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紫苏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荏苒”?
为什么紫苏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荏苒”?
-----
网友解答:
-----
时光“荏苒”,我们来给它配上时光“紫苏”,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的喜感,这名字也是文艺感十足。“时光荏苒”大家耳熟能详,
讲的是日月如梭,岁月流逝。那么“荏苒”大概也就是和时间有关吧!怎么会和“紫苏”扯上关系呢?这“荏苒”二字背后是大有来头的,
看似和植物无关,其实它就是“紫苏”的前身,紫苏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有很多人甚爱它那抹独特的香味,
紫苏具有独特的香味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闻不惯它身上的味道。炒个田螺添点紫苏,那是别有一番风味。做个鳝鱼,放一把紫苏叶子,
鳝鱼连汤带汁渣都不剩,在紫苏的身上真的有着“空盘行动”的魅力。 我个人也是很喜欢用紫苏配菜,记得小时候在农村,
紫苏到处可见,随手就可以掐一把,奶奶每次要做好菜吃时,总是喜欢叫我跑腿,去摘紫苏。现在生活在城里,
紫苏茂盛时期
卖菜市场的小摊上也随处可见紫苏的身影,紫苏在生活中受到了大部分人的青睐和喜爱。 那么这样一种舌尖上的美食,
在我国古代为什么会被称作“荏苒”呢,这种称呼有何依据?它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荏苒”一词在古代的诗词中多有体现,
我们先来讲一个凄美的爱情小故事,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不仅一表人才,有玉树临风之帅气,而且是一个专情的小帅哥,
潘安是个美男子
在他五十岁时,相伴他二十六年的妻子离世,在其妻去世之后,他内心十分的痛楚,相思之情填满了心房,
为了一解相思之苦,他只能以诗寄情,将对妻子的所有情感都放在了诗行中,他写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诗,
其中有一首《悼亡诗》中开头一句是这样写的: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紫苏生长周期短
在古代的礼制中,妻子死了,丈夫服丧一年,潘安的这首诗刚好是在其妻死后一年所作,而荏苒也就是紫苏它的整个生长周期,
从发芽到开花到凋谢,也就只有一年的时间,生长周期短是它的一个特性,一年的时间伴随着花开花落,似乎时光转瞬即逝,
而在古代的文人墨客,很喜欢以物言情,托物言志,比如月亮可以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也可以和婵娟联系在一起,
紫苏凹陷出时光易逝
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之情。紫苏也不例外,因为它生命周期的短暂凹陷出了时光的易逝和珍贵。它的这种特性刚好非常符合“荏苒”一词的意境,
象征着时光消逝,这样看来,紫苏在古代被称为“荏苒”实际上布满了文化气息,也是文人墨客们创下的杰作吧!
读完潘安的小故事,再来读一读诗经当中有关“荏苒”的描写,《小雅·巧言》中有诗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紫苏原名叫作“荏染”
《大雅·抑》中又有诗言:“荏染柔木,言缗之丝”。在这两句诗中的荏染指的是植物生长茂盛的一种状态,貌似和紫苏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紫苏在古代原本就被称作“荏染”,加上其生长周期的特性,“染”和“苒”就找到了一定的关联,首先这两者读音相同,
再来看其意,荏表示紫苏,“苒”是茂盛,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像荏一样很快地茂盛,形容快。所以“荏染”和“荏苒”相比,后者能更为贴切地说出这种植物的象征意义,
紫苏从荏染到荏苒的演变
无论是在古代也好,还是在现代也罢,向来都是优劣淘汰,既然“荏苒”能更为深刻地解析紫苏的特性,“荏苒”取代“荏染”也就是自然而然。
所以“荏苒”是由“荏染”一词演变而来。再者紫苏这种植物本身的生命力和成熟后的状态,用“苒”这个字是最合适不过了,
茂盛又不乏植物共有的脆弱,这就是紫苏最自然的真实写照。写到这里,紫苏的香味似乎又勾起了我胃里的那些小馋虫的欲望了。
紫苏焖鳝鱼
正好今天爸爸买了鳝鱼还配上了紫苏噢!晚餐又可以一饱口福了。
写在最后
为什么紫苏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荏苒”?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生长周期短,它的一生被“短暂”和“快”所定义,
所以在生成的过程中,就只能加快步伐,它的这种“快”,让人类发现了一个秘密,于是发出了时光易逝的感慨,而“荏苒”一词刚好可以做最完美的诠释。
谁说不是呢?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何止是一年,人的一生不也转瞬即逝吗?时间之所以弥足珍贵,或许我们从“荏苒”一词中可以找到答案,
紫苏是一道人间美味
也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珍惜当下,否则时光“荏苒”。到今天我才知道,
原来紫苏在古代被称为“荏苒”,如此看来,紫苏不仅味美,还道出了时光易逝,提醒人们“惜时”,而且这背后还蕴藏着一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其中。
在它身上演变的痕迹就是证明。古人们太有文化了,“荏苒”二字让我们在紫苏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网友解答:
-----
对江南长大的人来说,紫苏并不会陌生,家里做田螺和鱼的时候,经常都会放上一把紫苏,有人将其视作田野杂草,有人将其当成美味珍馐。
紫苏的香气浓郁但确实比较特殊,有些人不太习惯紫苏的味道。
在古代,紫苏被称作“荏”,而“时光荏苒”中的“荏苒”其实指的就是紫苏,原本写作“荏染”,这是因为古人常用紫苏的生长荣枯来代指时光的流逝。
通常,“苏”分成两种,一种是绿色的白苏,还有一种叶片完全紫色或者正面紫色背面绿色的叫做紫苏,而这两种都被称作“苏”。
五代十国南唐的《说文系传》记载: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
在《尔雅》当中也有记录“荏”,但专指的是白苏,宋朝之后,逐渐用白苏和紫苏取代了原本的荏的名字,这样看起来更通俗明白,但荏字还在用。
元代《农桑辑要》记载:“荏,即今白苏子。”
话说回来,其实古代的人本来一直将苏称作是“荏”,这两个称呼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种植物,就好像土豆与马铃薯,番茄与西红柿一样。
“荏”这个字在其他时候,用的并不是那么多,而这个字到底是如何产生,究竟原本的含义是什么,古代的典籍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先秦时期,将大豆称作“菽”或者“荏菽”,除此之外,荏通常被用作形容词,代指软弱。
而关于“荏”与“苏”的转变,不管是汉代扬雄的《方言》还是晋朝郭璞的《尔雅注解》,都认为这其实是各地方言的读音差异而已。
苏就是荏,而荏也就是苏,只不过天下那么大,各地叫法不同,由此造成了差异变化,而原本的荏,往往也被叫做“荏染”。
在《诗经》当中,就有“荏染”的描写,不过这说的是荏生长的样子,形容的是一种状态,并不是说这是一种植物的代称。
《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大雅·抑》: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这几句当中,“荏染”都被用于来形容植物生长繁茂的样子,草木生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用来使用了,倒是与紫苏没什么关系。
苏这种植物,因为古代被称作“荏”,加上几乎随处可见长得到处都是,而苏生长成熟之后的样子也非常美观,逐渐人们用荏染来代指苏叶,后来又写作了“荏苒”。
“苒”这个字的意思,说的也是草木繁茂的状态。
而荏染这个词,原本除了繁盛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柔弱的样子,这个词用来形容紫苏的生长其实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紫苏虽然生命力很强,到处都是,可毕竟只是一种草。
茂盛却又较弱,这正是紫苏之类的植物才特有的一种特征。
而紫苏的生长,通常都是一年生的,紫苏每每长成,这一年也就过去了,古人用这种景象来形容时光的流逝,草木的枯荣兴衰。
不管紫苏还是白苏,都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植物,从古至今,人们通常利用的,都是它们的叶子还有果实种子。
古代将苏子称作“荏子”,也就是苏的种子,荏子主要用来榨油和食用。
荏子的含油量超过45%,而且香气非常浓郁,用来和稻米一起煮粥非常醇美。
历代几乎都有用荏子煮粥的描述,不仅香气强烈,而且可以让人皮肤变白。
荏子可以用来榨油或者直接吃,或者炒干磨粉烙饼,南北朝时期还可以将没成熟的荏角摘下来做菜或者腌着吃,荏子油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点灯。
现在,荏子也就是苏子虽然还有不少地方在吃,但人们相对更钟情于苏子叶。
南方常用的是紫苏,主要用来做菜,尤其是烹饪水产的时候,因为紫苏叶不仅可以去腥提味还可以祛水产当中的毒,凉拌的话也很好吃。
北方常见白苏,用来包裹烤肉什么的,也别有风味。
像是韩国料理与日式料理之中,苏子叶的出现频率也很高,韩国人尤其钟爱苏叶。
苏叶用途广泛生命力顽强,随意撒种后离开,出门在外的人回到家中时,紫苏已生长茂盛,这也是古人将紫苏称作荏苒的一个主要原因。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紫苏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荏苒”?
紫苏,是一种草本植物,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紫苏分布于中国、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中国各地广泛栽培。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较好的砂质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长。比较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25℃。
紫苏可供药用和香料用。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又可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肉类的香味。种子榨出的油,供食用,在工业上,还有防腐作用。
紫苏在古代称为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其他古籍里都记载了它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时光荏苒中的“荏苒”,其实指的就是紫苏,原来被写作“荏染”。古人常用紫苏的生长荣枯来代指时光的流逝。
在《诗经》当中,就有“荏染”的描写,不过说的是紫苏生长的样子,形容的是一种状态,并不是说这是一种植物的代称。
比如《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再比如《大雅·抑》: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诗经》中这几句诗中,“荏染”都被用来形容植物生长繁茂的样子。意思是说,草木生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用来使用了。这好像与紫苏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因为这种植物,在古代被称作“荏”,加上各地种植广泛,几乎随处可见,到处都是。它成熟之后的样子又非常具有观赏性,人们慢慢就用荏染来代指紫苏叶子,加上文人们的联想、加工,拟人化、意向化,后来就变成了“荏苒”。而“苒”这个字,在汉语辞典里,本来就是草木繁茂的意思,也是一种状态。
紫苏,就是一年生的一种植物,每每蓬勃生长一次,一年也就悄悄过去了。
我们的古人,便触景生情,用这种紫苏生长的过程和景象,来形容时光的流逝。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随意撒下一把紫苏叶种子以后出门走了,等到他再回到家里来的时候,紫苏已经枝繁叶茂,蓬勃生长了一院子,让他大为惊讶。他不由得感慨时光流逝,犹如这繁茂的紫苏一样,在他不经意间就悄悄过去了。
说实话,用紫苏替代或形容光阴易逝,日月如梭,现在的我们,可能感觉这个太有点牵强附会。这世界上能够如紫苏一样蓬勃生长的植物太多了,怎么就恰恰用紫苏比喻光阴,而没有用其他同样可以不择土质、不要求气候,也能够野蛮、旺盛生长的植物呢?
不过,我们的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约定俗成的一致想法,肯定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共识。它是在漫长的时段里逐渐被大家接受认可的,就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所有词组、专有名词一样。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紫苏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荏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紫苏是一种在房前屋后常见的植物,在我的老家,并不把它叫做紫苏,而只是叫“苏子”,因为它具有一种特别的清香,非常招人喜欢,所以,母亲常常在苏子叶长得非常茂盛的时候,把它的叶片摘下来,用针线串成一串,挂在房梁上阴干。
等到了冬天,家家都会包豆包,为了避免豆包蒸好之后,粘在蒸锅的帘子上,不好往下拿,就把晾干的紫苏叶子用水泡开,有点像泡木耳一样,用这种苏子叶放在豆包的底下,起到阻止粘连的作用。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原来自己曾经熟知的苏子,还有个大名叫紫苏,而且紫苏在古代还叫荏苒,一种植物却有个这么有文化的名字,那么,为什么紫苏会被叫成荏苒呢?紫苏还有哪些应用价值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紫苏这种植物不是外来物种,它在中国历史很久远,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全身都能被人利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它既可食用,又有药用价值,甚至被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
紫苏的叶子,茎和种子都可以入药,种子又可以榨油还可以直接食用,我记得小时候,母亲除了用紫苏叶子垫粘豆包之外,还会用它拌咸菜,紫苏的种子也可以收集起来,用锅炒香后,用擀面杖把它碾碎,然后用来当作馅料放入白面做的饼里面,烙熟了吃,这种饼叫苏仁儿饼,味道很特别,很好吃。
那么,紫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相传,我国的东汉末年,有一个著名的神医叫华佗,他在医学方面贡献很大,还发明了麻沸散这种麻药用于外科手术,他非常擅长用各种植物治疗人体的疾病,比如,他可以把青苔做成膏状,用来治疗人体因被马蜂子蛰后的红肿,他还会用紫苏的叶子来治疗因为食用螃蟹和鱼等水生动物,而造成的不良反应,紫苏的名字正是来源于此。
说是有一年的重阳节,华佗带着徒弟们去街上办事,路上口渴,就去一家饭店去饮酒解渴。这个时候,华佗就看见有几个年轻人也在这家饭店吃饭,而他们吃的正是螃蟹,因为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个季节正是吃螃蟹的好季节,螃蟹膏满黄肥,非常美味,有许多人喜欢吃。
华佗就看这几个年轻人,吃螃蟹有些不知节制,面前的螃蟹壳堆成了小山一样,这种吃法,可是对身体大为不妙啊,因为螃蟹生性寒凉,吃多了,对脾胃不好。华佗不忍心看着几个年轻人吃坏了身体,就上前好言相劝,让他们少吃点螃蟹。
但是几个年轻人吃的正高兴,怎么能听他这个陌生人的话呢?根本没有理睬华佗,自顾自地一阵猛吃。华佗一见,自己苦劝,对方根本不听,就去跟饭店的老板讲,让饭店老板不要再卖给这几个年轻人螃蟹吃了,但是饭店老板是要赚钱的,哪有客人要吃,却不卖的道理,所以也拒绝了华佗,没人听他的话,华佗无奈,只能叹息一声,继续喝自己的酒。
谁知道,过了两个小时,那帮年轻人突然就感觉肚子疼,而且有的人疼得冷汗直冒,忍住不住,倒在地上痛苦不堪,饭店的老板一看也慌了神,不知道这是出了什么问题,只是怀疑是螃蟹不新鲜了,食物中毒了,赶紧就想请大夫来给他们看看病。
这个时候,华佗主动站了出来,他说自己就是大夫,我知道你们这是怎么了,这帮少年一看正是刚才劝自己少吃螃蟹的老头,赶紧向华佗赔礼,请求他救救自己。
华佗说,我今天看病不收你们的钱,只是你们日后病好之后,一定要懂得尊敬老年人,这些年轻人连连答应。华佗说让他们先忍一会,自己去取药来,华佗和徒弟们就出门去找治病的良药。他的徒弟还以为华佗得回家去取药,结果华佗并没有。
他看见这个饭店周围长着许多紫色叶片的植物,他让徒弟采了许多这些叶片,然后用这些叶片熬煮药汤,之后给那几个年轻人喝下,结果那些年轻人吃下药汤后,症状大为缓解,肚子不疼了,他们对华佗千恩万谢。
以后再也不敢这样拼命地吃螃蟹了,饭店的老板也认识到了错误,对华佗能够为自己解围,治好了这群年轻人也是非常感谢。华佗和徒弟们离开了饭店,徒弟就问他,怎么会知道那种紫色的植物,能够治疗因为螃蟹造成的疾病。
华佗说,有一年夏天,华佗和徒弟们去一条河边采药,突然,他们看见一只很大的水獭,在河里抓到一条鱼,它把这条鱼全都吃进了肚子里,肚子吃得圆圆滚滚的,突然,水獭好像很难受的样子,大概吃鱼吃多了,消化不良了,结果肚子疼得上蹿下跳,不能忍受,后来,这只水獭就跑到了河岸边,找到一些紫色的植物,它就大吃了起来,不一会,水獭好像就舒服了,很正常地游走了。
心思缜密的华佗看到这种奇怪的事情,他没有像徒弟们一样,只是看热闹,而是深入地分析了一下,他认为,这种紫色的植物一定具有某些药用的功效,能够治疗因为吃鱼这种食物,吃的过多造成的疾病。
华佗今天看见几个年轻人吃寒凉的螃蟹,肚子不舒服,螃蟹属于水生动物,鱼也属于水生动物,这些食物寒凉的特性容易造成人体受寒而疼痛,而那种紫色的植物能够治疗水獭吃鱼造成的肚子痛的疾病,一定是这种植物属于温性,能够抵消鱼的寒凉,那么可能会对螃蟹造成的寒凉有效,于是,他就大胆测试了一下,结果几个年轻人果然痊愈了。
华佗起名的“紫舒”,为何和“荏苒”联系在一起
而这种紫色的植物还没有名字,华佗想,它们的叶子是紫色的,而且能够让人肚子舒服,那就干脆叫“紫舒”好了,所以这种植物就被叫作紫舒,而后来,人们口口相传,以讹传讹,也就变成了紫苏,也就是今天大家叫的这个名字了。
这个当然只是个传说,至于紫苏这个名字是不是真这么来的,无人可知,也算是一家之言,那么,紫苏又和荏苒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个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紫苏有很多种类,有一种叶子是绿色的紫苏,叫白紫苏,又称白苏。这种白苏在古代才叫荏苒。紫苏在我国古代被叫做荏,例如《本草纲目》里面就有苏乃荏类这句话,大家看,紫苏既然被称为荏类,而荏苒的第一个字也是荏字,这就在客观上,使二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为紫苏被称为荏苒奠定了基础。
其二,紫苏这种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中国古代人很愿意以物言情,以物咏志,古代文人常常会赋予身边一些平常之物一些不平常的意义。
例如,古人常把月亮和故乡联系在一起,李白的《静夜思》里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概是诗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抬起头就能看见同一轮明月,睹物思情,看见明月就会想起家乡。
而紫苏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生命只有一年的时间,人们看见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第二年又会再重新开始一个轮回,这让人们感叹时光的转瞬即逝,而荏苒一词代表的也是时间渐渐地过去,跟紫苏的象征意义异曲同工,所以文人就以紫苏来象征时光的消逝,就把紫苏也叫荏苒了。
其三,紫苏这种植物,叶片非常鲜嫩,微风拂过,随风飘摇,有一种身若无骨的柔弱感,让人怜惜,而荏苒这个词也有柔弱的含义,所以,从这层意思来说,紫苏又叫荏苒也非常合适。
正是因为以上这三条原因,紫苏在古代又被称为荏苒,这实在是中国文人的一大创举,把人类的情感赋予一种植物,使紫苏这种被人喜爱的植物又多了一丝浪漫气息。
结尾
紫苏不仅仅在中国大放异彩,既能食用又能药用,它还传到了国外,比如,在日本的料理里,紫苏的叶片看上去很好看,又有抑菌的作用,所以,日本料理常常放在紫苏叶子上面,作为陪衬,在韩国的烧烤中,紫苏叶也可以包着烧烤的肉片直接食用,非常地美味,能够解腻和增加紫苏独特的香味,增进口感。
除了这些应用外,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紫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紫苏身上还有许多价值,例如紫苏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天然油脂对人的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能够降血脂和血压,保护人体脏器,甚至能够提高人的大脑智力,紫苏油中还含有抑制癌症的成分,对于人类克服癌症还有很大研究价值。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紫苏的身上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奇迹,为我们人类的健康造福。
-----
网友解答:
-----
古代“紫苏”称为“荏苒”吗?
请恕孤陋,古代“紫苏”亦称“荏”或“桂荏”,但没见到有称为“荏苒”的。
《尔雅.释草》:“苏,桂荏。”《注》:“苏,荏类,故名桂荏。”
《说文》:“荏,桂荏,苏也。”“苏,桂荏也。”
扬雄《方言》:“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
“苒”,是后起之字。东汉时,还没有“苒”字,但有“冄”字。
《说文》曰:“冄,毛冄冄也。”
段玉裁注云:“冄冄者,柔弱下垂之貌。”
“荏”,有“软弱、懦怯”之含义。
《论语.阳货》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于是,“一音之转”,有了“冄”字。
“一音之转”,是汉字造字的一种方法,即声母相同而形成的字词孳乳、分化、假借。
其实在这“冄”字之前,古人是用过“染”字的。
《诗.小雅.巧言》曰:“荏染柔木,君子树之。”《毛传》:“荏染,柔意也。”《篇海》:荏染,……亦作荏苒。”
这是“荏苒”一词之滥觞,只是当时还没有冄、冉、苒等字。
大约晋代之后,才有“冉”字和“苒”字。
汉王桀《迷迭赋》:“布萋萋之茂叶兮,挺冄冄之柔茎。”这是“柔弱”的含义。
但逐渐,“冄”以及后来的“冉”和“苒”,还有了“渐渐”之含义。
唐刘禹锡诗云:“四时苒苒催客鬓,三爵油油忘是非。”
“荏苒”组词,是汉语“双声叠韵”组词法中的“双声”,即声母相同。“双声”又分“单纯词”与“合成词”。“单纯词”如“伶俐”“徘徊”“烂漫”等等;“合成词”如“新鲜”“丰富”“响亮”等等。
“荏苒”无疑属于前一类。
于是,“荏苒”也就有了两个含义——“渐进态”和“柔弱貌”。
晋陶渊明《杂诗》诗:“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这是“渐进态”。
晋傅咸《羽扇赋》:“体荏苒以轻弱,侔缟素于齐鲁。”这是“柔弱貌”。
《唐韵》说,“荏苒”还有“辗转”义,其实可归入“渐近态”之中。
啰嗦许多,是说古代并不以“荏苒”称紫苏。
紫苏,即苏,桂荏,亦称山苏。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方,花淡紫,种子可榨油,嫩叶可食,茎、叶、种子皆可入药。
紫苏可食,不多说了,古人在先秦已经就吃了。
关于药用,北宋唐慎微所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记载最详。
其云:“苏,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他说:“谨按,《尔雅》谓苏为桂荏。盖以其味辛而形类荏,乃名之。然而,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白苏方”。
此书引经史百家典籍240余种,关于“苏”,就说到了诸多种病症的诸多用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
推荐阅读:
怎样看待民国时期蒙古恶匪王毛仁的一生?王毛仁最终是什么结局?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