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实力远胜于曹操,为何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实力远胜于曹操,为何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袁绍根本不会这么做,咱们具体来分析说明一下。
首先,袁绍属于非常正统和保守的政治派别,从他对待董卓的态度以及不惜一切代价讨伐董卓的行为上来看,他的选择是优先维护汉室统治地位。
其次,袁绍家族属于既得利益者,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荣誉满门,在刘汉王朝的统治下,成为举世瞩目的名门望族,名利双收,完全没必要改变这种现状,维持现状符合袁绍利息。
再次,有董卓的前车之鉴,袁绍不会拿自己的家族荣耀开玩笑,也不会建立傀儡政权,身背骂名,成为历史的笑柄,即使想做皇帝,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就如袁术的做法,直接称帝了。
-----
网友解答:
-----
袁绍是有机会迎献帝的,但他没有抓住机会。这一点上也确实如后来荀彧和郭嘉对袁绍的评价。荀彧评价其“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而郭嘉评价袁绍为“多谋少决”。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在献帝还洛阳的一路,袁绍是派了郭图为使面见献帝的,而郭图回来后,建议袁绍“迎天子都邺”,但袁绍没有听从。但《献帝传》里记载的是沮授建议迎献帝,袁绍本欲从之,却被郭图和淳于琼劝阻,这两个版本不管哪个是真实的,都能看出袁绍此时政治敏锐性确实不高。
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反而曹操迅速迎回献帝于许昌,并以天子名义收腹了河南地区,关中势力也纷纷依附了曹操,这一来袁绍看了才开始眼红,于是派使者送信至许昌,要求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真是可笑至极,曹操当然不会同意,但为了“安抚”袁绍,实则羞辱袁绍,借天子之名先赏袁绍太尉,后赏袁绍大将军,拜为邺侯,袁绍大怒道:“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并拒绝接受封赏,可见袁绍此时情商也是很低。
-----
网友解答:
-----
公元195年,汉献帝刘协在原李傕部将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逃出长安,摆脱李傕与郭汜的投靠,一路向东往洛阳方向逃离。
当时袁绍在冀州的邺城,曹操在兖州,袁绍离汉献帝的距离比曹操要近,并且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袁绍迎奉汉献帝,可是袁绍没有同意。无论从距离上,还是从谋士的建议上,袁绍都有着比曹操更快的先手,可袁绍没有同意迎立汉献帝。
袁绍之所以没有同意迎立汉献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袁绍的政治主张不是拥汉,而是代汉。
说到袁绍的政治主张,就得从东汉末年的政治结构来说。
公元188年,当何进还是东汉朝廷的大将军时,袁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而曹操是典军校尉,当时的袁绍还是大将军何进的幕僚,袁绍向何进提了一条建议:征招外军进京逼迫太后同意诛尽宦官。
何进同意了。正是因为袁绍的建议,从而导致了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杀了大将军何进,然后就是袁绍、袁术及何进的部下冲进皇宫将宦官斩尽杀绝,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支撑东汉朝廷运作近两百的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一同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唯一政治势力的士族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袁绍就是士族的杰出代表。
我们有理由怀疑袁绍的建议,就是为了自已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崛起,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的嫌疑最大,都无一例外的指出袁绍才是这场宫廷政变的主谋,而袁绍背后的势力则是日益强大的士族阶级。
本以为政变结束后,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可以顺利掌权,出乎意料的是,作为袁氏门生的董卓却不按套路出牌,打破了门生故吏要为主公效力的传统,充当了军阀控制朝廷的特例。
不仅如此,董卓还擅自废立皇帝,控制朝政,想延续东汉近两百年外戚掌权的传统,将自已变成汉献帝的外戚,而这一切,又与袁绍的政治主张背道而弛,于是就有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仅仅一个四世三公的名声和士家大族的出身,短短几年时间,就让袁绍从无到有,从逃出京城的庶人到渤海太守,从渤海太守到关东军盟主,从关东军盟主到冀州牧,袁绍可谓风声水起,除了袁绍本人,在背面支持袁绍的是什么?就是日益强大的士族阶级。袁绍的支持者基本上全是士家大族。
袁绍执意挑起外戚与宦官的火拼,不惜亲手毁灭东汉朝廷,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外戚与宦官背后的皇权,皇帝是死是活,袁绍根本就不在意,不仅不在意,而且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袁绍试图另立皇帝,来自已的政治主张而服务。
袁绍的政治主张核心思想就是以士族阶级为统治阶级,另立皇帝号令天下士族为我所用,建立一个以士族地主阶级为核心的政权,而皇帝只是这个政权的傀儡而已。
在汉献帝这个唯一合法皇帝还在位的时候,袁绍就已经想另立皇帝,这种行为与董卓有什么区别?这是分裂国家的行为,而恰恰是袁绍的政治主张的一部分。
明白了袁绍的政治主张,就很好理解袁绍不原意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袁绍根本就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想做的是“挟名声以令士族”。
这就是袁绍不愿意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根本原因,至于郭图、淳于琼的反对意见,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
网友解答:
-----
假如我是袁绍,我也不要汉献帝。
首先,汉献帝并没有什么影响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高明。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大臣们各据一方。谁兵精粮足,谁就是草头王。根本没有人把汉献帝放在心上。他的命令,有利的大家就遵守。不利的,直接扔到一边。
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袁绍、刘备、刘表、孙策、孙权、袁术、马超,谁都不服他,他让汉献帝发的诏令,也在这帮人面前,根本就是废纸一张。
所以说,汉献帝就是个吉祥物,没有任何价值。
而且,迎接汉献帝,是自找麻烦。
自由自在自己做主不好吗?为什么要找个“爹”来供着呢?
袁绍心里清清楚楚,所以坚决不要汉献帝。他就是要自己做主。
他后来发展的比曹操好得多、强大的多,只不过官渡之战打了败仗,这才输给曹操。
与迎不迎接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
-----
网友解答:
-----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下的一手妙棋,通过将汉献帝紧紧的攥在自己手里,曹操使自己在道统上占据了制高点,吸引了大量地方实力派和忠于汉王朝的士族投奔。比如,在第一次收伏吕布的过程中,曹操就很好的利用了汉献帝这张牌。
“太祖(曹操)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 …布大喜… …答太祖曰: 布获罪之人,分为诛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 …布当以命为孝。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曹操正是利用了吕布好大贪功的特点,让吕布归顺于他,并许诺吕布迎接天子,平定天下的功劳。这点吕布当然是无法拒绝的,当即答应了。随后曹操马上派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带着汉献帝的诏书(当然这诏书肯定是曹操批量复制的),还带了个平东将军大印,来和吕布结盟。曹操的怀柔加上天子的美封,使得吕布很快入就归顺曹操了。虽然吕布日后又反叛,但是在曹操专心对付袁绍期间,吕布并没有给曹操捣乱,后来也没有和袁术联手抗曹,曹操回过手来,很快就打败了吕布。
《三国志·魏志·桓阶传》载: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 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 羡曰:善! 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刘)表。”
这样,曹操又靠着汉献帝吸引了长沙张羡的归附。后来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用的理由也是“奉王命”:
“绣曰: 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 诩曰: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绣从之, 率众归太祖(曹操)”。
不仅各地军阀归顺曹操,士人们也冲着朝廷的名号,纷纷投奔曹操。在曹魏阵营里,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在为曹操做事,但是心里却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彧。
可见,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前期,曹操靠着汉献帝这张牌,赚取了大量的利益,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于是傲视群雄,消灭了袁家兄弟,最终一统北方。
既然汉献帝这么好用,那么为什么袁绍放弃了这张好牌,而把机会给了曹操呢?要知道,最开始袁绍完全有机会先曹操一步迎回汉献帝的。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袁绍一开始想的就是“代汉”
东汉末年,经过持续的大动乱之后,天子的威严扫地,成为军阀手中的傀儡玩物。但是,在具体如何对待汉献帝这个问题上,各个军阀的态度不一。而袁绍想的就是,不理汉献帝,代汉自立。
东汉末,乱局伊始,袁绍发现本人字号“本初”与汉献帝年号“初平” 暗合,袁绍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这时候,袁绍心里就萌发了代汉之心。
汉朝时期,流行五行天命之说。击败公孙瓒夺取幽州后,袁绍渐露不臣之心,私下授意主簿宣扬汉之赤德已尽,而袁氏为土德之后裔,这就明白无误地向天下宣示: 袁氏应当顺
应天意,代汉称帝! 不过,袁绍军府僚属对主簿之说大加痛责,斥之为“妖妄”。这时的袁绍还不敢明目张胆的篡位,不得已杀掉自己的亲信,来掩饰自己不臣之心。
二袁绍认为迎回汉献帝,反而会束缚自己手脚
作为当时北方重要的一方势力,袁绍集团早就有谋士如田丰、沮授等认识到汉献帝的政治价值,提议迎汉献帝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政治优势。不过也有人如淳于琼等反对,认为若迎接汉献帝,动辄请示,容易造成政治上的被动,优柔寡断的袁绍拒绝迎接汉献帝。袁绍的考虑是, 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汉室不可复兴,东汉天子威权丧失,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若迎接汉献帝,反而束缚了手脚。在袁绍看来,自己在新一轮政权争夺战中已处于有利地位,若把汉献帝迎奉到邺城,将来若行废立之事必获
不义的骂名, 若弃置汉献帝,兼并天下而自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基于这样的判断,袁绍在内心已经放弃挽救东汉王朝的努力,已经放弃蒙尘在外的汉献帝,自己欲通过武力争夺而得天下。
事实上,袁绍的考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给自己赚足了政治利益,但也麻烦不断。许昌方面,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曹操的反抗,暗杀事件层出不穷,搞得曹操整天疑心疑鬼。在击败袁绍之后,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各方势力对他囚禁汉献帝的做法也越来越不满,而他也慢慢由汉相变成了汉贼,背负了政治骂名。
结语
就像袁绍历史对袁绍的评价一样“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袁绍没有接纳汉献帝,可谓是一大败笔。他只看到了汉献帝给他带来的坏处,却没有看到其中巨大的政治利益。代汉之心过早的显露,其实,以他强大的实力,再加上袁家四世三公的明望,如果他能像曹操一样接纳汉献帝,天下英豪还不都投奔他。到那是,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对他有威胁了,汉献帝只有一个虚名而已,取而代之还不是早晚的事。说到底,袁绍还是太贪图虚名了,没有雄才大略。
------------------
推荐阅读: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