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之后怎样了?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之后怎样了?
-----
网友解答:
-----
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一步步往上爬,终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惜步入歧途成为了一个奸臣,与宦官勾结,做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污蔑诽谤有功之臣的孽事,最后落得个贬为庶人,在世人的唾弃声中郁郁而终的下场。
-----
网友解答:
-----
凿壁偷光的主人翁叫匡衡,字稚圭,是西汉后期人。少年时家里穷,作为一个立志要出人头地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偷偷学习,于是就有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艰苦的环境下认真求学,熟读经史子集,尤其善于研究《诗经》,受到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与当时的名士萧望之、梁贺等人辩论,因此被其它人推举为官。
寒门出贵子的典范
匡衡刚开始做官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文笔官员,因其文采出色,常常得到别人褒奖,甚至被人称为“才智有余,经学绝伦”。在汉元帝继位后,因其酷爱儒家,匡衡就被人推荐给汉元帝讲学,最初升为郎中,在大殿中给那些在朝的官员讲《诗经》,又升升职为博士兼任给事中,到汉元帝在位的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被提拔为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可以说位极人臣的匡衡,靠自己坚持不解的努力经学,达到了古代官员的最高峰。作为社会最底层出生的匡衡,但任丞相之后积极了解民疾疾苦,真心为百姓办事,得到其它官员和百姓的一片称赞。可此时的汉元帝,却远离贤臣重视宦官石显等人,疏远了诸大臣之间的关系, 让石显把持朝政。匡衡多次上书汉元帝,希望铲除宦官势力肃清朝堂,但事与愿违未能如愿。
苦难出生匡衡悲惨的结局
按照汉朝的分封制度,凡是封候的人,都会被赐予一定的土地,作为其采邑供其生活。匡衡当时被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封地是3100倾,而封地中的税收都归匡衡所有,这来之不易的财富,对于那个为了看书砸别人家墙的,穷小子匡衡来说应该感到满足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匡衡被封候以后,测量人员在给他侧量封地的时候,也测错了多测出了400倾地给匡衡,也许是匡衡知道测错了,却隐瞒不报企图掩盖过去。但这事却被被别人抓住了把柄,准备找机会扳倒他。
屋漏偏逢连夜雨,博学多识的匡衡,却疏于对子女的管教。他儿子匡昌因为他的关系被任命为越骑校尉,有一天,这位官二代喝酒过度,借着酒力杀了都城一百多名百姓,被官员抓获。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事,匡衡作为父亲积极营救自己的儿子,赦免其子的死罪。可这时,那些想要扳倒匡衡的人借机,弹劾匡衡说他封侯以后,多占附近居民400倾地为自己封地。两件事一起爆发,让匡衡无力回天,最终,剥夺了他爵位,收了他的封地,被贬为平民,无颜再回家乡的他死在了匡谈村。
综观匡衡的一生,因贫穷而积极奋进,奋斗有名气地位后,就得意忘形忘记了曾经的自己。从而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不仅匡衡,还有和珅等等,不都是贫穷到位高权重,最后身败名裂,跌入了人生的怪圈。
-----
网友解答:
-----
试作猜想:或被人斥责,或让人感动,助其成学。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物,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是自己又很喜欢读书,所以经常去有钱人家里帮工,顺便借点书来看。但是他白天要务农,只有晚上有时间看书,可惜家里穷的连灯油都买不起,于是突发奇想在墙壁上凿出一个窟窿,成功的把隔壁家的光线引到了自己家里。这就是有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匡衡(又名匡鼎)
还有个关于他的典故: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也。’匡衡非常精通《诗经》,而且讲解起来语言诙谐有趣。当时有这样的一句话:你们不要谈论《诗经》了!匡衡马上要来,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由此看出他对诗经通晓程度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这位凿壁偷光的少年,为什么长大后由偷光发展成窃国了呢?出生在农民家庭想要实现阶级跃迁,那么在当时读书就是唯一的途径,他非常的刻苦,也非常聪明,由于他对诗经的理解极为透彻,受到了当时经学界的关注。不过当时学子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仕,而匡衡的仕途还是颇有坎坷的。历经九次考试,才被补录为太原郡文学卒史,同时他在诗经方面的成就博得了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的好感,元帝刚继位就封匡衡为郎中,不久后升为博士。
历来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因为皇帝喜欢儒学所以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儒学风潮。那些年京城长安接连发生地震等天灾,匡衡上书元帝,用诗经里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谏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在民间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元帝对他大为赏识,不久又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被钦定为新丞相同时授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领全国政务,位极人臣。然而每当大臣们对问题激烈讨论时,这位丞相总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回应,然而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大量的腐儒在朝堂之上空谈误国,除此之外匡衡也没有实干兴邦。
史料记载位居侯位的匡衡实际封地应为31万亩,封地租税都归他享用,但由于地方官府丈量有误,给匡衡多圈出四万多亩封地,匡衡得知后企图将错就错,地方官慑于其权势只好曲意迎合。汉朝是郡国并行制,这样等同于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匡衡还不断的收受贿赂,变得极为腐败堕落,百姓民不聊生。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骜即位,司隶校尉骏等上书检举匡衡依仗权势专地盗土,成帝直接就收回了匡衡的所有钱财土地,最后匡衡被法办贬为庶民,不久后便郁郁而终。到此匡衡终因贪赃枉法身败名裂,遗臭后世。
-----
网友解答: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但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有不少人并不清楚。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叫匡衡,东海郡承县人,西汉人。匡衡家境贫困,祖辈世代为农。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是匡衡却非常爱好读书。年少的匡衡没钱上学读书,也没钱买书。为了看书,他时常跑去问别人借书,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借给他。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他跑去给富人家打杂工,不求工资,不求管饭,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富人家能够把书借给他看一看。
然而,因为白天要干活,因此匡衡大部分时候只能是在晚上看书学习。因为家里穷,用不起油灯,他发现隔壁邻居的灯光挺亮,便找来凿子,在墙上凿开了个洞,借着洞里透出来的微弱的光来学习,这就成了广为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
因为爱好读书,刻苦钻研,长大成人之后的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通过考试当上了官。
汉元帝在位时,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后来因为在政治上给皇帝提过不少有用的良言计谋、治国之道,深受皇帝赞赏,而被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依仗着皇帝的宠幸,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匡衡为了弹劾石显,纠举他的党羽,直言进谏。可以说,早年时期,他曾为国家、朝廷做出过不少贡献。
不过,后来,也许是长期处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环境里,这位“三好官员”在仕途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走向堕落,沦为了贪官。比如,他非法扩张了食封的土地,通过其他的非法手段来谋取钱财收入,最后被汉元帝发现,被贬为庶民。
在他返乡不久之后,便病死在家中。
从匡衡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有权,有钱了容易变坏,而坏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大家觉得呢?
文 | 一木君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
推荐阅读:
存30万拿利息,和一月到手2千块退休金,哪种“升值”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