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要是日本的万岁冲锋,遇上了苏联喀秋沙火箭炮会怎样?
二战期间要是日本的万岁冲锋,遇上了苏联喀秋沙火箭炮会怎样?
-----
网友解答:
-----
诺门坎战役,苏联红军打击日本关东军如砍瓜切菜,摧枯拉朽式的暴打日本鬼子。
特别是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日军见所未见,横扫日军如风卷残云,火光一片,令日军闻风丧胆,已看不到尸横遍野了,全被"喀秋莎"火箭炮连炸带烧,个个变得像"火烧鸡"差不多。
-----
网友解答:
-----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要是日本的万岁冲锋,遇上了苏联喀秋沙火箭炮会怎样?其实,日本在二战经常遭到火箭炮覆盖式打击。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装备有182毫米120联装火箭炮支援船。喀秋沙火箭炮才是132毫米8联装火箭炮。
美军1艘火箭炮支援船,发射管数量就有近23门喀秋沙火箭炮,而且口径更大,威力也大得多。美军还搞了很多114毫米口径火箭炮支援船。美国海军利用LSM级登陆舰改造了48艘火箭炮船,第一批平均一艘火箭炮船安装127毫米105具火箭发射装置,还有7门防空炮。
从数量看,光是LSM级登陆舰改造,美国海军就已经有5040管火箭炮,等于630门喀秋莎火箭炮,大约等于26个喀秋沙炮兵团,如果是师级,那就是8.5个喀秋沙火箭炮师。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的各个岛礁战役,都使用了大量火箭炮支援船参战。另外,美军还投入了130艘安装火箭炮的LCS火箭炮支援船,安装10-24管火箭炮的86艘LCI火箭炮艇,以及其他型号火箭炮艇参战。
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投入的火箭炮管数可以达到7000个发射器以上。因此,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任何岛礁战役,可投入的火箭炮数量和单位面积打击力度,都不亚于苏联在东线的喀秋莎火箭炮。
日军的万岁冲锋,本来,就是在耗尽粮食弹药以后的一种自杀冲锋。我们说一个普通战斗,在塞班岛战役,在第一火力支援区,包括24艘LCS火箭炮支援船的114毫米火箭炮。在后面还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其正面是日军第135联队。当然,这只是美军此战8个火力支援区当中的一个。随后登陆美军就与日军第135联队爆发激烈交战。
同时,日军第9战车联队还出动了14辆坦克掩护步兵发动了反攻。当天夜里,日军还发动了1000人参加的大规模夜袭,海上的美军战列舰,巡洋舰和火箭炮船,以及陆地上的美军炮兵都参加了炮击。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会咋样?估计日本那指挥官,把帽子一摔,等着一双不可思议的眼睛,撅着一片卫生胡子会来一句:“吆西!苏联人大大的坏!”
因为高喊板载,扛着三八大盖的日本兵,在一轮喀秋莎之下,已经集体完蛋了。
呻吟?别开玩笑了,这是活人才干的活,死人就别搁着扯了,有那搜索还有没有活人的闲工夫,还不如找根铁签子,撒点孜然啥的,让日本人在心中去默哀吧!
说真格的您别说冲锋了,他就是藏战壕里头,这都不见的有个好。
您要知道,当年德国人听到喀秋莎在唱歌,都要疯了,好不好?
当然这么说比较空,咱就从喀秋莎的一个装备过程,来了解一下喀秋莎的厉害之处。
首先喀秋莎的研发不是在二战那会,而是在一战爆发之后,您没有想到吧?
那么俄国人咋就想到了要造这么个东西呢?
其实最开始俄国人也没有想造喀秋莎这种自行火箭炮,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想在自己的飞机上装一种威力巨大的航空武器。
因为一战那会那战斗机也简陋,弄几块木头板子,甚至蒙上一层帆布带,哎这就能上天了。
这么个轻薄的东西,您别说装机炮了,您就是给他装一挺大口径的机关枪搁那突突去,就这枪的后坐力,这小飞机他也撑不住不是?
所以俄国军工,就把脑子搁到航空火箭的身上想主意去了。
这主意挺好,但俄国人兜兜转转的,那小心肝提到嗓子眼了,他们担心自己的技术不够,项目报上去俄国高层没同意,于是这航空火箭弹的事就丢垃圾桶里头去了。
那么后来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红色苏联在瘫倒的俄国身上站立起来。
苏联人对这事到是挺上心的,把这项目从垃圾桶里头捡出来,为了研究这火箭炮,还专门成立了第二中央特别设计局。
火箭炮这玩意,炸药好说,你往里头塞就完事了,但这火箭炮的燃料和发动机是个麻烦事。
反正是兜兜转转的吧,研发这事小编也不是专业人士,咱就不扯这个了,最终还真就弄出来了。
开头人家叫火箭弹,还真就是装在飞机上对地攻击的。
他设计的一共有两款,这设计出来,还得要实验啥的。赶巧了,这个时间点上,日本人正在闹腾北进还是南下的事。
大家伙也知道,日本人那帮子日本陆军最爱搞以下克上的事,再加上日本上层的一些个纵容,那些个蹲在咱东北的关东军,磨着他们刺刀,挺着他们的三八大盖,唱着他们好像哀乐的歌曲,这就去摸苏联人的后腰子。
这家伙可把苏联人个摸急眼了:“没听过老虎屁股摸不得吗?”
苏联人这家伙不仅调来一大堆士兵,还把朱可夫给拉来了,这就要给日本人好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人也有那么个意思,通过这一战让日本人认清楚一件事,大爷总归是大爷。
毕竟欧洲这块,那已经有苗头了,苏德之间必有一战,只不过双方在玩太极,这推来推去的就看谁撑不住,谁先挑事了。
那么苏联就很有必要把自己的东边安顿好了,让日本人死了那和德国人搭档一块打苏联的心。
所以朱可夫是要人给人,要武器给武器,而且很多新式武器都拉到这头,有那么来个实战比实验要靠谱的意思,搁实践中瞅瞅。
也就是说日本人还真就被火箭弹炸过,只不过这会的火箭弹是从飞机上丢下去的,而且也没有喀秋莎那么壮观而已。
那么后来炮兵使用的喀秋莎,其实就是由这两款研发的火箭弹从出来的。
这喀秋莎的事是在1938年开始试验的,您看从提出火箭弹想法的1921年,到开始研发喀秋莎已经过去了十七年。
其实这喀秋莎就是一台卡车,拉上二十四条工字型发射轨,分上下两排,一排十二条。
当年咱抗美援朝的时候,这喀秋莎就被苏联人援助给咱们过,当然这些个援助咱都得掏钱。
咱买的时候,老贵了,一发火箭弹六两黄金。当初在朝鲜战场上209炮兵团按照秦基伟的命令只能发射一轮,结果发射出去两轮,虽然有效的打击了美国人,但也让秦基伟很生气。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会不理解:“火炮不就是用来打的吗?不然你买回来干嘛?”
哎!六量黄金啊,这才一发而已,那是咱多少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搁现在的生活,您压根体会不到咱建国初期的艰难。
当然钱不钱的咱搁一边,胜利是最为重要的,但您别忘记了,这喀秋莎说道根子上就是一辆卡车塞了一些发射轨而已,他是一点装甲防护都没有。
就喀秋莎那动静,一发射地动山摇的,发射完毕整个阵地就会被发现,按照美国人那路数,就算是重炮没打过来,飞机也得飞过来瞅瞅。
喀秋莎挨这么一下,啥都会没了的,而且两轮发射,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中间还得重新装填弹药,而喀秋莎最为致命的一点就是装填弹药慢,您要知道一发喀秋莎他就有一辆卡车车厢的长度。
就这时间,谁能知道会引来什么?
好了,咱接着说题主的事吧。
咋说呢?喀秋莎长的有点不好看,任谁第一眼瞅上去,感觉这就是一辆架设桥梁的车,至于操作喀秋莎的炮兵,一准全的认成是工兵。
不管怎么说吧,这喀秋莎在1939年三月的时候,就试制成功了,前后也就不到半年的时间。
到1940年就生产了六门,1941年苏联人开始定了四十门,后来又追加了十七门。
苏德战争是发生在1941六月二十二号,在这之前喀秋莎没有完成定性测试。
但面对苏德战争前期苏联的颓势,六月二十八号,苏联人决定成立第一个火箭炮连。
三十号的时候,两门喀秋莎就装备了部队,第二天就成立了第一支喀秋莎炮兵连。
就这东西,全连人员学习了一个多星期训练,连这武器的名字叫啥都不知道。
最终进入实战是在七月的中旬,这个喀秋莎火箭炮连拉着已经装备了七门火箭炮的连队,就跑到了奥尔沙河,照着对岸的德国人占领的火车站,就来了一轮的齐射,一共发射了一百一十二枚火箭弹。
您瞅瞅着数字对比,七门喀秋莎,他就发射了一百一十二枚火箭弹,这比俩炮团的火力还猛。
这家伙那刺耳的声音,在天空中就响起了,火箭弹那屁股点着的火苗子,刷刷的就把天空给瞪亮了。
这顿砸,就十秒的时间,开始还忙碌着运输补给物资显得特别繁忙的火车站,直接就被掀翻了。
“找!找到他!”德国人疯了,但他们什么也没有找到,喀秋莎打完就跑了。
总之这喀秋莎连队,在以后的战场上总是能出现,打完一轮他们也不看结果如何,撒丫子就跑路了。
把德国人气的,每次跑到发射阵地啥都找不到。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个炮兵连到了十月上旬的时候,和德国人的攻击部队给撞到一块了。
炮兵连防止把喀秋莎落在德国人的手里,先行炸毁了喀秋莎,但因为耽误了时间被德国人包围了,最终大部分人员都战死了。
总之,苏联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各种型号的喀秋莎有一万一千多门,成立了七个火箭炮师,是一个旅外加三十八个独立营。
其实火箭炮这东西,苏联人不仅给装到了卡车上,他们还装在了拖拉机,甚至是三轮摩托上。
现在大家伙了解了喀秋莎,那么接下来咱就了解一下喀秋莎的威力。
这东西说真格的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砸在日本人的脑壳上,那么咱只能拉过一个实例做个对比出来。
那个实例呢?
就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吧,咱是如何用这姑娘砸的美国人。
咋说呢?上甘岭战役打了七天七夜了,咱就把炮兵209团给调入了战场,这个团一共有二十四门喀秋莎,咋说呢?喀秋莎的威力在于一次性宣泄众多的弹药,但有一个问题在哪里,如果敌人是躲在工事里头的话,这喀秋莎的伤害性就小了。
于是咱就玩了一个计谋。
当时啊,咱要是打炮,敌人第一时间就会躲到工事里头,而炮一结束,敌人就跑了出来看情况。
所以咱就利用这个特点,首先上了一顿火炮,一百零四门火炮,这顿砸,美国人躲了,火炮一停,美国人又露头跑出来了。
行了,既然跑出来,那就不用回去了。
这通火箭炮就用上,唰唰唰!这顿砸,地动山摇啊!等咱步兵老大哥跑上阵地一瞅。
“额的那个乖乖!”地面就剩下一个大坑了,黑乎乎的,全乎人都不好找了。
根据老兵们的回忆,那火箭炮发射出去的时候,天上的云彩都着火了。
您就说吧,就这动静,咱也不用说啥数据的,日本人要真敢顶着喀秋莎来一个板载冲锋,这就是倒霉催的,嫌自己命长了。
来多少,揍多少,这都不带有犹豫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那么火箭炮将被全部俘虏!鬼子的万岁冲锋不是这么冲的,鬼子可不傻,离着十几公里冲锋啊,绝对让喀秋莎炸的毛都没有。
鬼子的万岁冲锋一般是距离敌人或者敌阵地很近才开始冲锋的,一般鬼子的万岁冲锋又叫自杀冲锋。人家可不是随便冲,为什么跟我们打人家不冲,跟苏联和美国打就得冲呢,没办法武器存在代差,不在一个层面上。
堪称美国英雄的约翰・巴斯隆!用水冷勃朗宁重机枪在滩头打死3000日军,绝对的爽歪歪!
跟我们当时抗日打鬼子差不多,武器不够人来凑。中途岛之战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海空优势具无,只能依靠陆军自杀冲锋搞搞优势了。他们或冲锋火力凶狠的机枪阵地,或冲锋坦克集群。。在此心疼鬼子0秒钟。
天挠嘿哈,半载。。嘛嘛米亚,大家一起排排队送人头。
滩头被击毙的鬼子
当然如果鬼子遇到了喀秋莎的火力覆盖那也基本在冲锋之前就为天皇尽忠了,不需要万岁冲锋了。再怎么冲也冲不动苏联的坦克集群,人家苏联是玩大军团、大集群,一个或几个方面军攻击,一个正面可就能好几百里,进行大战略、大纵深攻击,两者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打日本基本就是秋风扫落叶,让你连拼刺刀都找不到机会。
我是军武奇兵,谢谢你的关注与支持!
-----
网友解答:
-----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两个字——找死,三个字——死光了。
这就是答案。
在喀秋莎火箭炮面前,日军胆敢万岁冲锋,哪简直就是小日子不想好好过了。
当然了,这么说没有什么说服力。说点实际内容,来看看喀秋莎到底是个什么威力。
首先说一说喀秋莎的研发到它的第一次参战,这个过程就能很好地体会到,日军在喀秋莎面前胆敢来万岁冲锋的结果如何了。
让德军都闻风丧胆的喀秋莎
怎么说呢?喀秋莎其实就是多管火箭炮,而这款武器最先诞生的是火箭弹。
火箭弹的诞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这段经历还特别的坎坷,最终才发展出来的。
这件武器早在沙俄时代,就已经有俄国人开始对其进行尝试了,估计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但是这项尝试在当时沙俄背景下,没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让研发工作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真正将火箭弹的研发推上快车道,还是十月革命之后。
当时的苏联的火箭专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迪秋米洛夫,他组织起一批人开始研究气体力学,这个研究项目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
所以火箭弹的真正起始点,应该就是这个时间段。
那么当时间走到1920年的时候,V.A.阿尔特弥耶夫,完成了他的课题,固体燃料火箭的设计,组装以及试射。
看起来火箭弹的事业,没什么毛病了,前置的一些科学条件都已经必备了,只要按照正常的路子,往下走,出不了多少年,这件大杀器就可以问世了。
但老话说得好,好事多磨啊!
当火箭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然后就直接消失了,非常的突然。
从1920年V.A.阿尔特弥耶夫的课题完成之后,苏联有关火箭的事业直接停顿了五年。
到了1925年的时候,这才由迪秋米洛夫的开发小组,用固体燃料动力火箭弹的项目,继续延续下去。
又经历了三年的时间迪秋米洛夫的小组,这才制作处了使用无烟火药发射的火箭弹,当时的射程是一千三百米。
这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起来火箭炮就差临门一脚,就能正式亮相了。
但很可惜啊,在1930年的时候,力主研发火箭弹的迪秋米洛夫逝世了。
于是火箭弹的研发,直接就卡住了。
当时还有计划,想要将迪秋米洛夫主持的这个研究所给解释了,要知道这个研究所是迪秋米洛夫从一个项目小组,最终演变成研究所的,这其中的心血可想而知。
但是火箭弹的威力,还是受到了当时苏联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关注,这个研究所这才幸免遇难,而火箭弹的研发也才避免了被解散的境地。
最终在1933年的时候,这个研究所,才正式地推出了两款火箭弹,一款叫做82型八十二毫米火箭弹,另一款叫做RS—132型一百三十毫米火箭弹。
当时研发出来之后,这些火箭弹不仅可以用汽车拉着炮,甚至还可以装备到飞机上,进行发射。
而且射程,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达到了五公里的距离。
当然,任何东西出来之后,都得进行实践操作,火箭弹的研发虽然经历了很多年,但也逃不过这个必要的步骤。
首先是地面试验,到了1938年又进行了机载试验,当时将火箭弹装到了I—16战斗机上进行试验。
效果还相当不错。
那么火箭弹的第一次实战,其实并不是在陆地上使用的,而是机载使用的。
在1939年的五月九号,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已经讨不到便宜了,中日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当时日军想要寻找突破口,为战争的延续,寻找战略资源,这就开始找上苏军的麻烦。
毕竟西伯利亚这块土地,虽然寒冷了一点,但这块土地储藏的资源是相当巨大的。
当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交过手,打过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以沙皇俄国战败所结束。
所以日军想当然地认为,当时他们能击败沙皇俄国,现在就能再一次地击败苏军。
于是诺门坎战役爆发了。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也发现了德国的蠢蠢欲动,为了稳定自己的大后方,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也要一战就把日军给打服帖了。
所以这场诺门坎战役,朱可夫要什么都是给予满足的,甚至苏军为了检验新发明武器的可靠性,以及操作性,还将大量的武器投入到了这场战争。
比如T—28,T—26,BT—7坦克,BA—6,BA—10装甲车等等。
其中就包括新发明的机载火箭弹。
当时参战的苏联王牌战斗机飞行员,波罗杰伊金在他自己的书《战斗机》中就说过,这一次战斗中,他使用火箭弹就打下了十架日军的轰炸机。
其实当时双方第一次空战,苏联就使用火箭弹打下日军六架飞机。
所以当时火箭弹作为机载武器还是相当不错的。
怎么说呢?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和苏军拼过空战,和苏军拼过坦克,和苏军拼过大炮,它就没有一样讨到便宜的,基本上都是处于被打的地位。
甚至于日军还使用了病菌战,给河水里放病毒,结果苏军接到消息之后,在前沿阵地上储备了水,而且还装备了各种净化水的药片,以及检测水的设备,所以苏军没多大事。
而日军因为要保密,没有告诉自己的部队河里的水不能喝的原因,只是告诉不能喝。
结果口渴急眼了的日军不管这个,一口气喝下去之后,就中招了。
事后,日军的报告中,说有一千一百七十多人因为不明原因死亡,其实就是因为病菌引起的各种疾病死的。
到了最后,日军看到这些都不管用了,又让步兵弄起了万岁冲锋,和苏军的坦克硬刚。
为了爆破坦克,甚至让日军普通士兵,扛着一根杆子装上炸药去捅坦克。
结果就不用说了,陆战之神岂能开玩笑,所以日军的惨败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这场战役,日军虽然使用了万岁冲锋,但他们没有遇到火箭弹组装的喀秋莎,不能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
但可以通过对比来看看,喀秋莎遇到步兵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威力。
喀秋莎对上步兵。
在1938年的十月份,火箭弹的车载试验正式开始,当时是用吉斯—6载重卡车作为火箭弹的平台使用。
一共有二十四条发射轨道,上下两排交错放置,远远看起来就像一道篱笆。
这次试验很成功,所以到了1939年的四月份,就有了十六管一百三十二毫米的自行火箭炮,相比之前的试验车,这一款可以做到一百八十度旋转。
当时这款武器被命名为BM—13—16,其实就是喀秋莎,并于1939年的九月份秘密装备了部队。
六辆装备陆军,五辆装备了海军岸防部队。
这个时候的喀秋莎其实已经没有多大毛病了,算是一款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杀器了。
可是它依然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在1940年的时候,当时的苏联中央炮兵局的局长库克元帅,看到了喀秋莎的厉害之后,随后就想阻止喀秋莎的生产,并在喀秋莎的生产过程中制造各种障碍。
说起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相当可笑,他感觉喀秋莎这么厉害的火箭炮一旦生产出来,就会威胁并淘汰掉原有老旧的火炮品种。
这件事直到1941年的四月份,苏联的国防委员会出面这才把这件事给解决了。
当时间走到1941年六月份的时候,苏德战争正式爆发了,喀秋莎这才开始了大批量生产。
第一批七辆发射车,却生产了三千发RS—132火箭弹。
那么在1941年的六月二十八号,第一支喀秋莎火箭弹组成的部队正式投入使用。
在1941年七月十四号的时候,苏联重镇奥尔沙被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给占领了。
这个地方算是一个交通枢纽,多条火车道会汇聚到奥尔沙火车站。
那么德军占领了这里之后,很快奥尔沙火车站就忙碌起来了,他们要有很多的物资在这个最靠近前线的火车站卸载。
所以当时的火车站很繁忙。
对于这么一个目标,苏军当然不会放弃。
于是一个七辆卡车拉着喀秋莎火箭炮,来到 了对岸的奥尔沙河,黑洞洞的火箭炮口就对着火车站。
足足一百一十二枚火箭弹,不要命地往火车站里打。
这一通奇袭,也就是十来秒的时间,整个火车站就被掀翻了。
这里有着一个德军的装甲部队,部队在这里当着补充燃料,进行保养呢?大多数乘员都下了车。
所以当时德军损失得相当惨重,德军后来进行了估算,他们感觉自己是遭遇到了苏军一个炮兵师的攻击。
七辆喀秋莎的一轮齐射,相当于一个炮兵师的攻击规模,听着就可怕。
后来德军把喀秋莎称之为魔鬼火炮,听到这声音,如果身边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基本上剩下的只有绝望了。
所以当日军面对喀秋莎进行万岁冲锋,基本上是找死,就不会有活下来的机会。
还有一件事,可以直接证明这句话。
上甘岭战役,这是一个只有三点七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但在当年敌我双发投入了十万兵力,打了四十三天。
志愿军的也炮兵用上了,其中就有喀秋莎的身影。
当时美军是硬接的喀秋莎火箭炮的洗礼,被打完之后,他们感觉自己遇到根本就不是什么常规火炮,而是原子炮。
那么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为了加强五圣山方向上的火力,志愿军司令部就给十五军装备了一个喀秋莎炮兵团,这就是炮兵二十一师二零九团,当时全团一共有二十四门喀秋莎。
1952年十月十九号,二零九团就接到了命令,当天晚上投入到上甘岭战斗。
在早晨的时候,全团就已经进入到了预备阵地,到了下午,就从预备阵地出发,向发射阵地推进。
当时因为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所以炮车不仅被炮衣包裹起来,车子能进行伪装的地方都插上了树枝。
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为了掩盖喀秋莎参战,还来了一个鱼目混珠的战术,首先用火炮对敌攻击,五分钟以后喀秋莎才开的火。
也就在一分钟之内推光所有的火箭弹,接着第二轮齐射开始,前后一共发射了三百八十四发火箭弹,一共用了十三分钟。
然后四个之前机动这个敌人阵地前边的连队,等到喀秋莎发完怒火之后,就冲上了597.9和537.7两个高地,战斗打到了半夜,这才将地面阵地给收复了。
这么说吧,当时天黑,也不好叙述战果、
到了十一月二号,美军又拉来了五个营的兵力,打算使用人海战术,发起多路,多批次的进攻,这一打就是四十多次的进攻。
战斗打到下午的时候,敌人这五个营的兵力也被打的差不多了,于是又被美军拉来了一个营进行增援。
敌人这是没完了。
就更不用和美军客气了,当时接到消息之后,部队领导就打算使用火箭炮团对敌人来一次奇袭,一口气就吃掉敌人这一个营的兵力。
不多,就这么一次齐射,整个阵地一片火海,这一个营的敌人,能活下来的没有几个,全被喀秋莎给收拾了。
到了三号的时候,敌人还不消停,又用三个营的兵力连着进攻了十五次。
这一次二零九炮团又来了,来支援步兵作战。
当时二零九团就隐蔽在敌人防御圈的侧面,第一轮齐射打出去之后,其实就已经把敌人给炸的鬼哭狼嚎的,死伤一大片。
但二零九团就没打算给敌人喘口气的机会,又补发了一轮齐射。
这一次齐射之后,二零九团赶紧的撤出了阵地,因为敌人的空军,炮兵也不是吃素的。
那么这次的战果就大了很多,三个营的敌人啊,敌人光拉尸体将动用了十五辆卡车。
所以步兵面对喀秋莎火箭炮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法躲,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就这,日军要是胆敢发动所谓的万岁冲锋,估计冲到跟前的真心没几个人,到时候用手枪都可以解决掉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
推荐阅读:
南航、国航、东航、川航、海航、深航、厦航、港龙、华航的飞机你坐过哪些?有何体验?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