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
网友解答:
-----
脾湿、痰湿都是中医的概念!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形式!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脾湿主要针对的脏器是脾,其次是肾,而痰湿所指的是整个身体的一种体质。所对应的脏器除了脾、肾,还有肺,不同的是脾湿是一种症状的叫法,而痰湿是一种体质的叫法。
另一点不同之处在于,痰湿是脾湿的一种升华,脾湿的人不一定为痰湿体质,但是痰湿体质的人,一定是脾湿。这主要是因为,当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紊乱,人体吃进来的水,吃进来的食物,如果不能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津液,就会变成“水湿”,这个时候,就是脾湿,如果不去调理,水湿停聚在体内数量多,时间长,就成了饮,饮积聚过多,又受热邪煎炼,就成了痰,痰湿的产生,与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运化水湿,肾主水的关系最为密切。
所以,一般来说,脾湿重点调理脾胃,一般需要健脾祛湿,益肾,而痰湿体质,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个脏器。不但要健脾祛湿,益肾,还要化痰祛痰。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因脾胃运化水湿失调而引起,另外脾湿和痰湿的所表现的症状也大致相同,比如体型肥胖、四肢水肿、面部油脂多,容易出汗、嗜睡、身重如裹等,而痰湿体质的人,更多的还表现为痰多,胸闷、咳嗽等肺部的问题。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希望能帮助到您!
-----
网友解答:
-----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中医学中的脾湿与痰湿应该如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楚,朱大夫结合中医专业知识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①脾湿也叫做脾湿证,形成原因是外感湿邪或者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而形成湿邪困脾,多表现为湿邪影响脾胃的症状,例如胃脘不舒,便溏腹泻,包括胃肠感冒表现为湿阻中焦,出现恶心呕吐,湿邪侵袭皮肤关节,形成的关节疼痛肿胀等,脾湿致病范围较广,不局限于上述病证;
湿之中人,入皮肤为顽麻,入气血为倦怠,入肺为喘满,入脾为湿痰肿胀,入肝为胁满而肢节不利——《古今医鉴》
②痰湿又叫痰湿证,因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不能代谢,停滞于脏腑某处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痰湿可阻碍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引起诸多病症,例如慢阻肺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痰饮阻肺,出现咳嗽痰多,舌淡厚腻;;脑中风和精神类疾病表现出痰蒙清窍,出现头痛眩晕,意识不清,昏迷等。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明医杂著》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液”,在病因的刺激下,脾不运化,水液停滞就是脾湿,湿邪日久聚而成痰,便是痰湿,所以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脾湿是痰湿的开端,痰湿是脾湿的进展加重,脾湿证多为脾虚受病为主,痰湿证则是脾虚进展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请注意,二者均是中医学中的“证”,证的概念是疾病发展的阶段,不特指某种疾病,也就是说无论何种疾病,表现出脾湿证或痰湿证的表现就可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谈谈脾湿与痰湿的形成原因和区别之处。
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景岳全书》
★脾胃失调是痰与湿形成的基础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意思是脾主运化水湿,保障日常饮食中的水液和人体的津液正常分布代谢,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因长期的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或饮食生冷油腻,过饥过饱,或思虑过度情绪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受阻,津液水液运行不畅,停滞在脾胃就形成了脾湿证。所以,脾湿的病理基础是外感或内伤造成的湿邪困脾,症状表现为:①湿邪阻滞,脾胃升降失调,因外感湿邪,起病急,多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或者胃肠感冒时,出现干呕恶心,腹泻水样便,湿性重浊,见周身困重,头胀头沉,舌淡苔厚腻,脉浮滑;②因饮食,情绪影响,脾不运化,湿邪郁滞,出现慢性反复性胃胀,胃部不适,干呕,周身困重,由于湿性粘腻,可见大便粘腻,排便不爽或颜面下肢浮肿。上述问题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群中。受个人体质影响,阳盛热性体质的脾湿,湿邪随阳而化热,形成湿热,症见形体肥胖,口中粘腻,咽喉堵塞,大便粘腻,皮肤出油或发生湿疹痤疮,头昏脑胀,小便短黄。阴盛寒性体质,脾湿随阴化寒,形成寒湿,症见胃脘冷痛,得热缓解,手足不温,大便溏泄。湿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湿热、寒湿之各别——《杂症会心录》
脾湿证长期存在,湿邪聚而成痰,就会形成痰湿证,由于“肺主通调水道”和“肾主水液”,二脏与脾同时参与水液代谢,肺肾失调可出现或加重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后,虽气升降,可走行到脏腑经络,引起诸多问题。注意,脏腑失调造成的痰是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单指咳嗽咳出来的痰。例如:
①痰湿阻肺,多发生于于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患者表现为源源不断的痰,长期反复的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可伴有胸闷气短,痰阻呼吸,可喘粗,同时也常伴有肺脾肾功能失常的表现,如脾虚的腹泻便溏,腹胀,肾虚的腰膝酸软尿频,具体情况要根据个人表现辨证分析。②痰湿阻胃,多发生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患者,表现为形体消瘦,肠鸣,肚子里咕咕叫,中医形容为“辘辘有声”,腹泻便溏,舌淡苔腻,脉滑。此外,痰湿阻于经络,可引起皮下结节,痰湿阻于咽喉,可形成梅核气,痰湿阻于心,可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等等。由于引发的病证较多,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患者情况加以辩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脾湿证日久,伴有肺脾肾功能进一步失调,就会产生痰湿证。而痰湿所产生的病证情况更为复杂,虽是脾湿证的进展,证候却较脾湿证严重,这也是二者的区别之处。★脾湿证和痰湿证的区别
二证相同之处可均有脾胃失调引发,均以湿邪为主要矛盾,区别之处可总结如下:①病情特点不同:脾湿证,因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或外感湿邪,例如中暑,胃肠感冒时,属起病急,发病快,当然了,这种情况痊愈的也快,因情绪,长期的饮食不节形成的脾湿,可发病缓慢,治疗恢复的也较慢;而痰湿证多是脾湿加重而来,多发生于各种慢性基础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高脂血症,甲减等病证中可表现为痰湿,所以,痰湿一般无急症,均是慢性疾病表现。②累及脏腑的不同:脾湿涉及的脏腑以脾胃为主,痰湿,可涉及到肺脾肾等脏腑失调,可也阻塞脏腑经络,引起多种病症。③调治方法的不同:脾湿以健脾燥湿为主,也可醒脾化湿或利水渗湿,总是以健脾为根本方法:痰湿必须辨别由哪个失调的脏腑引起,因脾则健脾,因肾则补肾,因肺则调肺,不可见痰化痰,化痰是治标的办法,不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路。夫痰之生,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逮而生者;有因多食肥甘茶酒而生者;有因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肾虚水泛为痰者——《临证医案指南》
★专业总结
脾湿与痰湿均是中医学中的证型,证型是发生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二者虽都有“湿”的字样,湿邪均因脾胃虚弱,不能运化代谢水液津液所引发,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脾湿一般病情较轻,发病部位以脾为主;痰湿病情较重,痰湿可由脾湿进展加重而来,多提示肺脾肾等脏腑失调,不局限于脾胃。临床上,二证均可发生于多种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但脾湿可由外感湿邪引起,例如受潮湿环境影响,出现急性湿疹,或中暑后的暑湿感冒(胃肠感冒),而痰湿基本是发生在慢性疾病,还可侵犯经络皮肤,形成肿块结节。
保养脾胃要合理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避免忧思,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要适当运动,劳逸结合,规律睡眠,如无法辨别身体健康情况,可正规就医或咨询专业的中医给予指导。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
网友解答:
-----
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搞不清楚,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脾湿
《温热论》“在阴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湿温为病,因体质差异、邪气偏胜、主病肺腑不同,而形成脾湿。
脾湿的临床表现:
脾湿因湿热偏重、脏腑之别、体质之移而临床表现主要有舌苔滑腻、色白有时略带黄。
多见热势不扬,早轻暮重,头身重痛,恶心犯呕吐,脘痞腹胀,大便溏,小便浑浊不清,渴不引饮,或竟不渴,口淡无味,苔白腻、白滑,或白如积粉,舌质略红等证候,其中脾虚湿困症状是其鉴别的要点。
“脾湿”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两途,外感湿热,脾胃亏虚,内外合邪,则发为湿温。湿热为病,脾胃俱病,邪在气分是其病理特点。
调治:
方剂: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广陈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厚朴八分( 姜汁炒)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水煎服。
痰湿
中医认为“肥人多湿”“肥人多痰 ”“肥人多气虚”,痰湿壅滞体内或者因为肺、脾、肾之气亏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液,花生精微物质,则成水湿痰浊,阻塞气道,影响气机正常运行,使气机升降失常,痰湿壅阻于气道,就会出现夜间打鼾,呼吸暂停或憋醒;痰湿阻滞水道,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可出现水肿;痰湿日久化浊,损伤肝肾之阴,引起消渴等疾病。
痰湿临床表现:
痰湿体质者大多形体肥胖,尤其是以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眼眵多,眼胞浮肿,眼袋明显,多汗,汗黏腻粘衣,胸闷,喉中常有异物感,痰多,睡觉时易打鼾,睡眠时间偏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大便溏稀或便秘,脉滑,平素喜好肥甘厚味之品,口中黏腻而甜,多口干而不欲饮,小便多泡沫。
调治:
痰湿体质的形成多因痰邪、湿邪滞留于体内,故其防治应着眼于痰、湿之邪形成的途径和解除的方法。
合理膳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辛辣油腻等食品便是最基本的方法;
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时安排休假,舒畅情志,适当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痰湿体质的中药调理以健脾化痰祛湿药为主药,根据体质兼夹状况不同随症加减。目前,常用的有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等方剂。
化痰祛湿方:经常用到的有陈皮、清半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生蒲黄、炙甘草等。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
网友解答:
-----
很多人以为体内湿气重就是脾虚引起的,或者认为脾虚导致水谷精微不化就一定是形成湿气,其实中医里的水湿包括痰、饮、水、湿四种病理产物,而大家平时听到的湿气只是其中一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痰湿怎么形成的,以及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所有的湿气都源于体内的水液代谢问题,当然包括内湿或外湿,但都属于水液代谢。
那么主管这个水液代谢由什么脏腑负责呢?
主要由我们的三焦(属于六腑之一)、肺、脾、肾这几个脏腑负责。三焦是主司全身的水液和气化,是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如果三焦气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不运,导致痰、饮、水、湿四种病理产物的形成,一般简称痰饮、水饮或痰湿等。
同样肺主管宣发肃降,布散水谷和津液,若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司,也会形成痰饮或水湿;
脾主运化,能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如果脾失运化,也会导致痰饮内生;
肾为水脏,主管水液的气化,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功能,如果肾气失司或肾阳不足,也会导致水湿泛滥,形成痰饮等。
那痰、饮、水、湿这四种病理产物有什么区别呢?
湿,从形态来说是最轻微的,弥散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影响比较大,因为它充斥身体内外,行动范围大,症状可轻可重;
水,湿聚为水,是有形的,可见的,常行走于体内肌肤,比如头面、四肢或全身出现皮下水肿;
饮,水停为饮,比水更稠一些,具有流动性,常停留于胃肠(叫痰饮)、胸胁(叫悬饮)、胸肺(叫支饮)或肌肤、四肢(叫溢饮)等;
痰,饮凝成痰,比饮又更稠一些,行走于皮里膜外、肌肉经脉或脏腑之间,全身上下都走,所以一般怪病多痰,久病多痰。
那体内有痰饮有什么表现呢?
比如饮邪停于肺,导致咳嗽、呕吐清水痰涎、泡沫痰;停在皮下,比如水肿或痰癖(比如脂肪瘤);停在胃肠里,则沥沥有声,或大便粘腻不爽;停留在头部,容易健忘、头痛、沉重或癫痫发作;至于平时大家感觉到的疲倦、乏力、犯困、食欲不振、舌苔厚或舌苔水水的,都只是部分症状。
那么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应该都清楚了吧。脾湿主要是指由于脾运化水谷精微或水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运化不了,导致了痰饮水湿内生。这个不一定存在脾虚,有可能是脾虚运化不了(形成了内湿),也有可能是寒邪直中,或过多饮水,快速饮水等导致水湿未来得及运化,而变成了痰湿(形成了外湿)。
而痰湿的形成并不仅仅是脾胃的问题导致的,前面也说了,还与三焦、肺、肾有关。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脾湿只是痰湿的一种类型。
当然也有一些人将痰湿认为是痰和湿,或认为是痰,不包含水、饮在内。一般来说会将这四个病理产物统称为痰饮、痰湿、水湿、水饮等,所以我们就将它们理解为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就好了。
治疗方面,因为痰湿形成的途径多,也跟内脏也有关系,所以相对较难去除。但是这些痰饮属于阴邪,一般用温阳药物温化,从汗液、小便或大便排出。但如果是夹有热邪一起的话,那就用甘淡利湿的药物。总体来说,痰饮的形成,脾首当其冲,所以一般建议多健脾胃,有助于祛除体内的痰湿。
关注医路19秒,学习更多简单实用健康知识!
-----
网友解答:
-----
脾湿和痰湿,都是中医上较常使用的一个说法,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但是对于这两种说法的具体情况,大家所具有的了解往往还是比较少的。实际上,这二者所具有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中医认为,脾湿是由于机体脾失健运而导致饮食不化。在生活中,脾湿还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患者的饮食减少,大便溏薄,一旦食油腻就容易出现有腹泻的情况,常会由于其饮食不当而诱发哮证。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存在有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痰多质稠和苔薄腻或白腻等症状时,此时往往就是由于脾湿的存在而引起的。
相比较之下,痰湿则仅仅是一种病症名,其指的是人体体质的一种症状,痰湿的出现,大多是由于患者进行的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最终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其是属于一种病理性的产物。
此时所指的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的是空气潮湿和环境潮湿。而内湿则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这一情况的发生,可由于饮食水分过多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一般来讲,此种体质者,大多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和内分泌失调等情况。
指导专家:陈宝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沧州市人民医院国医馆。
擅长:在肿瘤中医治疗、临床常见内科、妇科等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
推荐阅读:
《魔兽世界》萨格拉斯那一剑算不算是对艾泽拉斯伤害最大的一次?
上一篇:物业管理不尽责、不作为的行为有哪些?大家对此有何好建议?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