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古代最早是拿来干什么用的?
鼎在古代最早是拿来干什么用的?
-----
网友解答:
-----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统治者为何要花费巨资去铸鼎呢?有这个必要吗?或者说,这么做到底划算吗?
01 鼎是干啥用的?
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在商代青铜器中非常有代表性,司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最精美。
司母戊鼎高1.3米,长1.1米,宽近1米,比一般的单人书桌还要大一圈。
“鼎”这玩意儿,原本是一种锅,上面的大肚子用来装食物,下面几条腿是为了方便在锅下面加柴火的。
可是它既然是锅,为啥要造成书桌那么大?如果食物太大了,完全可以分割后再烹饪啊。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制造这种超大型青铜器非常困难,因为青铜汁灌入模具的时候会快速冷却,如果青铜器太大,后面的青铜汁还没有灌完,前面的就已经冷却了,这样铸好的青铜器就会有裂纹,容易断裂。商周时期的古人采用了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才铸造了没有裂纹的巨鼎。至于到底是啥技术手段,到目前都还没有完全破解。
总之,古人花费了巨大的成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技术困难,铸造了巨鼎,他们该不会是为了煮饭的时候省事吧?那么鼎到底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青铜器说起。
在古代,可以用生产工具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我们讲“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里的石器和青铜,都是生产工具的材料,在农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就是农具。
不要小看农具的重要性。比如我现在要挖一个坑,如果徒手去挖,很快手就破了,挖不动了;但是如果给我个木片,那挖坑的速度就快多了;如果能在木片上加一个长柄,我就能高高地举起来再锄下去,这个过程利用了杠杆和势能,就更省力了。这时候要是能把木片给我换成坚硬又锋利的金属锄头,挖坑效率直接原地起飞……
简单来说,工具的本质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额外的能量,使用工具以后,人类耗费同样的体力能生产的物资增加了,社会生产力也就提高了。
工具好不好用,我们就按能提供多少能量为标准。
干农活的时候,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挖、刨、割等破坏性动作上,使用的金属材料越坚硬,铸造的农具就越锋利,压强就越大,干活时就越省力。其次,金属材料的熔点越低,熔炼时耗费的燃料就更少,就越节省能量。最后就是金属材料越容易开采,制造农具所需要的成本就越低。
青铜器就非常符合这几点。
青铜是一种由铜、锡等金属混合制成的合金,硬度比铜要高,但是熔点更低,而且中国富含铜矿和锡矿,因此青铜就成了商周时期性价比最高的金属材料。
青铜农具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使商周出现了更先进的文明,青铜制作的武器也为商周征战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青铜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比夏朝还要早两千多年,那时候中国地区还处于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了,对于青铜器的使用,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有一个明显的差别。
世界其他文明的青铜器大多以农具和武器为主。毕竟青铜器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制作更优秀的工具和武器,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中国古人不这样做。商周时期有大量的青铜器不是用来打仗或者干活的,而是被铸成了“礼器”。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原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礼器”!
所谓“礼器”,就是在祭祀仪式的时候使用的专业工具。古今中外的宗教,都有给神灵献祭食物的习惯,献祭食物就需要炊具,久而久之,原本是炊具的鼎就变成了仪式的一部分。司母戊鼎就是专门为祭祀制作的,已经没有炊具的功能了。
02 铸鼎划不划算?
中国古人在制作“礼器”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那么,到底有这个必要吗?或者说,这样做划算吗?
这就涉及到古人的精神生活了。
对于统治者来说,精神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在于,能降低管理社会的成本。
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管理社会就只能依靠高阶暴力。奴隶社会就是这样,别和我谈什么仁义道德,只有鞭子和刑具,这么做的坏处就是,监管的成本太高。
而采用精神手段,就可以大大降低国家的管理成本。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宗教。
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非常重视宗教祭祀。统治者以神灵的名义告诉民众:只要服从命令,服从社会规范,就可以获得神灵的保佑,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假如民众相信这番话,那么统治者就可以省掉大量的管理人员,统治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
这就是为啥商代要不惜血本铸造司母戊鼎的原因。
统治者的宗教仪式规模越大、用具越精美,对于民众生产的精神影响就越强,能省下来的管理成本就越多。
所以,铸造看起来好像没啥用的巨鼎,看似浪费钱,实际是在给统治者省钱。
大型的鼎耗资巨大,只有国家有能力铸造,久而久之,巨鼎本身也成了王权的象征。在周朝,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代表天下九州,其他诸侯和士大夫只能按照相应的等级使用七鼎、五鼎、三鼎等等,直到今天,“九鼎”这个词还被用来指代王权。
春秋时期,一次周王派使者去见楚王。楚王问使者:“周王的鼎有多大、多重啊?”使者一听这话就怒了,气愤的对楚王说:“周王鼎的轻重,岂是你能随便问的!”
使者为啥反应这么激烈呢?因为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大小,就相当于在问:“天子的皇冠戴着舒不舒服啊?”,表示他有不臣之心,是非常挑衅的行为。
因为这个典故,还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表示有在中原称王的想法。
如果你看到周代的鼎,会发现他和商代的司母戊鼎有明显区别。
商代的鼎造型硬朗,多用直角,上面的花纹多是一些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怪兽。
周代的鼎不同,多用圆角,鼎口和肚子也是圆形的。上面的花纹也很少再用狰狞的怪兽了,而是一些柔和的曲线。
表面上看,这是审美的变化,实际上则是国体的变化。
前面我们说,鼎是王室用精神手段管理臣民的工具。商鼎刻满狰狞的怪兽,是用恐怖的形象恐吓对手,这是控制臣民最直接的思路。
而周王室已经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亲戚了,对“家人们”怎么能靠恐吓来管理呢?周王室当然希望能靠血缘和感情来维系统治。
但是,靠血缘和感情是有缺陷的。
第一代分封的诸侯和王室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可能感情也还不错,可是第二代、第三代呢?时间一长,诸侯和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就越远,亲情也越淡泊了,那王室不就岌岌可危了吗?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周朝逐渐发展出一套制度,叫做“礼制”。
03 “礼制”的重要性
所谓“礼制”,简单地说就是一套人与人之间的规矩。比如大臣见了天子要叩拜,儿子见了爹要恭敬行礼,过年过节的全家一起祭祖,这都是属于礼制。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礼制”又繁琐又迂腐,大臣上朝你就有事说事呗,三叩九拜、山呼万岁的,搞这么多形式主义有啥意义?
有意义。
“礼制”的本质,是通过道德手段来指定一种秩序,这是比暴力更高效的统治手段。
简单举个例子。你在路上吃橘子,剥了一堆橘子皮捏手里,附近又没看到垃圾桶,这时你直接把橘子皮扔在地上,就是最省时间、最省事的做法。现在马路上也没有人看到,对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么好的事,你为啥不愿意去做呢?反而要跑一段路找个垃圾桶扔呢?
是什么原因让你做出了和“省时省力”相反的事情?
是“不能随地扔垃圾”的道德守则。假如社会没有这条守则,而是靠暴力机关来维护环境卫生,那国家就得掏一大笔钱来养“卫生稽查员”在每个路段监察,还得花一大笔钱养更多的环卫工人,而且最后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在看不见的角落里还是会堆着大量的垃圾。
还有“人多时要排队”,“不能破坏公物”等等道德守则,有了他们,国家才能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这些道德守则,社会早就乱作一团。
在古代,道德守则的作用更加强大。
古代社会比今天封闭得多,大部分古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在这个封闭的小社会里,每个人做过什么,大家都清楚。假如你违反了公共道德,那就彻底抬不起头了。
西周的“礼制”,就是要用官方指定的道德规则去统治群臣和百姓。
具体的办法,就是各种看似无用的“礼仪”。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教育说,见到长辈要问好,这就是一种看似无用的礼仪:难道嘴上问好就等于心里尊敬吗?两者间没有必然关系呀!然而就是这一句全社会都不断重复的长辈好,逐渐构成了社会默认的道德规则:晚辈要尊敬长辈。
同理,古代的统治者制定了很多繁琐的礼仪,比如儿子给爹磕头,平民给官员磕头,大臣给皇帝磕头,这些看似无用的规矩慢慢构成了“儿子要听爹的,百姓要听当官的,大臣要听皇帝的”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规范就建立起来了。道德规范一旦建立。管理者就不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也可以让社会保持秩序,而不会乱作一团。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统治方法。
在西周时期,“礼制”系统比较粗糙,主要在贵族之间执行,平民还不太懂这一套。后来,“礼制”被儒家发扬光大,全民普及。成为统治中国最重要的手段。
鼎作为“礼器”,看似毫无用处,却能成为国之重器,原因也在于此。
而鼎只是工具,以鼎为最高代表的“礼制”,才是西周统治中国的法宝。
-----
网友解答:
-----
中国的鼎文化,有着历史悠久的文明传承,只是我们对鼎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
这鼎的存在,到底最开始在那个时期出现的,或许我们不是很了解!
因为它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过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想发现,而无能为力的问题!
就算我们有些人对此有些了解,但却少之又少!
因为它不是历史记录的整体大事,也不是人们常见常遇,常用的东西。
能用上鼎,喜欢鼎的,对鼎有着吸应力的人,他们不算普通人,更算不上低层人群!
所以:鼎文化的一切,并不是适用于普通大众,在历史记载中,只是有此物,而非大众文化,人人可用得起的!
而我本人,能知道鼎的存在,多方面来自于历史电视故事。因为差不多每个带历史性的影视提材,其中都存在鼎的出现!
简单来讲,三国演义中有鼎,霸王别姬同样,而水浒传里,一样有鼎出现,其他影视,只要算历史提材的,其中都有鼎存在!
是也:本人觉得他只算历史遗留文化,而非普通大众文化。
所以我才提问一下,看人们对鼎的了解到底有多少,是否普遍性的对鼎都有所记忆!
此乃我个人见解,因为文化有限,而看法有所不同,如有不是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
网友解答:
-----
即使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与鼎相关的成语,如三足鼎立,鼎力相助等等。似乎鼎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事实上,现在普通老百姓对于鼎在中国古代的用途实际上存在某种误解。笔者亲身经历,在博物馆中曾听一位小朋友问自己的母亲鼎的用途,母亲含混地说,大概是烧香用的吧。这实际上就是把鼎与后来的鼎形香炉混淆了。那么,鼎在中国古代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图/鼎形香炉
烹煮食
物鼎最早是由陶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那时候鼎一般由三条腿构成,而这三条腿既是支架,也是烧火用的灶口,可以直接在鼎下面架火进行炊煮。进入青铜时代后,这种功能一直还保留下来,许多青铜鼎出土时,可以发现下壁有明显的炙烤过的痕迹。
且在一些青铜鼎中发现了动物的骨头,还有一些鼎在出土时候配套有用来捞肉的匕,也就是大型的勺子,如下图中出土于河南淅川春秋时代的王子午鼎,出土时就带有匕。实际上,现在我们还在用的成语还可以反应鼎的初始功能,如形容贵族奢华生活的钟鸣鼎食。
图/王子午鼎
国之重器
在进入青铜时代后,鼎成为一种重要的青铜礼器。首先,它成为一种在祭祀场合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礼器,且同时成为区分贵族等级的一种工具,周代盛行的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五鼎、大夫三鼎即与此有关。因为鼎在祭祀礼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是身份的象征,所以青铜时代,尤其是周代的贵族一般多用成套的列鼎随葬,且往往与簋,也就是一种盛饭用的食器,后来被赋予了与鼎相似的意义一起随葬。
图/九鼎八簋
由于鼎的重要性,后来鼎甚至被看做了国家的某种象征,传说周王朝的象征就是九鼎,楚庄王在意欲挑战周王室的时候采用的手段即是问鼎。且直到现在,鼎依然被看做国之重器拥有重要意义,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国即赠送了一座世纪宝鼎以示庆祝。
参考文献
1、《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
网友解答:
-----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最有名的当属传说中大禹铸九鼎的故事。
鼎的作用
1.最早的时候,鼎的主要作用是烹煮食物和盛贮食物的器具。鼎最开始出现的是陶鼎,人们用它来烹任,可以看得的出来开始的时候,鼎只是个很普通的用具。古代的鼎有三条腿、四条腿的,鼎腹下可以烧火,鼎腹中放入食物,就可以开煮啦。
2.鼎也有专门用来祭祀或者比较重要的典礼,这个一般是比较有身份的人才用。因为这种鼎是用青铜来铸成的,因此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3.自从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开始,鼎就开始成为国之重器,而且是传国的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亡后,九鼎迁于商都,商朝灭亡,周朝把九鼎迁到它的都城镐京,这三个朝代都把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春秋时期,楚庄王就有问鼎的典故,实则是在试探东周王朝还有多大的实力,因为他有替代周王朝的想法。后来人们就把有取代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行为称为“问鼎”。
小时候去山上寺庙进香,那个香炉的样子也很像鼎。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鼎,有知道的朋友,欢迎给个答案。(欢迎关注头条号:荒径漫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网友解答:
-----
据《辞源》、《辞海》讲,鼎:园形,三足两耳,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锅的用途。古代早期,鼎为陶质,称陶鼎;据传,大禹治水成功,聚九州之金(青铜),铸成九鼎,遂以鼎为传国重器。这个传说说明从夏禹时代起,有了以铜铸鼎的工艺,而且鼎除做烹饪器具外,有了新的用途。经考古发掘证实,鼎的新用途有祭祀、随葬、行刑(烹人)等。时至今日,鼎的这些功能都消失了,但作为工艺礼品、祭祀香炉等仍在使用。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