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姓来源于血脉,氏来源于地位。
自古以来,姓的变化不大。现代人的姓,依然是表示血脉来源于上一辈。
氏在战国姓氏合流后,基本就消亡了。以现代举例,比如铁匠张,如果这技艺代代相传,铁匠就会成为张家的氏——铁匠氏,同类项有神农氏轩辕氏等;再比如南阳刘,如果这封地代代相传,南阳就会成为刘家的氏——南阳氏,同类项有高阳氏昆吾氏等;再比如县长马,如果这官职代代相传,县长就会成为马家的氏——县长氏,同类项有祝融氏司马氏等。
先秦阶级分明,民这个阶层又分国人,野人。野人居于城外,要么祖上来历不明,要么是罪孽之后。被鄙夷为无姓无氏之人,相当于现在骂人野种,杂种。
另外古代是氏在前,姓在后,名在中间。如孔子就是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但刚开始没人会叫他孔子,叫的应该是孔仲尼,孔丘子。因为名声达不到众所周知的程度,叫孔子指代不明。就比如现在说中国刘,你不知道说的是哪个姓刘的,但如果说中国毛,基本都知道说的是谁。类似的有苏妲己,苏氏己姓,名妲。但如果说苏己这个名字,很难让人想到是在说苏妲己。
-----
网友解答:
-----
中国人在母系氏族就有了姓。那时的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随母亲的姓。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母族沿用下来,“氏”是有功勋名望的男子依氏族所在的地名、图腾而获得。国家产生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封建时代,姓和氏的区别逐渐淡化。但由于男尊女卑,后来氏演变为对已出嫁的女子的称谓。通俗地说,就是丈夫的姓在前,女子的姓在后。比如丈夫姓刘,妻子姓杨,妻子的称谓就是刘杨氏。
现代,姓氏合一,统称姓氏。
-----
网友解答:
-----
姓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鲜明体现,是家族延续的象征。
我们中国人讲究家族意识,在一年一度的团圆之际敬奉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每一个家族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姓氏文化、家族故事。
那么姓氏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
姓的产生
据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姓就产生了。早期原始社会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姓的产生就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当时,以女性为主导的群婚制的形态下,人们诞生成长之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么,同一的氏族是由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后代所组成的, 因此氏族最核心女性的姓就是这个氏族的姓,也是氏族后代血缘关系的标志。
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子是"母感天而生子",氏族女性在受到上天的感召而得以生子。这种说法究其根本也是由于群婚制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将生子归结于上天的恩赐。
在班固的《白虎通义·姓名篇》中记载到:"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这段文献的大致意思是讲述了夏、商、周人的祖先姓的来源传说。禹的母亲吃了薏苡(车前子)而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姓"姒";商人的祖先契的母亲吞食了玄鸟(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后代,商人就姓"子";周人是祖先稷的母亲姜嫄,踩了巨人的脚迹而受孕生下了后代,所以周人以"姬"为姓。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道:"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有着紧密的亲族关系,氏族名称的功能,就在于保存具有这一名称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
姓的另一来源是氏族居住地的地名。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又有"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历史的发展,氏族代表的姓也随之变化。原始氏族和部落的相互吞并与融合,特别是由于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大部分氏族的图腾和姓逐渐消失,留下的只是那些强大的氏族,即统治者氏族的图腾和姓。
据文献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姓只有30个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氏族的融合与重建,以及更为重要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姓的氏族代表性削弱,数量也渐渐不够用了。
于是,聪明而又变通的古人在每个姓之下又分出若干个 "氏"。氏与支同音,氏又有支系、分支的意思。《通鉴·外纪》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的产生
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据《左传·隐公八年》中记载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从这段文献中,氏的形成最初是因功受封而迁居某地,后代即以此地名为氏,以氏纪先祖之功。在当时,能够被"赐姓"、"命氏"者都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所以氏也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家族出身与社会地位,于是氏就有"别贵贱"的作用。
姓氏除了有"别贵贱"之外,还有"别婚姻"的功用。
我们的祖先,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知道近亲通婚之不可取。"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男子称氏",是因为 "氏所以别贵贱"。"妇人称姓",是因为 "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随着历史的发展,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也就没有了继续 "赐姓命氏" 的能力。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阶层发生剧烈变化,姓与氏合一。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秦汉以后,中国人开始以氏为姓、姓氏合一。姓的数量于是大增。春秋时期,古姓不过30个左右。到了明代,据明王圻撰 《续文献通考》的统计,已有4657姓。
秦汉至今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姓氏,已经再没有等级地位"别贵贱"的差别之分,仅仅作为家族的标志和象征,也一直延续着巩固家族团结的作用。
-----
网友解答:
-----
现代人使用的“姓”,与古代的“姓”大概率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而与古代的“氏”,有着承续性。
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清晰的界定,随着社会由封建转入专制的转变,姓和氏不再具有各自特殊的社会属性,进而“以氏为姓”,统一为“姓氏”。
1.古代“姓”和“氏”有着怎样的界定?
先秦时代,如果说“姓”是根目录,那“氏”就是子目录;姓比氏大,氏比姓小。
譬如我们熟悉的孔子,很多人以为他姓孔,其实,他姓“子”,是殷商后裔,“子”姓下面又衍生出上百个氏族分支,有“殷、萧、孔、宋、樊”等。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
2.古代的“姓”为什么是血缘符号?
上古是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没法按父系来区分血统,只能以母为姓,以确认血统。
来看一下,上古时期最著名的八大姓:姬、姜、姚、姒、妫、嬴、姞、纭。没有一个不带女字旁的。
所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传统,比如,一位孔氏男子,不能与殷氏、萧氏等同属“子”姓女子婚配。
还有,先秦时代,有“女人看姓,男人看氏”之说,也与女子代表着血缘符号有关。
举个实例:我们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文章一开头这样写到:“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姜”是她的姓,她的氏为“申”,为什么不称“武申”?只因女人重姓轻氏,以确认她是姜姓血统的存在。
3.古代的“氏”为什么是家族符号?
宗法社会推崇的是分封制,有着承继大统和安定秩序的政治考量。
譬如周天子,姓“姬”,为什么不叫“姬天子”?而叫“周天子”?因为男人重“氏”,关键有着承继大统和家族符号的重要性。
周天子如果有四个老婆,那他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就是合法周天子继承人,代表着“周氏”一枝的家族承继。
周天子如果有三个弟弟,就必须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诸侯,譬如小弟弟分封到梁国了,就“以梁为氏”,梁王的大儿子就是梁国也是梁氏的合法的继承人。
4.为什么秦汉以后“姓”和“氏”就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了?
我们看《史记》就会发现,博学多才的司马迁,在文中有非常多的“姓某氏”,比如,《穰侯列传》:“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已经将姓与氏混为一谈了,秦汉以后,就开始了“以氏为姓”的转变,为什么会这样?
社会制度已经由原来的封建制转变为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统治,特别是汉代提倡的“君为臣纲,妻为夫纲,子为父纲”之说,让“姓”和“氏”的分设,失去了原有的符号意义,而“以氏为姓”留下的“姓氏”,至今仍被世人沿用着,以标示家族血缘的延续性。
-----
网友解答:
-----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但主要是父系宗法社会后实行的。最古老的姓多以图腾、封国、封地、封官为所依据。氏是姓的分支。例如楚国王室是芈姓的分支熊氏,而屈原是又分支屈氏。后來姓和氏就混同了。
------------------
推荐阅读:
固态硬盘现在已经不贵了,有没有必要放弃128GB直接买2T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