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老版“游而不击、韬光养晦”
-----
网友解答:
-----
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和《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三国篇》,因而查阅了较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
对题主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关于十八路诸侯,是《三国演义》的提法,作者只是为了把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描绘的气势磅礴,正义凛然,以说明董卓作恶多端,以至于人神共愤,天下共诛之。
似乎是天下诸侯为正义而来,为正义而战。
在这里,没有必要去考证这十八路诸侯的提法是否确切,总之,讨伐董卓的声势是非常强大的,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从当时的情况看,各路诸侯占据优势,在击败董卓之后却没有乘胜追击,的确令人生疑。
但如果把三国这段历史,从后面往前看,一切就清楚啦,就不足以为奇啦。
01
三国鼎立
诸侯混战的结果,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曹魏、孙吴、蜀汉在这场淘汰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从这个结局,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就清楚多啦。
唯一一个战胜过董卓的是孙坚,是他斩了华雄,他的积极进取激励着他的后辈一路前行,最终开创了江东的局面。
第二个主动出击几乎丢掉性命的是曹操,最终是消灭了北方所有的诸侯势力,成就了一统北方的霸业。
这个状况,就显得老罗一直推崇的刘备有些尴尬啦。
于是,就把斩华雄这一节移花接木,安排在刘备的兄弟关二爷的头上。
其实大可不必,英雄不问出处,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只是打酱油的穷屌丝,但这不会影响刘备在西川做皇帝,反而更说明刘备的非凡之处。
我确信,当时的刘备兄弟只是实力不够,否则绝不会等闲视之。
从三足鼎立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时各路诸侯的心态和作为,这是看点之一。
02
袁氏兄弟
《三国演义》说: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且不管是不是十八路,是不是这十八路,也不管这十八路诸侯当时的身份是不是与史实符合,就以这个说法吧。
十八路诸侯只有袁术是后将军,是带兵的统帅,其他都是行政官员,孙坚是追随袁术而出兵的。除了济北相鲍信,其余的都是郡太守和刺史。
还有一个曹操,尽管不受罗老先生待见,也给了一路诸侯的待遇。没个名分也不体面,曹操就给自己弄了个代理奋武将军,这是《三国志·曹操传》确认的身份。
所有的地方政府首脑都带兵打仗,这事不乱套也不行啊。这是看点之二。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光芒万丈,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就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却都是牛皮哄哄的大佬,各怀心态,如何成事?
就袁绍这盟主,不必说他人,就连他的亲兄弟袁术都不服气,如何发号施令哪?
看看曹操攻占邺城之后,到袁绍坟墓前吊唁其老朋友、老同事时这个桥段吧:
《三国志》记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作为盟主,袁绍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调兵遣将,乘胜追击,击败董卓,匡扶汉室,而是先考虑好了退路,如果不能战胜董卓,自己就去冀州打游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出来争夺天下。
袁绍自以为是天下的领袖,就这气度还不服气。官渡一战,就彻底泄气啦,一蹶不振,忧郁而死。
从这一点看,就应了那句老话:一头绵羊带领着一群狮子在作战。
面对董卓这只猛虎,又何况这只猛虎带领的不是一群绵羊,而是穷凶极恶的豺狼。
董卓死后,看看李傕、郭祀、樊稠、张济等人的虎狼本性,各路诸侯不战而溃,也就顺理成章啦。
再看看作为第一镇的袁术,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个传国玉玺,就以为自己天命所属。197年,在寿春称帝,自己直接干啦。费劲巴力的去扶持一个小皇帝,还不如自己做算啦。
袁绍也不差,你董卓挟持献帝走啦,那就自己也立个皇帝挟持着,不也一样吗?于是就找到幽州牧刘虞,要拥立他为帝。可人家不干啊,也就罢啦。
等到袁术过了一把皇帝瘾,感觉不好玩,玩不下去啦。于是,要把皇位传给袁绍,把做皇帝的全套家把什给他,袁绍又高兴啦。不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这事被曹操探听到啦,就截胡啦,袁绍也没弄成。
找人干没人干,自己干还不许。于是袁绍就火啦,重新考虑跟曹操争夺献帝,在官渡就干起来啦。没想到没打过曹操,反而被曹操给折腾死啦。
抛开匡扶汉室不说,如果袁绍有一点战略眼光,奉迎天子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局面就是另一个样啦。
天子到了跟前,你还不让进家门,作为盟主,联络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究竟是去干嘛哪?不说自明。
03
打酱油的诸侯
除了曹操、孙坚和袁氏兄弟,其他的各路诸侯就是去打酱油的。
当时就没有发言权,其实也没想多管闲事。去溜达一趟,刷一下存在感,混个脸熟。运气好的话,就分一杯羹,弄个仨核桃俩枣的;不行的话,就树倒猢狲散,各自洗洗睡啦。
从以后这些土地爷的作为来看,事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是看点之三。
冀州刺史韩馥经过一番折腾被袁绍干掉啦;
北平太守公孙瓒被袁绍干掉啦;
山阳太守袁遗是由于袁氏兄弟相残而被杀;
徐州刺史陶谦、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西凉太守马腾、上党太守张杨、河内郡太守王匡、北海太守孔融等等,直接或间接地被曹操杀掉啦;
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战黄巾军而死,也是为了争夺地盘;
乌程侯孙坚与刘表抢夺地盘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
豫州刺史孔伷据说是被董卓部将李傕所杀、东郡太守乔瑁在军阀混战中被兖州刺史刘岱所杀。
看看这帮兄弟们后来干的事,你能想象一群自相残杀的人,能合伙去干杀人的勾当吗?
总而言之,十八路诸侯,各怀鬼态,其目的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即便是战胜了董卓,也面临着利益的再分配。如果将来分不明白,还不如就这么凑合着吃吧。碗里有吃的,肉在不在锅里不着急嘛。
真心着急的,只有那些碗里空着,等米下锅的,不努力打拼就饿肚子哦。
出兵的目的,就是想效仿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能不能战胜董卓先不说,看看身边这些如狼似虎的战友,干活的时候没人上前,吃肉的时候都没有甘愿落后的。
如果真的战胜了董卓,谁是董卓第一,谁是董卓第二就分不清啦,还是一锅粥。
王允如是,李傕郭祀如是,杨奉董承韩暹如是。献帝就是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倒霉。捧在手里烫手,扔在地下天人共愤。
既然如此,打道回府,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说吧。
乌合而来,猢狲而散,就是一场游戏而已。
我是赞赏曹操的,但绝不贬低孙刘。
曹操是英雄,刘备也是英雄,孙氏兄弟爷们都是英雄。
但我不认为曹操就是奸雄,就是汉贼。其他的先不说,就说这十八路匡扶汉室的义士们吧,有几个是真心为了正义,为了汉室而来。
或许,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是有人真心为了朝廷。朝廷在,蛋糕就在,就有吃的。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已经没有人再去匡扶汉室啦。尽管献帝不停地给各路诸侯画饼,其实君臣都清楚,没有自己的地盘做基础,画再大的饼也不能充饥。
就如刘备,不停地换新马甲,最后跑到新野依附刘表,依然啥也不是。
因为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任何人已经无力回天啦。这一点,当时的人都清楚无比,反而是后世不断有人存有幻想。
至今还有许多人诟病曹操,认为他篡夺了汉室政权。
试想一下,曹操不奉迎天子到许都的话,恐怕早就改朝换代啦。山阳公刘协恐怕就混不到退休,更不可能寿终正寝啦。
曹操一生做了不少恶心的事,但我认为最最恶心的是:曹操说“天命在我,我愿做周文王。”
如果在孙权上表称臣建议曹操上位时,曹操借坡下驴,此时代汉称帝,或许就不会有后来 三百六十年割据分裂的局面啦。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做都做啦,还顾惜那个脸干嘛呢?于其让子孙背黑锅,还不如自己直接黑到底算啦。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代北周,三百六十年的混乱能结束吗?
杨坚能做得,你曹操咋就不能呢?恶心的很哪。
-----
网友解答:
-----
谢邀!保存实力,谋求霸业!
-----
网友解答:
-----
袁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在董卓强持朝廷的形势下,身为十八路诸侯联军盟主,竟然毫无一点进取之心,畏敌如虎,保存实力。
当时各路诸侯纷纷出战,争立头功,而袁绍竟按兵不动,坐看各路诸侯被华雄、吕布施虐。
袁绍将后勤大权交给同父异母的哥哥袁术手上,袁术扣克军粮,肥水不外流。而将前敌指挥官奋威将军交给发小曹操手中,前方吃紧,不问不顾。
在最严峻之时,关羽挺身而出,欲战华雄。袁绍、袁术等人竟百般嘲骂:"山野之人,敢抢风头,不是笑我无人吗?"
曹操如旱土逢上甘霖,连忙敬上美酒以壮行,关羽不辱使命"温酒斩华雄",解了曹操大敌当前的燃眉之急。
董卓又派吕布当关,各路诸侯争前一一落败。曹操又愁容满面,而袁绍却轻描淡写:"可惜吾颜良、文丑不在,要时在的话,何容吕布猖狂。"
众人羞愧,都低头长叹。曹操更是焦燥不合。
又是张飞挺身而出:"众人怕吕布,俺不怕!"
又惹得袁绍、袁术百般嘲讽"杀猪的,何出狂言?"
张飞不待命令,拍马而出,同吕布大战五十合,关羽、刘备和张飞,有桃园生死盟誓,也先后迎战吕布三十合和二十合。
众诸侯看的目瞪口呆,人中吕布竟也有大叫"三人斗豪强,不算英雄汉!"
张飞大叫:"俺大哥刘皇叔仁慈,不忍我独自杀你,三人只玩走马灯,还不下降,饶你不死!"
吕布看了刘备一眼:"算你有种,好汉不吃眼前亏,让你立头功了"。转身飞马逃得无影无踪。
曹操令旗一挥,同盟军全线进攻,打败了董卓。三英战吕布,让曹操前敌指挥官反败为胜,立下头功。才让曹操日后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当上豫州牧、让曹操厚待关羽汉寿亭侯、默认张飞做女婿,这是后话了。
曹操大喜之下,向盟主袁绍建议,向董卓发起总攻击。袁绍竟扭头而走:"等我命令。"
曹操一怒之下,竟赌气般,独率一军向董卓发起了进攻。终因势单力薄而全军覆没。
曹操一直逃到陈留县,找到堂弟夏侯淳、夏侯渊兄弟,再招五千人,东山再起。从此和袁绍分道扬镳。
最后在北方和袁绍进行了决战,官渡之战彻底消灭了袁绍。
-----
网友解答:
-----
董卓从来也没有被所谓的十八路诸候击败,击败董卓的只有一路人马,就是孙坚所率领的人马,其他所有诸侯,包括曹操,都是被董卓吊打。
董卓的撤退本来就是计划好的事情,包括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的计划,董卓是最先派出手下护送汉献帝离开洛阳前往长安,相反董卓自已却是最后一个离开洛阳的人,如果董卓害怕,也犯不着自已断后。
董卓即使撤离了都城洛阳,但是在洛阳通往长安的所有交通要道和必经之路,都部署了重兵把守,董卓手下最重要的三个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段煨驻守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董越驻守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即使所谓的十八路诸侯有胆子去追,也未必能够击败董卓的手下。
从这里看出,董卓的撤退不仅有计划,而且对于拱卫长安作了相当细致的军事部署,董卓将重兵全部布置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关东联军要想攻击董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来看所谓的十八路诸候。
反董联盟是袁绍发起的,袁绍仗着自已四世三公的名号,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优势,诛杀宦官的功劳,以及董卓灭门袁家的世仇,发起反董联盟,袁绍发起反董联盟没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攻打董卓,相反袁绍的目的却是乘机扬名立万和争夺地盘。
从袁绍在反董联盟中的表现就能看出,十几路诸候联军并没有对董卓发起过一次攻击,相反驻屯在酸枣,整日设置酒会,无所事事,等到粮食吃完了,十几路诸侯就回家了,其中兖州刺史刘岱还因为矛盾杀了东郡太守桥瑁,要知道桥瑁才是正史中假传朝廷诏令,第一个号召反董的官吏,只是袁绍的名声更大,有了袁绍响应,反董联盟基本上也就成行了。
在所有诸侯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起兵攻打董卓的军队,不同的是曹操失败,差一点就送了命,而孙坚是先败后胜,还杀了董卓的部下都督华雄,击败了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和吕布,并击败了亲自断后的董卓,而孙坚才是所有诸侯联军中,董卓最顾忌的人。
正因为十几路诸侯讨伐董卓,原来就是各怀鬼胎,所以谁也不愿意带兵攻打董卓,而消耗自已的实力,在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处于董卓控制,皇帝作为傀儡的情况下,各路势力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抢地盘,有了地盘就有人口,就有粮食,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所以在董卓撤出洛阳后,十几路诸侯作鸟兽散,甚至连洛阳也没有去,就各自赶着回到自已的地盘去了,去忙着争权夺利,忙着争抢地盘,以发展壮大自已的势力,整个东汉天下进入群雄割据的局势。
在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上的控制之后,就必然就会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样地方上政治就由这些军阀或者诸候来掌控,这些人自已抢地盘都忙不过来,还会去追击董卓的军队吗?包括袁绍在内,都是这种心态,何况其他人。
当然了,袁绍原来只是勃海太守,除了回去抢地盘,发展壮大,袁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另立皇帝。
自从董卓废除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时,袁绍就一直不承认董卓所立的皇帝,想通过另立皇帝,来确定自已的权威,如果自已立的人真的成了皇帝,那袁绍不就是成了开国功臣和权臣吗,就能和董卓一样分庭抗礼了,这就是袁绍幼稚的政治主张。
袁绍选的人是汉室宗亲刘虞,连刘虞本人都不同意,又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袁绍的另立皇帝计划破产了。
而与此同时,袁绍的弟弟袁术,却因为抢了孙坚从洛阳带回来的传国玉玺,自已就想着立自已为皇帝,袁术比袁绍更蠢,袁术是自已想当皇帝,却一点政治基础也没有,于是袁术最后就成了天下的笑话。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柚子皮冲水吃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