关系——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关系。由于夫妻两人都和孩子存在血缘关系,那两人之间也被称为是间接血缘关系,是一种独特而牢固的关系,它不会随着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失。
02.
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第一部分的结果呢?我们知道,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儿女这几种关系的连接,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的付出,根据爱的对象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夫妻之爱、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三种。
一、夫妻之爱
之所以称为夫妻之爱,而不是两性之爱,就是为了突出夫妻之爱是一种结合的爱,是两个要组成家庭的人想要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
夫妻之爱是以性爱和排他性为基础的,但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结合的爱,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组成形式上,都存在一种向内结合为一体的意愿和承诺。表现形式为,情感上互为归属,社会存在形式上共担共责。
二、父母之爱
母爱
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仅仅因为子女是她的孩子,而不是因为子女会为她带来某种利处。
母爱关注孩子的成长,从母婴一体到孩子长大成人离开母亲,母爱意味着与孩子的分离,接受并支持孩子在成人后离开她。这方面正好跟夫妻之爱的结合意愿相反。
母爱的无私性和成就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父爱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如果没有按照父爱的要求去做,便会失去父爱。(引自弗洛姆《爱的艺术》)
父亲有带领孩子成长,并教会他如何生存的责任,让孩子在成长后,脱离父亲的权威和庇护,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三、兄弟之爱
兄弟(姐妹)之爱是一种平等的爱,是基于同级的血缘关系以及成长陪伴而产生友情的一种爱。体现为血缘关系的牢固性,以及在成长中的帮助和陪伴。
同时,兄弟(姐妹)之爱还是一种独立的爱。兄弟姐妹之间,无论成长过程中是共处还是分离,最终都会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不存在无条件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了解了这三种爱的形式:夫妻之爱、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也就理解了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这几种关系的本质区别。如此,我们在区分这些关系的亲疏程度时,就会有所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这几种关系,进行了亲密程度和亲属关系这两方面的梳理,同时也分析了连接这几种关系的爱都有什么区别。通过这些讨论,我们能够更深的理解普遍意义下的各种家庭关系,这对于我们如何应付和处理这些关系,具有积极意义。(end)
欢迎【关注】大象生,专注解答情感、两性、婚姻、家庭等问题。希望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
网友解答:
-----
人的一生有父母缘、兄弟姐妹缘、夫妻缘、儿女缘,缘深缘浅,即是一心一生所系,全部投入,也与际遇相关,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孰轻孰重?心中一平,得失之间,才有差别。
杨绛先生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仨》,她活了够久,她看的更清晰,夫妻、儿女,他们是那样安静从容的生活,对他们夫妻来说,儿女情要深,特别是钱钟书先生,特别爱钱瑗,小时候是她的玩伴,长大了就是女儿的“老小孩”,可是,天公不美,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更加重了儿女情。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献给了民族、家国,一生为真理而斗争!人间大爱、大孝、大真!
他的一生这些爱全部经历了沧桑,都是那样深沉厚重,让人感觉他伟大而深情。
他挚爱母亲,再回家乡的时候,故园三十二年前,他拿着松枝祭拜先人,天地都为之动容,他没有在妈妈身边尽孝,是为祖国母亲尽心,他曾深情的说:“我的妈妈信佛,所以,小时候,她非常温和、善良……”
他挚爱妻子,“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如果杨开慧一直陪着他,他会是多么幸福!他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他挚爱儿女,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少年时期就曾带着弟弟流浪,父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而且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毛主席说:“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参军谁参军!”
哪个深!哪个浅!
都是最深的,都是不能失去的!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最亲的是夫妻!我们虽然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父母孕育我们,抚养成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是,等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成家立业,组成了家庭,那个陪伴一生的人,是夫妻。夫妻之间同命运,共甘苦,一起生儿育女,一起孝顺父母,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亲,越走越近,最后就成了彼此之间不能分开的共同体。兄弟姐妹,只是我们手足之情的陪伴,是相互关注,相互帮助,相互之间的一种亲情。她与夫妻之间的情分,无法比拟的。所以我觉得,夫妻之间才是一辈子最亲的人!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