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锦衣卫是一种什么存在,后来都去哪了?
明朝的锦衣卫是一种什么存在,后来都去哪了?
-----
网友解答:
-----
锦衣卫后来被朱元璋裁撤掉了。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感觉到该杀的人杀得差不多了,就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把犯人移交刑部,表示要实行法治了。又把锦衣卫的指挥使也杀了,卸脱了多年屠杀的责任。
-----
网友解答:
-----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英国的军情六处,俄罗斯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被称为“全球四大情报组织”,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也有四大特务组织。
1368 年朱元璋上台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丞相,设六科,皇帝直管六部,中国从此再无丞相,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等。锦衣卫的设立和废相权、分军权一样,都是朱元璋巩固皇权、加强专制的政组合拳。
任何组织的出现和发展都有自身的演变逻辑和路径,锦衣卫也不例外。锦衣卫是明朝的第一个特务组织,是明朝特务组织的老祖宗,但锦衣卫天生并非特务!
领导一般有两件事最为重要,一是安全,二是排场。朱元璋这个大领导也挖空心思的琢磨这两件事情,于是设立了拱卫司,亲军都尉府,仪鸾司等机构,保护皇宫,保卫自己以及出巡时的安全。这和隋唐时的千牛卫(李元芳就是千牛卫大将军),五代时的殿前司和侍卫司如出一辙。
说白了,锦衣卫设立的初衷,就是皇宫的护院,皇帝的保镖,朝会和出巡时的仪仗队。
(锦衣卫用的绣春刀)
跟着大领导混饭吃,穿着打扮方方面面自然要多注意,这就是所谓的“锦衣卫”。如果你穿越回明朝,在大街上碰到“身着飞鱼服,腰悬绣春刀”的人,不好意思,最好绕道而走!
既然是保卫皇宫及皇帝的安全,就要时刻注意哪里有恐怖分子,哪里有刺客等方方面面的情报和信息。于是作为称职的皇帝保镖锦衣卫,情报收集及各种消息整理就成了其工作职能之一。
有了这些消息和情报,恐怖分子和刺客的藏身之地也知道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是该报告县太爷然后一级一级往上报?这效率毕竟太慢,等到报上去恐怖分子已经动手了。这一点锦衣卫不答应,皇帝也不答应,有情况赶紧下手解决问题,这才是上上之策,于是这个保镖组织又天生具备了巡查缉捕的功能,这种职责本身是国家司法机关才有的!
(锦衣卫印)
恐怖分子和刺客都抓到了,那接下来怎么办?是按照正常程序送交国家司法机关进行逐级审讯吗?这效率似乎又有点慢了,有情况就要解决情况,于是锦衣卫又具备了国家司法机关审案诉讼的权利。抓了人又能审案,你总得有个地方放吧,于是锦衣卫的监狱也出来了。
大家看看,本身就是皇帝的保镖和仪仪仗队,出于工作需要逐步衍生出情报搜集,巡查缉捕,审案诉讼及监狱等一系列组织系统。而这一套组织又超离于国家正常组织之外,这一套综合职能又非锦衣卫设立时便有的,而是一步一步顺水推舟自然生长出来的!
从此锦衣卫从一个单纯的安保组织变成一整套国家司法体系,而且这事儿干的还挺漂亮,比如明初上万人头落地的胡惟庸案,蓝玉案,锦衣卫都深度参与。
朱元璋看干的不错,把朝廷文武百官也帮我看看?对于锦衣卫来说,系统成型了,多监视几个人,不就是捎带手的事情吗?于是一个完整的特务组织便应运而生了。
锦衣卫发展到这一步,估计连设立它的朱元璋也没有想到。老朱也察觉到锦衣卫的权力太大,于是在 1387 年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将案件交刑部审理,关押的犯人也交到三法司手上,于是成立 5 年的锦衣卫便寿终正寝。
靖难之役后,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上抢走了皇位,一时天下,华然朝野不安。这时朱棣又想起了他老爸朱元璋的锦衣卫,锦衣卫起死回生。
(明成祖朱棣)
我们必须明确,锦衣卫只针对百官,不针对百姓。况且锦衣卫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机构,多少还要受国家监管,又在宫外,与宫内联系毕竟还是不畅,于是朱棣又开始琢磨办法了。
朱棣左瞅瞅右看看,左边是宫女,右边是太监,宫女肯定干不了事儿,太监应该还可以。在朱棣夺位的过程中,太监起了很大作用,后来“七下西洋”的政和本身也是个太监。太监又在宫内,联络又方便,于是东厂应运而生,明朝中期又出现了西厂和内行厂。
(明武宗朱厚照)
由此,明朝便出现了四大特务组织,即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统称“三厂一卫”,这种特务制度也被称为“厂卫制度”。
在这其中,锦衣卫是老大哥,东厂老二,西厂老三,内行长老四,当然这是从成立时间而言,但是其权利和地位却是时有变化。西厂和内行厂只存在于明朝中期,锦衣卫和东厂基本贯穿整个明朝始终。
大家觉得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是宦官组成,准确来说这三厂的头头老老和主要骨干是宦官,其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是从锦衣卫中挑选,这也是锦衣卫的出路之一。只要设立新的特务组织,其绝大多数成员便从锦衣卫中出,锦衣卫基本上成了明朝特务人才的培训基地。
明朝的这些特务组织的兴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太监的兴亡,二是皇帝的作为和能力。比如明太祖明成祖时期,虽然锦衣卫和东厂活动也很猖獗,但基本上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有大明第一明君的明孝宗时期,厂卫活动也中规中矩,基本上销声匿迹。如正德、万历这些扶不上墙的烂泥皇帝,厂卫活动便十分猖獗,可以说达到了“只知有厂卫,不知有朝廷”的地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上台之后,为了给儿孙留下一个稳固的江山,设立了一系列制度,称为祖制。这些制度后来大多没有执行,但特务组织“锦衣卫”却一直延续下来,直至明朝灭亡还存在。
1644 年崇祯上吊,明朝灭亡,南明小朝廷继续活跃在江南一带。直至 1661 年,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死于“咒水之难”,这才宣告明朝锦衣卫的彻底终结。锦衣卫前后历 290 年,比立国 276 年的明朝还要长久。
清朝入关后,基本沿袭明制,锦衣卫也是如此,只不过在顺治二年便废除了锦衣卫制度。不过干这活的人还是有的,这便是雍正朝的“血滴子”,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
网友解答:
-----
从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明太祖为维护统治而大开杀戒。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并称的“胡蓝之狱”为起点,之后还有“郭恒案”、“空印案”等。朝中的开国元勋皆以死尽忠,其中受胡惟庸和蓝玉株连的就多达四万五千人。
而促成这些案件幕后机构就是明太祖亲设的锦衣卫,据《明史》所记:“子骧,从定中原,进指挥使,尝掌锦衣卫事,召典狱。”除了毛骧以外,还有明成祖时的纪纲,明英宗时的刘勉等等都曾是著名的锦衣卫指挥使,为帝王们立下过汗马功劳,而锦衣卫也借恩宠在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那么,明朝灭亡时,他们都去哪儿了?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锦衣卫最开始的名称为“拱卫司”,主要为皇帝收集军政情报,后来改为掌管君王仪仗和侍卫的“亲军都尉府”。直到洪武十五年才正式命名为锦衣卫,他们的工作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是收取他国的军事情报,同时也能监察百官动向,包括暗地里的侦查、逮捕和审讯等活动,不受除了皇帝以外得其他任何人限制。
锦衣卫内人员共分为十个等级,从官位至正三品的指挥使,到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再到千户、百户、小旗,除千户及以上有人数规定外,其他都没有限制。许多的将军、校尉、翻译都是他们的下属,真可算是独享无限风光了。
1、大江东去浪淘净,千古风流人物公元一三八零年,明太祖罢中书省、废丞相一职,相应之下提高原本中书门下的六部权力,并形成了完全对称的内廷和外廷机构。比如:外设内阁大学士以帮助皇帝协理繁杂的政务文书,内设司礼监以管理皇城内大小琐事。
如此便形成各部同时为皇帝所用,朝堂内外权力则达到相互制衡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和不可侵犯。锦衣卫与其它亲信部门同样,在前期发展中的兴衰与落寞,全都仰仗着皇帝的喜与忧。
在洪武二十年前,锦衣卫发展得如日中天的时候,朱元璋一张诏书就将锦衣卫直接废除,并且焚毁了锦衣卫的所有刑具。直到明成祖继位才又重设了锦衣卫,但有东厂分化了它的权力,所以这也为后来锦衣卫们谋求自保而不去救国抗敌埋下了种子。
2、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万历后期,神宗常远离朝政,不理政务,而原本为与锦衣卫互利互惠而相互勾结的东厂,乘机得到了大力发展。因为有了接触朝中大臣奏折的机会,其权势远远超过作为皇帝护卫的锦衣卫,甚至让锦衣卫沦为了它的附庸。
东厂有权更替和选拔锦衣卫的指挥及其他成员,比如:魏忠贤就在熹宗初年时将锦衣卫的指挥使刘侨免职,转而提拔投靠自己的田尔。在公元一四七七年时,当朝皇帝又设立了西厂,其权力甚至超过东厂。锦衣卫的大好光阴就在这厂卫争斗中逐渐逝去,与皇帝的关系也就随之由近变疏,当大敌当前时,皇帝的生死与自己的生死相衡量之下,也就只好选择静观其变。
3、子胥既然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一朝天子一朝臣,锦衣卫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大多也就只能为一位皇帝效劳,当下一位皇帝登基时,前朝的锦衣卫就需要被迫以死表忠。比如王振在继承皇位后,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马顺成为锦衣卫指挥使,而将明英宗时的刘勉和徐恭皆死在朝堂的棍棒之下,明景泰时的卢忠则是被曹钦发现其身份后惨遭砍死,几乎每朝每代都是如此,兢兢业业为君效忠却因君离去而遭无妄之灾,这不得不让从事这个职业的他们时时生活在不安之中,随时为自己找好出路。
二、暮回首,江山如画,残阳如血
明朝历经二百六十七个春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期间有著名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嘉靖中兴等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时代,但最终在东林党争、天灾外患,以及不断地农民起义中,由金国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崇祯皇帝煤场自缢殉国结束了又一代王朝神话。
然而那些曾被帝王信任和宠爱,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队伍,却没能够帮助帝王力挽狂澜,重正山河,竟是在悄无声息中消失于茫茫人海之,只留下后世人为之悲叹。
1、雄章迭铿鍧,遗恨寄酸楚虽然在明末时锦衣卫与皇帝之间,不如从前那般相互信任和依赖,但仍然有愿意为国捐躯的烈士,比如:李若琏,在京城被攻破时,作为锦衣卫南堂指挥同知的他,带部下死守崇文门,杀敌无望后选择自缢效国。只留下了一句:“死矣!即为今日之事;悲哉!何必后人知。”提督孙光、堂上指挥刘应袭、北镇抚司梁清宏等则纷纷死在了李自成的刑下。
2、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将壮志竟蹉跎:“昨年京师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这是崇祯时所信任并亲自提拔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崇祯皇帝要求他带军回京防守时,他因京城瘟疫四起而不愿入城便所给的回报。
在崇祯十一年,骆养性以隔岸观火之态,看京城的大门被李自成率军攻破,而他则带领大部分人献白银三万两投降,在清朝大将多尔衮带兵攻入京城取代李自成后再次投降,之后便成为清朝官员,于顺治六年逝去。
与他同样的有他的锦衣卫同僚,比如:王鹏翀、乔可用,也有著名的将军吴三桂、将领李永芳、部将孔有德等等,正可谓树倒猢狲撒,大抵就是如此了。
3、今此不十一,余日多凄凉据《南疆逸史》所写:“永明之有吉翔,犹福王之有士英矣。”马吉翔,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有名的锦衣卫指挥使。在一六四五年时曾因为隆武帝送军饷而被升为锦衣卫佥事,后来协助永历帝有功而成为指挥使。
他的一生都跟随着明朝的帝王,因锦衣卫而荣华富贵,也因锦衣卫而客死他乡。当李自成攻占京城后,他就随着其他王室迁往南方,也就是后来的南明。在永历十三,他随永历一同前往缅甸,三年后,缅甸因国内战事而将永历帝献给清军,南明灭亡,马吉翔也在这之前就被囚禁后杀死。
三、总结
锦衣卫的兴衰起落与明朝本身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从明初的为巩固江山而刺探敌情,到后来的为维护政权而监审百官。锦衣卫在不受部门限制的情况下,从几十人的小组织,一步步发展到上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强悍队伍。虽然在东厂、西厂相互制约又相互抗衡之下有过几经起伏兴衰,但最终还是陪着明朝走到了最后。
可惜到了崇祯帝时,锦衣卫早已不是那个唯皇帝命令是从的组织了,而是为名、为利而存活。
所以当农民军四起、李自成入攻皇城时,锦衣卫却不再守护疆土,奋勇杀敌,除了寥寥几人死在战场外,大多数则选择了旁观自保,或逃之夭夭。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特务机构,像是唐宋的御林军,清朝的善捕营,只不过没有像是明朝这样形成明显的内、外两条线而已。不管怎样,这都是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而制定的统治模式,也是帝王为平衡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一种帝王之术。
-----
网友解答:
-----
明朝的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监管组织,对其它人来说,锦衣卫就像噩梦一样的存在了290年,后来该组织被取消,锦衣卫都到土里回老家啦……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现实的冷漠告诉你了什么?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