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正史上也被杀了吗?陈式的结局如何?
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正史上也被杀了吗?陈式的结局如何?
-----
网友解答:
-----
《三国演义》中陈式因为和魏延互相推诿扯皮,被诸葛亮以违抗军令的罪名斩首了。
其实《三国演义》也就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赏罚分明,又通权达变的智慧形象。尽管描写得惟妙惟肖,但是仍然难以抹去诸葛亮想趁机杀一儆百,树立军中威严的嫌疑。至少,作者可能是有意抹黑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为什么单单是杀了陈式?而陈式正好的后主刘禅派来助战的?这难道是巧合吗?
难道不是诸葛亮在告诉众将:无论是谁,违抗了我的命令都要军法从事;哪怕是代表皇帝来的,或者是皇帝身边的人,都要一视同仁。这也对应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那句话: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不把自己同皇帝并列起来了吗?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是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了,甚至有废立皇帝的大权。《三国演义》无中生有,描写了诸葛亮斩杀陈式的来龙去脉,其含沙射影之意可见一斑。
当时是诸葛亮准备进行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决定先取祁山,然后北伐。后主刘禅派陈式带兵五千,前来助战。于是,诸葛亮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都到祁山会师。然后孔明自提大军,令关兴和廖化为先锋,随后进发。
魏延和陈式、张嶷、杜琼四将领一万人马,出了箕谷,突然参谋邓芝来传达孔明军令,叫大军原地不动等候将令,以防前面有曹魏的埋伏。陈式就率先发起了牢骚,指责诸葛亮用兵前后矛盾又太过多疑。
邓芝替诸葛亮辩护了几句。旁边的魏延也开始添油加醋,发泄对诸葛亮的不满。
陈式和魏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离谱,就对诸葛亮展开了“揭疮疤”、“算总账”式的批判。把街亭之败也旧事重提出来了。魏延甚至把自己兵出子午谷的计策被诸葛亮否定的经过,也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式。
最后,陈式决定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带领自己的直属五千兵马出箕谷,抢占到达祁山,以此来证明诸葛亮的错误,顺便羞辱诸葛亮一番。邓芝苦苦劝阻,陈式干脆不理,一意孤行,径自带五千兵直出箕谷,向前而去了。邓芝只得回报诸葛亮。
陈式和魏延两人一唱一和,表面看是发发牢骚;但是,往深层次考虑,就是对诸葛亮统军的不满,想要剥夺诸葛亮的军权,阻止诸葛亮北伐。
结果,陈式果然遭遇了曹魏的埋伏,陷入曹魏大军的包围。陈式左冲右突,奋力拼杀,也难以突围。关键时刻,魏延杀入了重围,救出了陈式。陈式所带士兵只剩下五百,而且还个个带伤。五千精兵强将被陈式带成了五百残兵败将。
陈式和魏延回去之后,两人互相推卸责任。诸葛亮就斩了陈式。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却说孔明大驱人马,复出祁山。劳军已毕,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请罪。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即令武士推出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此时孔明不斩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
可怜的陈式就这样被斩了。这里边最后的几句颇耐人寻味。说的是诸葛亮故意把陈式悬首示众,又侧面说明了诸葛亮避重就轻,不斩魏延的原因。
其实,的确是陈式违抗了军令。魏延虽然有在旁边撺掇之罪,但毕竟魏延并没有和陈式一起去违抗军令,而且还救了陈式。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和陈式,一真一假;斩杀马谡是真,斩杀陈式则无从考究了。作者无非就是借此来描写诸葛亮的赏罚严明;另外,也为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理顺了逻辑。
但是,正史之中,并没有陈式被诸葛亮斩杀的记录。
陈式一共参加了几次战斗。第一次是随刘备参加汉中之战,负责截击徐晃;虽然他败给了徐晃,但是却被升职,说明仗打得还是可以的。
第二次是随刘备参加了夷陵之战,说明刘备是想把陈式作为蜀汉集团的第二梯队来培养的。陈式的职务也是越来越高,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魏延、高翔、廖化。
第三次是独立带兵攻打陇西三郡,说明诸葛亮也是比较重用他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安排诸葛亮斩了陈式,可能也是作者对陈式的史料掌握不多,无法再写下去,于是就“借刀杀人”了。书中指出是后主派陈式前来助战的,作者安排诸葛亮杀了陈式,也可能是为了表现当时诸葛亮和后主之间的默契配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总而言之,陈式是蜀汉集团的高级将领之一,如果真是诸葛亮斩杀的,不可能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就算是诸葛亮杀的,也不大可能是因为违抗军令而杀的,极有可能是死于政治斗争。《三国演义》为了表面美化诸葛亮,就把陈式的死写成了他违抗军令,咎由自取的。
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安排诸葛亮杀陈式,是对诸葛亮的“明褒暗贬”。
-----
网友解答:
-----
三国演义之中,陈式可能是最饭桶的一个将领了。
无勇无谋,事前说大话,事后甩锅,几乎集中了饭桶将军的所有缺点。
事实上,陈式虽不是一位顶级名将,但绝对是一位最靠谱的将领。
遗憾的是,无论是史家还是后人,都喜欢“奇迹”,对“靠谱”似乎有所低估。
正史:被低估的“靠谱”之人
陈式,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领。
汉中之战时,他开始走上高级将领的岗位。
1、靠谱的败仗:马鸣阁道之战
陈式的第一仗,就给徐晃刷了功绩。
刘备为取汉中,取“断绝内外”之策,让陈式等十余营封锁马鸣阁道。
结果,徐晃率军进攻,大败陈式等人,刘备军损失惨重,许多人投谷而死。
此战后,曹操大喜,赞许徐晃:马鸣阁道是汉中的咽喉。刘备想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取胜,善之善者也!
随后,曹操因此还使徐晃假节!
陈式这次登场,真的就是一败涂地吗?
果真如此,刘备为何后来反而加重了陈式的地位呢?
陈式的任务,是封锁马鸣阁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为徐晃所败,但马鸣阁道(阴平到汉中的通道)还是为刘备军所控制了。
因此,比较全面的情况应该是:陈式一度为徐晃所败,损失惨重。但是,陈式等人在付出惨重代价下,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
为巅峰徐晃所败并不丢人,一年后,关羽也被徐晃击败了。
陈式不是什么神人,打不过徐晃。
然而,在失利后仍能完成任务,可见陈式“靠谱”。
因此,陈式得到了刘备更多的重用。
2、“遗憾”的败仗。
夷陵之战时,陈式成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当时,冯习为大督,张南为陆军前部,吴班、陈式为水军。
前面的马鸣阁道之战,陈式指挥的是山地作战,此时,又担任水军将领。
可见: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陈式,军事素质比较硬,能够胜任各种作战任务。
战役初期,吴班、陈式的前部表现出色,连续攻占了巫、秭归等重镇,并在夷陵击败了孙桓。
此后,占据陷入僵持后,刘备“舍水就陆”,令吴班率水军上岸,陈式也就没有再出现在记载中了。
夷陵之战的总走向,不是陈式这种级别的将领所能决定的。
尽管陈式表现不错,但随着陆路的战败,陈式也败归了。
3、靠谱的胜仗。
诸葛亮北伐,多无功而返。
唯一的成绩,就是夺取了武都、阴平。
而收复武都、阴平,就是陈式干的。
当然,收复武都、阴平,主要难点在于“打援”,也就是阻挡援军。
“打援”,是由诸葛亮亲自指挥的,陈式负责是“攻城”。
所以,夺得武都、阴平这样的大功,总指挥仍然是诸葛亮。
不过,能独当一面,完成夺城任务,一口气连夺两郡,也是可圈可点的。
要知道,诸葛亮时期,有独当一面经历的将领很少,只有赵云(佯走箕谷)、马谡(守街亭)、魏延(远出羌中)、王平(独拒张郃),以及陈式。
其中,陈式收复武都、阴平,与魏延远出羌中,是仅有的两次比较大的胜利。
所以,正史上的陈式,虽不算一流名将,但无论地位、功劳,都是名列前茅的。
其重要性,不及关张马黄,也不及魏延、姜维、王平,但不在廖华、张翼等人之下。
遗憾的是, 正史都没有给他单独列传,使这位立下不小战功的将领知名度不高。
没有被单独列传,也就注定了:只有在作战时,他才出现,而他的生平等信息则不可能得到记载了。
因此,陈式的结局,是未得记载的。
没有记载陈式的结局,不是因为陈式不配,而是史家不公。
演义“饭桶化”
到了演义中,陈式则完全被“饭桶化”了。
第一次出场。
夏侯渊来攻,陈式牛逼哄哄地跟黄忠说:将军休动,某愿当之。
然后···出战,先中了夏侯尚诱敌之计,后又被夏侯渊直接生擒了。
无勇无谋,还说大话,典型的“饭桶”。
第二次出场。
陈式与魏延、张翼、杜琼引军进军箕谷。
诸葛亮让邓芝来提醒:小心魏军埋伏,不可轻进!
陈式再次牛逼哄哄:丞相太多疑了。老子自带五千人出箕谷底,先到祁山,看丞相羞也不羞?
结果···果然中伏大败。五千人只剩下四五百人。
事后,陈式和魏延互相甩锅。
诸葛亮干脆把陈式砍了。
无勇无谋,说大话,还甩锅,这是真正的“饭桶”。
《三国演义》确实抹黑过许多人。
但是,大多数抹黑,都是对史实作“修补”,即对发生的事情作一些虚构。
而陈式,他的“饭桶行为”,则完全没有任何史实依据,从头到尾全部是虚构的,相反,陈式真实的战功、表现,演义则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提。
真不知道老罗和陈式何冤何仇···
陈式,不是关羽魏延这样的顶级将领,他没有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才能。
然而,他兢兢业业,坚决执行任务,是一个靠谱的将领。
读史时,人们总爱谈论“神迹”,似乎对“靠谱”不甚重视。
因此,靠谱的陈式,遗憾的没有得到单独列传,甚至连其生平也没有着重介绍。
然而,现实中,陈式这样的人,才是一支军队的基石。
毕竟,关羽、姜维这样的天赋,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都只能欣赏而已。
然而,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成为一个兢兢业业完成任务的人,是我们都可以努力争取做到的。
靠谱之人,有时会显得默默无闻,如陈式一般,其生平甚至不为人知。
然而,他们是社会的基石,值得尊敬。
-----
网友解答:
-----
演义中,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带领两万大军从箕谷行军,北伐中原。诸葛亮派参谋邓芝传达自己的军令,出了箕谷之后,要堤防魏军埋伏,千万别冒进。陈式却不以为然,第一个质疑道:“丞相也太胆小了吧?我认为魏军遭受十几天大雨,衣甲都毁坏,肯定急着回家,怎么可能有埋伏?现在我们倍道而进,只要追上魏军,便可大获全胜,现在为何又不让快速行军了?”
邓芝听后,紧皱眉头,不厌其烦说道:“丞相神机妙算,没有算错的时候,你们怎么敢违抗军令?”陈式讥笑道:“如果诸葛亮足智多谋,也不至于有街亭之失!”这时,旁边的魏延想起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没有听他的“子午谷奇谋”,也跟着起哄道:“丞相如果听我的良策,兵出子午谷,现在不说长安,说不定连洛阳也打下来了。现在一会儿让进兵,一会儿又不让进兵,难道军令如此不明吗?”
陈式不再听从邓芝传达的军令,带着他的五千士兵,扬长而去,想先到祁山安营扎寨,看羞辱丞相诸葛亮一番。”邓芝见拦不住,无可奈何,他只能回到大营,向诸葛亮诉说魏延、陈式的无礼之处。
果不其然,陈式不听诸葛亮的号令,贪功冒进,中了司马懿魏军的埋伏,损失惨重,五千士兵便伤亡四千余人,陈式只剩下四五百伤兵,暂时在谷内休息。
诸葛亮不但没有立刻处理陈式,反而派邓芝来安慰他,防止生变。在诸葛亮大军夺取祁山,犒劳三军完毕后,这才将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四将带入大帐,进行秋后算账。诸葛亮质问道:“是谁失陷了军来?”
魏延第一个回答道:“是陈式不听号令,擅自进兵,这才有了大败。”陈式不甘示弱:“这都是魏延的主意,不关我的事。”诸葛亮却不听陈式的辩解,一锤定音,认为是陈式故意攀咬魏延,于是将其推出斩首示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以违,不必巧说!”即令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
说实话,陈式违抗军令,魏延同样也违抗了。但是诸葛亮只杀陈式,却不追究魏延的责任。他不杀魏延,是怜惜魏延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这已经很明显了,诸葛亮将陈式当作替罪羊杀了。
那么,在正史上,陈式是否也被当作替罪羊杀了?他的结局如何?
在正史上,陈式一共出场三次。第一次出场,是刘备派遣陈式等十余名将领带着部队,去马鸣阁道(栈道),截断曹军的退路。但是因为徐晃抵挡住了陈式的攻击,曹操大军顺利撤退。刘备派出的陈式部队功亏一篑。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东征时期,陈式和吴班带着水军在夷陵驻扎,并没有参战,也没什么表现,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第三次出场,就是和演义中所描述的这一次。建兴七年(229),诸葛亮派遣大将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带军与之交战。诸葛亮亲自带领大军驰援陈式,成功击退郭淮部队,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由此可知,在正史上,陈式从汉中争夺战时期,便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了,受到刘备的重用,并参与了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在蜀军大败后全身而退。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陈式取得了攻克武都、阴平二郡的战绩,可以和第一次北伐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媲美了。
结语
演义中,陈式和魏延都违抗诸葛亮军令,葬送四千多蜀军,结果诸葛亮不处罚魏延,将陈式当替罪羊杀死。
正史上陈式可能比不上魏延,也是蜀汉难得的一员大将,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取得了夺取武都、阴平二郡的战绩。
有人认为陈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军法处置,被陈寿所记恨。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故意贬低诸葛亮及其独子诸葛瞻,以此来报复。实际上,陈寿作为一个“良史”,是不会掺杂个人感情的,即使他的父亲真的被诸葛亮所杀,他也不会故意贬低诸葛亮父子的。
何况,这只是网友的无端猜测,没有任何靠得住的证据。陈式在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便失去了记载,也不知道是病逝,还是战死,他的下落成谜。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
网友解答:
-----
陈式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但是只是很普通的一员大将。在《三国演义》中,陈式成了魏延的替罪羊,被诸葛亮所杀。可是在《三国志》中,陈式的结局并没有交代,应该是善终。
三国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由于英雄人物太多,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因此像陈式这种不怎么起眼的人物,也就没有太光辉的形象记载了。
在蜀汉集团,陈式跟关羽、张飞这些一流武将是不好比的。即使是跟后来的魏延、姜维比起来,也有很大的差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才给了陈式这么一个做替罪羊的下场。而实际上,这种二三流武将,在正史中,压根就没有仔细介绍的必要性。当然了,也有人说陈式是赵云的真实版本,那可就真的高估了陈式了。
一、《三国演义》里,陈式的确成了魏延的替罪羊。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启用马谡守街亭,结果导致街亭丢了。从此以后,军中不少大将,便开始在私底下质疑诸葛亮的指挥能力。
尤其是魏延这家伙,他一天到晚就提子午谷奇谋这件事,似乎诸葛亮不听他的,才造成了后来这么多被动的情况。
有了魏延这位后期响当当的猛将撑场子,其他将领自然是更喜欢在私底下发牢骚,比如说陈式,就是比较不服气诸葛亮的。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让魏延、张嶷、陈式和杜琼这四位猛将,从箕谷这边出发。由此可见陈式手底下大概有5000人马。
这个时候诸葛亮担心前军冒进,所以让邓芝到前面来提醒他们要小心。结果陈式就有些不高兴了,甚至扬言是丞相胆子太小,魏军压根就不可能有埋伏,因为他们在连续十几天的大雨中泡着,哪有空搞埋伏呢?
这个时候魏延也没闲着,这哥们跑出来帮腔,又提到了当年的子午谷奇谋,并且对诸葛亮的统兵权提出了质疑。魏延的潜台词就是说:能者居之是最正常不过的,既然不能,何不让能者来?
有了魏延的帮腔,陈式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于是他冲锋在前,压根就没想到司马懿那边有埋伏,结果伤亡惨重,5000兵马只剩下了400多人逃出来。
事后清算的时候,诸葛亮把这几位大将都喊了过来。结果魏延抢先表示:都是陈式这家伙不听丞相的,快灭了他!
到了这个时候陈式才反应过来,原来魏延才是最大的坑。于是也反咬一口指责魏延,说他才是罪魁祸首。但是诸葛亮却偏偏没有责罚魏延,而是将陈式给弄出去宰了。
很显然,这件事中魏延和陈式都是违反军令之人,可是诸葛亮不处理魏延,偏偏收拾了陈式,可见诸葛亮是向着魏延的。至于可有可无的陈式,成为牺牲品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二、《三国志》中的陈式,还是颇受重用的。
在《三国志》中,陈式的形象就没有这么不堪了。好歹这哥们也是在刘备时期,就得到启用的大将,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二流元老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惜字如金的陈寿,并没有给陈式多少出场的镜头。整本《三国志》,陈式一共只出场了三次。
第一次出场:汉中之战前夕。曹操拿下汉中以后,将夏侯渊和徐晃留在了这里,自己带着大军回到了邺城。这个时候刘备也拿下了益州,于是他想要更进一步,夺取汉中。
当时刘备带着十几个将领前往马鸣阁道,其中就有陈式。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们本打算阻断这里的出路,好把曹操的兵马困死在汉中,结果在这里遭到了徐晃的猛攻。
因此刘备这一战兵败了,不过陈式侥幸活了下来。所以说这一战中,陈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英勇的地方。当然,活下来也是一种能力。
第二次出场:夷陵之战中。夷陵之战爆发后,刘备带着一帮马仔要跟孙权死磕到底。结果在猇亭遭到了陆逊的反击。而此前陈式便跟吴班带着水军驻扎在夷陵。
当时刘备本部的大军遭到了火烧连营的打击,几乎溃不成军。还在大帐中嗑瓜子的陈式,甚至都没参战,就宣布战败了。因此这一次他还是捡了一条命。
第三次出场:跟着诸葛亮北伐期间。这回陈式算是正儿八经露脸了,过去拿到的剧本,不光没台词,甚至连个脸都不给露。可这次完全不同了,因为陈式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居然拿下了武都和阴平两个郡。
诸葛亮多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有所斩获以外,这次的战果算是排行第二名了。由此可见,陈式在这次的战争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拿下武都和阴平以后,曹魏的郭淮不服气,还想来找陈式的麻烦。结果发现诸葛亮带着大军来了,只好选择罢兵。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由于这次军功,使得陈式正儿八经进入了蜀汉名将的行列之中。虽然地位比不上魏延,但是在次一级别的武将中,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总结:陈式其实就是很普通的武将罢了。
陈式在汉中之战前就已经出现了,这说明陈式早就在刘备集团效力了。但是他的成长似乎并没有那么快,由此可见陈式的能力是稀松平常的那种。
他之所以跻身于名将行列,完全是靠熬资历。有些人业务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对老板一片忠诚,兢兢业业,时间长了,也可以得到老板的器重,陈式就是这样的人。
演义里,让他做了魏延的替死鬼,完全是作者为了拔高魏延这个人的个人形象而已。因为相比较而言,魏延比陈式重要多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陈式,是蜀汉的中基层将领,虽然没有留下耀眼的功绩,但其对蜀汉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陈式在演义中出现两次,在正史中出现三次。
演义中,陈式第一次出现的是刘备和曹操打响的汉中之战。汉中虽然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鸡肋,但对于刘备势力而言,却是一块肥肉,而且能够以汉中的地理优势来抵御北方的曹操,与益州形成一个缓冲地带。
而汉中之战的转折点是定军山之战。在定军山一战中,陈式曾和魏名将夏侯渊相斗,但不幸被俘虏了。最后,陈式还是被黄忠以夏侯尚为战俘交换回来。所以,陈式的第一次出场有点狼狈。
陈式的第二次出场,却是到了蜀汉后期,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在第三次北伐中,诸葛亮命令陈式和魏延等四将追击魏军,同时要求他们不要贪功冒进。但没想到,魏延和陈式都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致使蜀军被埋伏。最后,陈式被诸葛亮给斩杀了,而同违背军令的魏延却活了下来。所以,陈式的第二次出场似乎就成为魏延的背景,走了个过场。
正史中,陈式第一次出现同样是在汉中之。但与演义不同,正史中的陈式是奉刘备之命,和其他九营的将领去截断马鸣阁栈道,断汉中咽喉。但因为徐晃的阻击,陈式等人的计划失败了。可是,陈式能够在奇险的计划中活了下来,就足以看出其是有本事之人。随后,因为陈式表现的可圈可点,被刘备所重用。
第二次出场是在章武二年左右,这一段时期是刘备率军伐吴,为关羽复仇。但是,因为孤军深入,中了陆逊步步为营和以退为进之计,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的一把大火给烧得个大败。所以,这一次陈式虽然随军出征,但并无用武之地。
第三次出场是在建兴七年,也就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期间,蜀军在陈仓斩杀了王双,而陈式则奉诸葛亮之命去攻占武都和阴平二郡。武都和阴平二郡是曹魏边境中少有的几个人口大郡,两郡的拿下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唯一占据的曹魏城郡,也是被诸葛亮迁移人口的重点城郡。所以说,这一点上,陈式功不可没。
正史上,对于陈式的后来踪迹并没有明确的介绍。而演义中,陈式的死亡却实在是替罪羊。因为后期的蜀汉,经过了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中基层将领缺失严重,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特别是赵云等将领的去世之后,诸葛亮北伐更是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
所以,魏延在当时就是诸葛亮可以使得出手的一张王牌。但是,魏延的用兵讲究“奇险”,和诸葛亮的谨慎不同,再加上魏延的性格,使得诸葛亮时常有压制不住他的感觉。而第三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和陈式都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而造成大败。
但诸葛亮实际上也知道,肯定是魏延带起的头,因为陈式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胆子去违背军令。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需要倚仗魏延的勇武,而不得不把陈式当替罪羊来立威,以及警告魏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