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上一说饿,御膳房就能端来热菜,提前做好不怕饭菜变味?
为什么皇上一说饿,御膳房就能端来热菜,提前做好不怕饭菜变味?
-----
网友解答:
-----
御膳房: 我们有料理包,吃的时候微波叮一下,不麻烦的。
-----
网友解答:
-----
首先,“皇上”只能用来说已经死了的皇帝。
古代封建皇帝的作息通常是有规律的,有时间表。
皇帝说饿了,一般都比时间表晚一些。这个时候,食物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皇帝说开饭呢。
皇帝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说吃就吃。
最著名的就是宋仁宗赵祯的故事。
一次,是赵祯渴了想喝水,回头一看,随从没带水,他就只好忍着口渴,直到回宫才喝到水。赵祯说,没对下人提起,是不想有人受罚。但是你想,他就算提了,没带水就是没带水,不还是一样渴着吗?
另一次,赵祯半夜饿了想吃羊肉汤,但没说。因为赵祯很清楚,宫里并没有现成的羊肉汤,想吃就得现做。还有一次是想吃烧羊肉,也没吱声,因为宫里也没有现成的,想吃就得深夜出去买。
从赵祯的情况来看,皇帝也不是想吃想喝就能马上吃喝,未必。
不过,古人也不傻,还是会给皇帝预备点零食的。多半都是冷的。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普通人家也常有零食预备着,只不过不一定用来果腹,纯粹是馋了吃着玩。
有没有想吃热食就随时都能吃到的皇帝?当然有,基本都是昏君。
随时都预备着热食,这个成本就很高了,不是昏君一般不舍得这么折腾。
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清末的慈禧了。末代太监总管小德张就曾任三品御膳房掌案,《清宫太监回忆录》,小德张就曾经说,为了让慈禧能随时吃上热食,御膳房不停火不停工,一直在做菜。
好在,慈禧喜欢吃的东西也就几样。御膳房把同样的饭菜岔着时辰做几份,做好了等着,慈禧什么时候要是什么时候端。一直不传膳,被浪费了的饭菜就倒掉。这导致慈禧每天的伙食费就高达一万多两银子。
而当时一艘巡洋舰,也不过五六十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为了让慈禧随时吃上热食,俩月就糟蹋一艘巡洋舰。
关键就在于,同样的饭菜要岔时做,还要做几份,被浪费了就扔掉。
比如说,慈禧要吃八宝鸭子,虽然她只吃一盘,但做好了最后被扔了的,可能有十几盘了。照这个成本,只有昏君才舍得这么折腾。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这个问题纠正一个错误,皇帝可不会说饿的。关于吃饭人家另一套说法,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做饭的地方叫御膳房。
所以皇帝要是感觉饿了,他只会说传膳。
比较皇帝,这算是在过去最为金贵的职业了。
那么过去的皇帝怎么吃饭呢?
咋说呢?皇帝存在了几千年,远的就不说了,就拿最近的清朝为例加以说明。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我的前半生》中,对于皇帝吃饭这件事,就有过描述。
他是这么说得,皇帝吃饭得时间,就没有一个固定得时间点,他感觉到饿了,随时随地都能开饭。
比如在皇帝在养心殿,对着身边的小太监说上一声:“传膳!”
这两个字一出口,小太监这就对着养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监同样说一声:“传膳!”
殿上太监接着对养心门边的太监说一声:“传膳!”
你就听哇,传膳的声音就开始此起彼伏,传到遵义门,经过西长街,最后声音一个传一个的就进入到御膳房。
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回声的,回声这里还没落下,御膳房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一支几十人的队伍,抬着膳桌,各种饭菜,点心,甚至是咸菜,一溜这就给送了过来,前后用不了多少时间。
这么一看,那就相当快了,要是按照一般的做饭时间来说,不说洗菜切菜的时间,光炒这么一下也得十来分钟吧,有些特殊的饭菜没一两个小时也弄不出来。
所以不难判断,这些饭菜都是提前做好的。
那么为了把这件事说得更加清楚明了,最好把清宫御膳房这套规章制度都说清楚了,这问题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接着往下听。
清宫御膳房的那些事。
御膳房这三个字,是清朝才出现的,以前是没有的。
比如在明朝时期,皇宫里边管理饮食的地方,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光禄寺和太常寺,这两个地方是管理宴会,典礼上的食物,另一个系统是尚膳间、尚食局,甜食房等等,这个系统是负责皇帝和后宫的日常饮食。
那么清朝这个御膳房,其实他仅仅是清代管理宫廷饭食的一部分而已,御膳房的上边是御茶膳房,御茶膳房再上边就是内务府,他是这么一个统属机构。
在御茶御房当中,下设五个局,分别是膳房,茶房,档案房等等。
一说道管理饭食的地方,还有一个档案房,一些人不明白是咋回事?
其实过去吃饭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皇帝,皇妃,皇子,公主们。历史上可是有被毒死的皇帝,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时期,档案房会记录每一天皇帝的饮食。
其实档案房,不仅可以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他还可以保障皇帝的健康。
毕竟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吗?一旦皇帝生病了,也可以从这些档案中,寻找道病的根源在哪里。
所以管理皇帝饮食的机构,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已经相当完善了。
那么在当时膳房下边,他其实还有五个局,分别是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
所以关于皇帝的饮食,分得相当的详细。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清朝皇帝道光,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位很节俭的皇帝,穿的衣服都要打补丁的。
有一天他想吃一碗面片汤,这个想法就传到了御膳房。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就是一碗面片汤吗?支起一口锅,烧点热水,下点面片,加点佐料的事,前后也不会废太多的事情。
如果嫌费事,可以拿着钱到大街上买一碗也成,结果呢?
这个想法,传达下去,第二天道光皇帝才接到消息,要是从御膳房里出这道菜,怎么也得花费数万白银,这还不算,如果要维持下去,一年下来经费也得好几千两。
道光皇帝听了这份奏报就楞了,然后他就让人出去,到饭馆里去购买,结果一等又是半天,人回来禀报:“饭馆关门了!”
总体意思,道光皇帝想要吃上这口面片汤,还就得在御膳房,还就得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那么从这件事当中,不难看出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这个御膳房太黑了,面对皇帝都敢这么干;第二个,皇帝的饭局标准很高啊!分得很详细吗?
接着说御膳房的事情。
我们一说御膳房,很多人都认为指的是一个具体地方,指定的厨房。
其实不是,在清朝御膳房有不止一处,毕竟皇宫很大的,皇帝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呆着,如果换个地方,御膳房离得太远,要是吃饭,端过来的话,保不齐可就冷了。
所以御膳房在清宫里有很多处,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养心殿,这里的膳房位于养心殿南边叫内膳房。
在景运门外边还有一处,被叫做外膳房,还有皇太后住的寿康宫,后妃们居住的六宫也各自有自己的膳房。
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皇帝按照不同喜好,会呆在不同地方,在这些地方还会有专属膳房,比如乾隆经常去的重华宫就有这样的专属膳房。
种种这些的安排,就是为了皇帝吃饭的时候方便,随叫随到,随时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而不耽误功夫。
为了保证端上皇帝饭桌的菜品依然是热乎的,菜品在端过来的时候,下边都有放热水的陶瓷罐子给保温。
当然了方便要有,安全也得上才成。
我们都知道,皇帝吃饭之前,都必须有一个尝菜的太监。
其实菜端出来之前,厨师就得先来一口,端到皇帝这里,太监再来一口,尝两次的。
而且在当厨师尝完之后,这道菜就必须盖上,等到了皇帝这里,皇帝看着才能把这道菜打开,不看是不能开的。
所以菜从御膳房出来,到皇帝的饭桌上,这一段时间里菜品都是被封起来的。
开封之后,太监尝完之后,皇帝这才能开吃。
除此之外,每一个菜碟旁边都会有银牌,这也是防止别人下毒的一个手段。
在每一道菜的菜碟子上,还有做这道菜的厨子名字,就是为了方便出事找人头,或者是皇帝感觉好吃要奖励厨子方便。
关于尝菜这一件事上,其实在清朝的制度中就有说明,比如康熙年间《大清会典》就有记载:
御药,御膳不品尝者,笞五十,监临提调、官,各减医人,厨子罪二等。
所以尝菜这个环节是必须的,而且不止一次,一旦发现的没有尝菜,这就得用鞭子或者板子抽才成。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根据《国朝宫史续编》就出现过因为服务出差,被责罚的事情。
说在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份的时候,膳房总管王进宝因为做事漫不经心,最终导致公主的饭食道了晚上也没有预备。
事情被内务府查出来了,报道了乾隆哪里。
最终膳房总管王进宝被打了四十大板,罚月银两年,而总管和首领也被打了二十大板,罚月银一年。
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但也算是一件典型的事件,所以就被记录了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食禁的规定,啥意识呢?
就是在饮食过程中,一些食材混合到一块变成有害食材,或者食用方法不当也会成为有害食材,这些食材都是禁止食用的。
如果查出触犯了这一条的,哪怕是误犯,厨子都会被拉出来用板子打一百下。
怎么注意这种事的发生呢?其实这些事,古代就已经摸索出一套东西,比如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代的孙思邈《食疗本草》都有记载禁忌食材的。
在清朝还有规定,皇帝吃菜不许过三匙,啥意识呢?
就是一道菜就算是再好吃,也只能吃三次,多吃一次,就会被撤下,以后的日子里,半个月甚至是几个月都不会看见这道菜的。
这件事在《宫女谈往录》有记载,内容是根据伺候慈禧的宫女口中记载下来的。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两个意思,一个是皇帝的喜好不能被其他人知道,防止投其所好下毒,第二个意思是,防止朝廷的官员投其所好的专营。
咋说呢?其实清朝的皇帝并不介意别人知道他的喜好的。
举个例子。
乾隆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喜欢享受的皇帝,他对吃这一块也是有讲究的。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住进了苏州织造府的行宫里。
当时招待乾隆的官员家里有一个叫张东官的厨子,做了一桌苏州菜。
结果乾隆吃了,连连称好,后来就把这个张东官给带入了皇宫,让张东官成为了御膳房中的厨子,还给了一个七品的官衔。
再后来,张东官烧的菜一直就是乾隆帝最喜欢吃的菜,几乎每天写出的菜单上,张东官的菜都被放在了第一位上。
乾隆是百吃不腻,张东官常常得到来自乾隆的赏赐。
此后乾隆出巡,别人不知道,但张东官都是跟随伺候提供饭食的人。
比如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份又开始东巡,到了九月份才回到了皇宫。
两个月的时间里,跟着乾隆出去的厨役有三十多人,乾隆前后赏赐有五次,一共三个人,张东官一个人就被赏赐了三次。
张东官在皇宫里边做厨子,一直做到了七十多岁,才告老还乡回家养老了,前后给皇帝服务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那么从这里看的话,至少乾隆是不怕别人知道自己口味的。
那么是《宫女谈往录》里记载有错误?那倒不是,毕竟慈禧的贴身宫女说的事,应该有这种说法吧。
现在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也许两种情况都存在吧!
但不管怎么说吧,皇帝对于吃饭的安全性还是很注重的,所以在用度上也事颇为花费。
康熙四十九年的时候,康熙就说过宫中的膳食用度,这个时间上,一年下来就要耗费七十多万两白银,康熙看到了也说这耗费也太多了,就想着节省一下。
那么说道吃的话,慈禧也是一个爱吃的人,根据《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一天两次正餐,一次就要有一百二十多道菜。
这些菜大部分慈禧是吃不了的,自己吃上两口,大部分都赏赐给了大臣和下边的人。
除了这两次正餐之外,慈禧每天还有两次小吃。
当然了,这里的小吃和我们理解的小吃是不一样的,也是正儿八经的有菜有饭的。
之所以说是小吃,因为这两次小吃,端上来的菜品少了很多最少的时候二十来个菜碟,当然多的时候,也有四五十碗菜。
这些记录都是慈禧最为信任的女官德龄公主写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那么为了能做到,这里要开饭,御膳房就能把饭菜端上来,所以成本这个事,就会不计算的。
在《清宫太监回忆录》中,小德张就说过,慈禧之所以能吃上热饭,御膳房里炒菜基本上就是不停的。
前边炒出来的菜,放在有热水的罐子上保温。因为菜品不管保温不保温的,只要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原来的口味。
所以这里放着,哪里还得炒,等到这锅菜出来,原来防止的相同的菜品就会被撤下,至于去哪里,不说也知道去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菜品又热又新鲜,还能随叫随到。
所以端到慈禧面前的菜品,看起来是一碟子,其实为了能把这碟子菜端道慈禧跟前,还热乎新鲜,前边就不知道被倒掉多少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皇帝想吃就能马上吃到,这是电视剧看多了。其实皇帝吃饭能吃口热的饭菜是很难做到的。皇帝吃饭可是件大事情,宫里人人如临大敌,准备工作没做好,程序不对路,万一皇上吃出问题来,比如拉肚子,严重的食物中毒,一追溯起来就得掉脑袋。
首先是距离,给皇帝做饭的是御膳房,位置不可能挨着皇帝的大殿,文武百官正上着朝,一股一股做饭的油烟子味和饭菜的香味飘来,皇帝咽着口水办理朝政,饿极了找太监要个鸡腿乱啃一通,大臣们该坐不住了,纷纷恳请皇上请客吃饭,皇上把脸一沉说,宫里的存粮也不多了,这是玩笑。
从御膳房到大殿,上菜都是靠太监宫女端着走,夏天还好,到了冬天热菜变冷菜是肯定的,你想想,100多道菜从做好到一道道上齐了,得多长时间?没有40分钟是搞不定的。趁热吃对皇上来说是没有这个福气的,充其量现场加个蒸笼,可是100多道菜,咋蒸又是个问题。所以皇上吃饭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不是真吃,饿了吃宵夜弄碗热面汤,架个火锅,弄个烧烤啥的,梭哈一通还是有可能的。
其次,食品安全是皇宫里的头等大事,宫里宫外想杀皇上的人多了去了,如果没有严格执行的食品管理安全规定,皇上分分钟就被人毒死了。所以,皇帝再饿,也没办法,只能等试吃的太监试吃完,感觉没事了,皇上才可以动筷的。在宫里,御膳房可是大机构,属于实权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就为两个字“安全”。至于菜品的味道,那就只能呵呵了,没人真关心,毕竟再好吃金贵的东西,不能趁热就相当于糟蹋了。
所以这世上看着好和真好是两回事,古人说皇上不急太监急,并不是说皇上不会着急,而是被磨练的没急可着了,条条框框那不是一般的多,针对皇上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估计都编成手册了。
-----
网友解答:
-----
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里曾经说过,他做皇上时,一口热菜都没吃过。
------------------
推荐阅读:
剖腹产坐月子期间使用收腹带会影响伤口愈合吗?不用会有什么后果?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