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
中国有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
-----
网友解答:
-----
目前世界最古老的青铜地图是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地图,它几乎就是青铜地图中的“孤本”。
这块全铜浇筑的地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铜版上镶嵌金银丝线条,造型精致。
铜版图正面刻有中山王、后陵的平面图,从“平面图”中可清晰看到,三座大墓、两座中墓、四座宫室、内宫垣、中宫垣,以及各自的名称、尺寸和距离,此外,铜版图上还标注了上南下北的方向,有文字标注和制图符号,并且标记了高下、曲直,哪里是平丘、哪里是斜坡,整幅图内容详实、规划科学,堪称一份完美的建筑设计图,令人叹为观止。在其背面还有一对铺首,具有驱邪赈灾之含义。
最为有价值的是,铜版图上还刻有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中山王命令相邦(贝用)进行王、后陵园规划设计,并由有关官员测绘成图,营建时要依图样长宽大小施工,有违背者处死不赦,凡不执行命令者,治罪要株及子孙,设计图版一式两份,一份随陵入葬,另一份府库存档。”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所建立的小国,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攻灭。因此,从该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具有明显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是研究先秦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可见“兆域”指墓地四周的疆界,而兆域图,就是陵墓建筑规划图。于是专家将这幅铜版图命名为《兆域图》,此图现藏于河北考古研究所。
《兆域图》在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地图史上,它比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还要早600年,毫不夸张地说《兆域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
在《兆域图》中,用数字标注了图形之间的距离和尺寸,考古工作者通过兆域图上的尺寸与文字记载尺寸进行换算,发现这份设计图采用1:500比例尺缩制而成。这将此前所记载的西晋裴秀采用比例绘制地图的历史提前了6个世纪。
-----
网友解答:
-----
我国历史悠久,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灿若星河,留下来的文物可谓数不胜数。在这些珍宝当中,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越王勾践剑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所以答主就不在这里重复了,特地选择一个相对“小众”的介绍给大家。
作冊班鼋
这件文物的长相很别致,其实就是一只大鳖,当然,它不是真正的鳖,而是用青铜铸造的,全长21.4厘米,跟真鳖差不多大,最奇特的是,在鳖盖上,还插着四枚小箭头。
△作冊班鼋
好端端的鳖,怎么就被人插上箭头了呢?说起这只青铜鳖的来源,我们可以从一件故事说起。
话说那是在商代末期的某一天,某位商王带领群臣来到商代最后一个都城殷墟郊外的洹河,举行一个重要的礼仪活动——射礼。
△商代武士复原图
只见岸边爬出来一只鳖,商王弯弓搭箭,正中鳖盖!鳖当然想跑啊,可是它哪里跑得过箭?紧接着,商王命令手下也去射,有一个叫作册般的人连射三箭,也全部射中了鳖盖!
我想这只鳖的心里一定有句***想说。
商王一瞧,呦,小伙子不错啊!于是就把这只倒霉的鳖赏赐给了作册般,而且命令他铸造一件青铜器来纪念此事。
于是,作册般就老老实实让人做了这只青铜鳖,并且在它的背部铸造出铭文,详细记录此事,即:
“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
△作冊班鼋铭文拓片
工匠们一定是以那只被捕获的鳖作为模特,准确描摹了它的姿态,当然也包括背上的四支箭。
这只作冊班鼋,铭文跟造型能够完全对应上,还直接反映了商代的射礼情况,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外,了解一点青铜器知识的朋友都会知道,商周时期动物主题的青铜器,大多为抽象风格,很少以写实风格来塑造。比如著名的饕餮以及龙、虎等,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进行高度抽象加工的。
△妇好墓出土枭尊
而这件青铜鳖恰恰就是完全写实的,所以在当时的青铜器中可谓独树一帜。
-----
网友解答:
-----
一、2000年,有人在纽约拍卖会的最新图册上,发现了从中国唐朝墓地盗走的浮雕。中方立即提出让美国卖家归还文物,却被美方拒绝了。
画家袁运生先生在翻阅纽约佳士得拍卖会的最新图册时,觉得上面要拍卖的浮雕好面熟。
仔细回想后,他确定这是他曾经研究过的“王处直墓地"中丢失的浮雕。因为墓地风格特别,令他记忆深刻。
于是,袁运生立即联系了中国文物部门。果然,专家们仔细研究后,证实了袁运生的判断。这是晚唐时期王处直墓地中的门神。
当年王处直墓地被发现时,陪葬品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地上一片狼藉,只散落了两具尸骸。
墓地中只留下了墙上的壁画和精美的石雕。石雕由汉白玉石材雕琢而成,却色彩缤纷,让人讶异。
奏乐的侍女们乌发如墨,头戴各色鲜花。红色衣裙间或点缀着褐色、靛青和湖蓝等色彩。
石雕均采用浮雕的形式,人物凸凹有致,具有立体效果,动感十足。完美地再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
墓门左右两边各有一处一米多高的空洞,残存着斧凿的痕迹,这里应该原本应该有两块守卫墓地的门神浮雕,看来是被盗墓贼野蛮盗走。
面对着纽约拍卖会图册上的照片,专家们无不欣喜若狂,他们确定图册上的浮雕正是墓室空洞中被盗走的门神。
专家组立即启动追讨程序,根据国际法:任何成员国如果历史文物被盗,无论流落到任何国家,都有依据该公约追回的权利。中国和美国恰好都是成员国。
可是,美国方面却拒绝归还这座浮雕,理由是没有证据证明这块浮雕是被盗走的那一块。
眼看拍卖日期临近,专家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取来墓地中的土壤,与门神浮雕上残存的尘土进行对比,如果土壤是一致的,就能够证明门神浮雕是墓地中的文物。
果然,土壤对比结果显示门神浮雕确实是王处直墓地中的文物。面对真凭实据,美方只好根据国际法,将门神浮雕还给了中国。
消息传出后,一位美国收藏家想起,自己库房中有一尊在澳门购买的唐代汉白玉浮雕与门神浮雕非常相似。
于是,他无偿把这件文物捐赠给了中国政府。这两座门神终于找到了彼此,再次团圆。
二、“谁钉的钉子?这可是600年前的壁画!”法海寺壁画被钉了几枚钉子,调查集中到一个小战士身上,原来他借住寺中,为了晾衣服,拉了几根绳子。
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寺庙大殿中的明代壁画,是整座寺庙中的精华所在。
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姿态各异,神情不一。细节部分纤毫毕现,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1950年,经过多年的战乱,北京的老百姓刚刚获得稳定安静的生活,文物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
小战士在壁画上钉过7枚钉子,有的已经脱落,只留下了钉眼。有的钉子钉得比较深,拔出钉子会对壁画造成再次伤害。
专家们对每一个钉子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决定将钉子钉死在墙上,并对钉眼和裂痕进行了修复。
本以为这些壁画经过重视和保护,可以重新焕发出风采。谁知道这些壁画的“生死考验”在十几年后才真正到来。
1966年,一群学生冲到法海寺,要砸烂这些被定义为封建迷信的佛教物品。
当时看守壁画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尝试着给学生们讲壁画的价值和保护文物的意义。
但是热血沸腾的孩子们根本不听,只是叫嚷着让老人拿出大殿的钥匙。老人抄起了一把砍柴的斧子,威风凛凛地站在大殿前。
学生们一看老人要拼命,就没敢毁壁画,砸了庙里的佛像和雕塑后,离开了寺庙。
如今,法海寺壁画已经和圆明园遗址、三星堆遗址等一起名列国家第3批国宝级文物。可惜的是,佛像和雕塑被毁,法海寺再也无法恢复原貌。
三、1976年,扬州工人朱立恒抱着一个花瓶来到了文物商店,他怯怯地问:”这个花瓶能给多少钱?”老师傅看了看:“18块!”
当时朱立恒和老师傅都不知道,这个18块卖出的花瓶是元朝景德镇出品的梅瓶--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全世界类似的梅瓶仅有三件。这个梅瓶如今身价几亿,扬州博物馆还专门为它提供了一个200平米的单间。
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修长美丽,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值近乎黄金比例,所以看上去格外高贵优雅。
梅瓶的底色为霁蓝釉,色彩像蓝宝石一样纯正。而梅瓶身上的龙纹,360度无死角,每个角度都能够看到龙在延展腾飞,美不胜收。
烧制这样颜色的瓷瓶,温度的掌控至关重要。这件梅瓶代表了元景德镇同类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怪不得是国宝级的文物。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雍正赏赐给当时在朝廷做官的朱家先祖的。
后来,朱家先祖退隐归乡,很多人打起了这个梅瓶的主意,有人愿意用十八石粮食来换,但朱家婉言拒绝了,也有日本人拿着整箱金条来购买,可朱家不愿祖宗珍宝流落海外。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朱家为了防止文物被砸碎,用墨汁将梅瓶全部涂黑,层层包裹,藏在了床底下。
70年代,地震频发,无数文物毁于一旦。朱立恒担心传承已久的宝瓶也遭此厄运,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将梅瓶卖给文物商店。
现在,朱立恒也会带着孙子到博物馆看看这个传家宝。他说从不后悔当初的举动,他认为传家宝成为国宝供人们欣赏,比在家蒙尘要好得多,而且被博物馆收藏,能让宝瓶得到更专业的保护,也算是对先祖有个交代了。
四、1971年,郭沫若在兰州文物仓库中发现了一匹锈迹斑斑的奔马。修复后,奔马展现出惊人的风采,它叫做“马踏飞燕”。
这匹马现在已经被中国人所熟悉,因为它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旅游标志”。我们在很多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都能够看到这匹灵动的奔马。
奔马的造型非常不可思议,诺大的一匹奔马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全身的重量支撑在蹄下的一只小小飞燕身上。
而飞燕探首回顾,收足展翅,让人感觉到奔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转瞬千里的动感。
古人的创造力真是惊人,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比“马踏飞燕”更精巧,更为完美地融合了想象和现实的造型。
这匹马侧面看起来雄劲有力,威武雄壮。正面看却非常搞笑,奔马表情自带笑点,让人忍俊不止。
出土铜奔马的墓地是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被称作“雷台汉墓”。
墓葬中除了铜奔马,还有金、银、玉、陶器等文物 231 件,古钱币近 3 万枚,铜车马仪仗俑 99 件。
不过,墓地中没有墓志铭,也没有找到带有主人标记的记录。因此,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仍然是个迷。
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铜奔马,它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艺术和文化瑰宝。它从千年前奔腾呼啸而来,带着岁月沧桑,掠过历史风霜,惊艳了后人,荣耀了时光。
-----
网友解答:
-----
简单地说,中国历史上文物收藏第一大户,那一定是端坐在龙椅上那位。因此,目前还在中国国内的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基本上是收藏在北京、台北两处故宫博物院中的那些。
下面,土鳖君列举五个相对比较冷门的,但确是巧夺天工的皇家收藏。为大家盘一盘皇家文物的绝世芳华。
TOP5:东坡肉石
提到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不得不提他们的镇院三宝——大名鼎鼎的“白菜猪肉火锅”。
其中的锅是指被称为“海内三宝”之一的毛公鼎。白菜是珍妃娘家发送给光绪的“翡翠白菜”,而猪肉就是下文所说的“东坡肉石”。
所谓的东坡肉石,其实是一块“肉型”的玛瑙石。这块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奇石,身高5.73cm,宽6.6cm,是一块未经过任何雕琢加工,浑然天成的天然玉石。
定睛瞧来,这块“肉石”,通体呈现酱红色,并且分出五花三层,肌理清晰,反着丰腴的油光,让人满眼肉香。
如果您细细的看,还会看到肉皮上的那些粗糙毛孔和肉上包裹的浓油赤酱。如果把他放到盘子中,估计刚出锅东坡肉基本别无二致,绝对让人垂涎三尺。
这块产自阿拉善戈壁的奇石。是第二任阿拉善札萨克阿宝王爷给康熙爷进献的贡品。康熙皇帝在得到之后,一直收藏在内府中把玩。在他之后的历代皇帝也都把这块奇石当做手把的爱物,随身携带,时时把玩。
1931年,9.18事变之后,这块奇石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转运出来,经过一番颠沛之后进入南京中央博物院。1948年,被从南京转运到中国台湾,放入。
TOP4:翠玉白菜
这棵高18.7cm 宽9.1cm 厚5.0cm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二。
以草虫为主体的翡翠玉雕,是流行于清中晚期的陪嫁玉雕作品。人们以白菜来代表女子的冰清玉洁,以螽斯和蝈蝈代表娘家对此女子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从嘉靖一直到光绪年间,每逢富贵人家的姑娘出阁,一般都会陪送一颗草虫玉雕。
台北故宫的这棵翡翠白菜显然不是一般人家所能陪送的物件,先不说翡翠的质地如何,但看那巧夺天工的雕工,就让人叹为观止。琢玉的匠人,极为巧妙地利用了翡翠的原色,以白色的翡色为水嫩的菜帮,以碧绿的翠色为微卷的菜叶,在白菜的头上还趴着两只晶莹剔透的螽斯和蝈蝈,将这块水头十足的老坑翡翠利用到了极致,没有浪费掉一点材料。
据史料记载,这棵翠玉白菜主人就是那位被慈禧逼着跳井的珍妃。这颗翡翠也一直原珍藏于珍妃的寝宫—永和宫内。后于与东坡肉石一起被转运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TOP3:牙雕《月曼青游册》
牙雕,是我我国传统的工艺制品。它主要以象牙为主要原料,以极细致的手法在象牙上精心的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形象。清朝时,我国的牙雕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这本在乾隆四年由内务府造办处出品的《月曼青游册》便是清朝牙雕巅峰代表作。
这本牙雕画册是以乾隆时期宫廷画师陈枚的《美人图》为底稿,由造办处的五名工匠在百日之内精雕而成。这本画册共12幅牙雕画作,呈对开制式,每幅画作长38.5cm,宽32.5cm,厚3cm,用象牙和珠宝精妙的展现出贵族女子一年十二个月的娱乐活动。
细看之下,画中人物衣衫飘逸,步幅轻盈,表情灵动,栩栩如生,堪称顶级的微雕艺术神作,曾被评为“镇国级别的工艺品”。
目前,该画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TOP2:大禹治水玉山子
玉山子,是我国传统的装饰庭院用巨型玉雕。
这种以玉为山的装修风格起源于北宋宋真宗年间,是以巨型的玉石为主料,在玉石上精细的雕出人物、动物、园林等各种造型。玉山子,对复杂元素安排之巧,对细节处理之精,反映出我国玉器雕琢最为精湛的工艺水准。
玉山子,脱胎于文人书案上的玉摆件,但更进一步地注入了了意境深远的文化内涵,,使原本非常具象的玉器具备了水墨山水画般的深远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审美的一大特色。
这尊大禹治水玉山子,高2.24米,宽约1米,重达5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乐寿堂中。其原玉是一块产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青玉。造办处的玉匠们在巨型玉石上雕刻出崇山峻岭,急流叠瀑,苍木虬藤,深穴幽谷,以及悬崖峭壁上辛苦劳作的先民,以反映出大禹治水的艰辛。
其吨位之大,人物之多,元素之繁皆是世界之最。
TOP1:明孝端皇后点翠凤冠
点翠工艺,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将翠鸟的羽毛镶嵌到金属首饰上的传统工艺。经过点翠处理的饰品会呈现出一种极为靓丽的翠蓝色光泽,与首饰制品的辉煌金色交融之后,凸显出一种雍容华贵之美,霎时间便将人的眼球抢夺而去。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珠光宝气”。
明清皇后在参加重要庆典和仪式时所佩戴的“凤冠”,就大面积应用了点翠工艺。点翠的云翅搭配上珍珠、红宝石、金丝等装饰之后,呈现出一种庄重、典雅、雍容、贵气的无上美感。
明孝端皇后凤冠,是明神宗万历帝原配皇后王喜妹的礼冕,1955年出土于明定陵,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冠高48.5cm,重2.3kg,以细竹丝编成,通体装饰点翠如意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极富立体感。造型庄重典雅,繁而不乱,贵而不骄,是我国凤冠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
网友解答:
-----
【文藏来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有很多呢,大气如青铜器,精美如瓷器,温润如玉器.......数不胜数,各花入各眼,今天来看看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莲鹤方壶有多令人叹为观止吧~
故宫文物编号:新五五三八
底账名称:新鄭大壺(春秋立鶴方壺 對)
文物级别:一级甲
◎公元前七七〇年~公元前四七六年(春秋时期)
◎青铜质◎通高一二二厘米 宽五四厘米 重六四千克
◎故宫博物院藏◎一九二三年河南新郑郑公墓出土
莲鹤方壶
●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形体巨大,纹饰新颖,设计复杂,铸造工艺精湛,是故宫一级甲等文物。饰双层镂雕莲瓣的铜壶上铸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立鹤。镂空双龙耳巨大,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形兽承器。
莲鹤方壶局部
龙耳、虎足及盖上立鹤,均采用了春秋时期先进的分铸法制成,全器则采用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艺细腻铸造,既显示出春秋时代卓绝的青铜铸造水平,又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
莲鹤方壶局部
●「莲鹤方壶」出土于一九二三年发掘的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村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包括成对大型莲鹤方壶在内,郑公大墓共出土完整青铜器近百件,史称「新郑彝器」,为春秋中期极具代表性承前启后的器群,在当时中国这一空前大发现曾轰动一时。
莲鹤方壶局部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新郑彝器」随大批古物一起装箱西迁,几经辗转周折直至一九四九年冬运抵重庆,其后一部分文物被运至台湾,另一部分则留在大陆。而这两件莲鹤方壶最终留在大陆,其中一件由文化部拨交故宫博物院保藏,另一件则收贮于河南省博物院。
原文来自:《紫禁城》2014年1月刊《镇院之宝-莲鹤方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藏】头条号!
该文章摘选自《紫禁城》杂志APP,欲知晓更多藏品故事请前往应用商店下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